专题04 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51.360 KB
  • 2025-02-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专题04  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04  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专题04  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专题04 文言断句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共(24)页,51.36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17a2aafa074fa4a106daa2ce61b6d1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04文言断句考点解读本考的内容为全国卷必考内容,近年来一直以选择题形式呈现。题目着重考查在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基础上理清并列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的能力,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能大致读懂原句,在此基础上比较鉴别,作出符合要

求的选择。答题时,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重要实词和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注意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能强行断开,以免句子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异同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判断。备注:语篇阅读中标注★的题目考查

的是“文言断句”这一考点。典例示例一、下列文句中,断句错误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粪土/当年/万户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A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意思为“从师的风尚不流传

很久了”,其中“也”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故选A。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王汉忠,字希杰,徐州彭城人。少豪荡,有膂力,形质魁岸,善骑射。节帅高继冲欲召至帐下

,汉忠不往。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内殿直都知。(节选自《宋史·王汉忠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A.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B.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

见/奇其材力/置左右/C.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D.因殴杀里中少年/遂亡/经宿复苏/其父遣人追及于萧县/汉忠不肯还/西至京师/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

置左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需要整体把握文意:“经宿复苏”指的是“被殴杀的少年”,而不是“其父”,故应在“复苏”后断句,排除A项、C项。“奇”的对象是“材力”,而不是“材”,故应在“材力”后断句,排除C项、D项

。句意:因为斗殴杀了乡里少年,就逃走了。一夜之后,被害者复活了,其父派人在萧县追上了他,王汉忠不肯回去,向西到了京城。太宗在王府,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身材和气力,将他安置在身边。故选B。真题在线(202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左

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

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

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

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3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

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

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

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

/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

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解答时,可先忽略停顿相同的地方

,重点分析停顿不同之处,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忠贤及魏广微”是并列结构,是动词“劾”的对象,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项。“拟”是打算、准备的意思,“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时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2.下

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4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承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

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说法有误。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

敬称,次对皇帝的敬称“陛下”。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王子、公主等的敬称。不能称丞相为“殿下”。故选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

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

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贸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答案】D【解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

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开始时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最终左光斗家破人亡。故选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涟

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5(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答案】(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

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关键点有:(1)“承”,招认;“已而”,不久、继而;“为酷刑所毙”,被动句,被严刑拷打而死;“下”,作动词,被送往;“缓”

,延缓、推迟;“图”,动词,谋划。(2)“犹”,副词,还、仍然;“以”,动词,认为;“所司”,有司,指主管的官吏;“趣”,通“促”,催促;“破”,破亡。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答案】第一问:左

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

知,本题分两问。然后,阅读翻译原文,勾画关键语句。结合语段“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分析,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原因。结合语句“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

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分析可知,救助结果。最后分点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左斗光,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考中进士。后来升为中书舍人。被选拔授予御使,负责巡视京城。其间收捕处理了吏部的一些凶悍作恶的官

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条上疏共陈述三因十四条建议,皇上下诏全部应允施行,因而水利大兴,北方人开始懂得种植水稻,邹元标曾经说:“三十年前,京都人不知道稻草为何物,如今所处的地方都是水稻,这是种植水田的好处啊!”阉人刘朝称东宫

有旨,索要供外戚聚居的土地。光斗没有将意旨拆封并还给刘朝,说:“天下每一尺土地都归殿下所有,今日怎敢私自授予。”阉人愤然离开。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魏中贤和他的党羽都对他非常怨恨。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

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徽有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原籍。魏忠贤侦知,提前两天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免职。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制造汪文言案,

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派差役前往逮治。父6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承认,后来害怕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

望被送往掌司法刑狱的官署,能够稍微延缓死期好为以后澄清真相进行谋划。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光斗也虚担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魏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司,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

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共捐得数千两银子,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年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

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追查不力,上疏催促他们力办,因此最终使左光斗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使,录用了他

的一个儿子。福王时,追加谥号为“忠毅”。名师点睛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文言文断句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多做真题,可以熟悉高考常考文言断句题的类型及命题规律,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用好课本,做好能力迁移。高考文言文命题取材于

课外,课内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课内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其解题依据、方法都对完成高考试题有重要作用。因此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3.增强自信,用读现代文的方法

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正确断句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培养阅读的语感,提高断句正确率.4.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

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

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判断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

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7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

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考点通关一、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

吾友也。B.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C.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

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D.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

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

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园中锄菜”中,“园中”是“锄”的地点状语,两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捉而掷去之”中,“华”是该句的主语,也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故选A。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8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

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

而起为并州刺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曹爽牵连而被关入监牢,论罪当死,但他始终不申辩是非曲直,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欣赏他,赦免没有杀他。不久,(鲁芝)又被起用为并州刺史。句中,“芝坐爽下狱”意思是“鲁芝受到

曹爽牵连而被下狱”,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和D项。“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是对称句式,应在“直”与“志”中间断开,排除B项。故选C。【参考译文】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手下强行打开城门,斩杀守关的将领,奔驰而出去找曹爽,并劝曹爽说:“

将军您处在执掌朝政(伊周:指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牵黄犬(指过悠闲自得的日子),又怎么可能呢!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帝王的威仪征召天下的军队,谁敢

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就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曹爽牵连而被关入监牢,论罪当死,但他始终不申辩是非曲直,始终不改坚

贞的气节。宣帝很欣赏他,赦免没有杀他。不久,(鲁芝)又被起用为并州刺史。9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频迁监察御史。姚、巂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

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怀古得其枉,为后申诉,不听,因曰:“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盛旨哉?即其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后意解,得不诛。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B.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C.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D.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朝廷命令裴怀古从驿道兼程前往招徕安抚他们,说明赏罚的利害,归附的人每天以千计算。不久捉住叛众的首领,于是平定南方,蛮人和中原人立石碑记载他的功德。解答

本题要注意代词“之”,“日千计”修饰“归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随定”的宾语是“南方”,中间不能断开,后面应该停顿,排除C项。故选B。【参考译文】裴怀古,是寿州寿春人。仪凤年间,到京城上书,补授下邽主簿,多次迁升后任监察御史。姚、巂

道的蛮人反叛,朝廷命令裴怀古从驿道兼程前往招徕安抚他们,说明赏罚的利害,归附的人每天以千计算。不久捉住叛众的首领,于是平定南方,蛮人和中原人立石碑记载他的功德。恒州有位僧人被他的徒弟诬告说他诅咒当今的女皇帝而大不道,武后发怒,命令审问处死他。裴怀古审

出那位僧人是被冤枉的,便给武后申述分析,武后不听,于是他说:“陛下的法律应该与天下的人一致,难道教臣诛杀无罪的人而逢迎圣旨吗?如果那个人有背叛皇上的情状,臣有什么脸面宽免他呢?”武后的怒气消解,那位僧人也得以幸

免。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选文二: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10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

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

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

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D、B和C、A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

句子,故排除C、A两项;分析D、B,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D项。【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

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

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五、对文段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11为强君。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有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

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史记·平准书》)A.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有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B.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有者或累巨万/而

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C.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有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D.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

有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题中“战国”是固定名词,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贵诈力而贱仁义”与“先富有而后推让”构成一组形式对称的对偶句,“贵诈力而贱仁义”不能与“天下争于战国”相连,故排除C

项;“诸侯”做“臣”的宾语,意思是“让诸侯称臣”,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句意: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

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它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故选B。六、阅读《段太尉逸事状》所选段落,下列各项对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

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A.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B.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

/集太12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C.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D.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

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必达其志”中“达”意为“实现”,“志”意为“主张”,作宾语,故此处要断开。“备得太尉遗事”中“备”意为“详备地”,作状语;“得”意为“获得”,作谓语;“遗事”作宾语,所以此处

要断开。故选C。【参考译文】太尉为人和颜悦色,经常低头拱手走路,说话的口气谦恭温和,未曾以不好的脸色待人。人们见到他,倒像个读书人。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适逢永州刺史崔公

来,说话信实,行事正直,详备地获得了太尉的遗事,再次核对没有什么疑问。有的事实恐怕还有散失遗漏,未集中到史官手里,斗胆将这篇行状私下送交给您。郑重地写下这篇逸事状。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海瑞,字汝

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

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

。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

,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13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

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各选项间不同之处。“昨闻海令

为母寿”,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项、D项;“然”表转折,与后文关系密切,所以应在它之前断开,排除B项。画波浪线部分句意为: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

。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故选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C.晏驾

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项,“考生来自全国各地”错误,考生为本地人。故选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

读疏文,并感动叹息。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

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致使海瑞被迫退休”说法错误,原文为“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皇上劝慰他,不让他

辞官,并未“被迫退休”。故选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答案】(1)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

。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2)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中“素”,一向;“矫”,矫正,纠正;“杖”,名词用作动词,杖责。(2)中“罢市”,停

业;“丧”,灵柩;“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酹”,洒酒祭奠。155.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答案】①自知触怒皇帝将死;②抱定必死的决心。【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由“自知触忤当死”可知他自知触怒皇帝将死,

所以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由“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可知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并不打算逃走,而是遣散童仆,等待皇上降罪。【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

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陆光祖任吏部文选清吏

司郎中,他提拔海瑞为户部主事。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总督巡抚大臣争相进献各种祥瑞征兆,礼部官员往往就此上表祝贺,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

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

动而叹息,将它留在宫中数月。于是命令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他上疏的人。世宗刚去世时,外界多不知道。而监狱主事听到消息,估计海瑞将会受到任用,因此办了酒菜款待海瑞。海瑞怀疑以为要赴西市刑场斩首,于是就恣意饮食,没有顾及

其它。提牢主事这时贴着海瑞耳语:“皇上适才已经驾崩,您马上就要出狱,受到重用了。”海瑞随即十分哀恸,晕倒在地。海瑞获释后,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神宗数次想召用海瑞,但被执政的大臣暗地里阻止了,只当了南京右都御史。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

,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官员们惶恐不安,多对此叫苦不迭。提学御史房寰,担心被检举揭露,想先下手发难,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便二次上疏诬蔑海瑞。海瑞也屡次上疏要求告老

回家,皇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前来探视,见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帐子和空箱笼,过着一般寒士都不能忍受的生活。因而感动得流了泪,出面凑钱作为敛棺之用。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

的人百里不绝。海瑞平生治学,以刚为主,因此自号为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所以所到16之处均致力于清丈土地,颁行一条鞭法。他的思想主要在于利民,而行事很难避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八、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新唐书》二

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逐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

无欲上人如此。(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答案】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旧例,修撰史书,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

宋景文公做郑州知州,职位在欧阳修之下。“故事”是“按照旧例”的意思,状语提前,一般在其后断开;“修书”中,“书”是宾语,在其后断开;“职名”作“书”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守”郑州是指做郑州知州,句中有宾语,在其后断

开。最终断句为: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2.《新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这一系列的史书在体例上属__________,其开山之作是_______;文中欧阳文忠公、宋景文公的本名分别是_

_______、_________。【答案】纪传体《史记》欧阳修宋祁【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第一空,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的体例,因此填“纪传体”;第二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三空,欧阳修,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第四空,宋祁,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新唐书》大部份为宋祁所作,前后长达十余年。卒后谥号景文,因此称之为景文公。3.文中“存心至公,无欲上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案】尊重前辈,不改他人之文;尊重他人成果,不掩

他人之名。1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文中来看,“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

:‘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当时认为一本史书出自两人之手,风格不同,便让欧阳修审察并把文章改归一体,然而欧阳修认为人人有不同见解,何况宋祁是前辈,不应随意修改他的文章,可见他尊重前辈以及他人劳

动成果,不修改他人文章。本来“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即按照旧例,宋祁官位比他低,本来不能写上名字,但“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与所撰各书之”,可见,欧阳修不愿意掩盖宋祁的

功劳,让他署名。【参考译文】《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撰写了纪、表、志,宋祁撰写了列传。当时认为宋祁所写过的是过渡性文字,而且同一本史书却出自两个人之手,于是让欧阳修详细审看,好改成同样的风格。欧阳修说:“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何况宋公是前辈。”于是改书这件事就停止了。按照旧

例,修书时,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宋景文公做郑州知州,职位在欧阳修之下。欧阳修说:“宋公在修撰史书上出力很久,功夫很深,怎么能掩盖他的名声呢?”于是就在他们所撰写的文章上各自署名。古代的君子,存心极其公道,无欲无求的上

人就像这样啊!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裴行俭,宇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迁吏部侍郎。始设长名榜、铨注等法,又定州县升降、资拟高下为故事。上元三年,吐蕃叛。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

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行俭议曰:“吐蕃叛皛方炽,安可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径莫贺延碛,风砾昼冥,导者迷。行俭止营致祭,令

曰:“水泉非远。”众少安。俄而云彻风恬,行数百步,水草丰美。众皆惊。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视知之,不设备。行俭徐召四镇首长,伪约畋,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遗其所亲问安否,

外若闲暇,非讨袭者。又使入趣召都支。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且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帝亲劳宴,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诏露元年,实厥阿史德温傅反,众数十万。诏行俭为定展道行军大总

管讨之。大军次单于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徒营高冈。吏白:“士安堵,不可扰。”不听,促徙之。比夜,风雨暴至,前占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时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与温傅合。行俭纵反间,18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突厥悉平。帝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

蹶鞍坏,惧而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行俭工草隶,名家。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节选自《新唐书•裴行俭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

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B.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C.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

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D.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

力。句意:都支本来与遮匐计议,等到秋天再抗拒使者,忽然听说军队已到,仓卒间不知所措,只得率领子弟五百余人到行俭的军营谒见,于是被擒获。这天,行俭又传做符契的弓箭,召各部落酋长都来听命,然后将他们一块押送碎叶城。“及秋拒使者”是“计”的内容,句子较长,应在谓语动词“计”后断开,排除BC

;“诸部酋长”是主语,“悉来请命”是谓语,不能断开,且与“执送碎叶城”分属两件事,因此从“请命”后断开,排除A。故选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郊迎,到郊外迎接宾客,表示敬

重。文中“诸蕃郊迎”指裴行俭受到诸蕃礼遇。C.礼部,主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科举、官员选任等,也负责接待四方宾客。D.可汗,最初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后来契丹、突厥等部族对首领也称可汗。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官员选任等”错误,官员的选任是吏部的范围。故选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行俭政绩突出。他担任吏部侍郎时,创设长名榜、铨注等法规,拟定州县官员升降、衡量资历高低的制

度,被后世沿用。B.裴行俭足智多谋。吐蕃叛乱时,他以册封护送波斯王为掩护,擒获阿史那都支;突厥叛乱时,他用反间计使阿史那伏念暗中归附。C.裴行俭屡建功勋。他兵不血刃平定吐蕃,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他奉命统率大军,降服叛党,平定突厥,受到皇帝亲自宴请。D.裴行俭

豪爽大度。属下私自骑马奔驰,摔坏了皇帝赏赐的马鞍,他并未追究;他还将皇帝赏赐的敌方物资全部分给亲朋部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受到皇帝亲自宴请”错误,由“突厥悉平。帝尝赐马及珍鞍”

可知,皇帝并未亲自宴请。故选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俭徐召四镇酋长,伪约畋,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2)吏白:“士安堵,不可扰。”不听,促徙之。【答案】(1)裴行俭又召集四镇酋长,假装相约打猎,于是四镇子弟愿跟从他的有万人,接

着他暗中部署军队。(2)军官们说:“将士们已经安顿下来了,不能扰乱他们。”裴行俭不听这些,催促迁移。【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伪,假装;畋,打猎;“子弟愿从者”,定语后置;阴,暗中;勒,部署。(2)白,告诉,报告;安堵,安顿;

听,听从;徙,迁移。5.裴行俭“通阴阳”,有先见之明,请简要说明。【答案】送波斯王时能知道水泉距离大军不远;平定突厥叛乱时,督促意境安定的将士迁徙营寨。20【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径莫贺延碛,

风砾昼冥,导者迷。行俭止营致祭,令曰:‘水泉非远。’众少安。俄而云彻风恬,行数百步,水草丰美。众皆惊”可知,裴行俭送波斯王时,能及时预知泉水距离大军不远,安抚众人;由“大军次单于北,暮,已立营。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徒营高冈。吏白:‘士安堵,不可扰。

’不听,促徙之。比夜,风雨暴至,前占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可知,裴行俭能够预知大雨将淹没前面驻营之地。【参考译文】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属山西省)人。贞观年间,考中明经,刚开始设置长名榜(官员替补名单)、铨注(对官吏的考选登录)等法,又

定州县升降、衡量资历的高低作为制度。上元三年,吐蕃叛乱,裴行俭出京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使诸蕃部落动摇安西,与吐蕃相联合,朝廷想进行征讨。行俭建议说:“吐蕃叛乱的气焰正盛,怎么能

再在西方添乱?现在波斯王已死,他的儿子泥涅师在京师做人质,如果派使者去立他为王,即路经二番,若见机行事,可以不用辛劳而获得成功。”皇帝于是下诏让裴行俭前去册封护送波斯王。穿越莫贺延碛沙漠时,飞沙走石,白天如同夜晚,向导迷了路,将士们饥饿疲劳。裴行俭命令宿营举行祭祀,传出号令说:“水泉不远。”将士

们才稍微安心。很快就云散风静,向前走了几百步,水泉丰沛草木繁茂,后边来的人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大家都感到惊异。到了西州,诸蕃部落到郊外迎接,裴行俭召集豪杰千余人跟随自己。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到秋天。”阿史

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戒备。裴行俭又召集四镇酋长,假装相约打猎,于是四镇子弟愿跟从他的有万人,接着他暗中部署军队。几天后,兼程前进,当距离阿史那都支军帐还有十余里时,他先派遣都支的亲信前去问安,表面上像非常随便,不是征讨袭击的人。(紧接着)又派人急忙去招呼都支。都支本来与

遮匐计议,等到秋天再抗拒使者,忽然听说军队已到,仓卒间不知所措,只得率领子弟五百余人到行俭的军营谒见,于是被擒获。这天,行俭又传做符契的弓箭,召各部落酋长都来听命,然后将他们一块押送碎叶城。皇帝亲自设宴慰劳,授予裴行俭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诏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单于管内二十四州也

响应他,共有数十万人。朝廷下诏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前往征讨。唐朝大军暂时驻扎在单于的北边,傍晚,已经扎好了营帐,战壕已全部挖好,裴行俭改变命令迁移到高冈上扎营。军官们说:“将士们已经安顿下来了,不能扰乱他们。”裴行俭不听这些,催促迁移

。到了夜晚,狂风暴雨突然来了,原来扎营的地方,积水一丈多深,将士们没有谁不惊叹。阿史那伏念非法地自称可汗,又同阿史德温傅会合。裴行俭派遣间谍大搞离间活动,劝说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温傅互相猜疑。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秘密送来降书,并请求让他亲自捆来阿史德温傅表示诚意。

突厥全被消灭。皇帝曾赏赐给他骏马和珍贵的马鞍,令史私自骑马奔驰,马跌跤摔21坏了马鞍,吓得逃跑了。裴行俭叫他回来,没有追究他。高宗赏赐给他从阿史那都支那儿缴获的财物金银器皿三千多件,骆驼马牛数字相同,裴行俭分送给亲戚朋友直到部下,几天时

间就送光了。裴行俭擅长草书、隶书,是当时名家。通晓天文、历法,每次打仗,都能预知有利的时日。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韩非论苏轼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纭颠倒,而卒.

归于无有。由其道者,荡然莫得其当,是以忘乎富贵之.乐,而齐..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之人,所以放心而无忧。虽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

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知老聃、庄周之使然,何者?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

人之道得存乎其中。今老聃、庄周论君臣、父子之间,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夫是以父不足爱,而君不足忌。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

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易.其言。虽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太史迁曰:申子卑卑,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核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乱圣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终,奈何其不为之所也。(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注:①卑:奋勉貌

。②礉(hé):严苛。22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归于无有卒:最终B.而齐.乎死生之分齐:把……看成一样。C.义不足以劝.劝:劝导。D.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易.其言易:改变【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劝导”错误,结合“义”“不足”分析,“义”为道义,应该是道义不足以鼓励的意思。所以“劝”的意思是“鼓励、勉励”。故选C。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忘乎富贵之.乐食野之.苹C.秦以.不祀忽魂悸以.魄动D.忘乎富贵之乐,而.齐乎死生之分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

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引出对象,对;介词,向。B项,助词,的。C项,介词,因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故选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老聃、庄周等人倡导淡泊虚无学说,使人们淡化了

富与贵、生与死界线。B.商鞅、韩非子著书立说,推崇“刑名”并用于秦,法治有余教化不足而遭祸百姓。C.苏轼认为佛道两家跟儒学不可调和,学佛道者无伦理观念,轻视万物,搞乱社会。23D.本文结构严谨,先述“天下之乱所由出”的观点,后阐释“由出”的对象、原因。【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学佛道者无伦理观念,轻视万物,搞乱社会”错误,结合“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分析,文中所说未涉及“佛”。故选

C。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1)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2)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答案】(1)将不敢的心思和不忍的心思融合起来,后来圣人之道在他们心中得以产生。(2)现在他们把天下人看得很渺小,好像微不足道,这

正是他们敢于轻易杀人的原因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合”,融合;“而后”,以后,后来,然后;“得”,能够;“存”,存在,此处意译为产生。(2)“视”,把……看;“眇然”,渺小,弱小貌,微小貌;“若”,好像;“所以”,……的原因;“轻”,轻易。5.用“/”给下面

的文字断句。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答案】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解析】本题考查文言

文断句的能力。“不忌其君”“不爱其父”为并列结构,需要断开;抓住“仁”“义”“礼乐”及三个“不足”等分析,为并列成分,需要断开,结合连词“则”分析,一般用于句首,“则”前面需要断开;“此四者”为“用”的主语,“此四者皆不足用”表完整意思,不需要断

开。其他的结合句意内容分析。【参考译文】圣人之所以厌恶异端尽力而排的人,不是异端的能使天下混乱,而天下的祸乱由此出现了。24从前周朝衰落,有老聃、庄周、列御寇的人,更为虚无淡泊的话,而对付那些猖狂浮游的说法,纷纷纭纭颠倒是非,而最终归于无有。从这个原则的,摇摆不恰当,因此忘掉富贵

的乐趣,而把死生之分等同等同起来,这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的人,为了放心而无忧。虽然不是圣人之道,而他们的用意,本来也没有得罪天下。从老子的死后一百多年,有商鞅、韩非著作,说起治理天下没有如刑名这样好,等到秦国用它,终结在陈胜

、吴广的混乱,教化不足,而法有多,秦国因它灭国,而天下也深受其害。后世的学者,知道申、韩的罪,却不知道老聃、庄周让它这样的。为什么呢?仁义之道,起源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的本原,出于君臣上下互相

猜忌的时候。相爱就有些不忍心,相互猜忌就有不敢。将不敢的心思和不忍的心思融合起来,后来圣人之道在他们心中得以产生。现在老子、庄子论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像水上的浮萍浮游在江湖却恰巧碰上了。那是因为父亲不值得爱,而国君就不值得忌讳。不忌

讳他的君王,不爱他的父亲,那么仁慈不足以怀,道义不足以鼓励,礼乐不足以化。这四个方面都不值得用,那么天下便什么也没有了。既然天下成为无有,难道还能治理天下吗?商鞅、韩非追求老子、庄子的学说而没得到真谛,反而得到了轻视天下而蔑视万物的技术,所以敢于行使

最残忍的手段,这是毫无疑义的。。过去孔夫子没有一天敢改变他的言论。虽然天下的一些微小事物,也不敢不有所畏惧。而到了他们手里,现在他们把天下人看得很渺小,好像微不足道,这正是他们敢于轻易杀人的原因吧!太史公

司马迁说:“申子以卑微出身,主张对于官吏所任的职务授予官职,按照官名落实责任。韩非子则重视立规矩,切时弊,讲明是非,他极其残忍而很少施以恩惠,都是来源于老子道德经的原意。”我曾阅读后思考,事情本来不是相互谋算而应该是相互感悟,庄子、老子之后,灾祸在于申子、韩非子。自从夏商周三代衰

落以后到现在,凡是用来搞乱圣人之道的人,他们的弊端本来有很多,却不能知道他们的结果,怎么就知道他们的主张不得法。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