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45.28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0ed625d89b3a7b5acdaa8029921cec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树德中学高2024级高一上入学调研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9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
,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的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
,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
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
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
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
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
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
、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
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
,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
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材料三:新诗的精
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会有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
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
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
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
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
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摘编自令孤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
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
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具有本质上的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
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
作的独立性。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B.“诗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能够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这体现了诗歌
具有社会稳定功能。”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力的语言,拒绝粗回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
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C3.A4.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点,分别统摄两个
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5.示例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包含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
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达到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切入时代,赢得读者。示例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
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解析】【导语】这三篇文章共同探讨了中国当代诗歌面临的困境及其复兴路径。材料一指出诗歌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强调诗歌需要贴近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材料二进一步从时代责任和现实关怀的角度强调诗人的使命
,主张诗人应深入现实,保持“凝视”态度。材料三提出了“现实主义精神”的概念,认为这是新诗重建的方向,强调创作的独立性和社会关怀性。这些观点共同聚焦于诗歌的现实性和责任担当,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
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错误。因果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的弱化,
是因为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同时根据本段“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可知,诗歌是需要介入现实生活的,但不能以“沉淀和发酵”为借口。B.“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
和生活的”错。从材料二第二段“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可知,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D.“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
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材料二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的创作的精神
和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根据材料三第二段“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
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可见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论述中心,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A.谈论“写什么”和“怎么写”,符合论述中心。B.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与论述中心无关。C.谈的是坚守传统,
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与论述中心无关。D.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与论述中心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①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第一段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论证分析;第二段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并对其进行论证分析。②两个自然段分别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回答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第二个问题
是解答“如何”(“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层次清晰。③在论证方法上,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和引用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
‘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
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改变,则需要思考,诗歌回归现实对诗坛的作用。①材料一第一段提到“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
,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这说明诗歌回归现实,可以贴近时代和生活,打动读者,材料一第二段写道“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材料二第一段“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
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说明现实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②材料二第一段“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
,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深刻意义。第二段“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影响力。不能改变,则需要思考
诗人的创作能动性方面:①“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究竟要如何,“诗歌回归现实”还有什么不足。材料一第二段提到“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
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说明诗歌回归现实之后,还需要诗人在现实中找到自己,正确处理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诗歌和现实的关系。材料三提到“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要
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的独立性相结合。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说明诗歌要保留它的独立性,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材料二第二段“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
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要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小题。1950,那个寒冷的冬天①司汉科美军守在老鹰岭无名高地的是陆战一师七团。志愿军第九兵团团首长命令机枪连要把刚刚被占领的无名高地夺回来。机枪连一直在离美军不到一公里的前沿阵地的雪地里趴着,到了后半夜两点整,随着夜光弹划破天空,淮生和他的战
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但由于头一天下了大雪,许多战士被冻伤,冲锋时,有的脚冻得没有知觉,根本跑不动,还有的跑着跑着就倒下了,没能爬起来。那个时候淮生是机枪连的连长,作为连长他要把打残的连队组织起来赶紧抢修工事准备继续战斗,他们知道,只要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会来轰炸。果然,东方
天际刚刚泛白,美军的飞机就从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上黑压压地飞过来了,直接飞向无名高地。美军的炮火无情地覆盖无名高地上的每一寸土地,山头被削平一公尺,阵地已经很难坚守了,淮生一连撤到了半山腰的一片树林里隐藏起来。敌机飞走后,他和老兵温克在山上找可以隐藏的地方,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
,好像是一个石塘,可以隐蔽在石塘中间的石头缝间。他们还发现一个石洞,石洞很大,很宽,长有十多米,可以当临时伤员包扎所。天寒地冻他们根本无法挖地道,只好把大石头堆到一起,上面盖上树枝、树叶,算是临时掩体。淮生知道,他们连处于全兵团位置最南的无名高地,
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这是阻截陆战七团逃出长津湖地区的最后一关,如果这一仗阻击不了敌人,就无险可守,所以就是把部队打光了,也不能让敌人越过无名高地。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二十二公里的路程,对陆战一师可以说是“噩梦大撤退”,先头部队用了五十九个小时,最后的部队
用了七十二个小时,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陆战七团团长伯格上校想,只要过老鹰岭,他就会带着他的战士一路阳光大道直奔咸兴。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陆战七团就开始了向无名高地攻击。七团未受到任何阻击便
顺利登上老鹰岭西南三公里处的无名高地。但是他们高兴得早了点儿,雪地下的战壕里突然像火山喷发,无数个火舌一齐喷向了他们,志愿军毫不留情地射杀每一个企图攻上阵地的美军。陆战七团有的已经上来了,与志愿军战士在战壕里展开厮杀,阵地上一片混乱。淮生他们第七次冲锋后,就记不
清后来的仗是怎么打的了,冲锋全凭本能。敌人一次次地冲上来,淮生他们一次次地把敌人打了下去,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最后一次冲锋打退之后,淮生和他的战友们打扫战场,惨烈的场面让大家不忍直视,心
灵颤抖。高地几乎被美军飞机挥洒成了毕加索的现代油画,白雪变成了白的河,雪河上泼成红色的墨,那是猩红的血,红血与被翻起的泥泞又融进了冒烟的大炮和变形的坦克,在这幅战场的油画框架里,画面充满了累累弹坑,焦黑的泥土和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黄昏前,太阳从雪地的林中射过来
,很红,红得发毛,让人有血腥的感觉。美军又开始轰炸了,之后,美军又开始冲锋了。他的连快被打光了,不是打光,是快被炸光了。厮杀是惨烈的,无名高地上的雪与火,火与泥,泥与冰,染成一片雪的海,血的河。淮生来到石洞看伤员,看到那么多战士的眼睛中充满
了期待,他知道他们的眼睛想要说什么,他愧对他的战士,他什么也没说,他没有心思哀伤。他不知道,如果美军再次进攻,他拿什么来守阵地,他手中能用的兵力已所剩无几。这样一支部队能守得住无名高地吗?他知道,夜幕来临能救他一把。只要坚持到天黑,黑夜就是他的主战场,如果坚守到天明,他们盼望的增援部队26军就会出
现在山冈上。这是他们唯一没有被打乱的完整建制的军队,是九兵团全部希望。就在这时,美军陆战七团又一次发起了进攻。伴随着强大的空中打击和陆战七团的无情炮火,他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敌人上来,就别想活着回去。老温还有最后一个炸药包,韩德明一条腿不能动,但是也把一
束手榴弹绑在了身上,他一面抱着机枪在不停地扫射,一面做好了拉弦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淮生带着机枪连剩余的战士不断地轮换着射击地点,陆战七团前进到半山腰被阻挡了,他们不敢贸然前进,七团的火炮开始发挥作用,不断地向山上的志愿军进行打击,淮生他们
不能撤,他们成了敌人轰炸的活靶子,仅剩的战士又被炸死一大半。敌人停止了炮击,又开始冲锋。淮生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淮生想,最后的时刻到了。只要敌人上到了阵地,他们就会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把最后的手榴弹绑在了身上,只等着敌人冲上来的那一刻。突然,他看见老
兵温克跃出了战壕,向无名高地上的敌人冲去,随着他的M1冲锋枪轻快的叫声,敌人纷纷倒下,这是他从敌人尸体上缴获的M1,他使起来得心应手,敌人像秋天里的野麦,随风倒下。之后,老温拉响了身上的炸药包,一道电光裂长空,英雄随电光而去,大地震动,空气凝固。随着
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有删改)注释:①本文故事发生于抗美援朝时期的老鹰岭阻击战。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志愿军不仅要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还要抢修工事,目的是以
备不时之需,营造出紧张的氛围。B.二十二公里的路程,美军撤退“平均每小时最快行进速度不过二百八十六米”,写出了美军因为胆怯而行动缓慢。C.“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暗示出战斗的胶着状态,双方
互有胜负。D.“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宣告了敌人的彻底失败,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的赞美和崇敬之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描写战斗情况时,既有对群体作战的场面描写,又有对温克英勇献身的细节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富有感染力。B.文中
多用比喻的修辞,如“淮生和他的战友们像狼一样扑了上去”“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C.战斗间隙,对太阳的描写,不仅写出了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而且“让人有血腥的感觉”暗示出侵略者一定会付出
血的代价。D.小说通过对寒冷的天气、简陋的石洞以及敌军的狂轰滥炸这些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志愿军誓死无畏的高大形象。8.本文和《百合花》都反映了战争的惨烈,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9.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标志,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悲壮美。
有人认为,“悲壮美是悲剧美与崇高美的有机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悲壮美的。【答案】6.D7.A8.①《百合花》采用间接描写的手法,通过“我”和新媳妇的悲痛以及他人讲述小通讯员牺牲的场景,凸显出硝烟弥漫的悲壮。②本文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通过对战场惨烈场面和温克等志愿军英勇献身场
面的描写,反映出战火纷飞的残酷。9.这篇小说蕴含着深刻的悲剧美和崇高美。悲剧美体现在:①敌我双方兵力、物资悬殊,且在严寒的天气下,战士们缺少御寒的衣物和避寒的场所,但面对强大的敌人,战士们毫不退缩,时刻做好牺牲的准备;②战争极为残酷,虽然志愿军成功阻击了敌人,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崇高美体现在:①为了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坚守阵地,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②面对强敌,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坚守到最后一刻,成功地阻击了敌军,显现出革命忠诚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目的是以备不时之需”说法错误,原文为“作为连长他要把打残的连队组织起来赶紧抢修工事准备继续战斗,他们知道,只要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会来轰炸”,可见抢修工事目的是准备继续战斗。B.“写出了美军因为胆怯而行动缓慢”说法错误,原文为“淮生
知道……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这是阻截陆战七团逃出长津湖地区的最后一关……所以就是把部队打光了,也不能让敌人越过无名高地”,可见美军不是因为胆怯而行动缓慢,而是因为我方的阻截。C.“暗示出战斗的胶着状态,双方
互有胜负”说法错误,原文为“敌人一次次地冲上来,淮生他们一次次地把敌人打了下去,同样的情景在无名高地反复重现,只是主角总是在不断地变换”,不是暗示“双方互有胜负”,而是暗示我方伤亡惨重。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文中多用比喻的修辞,如……‘树林里面有许多大石头,好像是一个石塘’”说法错误,“好像是一个石塘”并不是比喻,只是猜测,注意比喻的特点之一是性质不同的事物。C.“暗示出侵略者一定会付出血的代价”说法错误,原文为“黄昏前,太阳从雪地的林中射过来,很红,红
得发毛,让人有血腥的感觉。美军又开始轰炸了,之后,美军又开始冲锋了。他的连快被打光了,不是打光,是快被炸光了”,可见是暗示我方将伤亡惨重。D.“敌军的狂轰滥炸这些自然环境描写”说法错误,敌军的狂轰滥炸不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故选
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描写手法的能力。《百合花》避开了重大历史题材和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绘,只是通过对后方生活的描写,间接地映衬出前方战斗的激烈。比如小说一开始就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把文工团的同志都分配到各个战斗连队去帮助工作,这个情节就体
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随后在包扎所描写了那些从前线下来的伤员的情况,“满身泥泞,极度疲乏,担架都是刚从泥里挖出来的”,从这些伤员的身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前方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任务极艰巨,形势极严峻的战斗。总之,《百合花》中没有一处写到战争,但通过这种侧面描写,仍然让读者感受到硝烟弥漫、戈铁马的战争氛
围。本文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白雪变成了白的河,雪河上泼成红色的墨,那是猩红的血,红血与被翻起的泥泞又融进了冒烟的大炮和变形的坦克,在这幅战场的油画框架里,画面充满了累累弹坑,焦黑的泥土和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老温拉响了身上的炸药包,一道电光裂长空,英雄随电光而去,大地震动,空气凝固”,通过
对战场惨烈场面和温克等志愿军英勇献身场面的描写,反映出战火纷飞的残酷。【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这篇小说蕴含着深刻的悲剧美和崇高美。悲剧美体现在:结合“但由于头一天下了大雪,许多战士被冻伤,冲锋时,有的脚冻得没有知觉,根本
跑不动,还有的跑着跑着就倒下了,没能爬起来”“作为连长他要把打残的连队组织起来赶紧抢修工事准备继续战斗,他们知道,只要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就会来轰炸”“果然,东方天际刚刚泛白,美军的飞机就从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上黑压压地飞过来了,直接飞向无名高地”可知敌我双方兵力、物资悬殊,且在严
寒的天气下,战士们缺少御寒的衣物和避寒的场所,但面对强大的敌人,战士们毫不退缩,时刻做好牺牲的准备;结合“白雪变成了白的河,雪河上泼成红色的墨,那是猩红的血,红血与被翻起的泥泞又融进了冒烟的大炮和变形的坦克,在这幅战场的油
画框架里,画面充满了累累弹坑,焦黑的泥土和遍地横七竖八的尸体”“淮生他们不能撤,他们成了敌人轰炸的活靶子,仅剩的战士又被炸死一大半”可知战争极为残酷,虽然志愿军成功阻击了敌人,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崇高美体现在:结合“伴随着强大的空中打击和陆战七团的无情炮
火,他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敌人上来,就别想活着回去”“只要敌人上到了阵地,他们就会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把最后的手榴弹绑在了身上,只等着敌人冲上来的那一刻”可知为了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坚守阵地,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结合“淮生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淮生想,最后的时刻到了。只要敌人上到了阵地,他们就会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把最后的手榴弹绑在了身上,只等着敌人冲上来的那一刻”“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陆战七团纷纷逃下山去,他们再也没敢进攻无名高地”可知
面对强敌,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坚守到最后一刻,成功地阻击了敌军,显现出革命忠诚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
、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僚皆终日谈论苦空①,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梁武帝及简文帝被侯景幽逼而
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②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僚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
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有删改)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奉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
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③,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
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
慎。”(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有删改)材料三: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冶;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
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选自《贞观政要·论慎终》,有删改)[注]①苦空:佛教语,谓人世间一切皆空,凡事俱空。②万纽于谨:北宋名将。③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以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尚书郎A以下B多C不解D乘马E狼狈F步走G死者H相继I于道路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庙号。文中的孝元帝、隋炀帝、梁武帝,则都是以其谥号。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的“举”与《
孟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意义用法不相同。C.“凡在众庶”的“庶”指“众民、百姓”,与《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意义用法相同。D.文中“况是万乘之主”“岂不以居万乘之尊”两句中的“万乘”,都是指“帝王、帝位”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一心喜好佛教、道教,臣下也纷纷效仿,最终被侯景幽逼而死,国家破败,就是典型的例子。B.给事中杜正伦就“慎言语”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不
要随意言语,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害,唐太宗悦纳其观点并对他大加赏赐。C.魏征认为如果君主言行有所亏失,就像古人所说的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劝诫唐太宗,作为位居四海之尊的人君,更要谨言慎行。D.魏征认为很多开国的帝王天子,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往往不能做到善始善终。《论语》
也说,知道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善始善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僚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2)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14.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从历
史兴替中汲取了哪些为君治国的智慧。【答案】10.BEG11.C12.B13.(1)孝元帝还不停止讲《老子》,百官都穿着军服听讲,不久城被攻陷,君臣都被囚禁。(2)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常理),那么,(即使)
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陛下的圣德。14.①慎所好:国君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②慎言语:作为位居四海之尊高位的国君,更要谨言慎行。③慎终:国君治国要慎终如初。【解析】【导语】这三则文言文共同探讨的是为君治国之道。唐太宗通过反思历史,强调了君主的喜好、言语和俭约对国家的影响,指出不谨慎将导致国家衰亡。
第一则指出君主喜好的影响;第二则以隋炀帝为例,强调君主言语的重要性;第三则魏征谏言,提醒君主坚持俭约并善始善终。文中通过历史教训,体现唐太宗的治国智慧和谨慎态度,以警示在权力中易犯的错误。【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
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尚书郎以下”作句子主语,为表强调,其后B处断开;“多”为状语修饰“不解乘马”,“不解乘马”为动宾结构,其后E处断开;“死者”是下句主语,其前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B.正确。名词,举动,一举一动/动词,被起用。句意: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C.错误。意义不同。众民、百姓/希望。句意:庶民百姓。/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
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D.正确。句意: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杜正伦就‘慎言语’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
”错误,张冠李戴。由“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可知,举例的是唐太宗。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戎服”,名词作状语,穿着军服;“俄而”,不久;“囚絷”,囚禁。(2)“一言”,一句话
;“乖”,违背;“累”,损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慎所好:由原文“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可知,国君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爱好。②慎言语:由原文“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
实如陛下所戒慎”可知,作为位居四海之尊高位的国君,更要谨言慎行。③慎终:由原文“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可知,国君治国要慎终如初。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
对左右侍臣说:“古人说:‘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决定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所以尧、舜用仁义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下边的人做的事情,都是跟着
上面人的喜好。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喜欢佛教、道教。官僚们也都整天谈论佛经义旨,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等到侯景率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梁武帝和儿子简文帝最后被侯景幽禁而死。孝元帝在江
陵被西魏万纽于谨包围时,孝元帝还不停止讲《老子》,百官都穿着军服听讲。不久城被攻陷,君臣都被囚禁。庾信也感叹他们的如此作为,等到写《哀江南赋》时,就道:‘宰相把战争当作儿戏,官吏把清谈当作国家的谋略。’我现在所喜欢的,只有尧
、舜的准则,和周公、孔子的礼教,我认为就像鸟有了翅膀和鱼依靠水一样,失去它必死无疑,不能片刻没有啊!”(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有删改)材料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想要讲一句话,
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那么(即使)
在千年之后也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一百段彩色绢帛。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
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
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殿两侧,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征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选自《贞观政
要·慎言语》,有删改)材料三: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
(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
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选自《贞观政要·论慎终》,有
删改)(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列小题。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
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
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就写于在外留学期间。1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了他的勤劳。B.诗歌最后两句
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C.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D.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
,将情感蕴藏其中。16.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故土深深的思念。【解析】【15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A.“显示出了他勤劳”错误,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等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现代诗歌情感的
能力。分析诗人的情感,要先看诗歌内容。诗歌描写的是温馨、美好的农家生活场景,“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生活画面既构成有机整体,又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小农家生活的静美。所以,由此可见,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结合写作背景“风雨飘摇的祖
国”可知,此时的祖国风雨飘摇,百姓的生活也不安定,愈是如此,愈表现出诗人对安宁平静的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而这样理想化的生活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诗中寄寓着诗人对于现实中无法拥有和平安宁生活的农民的同情。而作者此时在国外求
学,写这样典型的中国乡村景象,特别是开头两个场景的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普通家庭中母亲做饭、父亲结束一天农活收工回家的场景,无疑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故土的思念。(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每空1分,共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的角度和手法多样,其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动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诗人贬谪之地的偏僻与被贬时间
之久。(3)小慧为朋友家的农家乐餐厅写宣传横幅,直接使用了陆游《游山西村》里的“_______,_______”两句诗,朋友看了觉得很贴切。【答案】①.鹰击长空②.鱼翔浅底③.巴山楚水凄凉地④.二十三年弃置身⑤.莫笑农家腊酒浑⑥.丰年
留客足鸡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鹰”“翔”“凄凉”“鸡豚”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康悔文眼里,这个夜晚是A
的。那船在急流冲击下,颠簸得像是一片树叶,忽然就栽下去的了,忽而又冒出来。那浪在船的四周飞溅着,白瘆瘆的,像是一堆堆炸开的雪。一时,天突然就墨下来了,黑得像锅底,船“吱吱”响着,就像是在一锅沸水里翻腾。这时,号子声B,像噎在了喉咙里。就见泡爷腰眼死顶着篙头,牙关紧咬着,身子僵弯着,像是一截燃
尽了的枯木。渐渐,船离“狼哭石”越来越近。这时的船就像是脱了缰的野马,几乎要在水流的冲击下飞起来了,它直奔“狼哭石”而去,眼看就要撞上浪中巨石了,可就这一刹那间,泡爷一篙点去,随着水下一股涡流泛起,那船像是颤抖般磨了一下,也就.一指宽的距离,“吱呀”一声,它就过了“
狼哭石”,随即一下子冲过了蛤蟆滩。正是在头船的带领下,后边的船也陆陆续续地跟着泡爷C驶过了蛤蟆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寒冬已经
过去,春天就要来了。B.只要刻苦学习,就会有所进步。C.以前就他一个人知道,现在大家都知道了。D.今天天气这么好,我就要去放风筝。20.文中画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就见泡爷腰眼死顶篙头,牙关紧咬,身子僵弯”,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
A.惊心动魄B.戛然而止C.小心翼翼19.C20.①原句用三个“着”字来表示“泡爷”闯滩紧要关头身体状态的持续保持,与下句“像是一截燃尽了的枯木”所描绘的静止画面更契合。改句只呈现了动作,表现不出动作的持续性,缺少画面静止
感。②原句三个“着”字构成的语句结构基本一致,读来比改句音韵更和谐。【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根据后文内容可知,他们的船经过“狼哭石”,十分危险,这个夜晚让人感觉非常惊险,可填“惊心动魄”。惊心动魄:原来形容作品的文字运用
最好,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现在形容极度惊险、紧张。B.根据“号子声”“噎在了喉咙里”可知,号子声突然停止了,可填“戛然而止”。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C.此处指船驶过蛤蟆滩时十分谨慎,可填“小心
翼翼”。小心翼翼:形容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能力。C项与文中的“就”都是副词,仅仅,只。A.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的B.表示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D.表示加强肯定。故选C。【20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和改句的“腰眼死顶篙头,牙关紧咬,身子僵弯”相比,原句“腰眼死顶着篙头,牙关紧咬着”用了三个“着”字,“着”表示状态进行中,意思是泡爷用“腰眼死顶篙头,牙关紧咬,身子僵弯”的动作一直持续,没有休息,呈现了一种类似静止
的画面,与下句“像是一截燃尽了的枯木”所描绘的静止画面更契合。改句“腰眼死顶篙头,牙关紧咬,身子僵弯”只呈现了动作,表现不出动作的持续性,缺少画面静止感。②“死顶着篙头,牙关紧咬着,身子僵弯着”中的三个“着”字构成的语句结构基本一致,形式整齐
,读来比改句音韵更和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火出圈的天水麻辣烫在全国掀起一阵吃辣热潮。有人说辣椒对胃不好,有人却反驳说辣椒能保护胃。事实是,辣椒素①。一方面,吃
辣椒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还能辅助治疗胃寒、胃胀等慢性胃病;同时,也会加重某些疾病,如胃溃疡等。我们在享受“辣到极致”的快感之后,对于还停留在嘴里灼烧口腔的辣椒素,有什么妙招能清除呢?其实,清凉的酸梅汤并不是最佳选
择,而全脂牛奶、橄榄油或啤酒却能有不错的效果。这是因为辣椒素是脂溶性的,含有油脂或者酒精的物质可以②。对口腔中的辣椒素,我们尚有“补救”之方,而③。除了人体自身的“腹泻”充当自我保护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快速解辣妙招了。另外,过量的辣椒素会使人的身体发热,人体的水分蒸发,从
而出现咽干咽燥、上火等。这时,还是要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还可以饮用银耳羹,银耳中富有的天然胶质能让水分更持久地“待”在消化道黏膜上,达到缓解干燥以及咽喉不适症状的效果。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对胃的刺激表现为两面性;②起到溶解辣椒素的作用;③对腹中的辣椒素却几乎无能为力22.示例:过量的辣椒素会使人的身体发热,导致人体的水分散发,从而
出现咽干咽燥、上火等症状。【解析】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要填辣椒素到底对胃有没有好处,根据后文“一方面,吃辣椒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还能辅助治疗胃寒、胃胀等慢性胃病;同时
,也会加重某些疾病,如胃溃疡等”可知,辣椒素对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可填:对胃的刺激表现为两面性;②此处在探讨如何能消除停留在嘴里灼烧口腔的辣椒素,前面说“辣椒素是脂溶性的”,表明含有油脂或者酒精的物质能够溶解辣椒素,可填:起到溶解辣椒素的作用;③由“而”可知,此句与“对口腔中的辣椒素”相对,后
文谈的是吃到腹中的辣椒素,可填:对腹中的辣椒素却几乎无能为力。【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过量的辣椒素会使人的身体发热,人体的水分散发”不合逻辑,前后句之间为递进
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应在“人体”前面加上“导致”“使”“让”“令”等;第二处“从而出现咽干咽燥、上火等”成分残缺,应在“等”后加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