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统练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1.078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0ab6ac8537c6a0a50b1160f053bd7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九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统练高一物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部分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下列关于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加速
度越大,速度变化一定越大B.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一定越快C.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一定相同D.物体有加速度,速度一定增加【答案】B【解析】【详解】A.加速度由速度变化量和完成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共同决定,所以加速度越
大,速度变化不一定越大,故A错误;B.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一定越快,故B正确;C.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没有必然联系,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C错误;D.只有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的速度才一定增加,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的速度一定减小,故
D错误。故选B。2.一个物体的初速度是2m/s,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正确的是()A.物体在第4秒初的速度为6m/sB.物体在前4秒内的位移为16mC.物体在第4秒内的位移为16mD.物体
在前4秒内平均速度为6m/s【答案】B【解析】【详解】A.由公式0vvat=+可得,物体在第4秒初的速度为3012m/s13m/s5m/svvat=+=+=A错误;B.由位移时间公式2012xvtat=+
可得物体在前4秒内的位移为2201124m14m=16m22xvtat=+=+B正确;C.由位移时间公式2012xvtat=+物体在第4秒内的位移为224341151m11m=5.5m22xvtat=+=+C错误;D.根据公式,可得物体在前4秒内平均速度
为16m/s4m/s4xvt===D错误。故选B。3.一小球从空中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g取21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2s末小球的速度为10m/sB.前2s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20m/sC.第2s内小球位移为10mD.前2s内小球的位移为2
0m【答案】D【解析】【详解】A.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第2s末小球的速度v=gt=20m/s故A错误;BD.前2s内小球的位移222120m2hgt==前2s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2210m/shvt==故B错误,D正确;C.第一秒小球的位移为的211110m2hgt==故第二秒小
球的位移为∆h=h2-h1=20-5m=15m故C错误。故选D。4.在交通事故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滑动时留下的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刹车线长度是14m,假设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7m/s
,则汽车开始刹车时的速度为()A.7m/sB.10m/sC.20m/sD.14m/s【答案】D【解析】【详解】刹车过程中满足v2=2as代入数据解得22714m/s14m/svas===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5.汽车关闭油门后做匀减速运
动,当它滑行60m时速度减半,又滑行10s停止,则汽车关闭油门后滑行的总位移是()A.80mB.100mC.120mD.140m【答案】A【解析】【详解】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看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运动,则有02v=10a,v02-(02v)2=2a×60解得v0=8m/s,a=25m/s2再根据v02=2ax解得x=80m故选A。6.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s内的位移为15m,第3s内的位移为25m,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这两秒内的平均速度
为15m/sB.第3s初的瞬时速度为25m/sC.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15m/s2D.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0【答案】D【解析】【详解】A.这两秒内的平均速度为12121525m/s=20m/s11xxvtt++==++故A错误;B.第3s初的瞬时速度等于这两秒的平均速度,即为v
3=20m/s故B错误;C.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221222515m/s=10m/s1xxat−−==故C错误;D.根据30vvat=+可知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0320102m/s0vvat=−=−=故D
正确。故选D。7.小球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匀加速下滑,3s末到达斜面的底端并沿水平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9s末停止,则小球在斜面上面的位移与在水平面上的位移大小之比为()A.1∶1B.1∶2C.1∶3D.3∶1【答案】B【解析】【详解】设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
,由于小球在斜面和水平面上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初速度大小为0,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末速度大小为0,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论可知小球在斜面和水平面上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均为2v,则小球在斜面上面
的位移与在水平面上的位移大小之比为11221222vtxvxt==故选B。8.图中的两条直线,分别代表A、B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正确的是()A.A的初速度比B的初速度大B.在前10s内,A的位移比B的位移大C.A的加速度比B的
加速度大D.10s末A的速度比B的速度大【答案】C【解析】【详解】A.由图像可知A的初速度为0,B的初速度为8m/s,A的初速度比B的初速度小,故A错误;B.根据vt−图像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得在前10s
内,A的位移为A1101260m2s==B的位移为()B81210100m2s+==在前10s内,A的位移比B的位移小,故B错误;C.根据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得2A1201.2m/s10vat−===2B1280.4m/s10vat−=
==A的加速度比B的加速度大,故C正确;D.由图像知,10s末A的速度与B的速度相等,均为12m/s,故D错误。故选C。9.三个物体a、b、c沿同一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以下关于a、b、c三个
物体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a静止于x=10m处B.物体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每秒钟速度增加量为2m/sC.物体c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每秒钟速度减小量为2m/sD.物体b自x=6m处沿正方向匀速运动
【答案】B【解析】【详解】A.由vt−图像可知,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D.由vt−图像可知,物体b沿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2106m/s2m/s2ba−==可知物体b每秒钟速度增加量为2m/s,故B正确,D错误;C
.由vt−图像可知,物体c沿负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24m/s2m/s2ca==可知物体c每秒钟速度增加量为2m/s,故C错误。故选B。10.小球从空中下落,其加速度为10m/s2,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则正确的是()A.小球从触
地反弹到速度为零时用时0.3sB.小球下落所用时间为0.3sC.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1.5mD.小球从空中下落高度为1.5m【答案】A【解析】【详解】AB.由题图可知0.5s时刻小球速度方向突变,即0.5s时刻小球落地,所以0~0.5s为小球下落阶段,0.5~0.8s为小
球反弹上升阶段,即小球从触地反弹到速度为零时用时0.3s,下落所用时间为0.5s,故A正确,B错误;CD.根据v-t图像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10.80.53m0.45m2h=−=小球从空中下落高度为10.55m1.2
5m2H==故CD错误。故选A。1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时间关系为x=10t+5t2,则物体在3s末的速度为()A.75m/sB.55m/sC.40m/sD.25m/s【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
时间的关系2012xvtat=+结合物体位移时间关系为x=10t+5t2可得010m/sv=210m/sa=故物体在3s末的速度为0(10103)m/s=40m/svvat=+=+故选C。12.手握瓶子在竖直方向保持静止状态,如果握瓶子力加倍,则手与瓶子之间的摩擦力()A.保持不变B.也加倍C.
手所受摩擦力方向向上D.属于滑动摩擦力【答案】A【解析】【详解】因瓶子处于静止状态,而竖直方向只受重力和摩擦力,摩擦力等于重力大小,故摩擦力大小不会发生变化;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向上,则手受到瓶子的摩擦力向下,属于静摩擦力。故选A。13.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将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空中。已知ac和
b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0°和60°。重力加速度为g。则ac绳中的拉力大小是()A.33mgB.233mgC.12mgD.32mg【答案】D【解析】【详解】以结点c为研究对象,受到三个拉力作用,作出受力图。的因为F1和F2垂直,根据正交分解得
ac绳中的拉力大小13cos302Fmgmg==故选D。14.在研究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用三个弹簧测力计通过轻软线对同一个小圆环施加水平拉力作用,三个拉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如果小圆环可视为质点,且其所受重力可忽略不计,小圆环平衡时三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和F3,关于这三个力的大小关
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1>F2>F3B.F3>F1>F2C.F2>F3>F1D.F3>F2>F1【答案】B【解析】【详解】对节点受力平衡可知:12sin30sin60FF=123cos30cos60FFF+=
解得123FF=322FF=即:F3>F1>F2A.F1>F2>F3,与结论不相符,选项A错误;B.F3>F1>F2,与结论相符,选项B正确;C.F2>F3>F1,与结论不相符,选项C错误;D.F3>F2>F1,与结论不相符,选项D错误;本部分共6小题,共58分。1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纸带与小车相连,A、B、C、D、E是按打点先后顺序依次选取的计数点,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10s。测得BC=4.00cm、CD=6.00cm。据此
可知,在打点计时器打下C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m/s(保留2位有效数字),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①.0.50②.2.0【解析】【详解】[1]根据匀变速直
线运动时间中点速度规律:某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得()24.006.00100.50m/s220.1BDCxvT−+===[2]根据𝛥𝑥=𝑎𝑇2可得,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
速度大小为()22226.004.00102.0m/s0.1xaT−−===16.某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通过改变悬挂钩码的数量,改变弹簧的伸长量。(1)在实验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
限度内,弹簧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六个点。根据所描绘的点,在上图的坐标纸内画出..F.-.x.图像..____,并求出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_N/m(保留2位有效数字)。观
察F-x图像,可以判断弹簧弹力F与其伸长量x成正比,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2)另一位同学利用相同的弹簧进行实验时,误将弹簧的长度记为x,得到的F-x图像的斜率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变小”),图线与横轴的交点表示弹簧的________
_。(3)若将两个劲度系数均为k的弹簧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长弹簧”,甲同学类比电阻的串联规律,认为“长弹簧”整体的劲度系数为2k;乙同学认为在相同拉力作用下,“长弹簧”整体的形变量是单根弹簧的2倍,“长弹簧”整体的劲度系数应该为2k;你认为
_________(选填“甲同学对”、“乙同学对”、“都不对”)。若将两个劲度系数均为k的弹簧并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粗弹簧”,“粗弹簧”整体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答案】(1)①.②.25③.过原点的一条直线;(2)①.不变②.原长(3)①.乙同学对②.2k【解析】【小问1详解】[
1]作图时应用平滑的直线连接点迹,且应尽可能让更多的点迹落在所做图线上,不能落在图线上的点迹应让其均匀的分布在图线的两侧,明显有较大误差的点迹可直接舍去,大致图像如下[2]图线的斜率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故3.0N/m=25N/m0
.12Fkx==[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拟合的图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故弹簧弹力F与其伸长量x成正比。【小问2详解】[1][2]设弹簧的原长为0l,由胡克定律可知0()Fkxl=−可见,图像Fx−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斜率不变,横轴截距表示弹簧的原长0l。【小问3详解】[1]当两根弹簧
串联成“长弹簧”时,设作用在弹簧上的弹力均为F,由胡克定律可知,每根弹簧的伸长量0Fkx=0Fxk=“长弹簧”的伸长量02xx=故“长弹簧”的劲度系数'Fkx='2kk=故乙同学说的对;[2]同理两根弹簧并联成粗弹簧时,设每根弹簧的伸长量为x,则每根弹簧的弹力Fkx=而对于“
粗弹簧”形变量相同时的弹力'2FF=结合胡克定律可知“粗弹簧”劲度系数为''Fkx=解得'2kk=17.一物体向东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m/s,2s后速度变为5m/s,求:(1)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5s末速度大小和方向;(3)5s内位移大小和方向。【答案】(1)2m/
s2,向东;(2)11m/s,向东;(3)30m,向东【解析】【详解】(1)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有a=vt=2m/s2由于物体向东做加速运动,则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也向东。(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有vt=v0+at=1m/s+2×5m/s=11m/s由于物体向东做加速运动,则5s末物体的速度向东。(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有x=v0t+12at2=1×5m+12×2×52m=30m由于物体向东做加速运动,则5s末物体的位移向东。18.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
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公路的最高限速v=72km/h。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到操纵刹车,使汽车开始匀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1=0.50s。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
1)汽车在反应时间内运动的距离x1;(2)描绘从后车司机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过程,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的(3)该公路上汽车间的安全距离至少应为多少。【答案】(1)10m(2)(3)50m【解析】【小问1详解】汽车在反应时间内匀速运动11xvt=解得
110mx=【小问2详解】依题意,汽车初速度v=72km/h=20m/s,匀减速过程的时间为24svta==则从后车司机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过程,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小问3详解】汽车先匀速后减速的总位移2102xxa−=−v+解得50mx=故安全距离至少50
m19.(1)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利用直尺测量反应时间。甲用一只手在直尺末端做捏尺的准备,在他看到乙同学放开直尺时,他立刻捏住直尺,测出直尺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高度,计算出直尺下落的时间,就是甲同学的反应时间。若在某次测试中,直尺下
落的高度为0.45m,求这次实验测量出甲同学的反应时间t(取g=10m/s2);(2)某学习小组,注意到一水龙头距地面较高,而且发现通过调节水龙头阀门可实现水滴逐滴下落,并能控制相邻水滴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还能听到水滴落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于是同学们计划利用手机的秒表计时功能
和刻度尺测量重力加速度。方案一用刻度尺测量水龙头出水口到地面的高度h,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调节水龙头阀门,使一滴水开始下落的同时,恰好听到前一滴水落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用手机测量n滴水下落的总时间nt,则nttn=。根据212h
gt=可求重力加速度。方案二用刻度尺测量水龙头出水口到地面的高度h,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调节水龙头阀门,使相邻水滴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较长,集中精力用手机测量一滴水的下落时间t。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根据212hgt=可求重力加速度。你认为哪种方案测量更为准确,说明理由。【答案】(1)0.3s(2
)方案一,理由方案一的时间使用累计法测量较方案二误差更小,更为准确。【解析】【小问1详解】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212hgt=解得0.3st=【小问2详解】方案一测量更为准确,理由方案一的时间使用累计法测量较方案二误差更小,更为准确。20.图像是一种很方便、直观的分析方
法,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所围的面积也有一定的物理含义。(1)速度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说出在v-t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含义;(2)加速度描述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已知电梯匀加速上升时的a-t图像如图所示,分析说明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含义。(3)某同学乘
电梯时,利用手机传感器软件测量出电梯启动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分别求第6s末、18s末时电梯的速度大小。【答案】(1)位移(2)速度变化量(3)2.5m/s,0.5m/s【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速度定义xv
t=,解得xvt=,故在vt−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运动物体位置变化的多少即位移;【小问2详解】的的根据加速度的定义vat=解得vat=,故在at−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多少即速度变化量;【小问3详解】由图像面积可得第6s末电梯的速度1(
20.540.5)m/s=2.5m/s2v=+电梯在812s做匀速运动,此时电梯的速度01(48)0.5m/s=3m/s2v=+第1218s电梯的做减速运动,速度的减小量1(20.540.5)m/s=2.5m/s2v=+第18s末
电梯的速度0(3.02.5)m/s0.5m/sv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