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119.000 KB
  • 2024-09-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8)页,119.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05869f28c946a3054c9ae98870008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绝密★启用前鹤壁高中2023届高一历史第二次段考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1、卫国原是商代王畿,周公旦在将弟弟康叔封于卫国时,令其“启以商政,疆于周索”,意思就是说要选择采用商代政策和法令中适宜的条例推

行,同时还必须按周的特殊法制来处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周的文化形式未能覆盖卫国B.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C.周公的分封以同姓子弟为主D.商朝的法律规范比周朝先进2、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敌寇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

,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分封制使()A.周王拥有绝对权力B.周朝有效控制边疆C.宗法等级秩序森严D.权力中心意识明确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辞旧迎

新、合家团圆的寓义。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

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5、《汉书·主父偃传》记载:“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下列内容与材料中颂扬的历史人物相

符合的是()A.创立皇帝制度B.颁布推恩令C.推行察举制D.实行行省制度-2-6、《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B.政务繁忙C.世袭传承D.皇帝独裁7、某资料这样描

述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用人制度,它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由此判断这项制度应是()A.察举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8、东汉末年,形成了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一些社会名士对士人的品评往往可以左

右被品评之人的仕途进退,成为朝廷选举的风向标。这一局面()A.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B.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C.导致了政治局势的混乱D.有利于察举制度的完善9、《宋史》记载,许唐“尝拥高费(资产雄厚)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经

商)”,后其子中举,许唐说“成吾志矣”。这反映了宋朝()A.科举制度影响较大B.商品经济趋向没落C.八股取士钳制思想D.弃儒就贾渐成潮流10、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11、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雍正说:“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愿以一人治天下”。这种变化反映

了()A.皇帝能力的提高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宰相制度的废除D.中央集权的加强12、“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

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3、中英《天津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3-分诣(去)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并对驻外公使待遇、来往礼节做了规定。这反映出()A.清廷舍弃了传统外交观B.该条

约体现友好协商原则C.英国谋求扩大侵华权益D.中英间形成平等外交关系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年—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

年—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三次战争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主要要求是()A.第一次是商品输出,后两次是资本输出B.前两次是商品输出,第三次是资本输出C.三次均为资本输出攫取土地D.三次均为商品输出掠夺原料1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

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唯有英商已在内地买货,欲运赴口下载,或在口有洋货欲进售内地,倘愿一次纳税……则在路上首经之子口输交,洋货则在海口

完纳给票,为他口毫不另征之据……”。这些规定反映当时()A.中英两国贸易互惠互利B.中国工商业发展的要求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D.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16、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尤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

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吏治败坏D.民性懦弱17、处理中英关系的官员乔治·斯当东勋爵在国会曾声明:“我们不否认这个事实,要不是鸦片走私的话,就不会有战争

。”这一战争()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截断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走私C.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D.根本原因是林则徐禁烟运动所致18、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舰突破虎门要塞,珠江两岸聚集数万民众,以冷漠、平静的神情围观

战事。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官兵纷纷跳水时,两岸民众如看马戏看到精彩处一样发出嘘嘘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A.国人民族国家意识淡薄B.农民起义爆发的必然性C.中英武器装备差距悬殊D.民众已经抛弃华夷观念-4-19、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密派林德绥和传教士敦士力乘“阿美

士德”号船驶往中国东南沿海,搜集军事情报进行间谍活动,英国内阁根据他们提供的情报和建议拟定了侵华出兵的数字、战舰等情况。这表明()A.英国对鸦片战争投入巨大B.英国对鸦片战争缺乏必胜心C.鸦片战争是一场商业战争D.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蓄谋已久20、“这把火腾

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与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的是()A.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D.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21、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

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B.发展资本主义,开矿,通商的主张C.设立医院、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的主张D.

建立拜上帝会22、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是()A.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B.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

领D.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23、《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四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

田亩制度》()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具有革命和空想的双重性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D.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24、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

性”条款的是()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惩治附和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C.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5-25、在茫茫洋面上,他们用愤火与热血表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致远”舰攻敌受创,管带邓世昌以下250人均阵亡

,“经远”舰270人俱殉国。“在舰阵役者九十余人,与舰共沉者六百余人。”这一壮烈场面出现于()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战争时期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抗日战争时期26、中国近代爱国人士谢瓒泰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

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该诗反映了()A.鸦片战争失败的现实B.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领土C.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7、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

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C.重视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D.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28、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

“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A.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B.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C.取悦侵略者以保证统治地位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29、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开始。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第一个资

产阶级政党建立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张勋复辟的丑剧草草收场D.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30、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

制度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1、川汉铁路公司的《商榷书》以巧妙而隐晦的言词,一方面要川人“竭尽赤诚,协助政府”,“厝皇基于万世之安”;另一方面,又揭露清政府“日以卖国为事”,“夺路劫

款转送外人,激动我七千万同胞幡然醒悟”。与此相关的史实()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6-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北伐战争的兴起32、1912年2月,清帝退位诏书颁布的同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并颁布了清室《优待条例》,规定清

帝仍保留尊号暂居紫禁城,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并每年拨款400万供清帝使用,清宗室成员可保留原有私产并享有公民之基本权利等。这一做法()A.有利于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加剧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33、中华民国成立后,有学者指出:“我国数千年来

均为专制独裁政体,人民对各事并不参与,亦无参与之权,只需安分守己,顺帝之则,便是良民。今一旦变为民主政体,一国大政之权,均交于国民之手,则今后国民所需之知识、理想、观念、习惯与技能,当然与此前不同。”这些言论()A.体现了对民国政体局限性的反思B.

折射出当时国民教育内容的滞后C.旨在强调提升国民道德素养D.肯定了知识分子对待革命的态度34、著名学者茅海建说:清朝的官员,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民国的官员。北京政府似乎只是换了一块招牌,内部人员没有太多的变化。……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自然有着生

计的原因,但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思想痛苦。这主要说明()A.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B.民国建立犹如王朝更替C.清朝覆灭契合了众人心理D.儒家忠义观念荡然无存35、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

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3

6、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其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学生们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据此可知,五四精神最核心的内容表述最准确的是()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

C.热爱祖国D.不怕苦不怕死37、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7-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A.五四

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C.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38、最能够突出说明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论据是()A.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B.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具有初步共产主义

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39、19世纪末,义和团民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4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般采用俸禄制度,各国任用官吏和挑选常备兵,一般是发放粮食、布帛,用

黄金赏赐功臣在战国时代也是常见的。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战国时期()A.等级制度逐渐被废除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分封制度的瓦解趋势D.君主对官员的控制减弱41、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

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A.减少了君主专制下的失误B.君主专制有所弱化C.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D.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地位42、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相互制约

,不利于军政决策B.分散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C.相互监督,减少了决策失误D.保证皇权,加强了君主专制43、《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贮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世俗日下嫉贤妒能44、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8-约。这

种变化反映出晚清政府()A.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B.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C.已最终沦为“洋人的朝廷”D.逐步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4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

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些官员()A.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准备积极发展工业C.看到了对外贸易的意义D.主权意识亟待加强46、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

印本后,在日记中写到:“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诸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该日记中所说的“书”()A.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C.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D.借助孔子否

定专制,宣传维新变法47、陈旭麓先生认为:“甲午大败,‘造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作者所说的“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主要表现在()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想B.变革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经济形式开始产生发展D.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

动兴起48、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49、有学者指出:“‘五四’的真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五四那些新兴的知识分子,要求彻底重估

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其实是对思想多元、政治民主、表达自由等现代理念的一种呼唤。这表明五四运动-9-()A.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B.促使救亡与思想启蒙相结合C.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D.推动了

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50、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据此可知()A.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B.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C.报刊宣传有利

于民族进一步觉醒D.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非选择题5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纽约时报》曾观察和记录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变迁。下面是《纽约时报》关于近代中国报道的一览表(节选)(1)上表中,《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4分)(2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个事件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4分)5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0-第2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5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16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

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第19条参议院之职权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

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十二、参议院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材料二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电影中的历史”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他们在电影《十月围城》中发现:电影在最后的字幕里显示: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请回答:1.材料一出自哪一法令,该法令颁布的目的何在?(4分)2.根据所示材料指出,该法令的颁布体现哪些重要原则?这一法令的颁布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7分)3.材料

二的编导者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有人却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理由。(6分)-11-高一历史第二次段考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10BDDCADBBAB11--20BBCBCCAADD21--30ADBDBDCC

BA31--40BABCDCACBC41--50AACADCBABA二、非选择题51.【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4分)(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亥革命影响:清政府已经走向反动,被推翻势在必行;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4分)52.【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4分)(2)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或者标志着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化的里程碑;)(7分)(3)回答成功了。理由:政治

上;经济上;思想上等。回答失败了。理由: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等。(6分)高一历史第二次段考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卫国…

…启以商政,疆于周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在卫国采用特殊的地方管理方式,这有利于维护殷商遗民的政治稳定,故B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不是周文化的扩展,排除A;C叙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结论无法在材料中得出,排除

D。故选:B。2、【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西周和春秋时期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对周王权威的认同,说明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权力中心意识明确,故D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周王没有形成绝对权

力,故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权力,没有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C项错误。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春节的“合家团圆”主要是凝聚宗族、家庭情感的,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12-制的关系最为密切,故D项正确。禅让制并不一定涉及到血缘关系

。世袭只是指政治权力的沿袭,与家庭关系并不密切。分封制是与“合家团圆”没有太大关联。故排除ABC三项。4、【答案】C5、【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可知结束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统一天下的是秦王嬴政,其自称始

皇帝,自此皇帝制度产生,A正确;颁布推恩令、推行察举制的是汉武帝,B、C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D不符题意。6、【答案】D【解析】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联系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帝独揽大权,D正确;材料中“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而非朝议裁决,A排除;政务繁忙只是材料的表象,而非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B排除;C无法从材料体现,排除。7、【答案】B【解析】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与

“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相符的,故B正确;察举制的标准是品德,排除A项;C项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的标准是门弟高低,排除。8、【答案】B【解析】材料“东汉末年……一些社会名士对士人的品评往往可以左右被品评之人的仕途进退,成为

朝廷选举的风向标”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操纵舆论,干预政府官员任用。根据所学可知,曹魏确立九品中正制,由政府来品评人才,故B正确;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东汉政治相较于西汉本身

就是混乱的,故C错误;察举制是西汉的选官制度,而且其标准是孝、廉,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错误。故选B。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经商)”“其子中举,许唐说‘成吾志矣’”,可知材料反映宋朝科举制度影响较大,商人希望子孙科举

入仕,故选A;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排除B;明朝施行八股取士,排除C;商人希望子孙科举入仕,并非弃儒就贾,排除D。1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央选拔人才的程度为,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审核通过后,交尚书省的下属礼部执行,B项正确;政令必须先通过门下省的审核,尚书

省才能执行,A项错误;吏部只有任命、考核权没有考试选拔官员的职权,CD两项错误。11、【答案】B【解析】唐太宗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雍正帝时建立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答案为

B项;从材料看不出皇帝能力的提高,排除A项;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这种变化对中央集权影响不大,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明朝废丞相,六部地位提升,因此六部长官的品级提

升,故选B;材料-13-中指同样的六部最高长官由三品变为二品,说明是品级的调整,不是晋升容易问题,排除A;材料中未涉及到科举内容,排除C;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材料中品级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排

除D。13、【答案】C【解析】从材料“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去)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可以看出,英国想通过《天津条约》扩大自己的利益诉求,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不是友好协商,两国也没有

形成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BD项。14、【答案】B15、【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规定英国货物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依据工业革命的相关信息可知,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扩大市场的要求,故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英两国贸易互惠互利,故A错误;这些规定不利于

中国工商业发展,故B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远未解体,故D错误。16、【答案】C【解析】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

深火热之中,并不是莠民作乱,故B错误;材料说明官员把战争失败归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失败的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导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

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是不能御敌的理由,故C项正确。17、【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第二西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合法化,B说法错误;鸦片战争与“中西文化的差异”无关,C错误;林则徐禁烟运动是

导火线,而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18、【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战败,而两岸的居民并没有感到同情,说明他们并不站在清政府这一边,并没有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外之间的民族战争,说明民族意识淡薄,故选A;材料没有出现农民起义问题,B错误;材

料没有体现武器差距,排除C;材料是说民族意识问题,不是华夷观念问题,排除D。1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早在1832年就已经派间谍前往中国东南沿海搜集军事情报,英国内阁根据他们提供的情报和建议拟定了侵华出兵

的数字、战舰等情况。这表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蓄谋已久,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对鸦片战争的投入巨大,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中英国的间谍活动不能得知英国是否对鸦片战争缺乏必胜心,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排

除。-14-2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可知,万园之园是指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故选D。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与材料无

关,故排除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发生的,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21、【答案】A【解析】由材料“想推行均田制度”,而均田制是国家把手中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故A符合题

意;BC带有资本主义色彩,不符合农民的利益,故BC不符合题意;建立拜上帝会服务于推翻清王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

除。23、【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体现了一定的革命性。但是其又主张实行“剩余归公”的绝对平均主义,带有一定的空想性,故B项正确;圣库制度和绝对平分的制度导致农民没有生产

积极性,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实行,因此没有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与发展资本主义无关,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是为了保护列强在华的利益,也是预防利益受损的体

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属于惩罚性的体现,不符合题意。25、【答案】B【解析】根据“致远舰”、“邓世昌”等信息可知这场战争应该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黄海海战,故选B;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和抗日战争都与“致

远舰”、“邓世昌”无关,排除ACD。故选B。26、【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反映了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D正确;鸦片战争失败、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都不符合“莫待土分裂似瓜”的信息,故ABC错误。27、【答案】

C【解析】由材料“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可知,当时的日本重视掌握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想要争取列强对它的支持,美化甲午战争是侵略战争的事实,故选C;粟野慎一郎的言行是在美化侵略战争,这有悖于《独立宣言》所宣扬的精神,排除A;

材料并未提及西方列强对这一言论的反映,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日本侵略中国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它的目标不可能在于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D。28、【答案】C【解析】慈禧太后在逃亡中仍然不忘记颁布“剿匪”上谕,显

然是讨好帝国主-15-义列强,害怕侵略者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慈禧天后的出发点是从自己统治地位出发,不是针对义和团本身,故B项错误;慈禧天后主要是讨好侵略者,不是剿灭义和团,义和团主要针对的是帝国主义,故B项和D项错误。29、【答案】B【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

权属于全体国民,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故选择B;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属于政党建设,排除A;张勋复辟是在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之后,

排除C;国民大革命的对象是北洋军阀,排除D。30、【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问题;结合四个答案,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不对;C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一,但是不

是主要的,故排除;D项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排除。31、【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川汉铁路公司”“夺路劫款转送外人,激动我七千万同胞幡然醒悟”反映的是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为武

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在1854年的,故A错误;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是在1919年,故C错误;北伐战争的兴起是在1926年,故D错误。32、【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通过清室优待条例,给予清帝及宗室成员一定优待以对应清帝退位诏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达成妥协,从而减少共和确立的阻力和实现南北的和平统一,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对清室优待,清帝保留尊号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保留了一定的封建

残余,故B选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故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非封建专制,故D选项错误。33、【答案】B【解析】该学者认为,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由于国民素质的落后,中国应在知识、理想、观念、技能等方面提高国民素质,这也

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国民教育内容的滞后,B正确;材料未反映对民国政体的反思,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在知识、理想、观念、习惯与技能等方面的落后,并不单是对提高国民道德素养的要求,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34、【答案】C【解析】“清朝的官员,尤其是中央政

府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民国的官员。北京政府似乎只是换了一块招牌,内部人员没有太多的变化。……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自然有着生计的原因,但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思想痛苦”表明清朝覆灭契合了众人心理,-16-故C正确;思想解放、民国建立犹如王朝更替材料未体现,故AB错误;

D太过绝对,排除。故选:C。35、【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1919年5月”、“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D项正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

开始觉醒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故选:D。36、【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学生口号充分反映了他们的爱国热情,C项最准确。A项是洋务运动的旗号,B项是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拯救中国,与材料中青年学生不符;D项与长征精神有关。37、【答案】A【解析】根据“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可知,五四运动得到

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支持,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五四运动是“全国性”的,排除B;五四运动的重要目标是政治诉求,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军队对五四运动的支持,结合所学可知,工人阶级的支持是五四运动胜利的重要原因,排除D。38、【答案】C【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和认

识。五四运动之所以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根本之处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即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故C项说法正确;运动的口号是阶级诉求的反映,不是根本之处,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十月革命的影响只是外部因素,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五四运动是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广泛性群中参与的历史运动,故D

项说法片面,排除。39、【答案】B【解析】题干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呈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的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断形成,故B正确;选项A的表述不符合事实,反帝发封建斗争成为共识,时间至

少是在中共二大,排除;选项C与题干主旨不符,且因果逻辑不清,排除;题干突出的是反侵略,看不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D错误。故选:B。40、【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俸禄制度,各国任用官吏和挑选常备兵,

一般是发放粮食、布帛,用黄金赏赐功臣在战国时代也是常见的”可知,战国时期实行俸禄制,不再授予土地,这实质上体现了传统分封制度的瓦解,故C项正确;等级制度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故A项表述错误;俸禄制的实行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关,与土地

私有制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俸禄制的实行有利于君主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D项错误。-17-41、【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秦朝朝议制度,皇帝和大臣集体讨论军国大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故A正确;朝议制度的最后决定权仍控制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并未弱化,B错误;“建立了一套

地方官僚机构”和“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地位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与秦朝的郡县制度和西周的宗法制密切相关,排除CD两项。42、【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机事往往留滞”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降低了行政效率,不利于军政决策,故A正确;

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三省六部制减少了决策失误,加强了君主专制,但都不是材料要强调的。4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然能治国,不能服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

,故“非议四起”的主要原因是阁臣弄权不合章制。故选:C。44、【答案】A【解析】清政府的外交观念逐步与世界接轨,企图以这种方式实现洋人与满清形式上的平等,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清政府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排除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D。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联系所学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分析解答。45、【答案】D【解析】“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官员

满足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只看到眼前的收入略微高一点,不能清醒的认识关税协定的恶劣影响,反映出其主权意识亟待加强,D项正确;这些官员自得与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无关,A项错误;满足于关税的增加,不能说明中国官员准备发展工业,B项错误;看到了对外贸易的意义与清朝官员局

限于收入的增加不符,C项错误。46、【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1861年曾国藩”““效法西人”“贼中不为无人”可知,该书是1859年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编写的《资政新篇》,它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A是地主阶级魏源的著作《

海国图志》中的思想,曾国藩同为地主阶级,不可能称为“贼”;B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它没有学习西方;D项的时间与材料明显不符。故选择C。47、【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

特点和影响来分析。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B.甲午战争,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变革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这就是材料中近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的意思。C.新的经济形式开始产生

发展应该是洋务运动的影响。D.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兴起应该是1924年的大革命。故选:B。-18-48、【答案】A【解析】由材料“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可知,材料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是随着中国

革命不断深入,工人阶级不断觉醒而诞生的,故A正确;而BCD选项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故BCD不选。49、【答案】B【解析】材料“‘五四’的真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反映了五四运动

不仅仅要求救亡图存,而且主张民主思想启蒙,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领导力量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促进思想多元化,而是强调救亡与思想启蒙相结合,故C错误;“民族意识的觉醒”说法过于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50、【答案】A【解析】《晨报》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

全国,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故A正确;报纸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不是报纸宣传掀起的五四运动,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晨报》号召全国人民爱国救亡,无法体现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本题的关键信息“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

的事件传遍全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二、非选择题51.【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4分)(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亥革命影响:清政府已经走向反动,被推翻势在必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4分)52.【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4分)(2)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或者标志着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化的里程

碑;)(7分)(3)回答成功了。理由: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等。回答失败了。理由: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等。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85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