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 历史 答案解析

DOC
  • 阅读 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49.497 KB
  • 2024-12-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 历史 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 历史 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 历史 答案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8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 历史 答案解析.docx,共(13)页,49.49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f6f42a7d7ac15339eeec8c2fc48cb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1.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1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所给信息“出身耕稼的读书人”和“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可以看出由学在官府变为了学在民间,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也冲击了贵族的政治,故本题答案选B;A项错在“官学”;C项材料没体现;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贵族政治

受到冲击2.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这可以佐证A.刺史设置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察举制度有利于选拔司隶校尉D.

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2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司隶校尉是地方的监察官员,侦察揭发不法行为,不回避权势,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排除;郡国并行是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题干时

间不符,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司隶校尉在京师不避权贵、严格监察使得在京师的权贵畏惧,有利于京师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3.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B.租佃关系

占据社会主导地位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D.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3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田园山地的人家,一定要把地界标明,由此可见宋朝封建士大夫阶层对于土地问题的重视;宋朝时土地兼并激烈,地主

阶级广占土地的现象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士大夫阶层对田界问题的重视反映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士大夫阶层对田界问题的重视,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的

地位,而是强调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买卖的信息,而是强调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项错误。4.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

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A.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C.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4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而小说又是市民眼中的历史,代表市民的价值取向,能够影响百姓的行为,引导他们向善,故A项正确;佛教宣扬因果轮回,但是佛教观念

的传播,反映出生产力低下时期人们思想的落后,故C项错误;文学作品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想法及观念等,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有所助益,但是作品内容有虚构之处,故B项错误;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需考证,故D项错误。5.古代雅典法庭上,诉讼人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唤

起陪审员的同情,而且有时他们还诉诸行动,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引起陪审员的怜悯,从而受益。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A.雅典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B.雅典司法审判对事实重视不足C.雅典司法审判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D.诉讼环节在司法审判中占重要地位【5

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明确题干要求,做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纵观材料,材料主旨,即在强调“司法诉讼环节”。据此,可知:A项“缺乏严格程序”,B项“对事实重视不足”,明显属于无关3项;C项“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属于对材料内容的曲

解和误读,没有依据。D项,即体现题干“侧面反映”要求,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诉讼环节及其重要性6.罗马共和国时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例如: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塞克斯图

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共和国制定上述法律的目的是A.维护帝国统治B.保护平民的利益C.完善法律体系D.稳定社会秩序【6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材料表明是“罗马共和国时期”,A项排除;罗马法的完善主要是为了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非被统治阶级的利益,B项排除;“完善法律体系”是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的结果而非目的,C项排除;罗马法的完善协调平民与贵族的关系与利益,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D项正确。故选D。7.1999年,利物浦市政

厅正式就那段历史道歉,“为城市在这样一场人类悲剧的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表示羞愧和懊悔”。利物浦过去承担“人类悲剧”的角色指的是A.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B.在大洋洲进行欺诈贸易C.在美洲掠金夺银D.在远东建立东印度公司【7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18世纪后

,英国取代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再结合利物浦的地理位置,它是英国第二大港,正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由此可以推断,利物浦是奴隶贸易重要的中转站,并占据着特殊地位,故答案选A。B项与题意无关;C项最早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首当其冲;D项最早是荷兰人

的行为,排除。8.法国思想家除了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创作并发表了许多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启蒙思想家的所为意在A弘扬传统文化主流思想B.普及各种流派文艺作品.4C.摧毁罗马天主教会权威D.动员群众构建理性王国【8题答案】【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启蒙思想家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以建立理想社会的蓝图,故D项正确。AB项与

材料主旨不符;C是宗教改革对象。9.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提高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

统治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9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的“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取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说明工业革命是造

成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A与题干中所述政治变化不符;B与史实不符;D无从体现。所以答案选择C项。试题分析:A不对,这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的手段,而非题干中的“办法”;C不对,英国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D是在18世纪,时间不符;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

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在第二年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来限制王权。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

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每州2名。这一制度安排A.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B.体现了对民众狂热情绪的防范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D.有利于提高国

会的办事效率【10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参议院设立的目的之一是制约众的的5议院,反映了对民众狂热情绪的“冷却”,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联邦政府的权力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众议院和

参议院的议员的选举和分配主要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不是公民个人自由权利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参议院制约众议院往往不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D选项错误。故选B。11.有学者指出,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来看,“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A.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B.民主制度阻碍了工业革命C.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的巩固D.政局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

解】根据“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可得出,第二帝国的建立暂时稳定了法国的政局,为法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故D项正确;根据““帝制”取代“共和”无疑

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可得出帝制是倒退,排除A;民主制度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制度的影响,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12.恩格斯说:“俾斯麦在经济方面是很乐意迎合资产阶级的,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

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是德国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B.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C.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D.德意志其他各邦保留自治的权利【12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由“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

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议会是没有什么权力的,结合所学知识议会被皇帝主宰,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不选,题干核心是议会不是皇帝;B项不选,题干核心是议会不是宰相;D项体现的是地方的权力

,题干中体现的是议会的权力。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6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

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的国家……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

,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共63条条款,部分如下:第12、14条: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第30条: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

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第61条: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第63条: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据程汉大《<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等(1)根据材料,概括

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3题答案】【答案】(1)汉律: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或皇权高于法律);礼法并用(或刑礼一体);儒家思想成为法

律的基础。《大宪章》:法律至上,王权有限(或以法律约束王权);保护私有财产;重视监督和落实;保障臣民自由与权利(2)原因:汉律:秦律严酷繁杂,吸取教训;汉初经济残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融合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强

调礼法并用。《大宪章》:英国具有法治传统;中世纪的契约关系、政治协商传统;王权与贵族矛盾激化,臣民反专制,争取民主、自由意识的产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价值:对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都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局;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汉代法律的特点,据材料一“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得出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或皇权高于法律),据材料“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得出礼法并用(或刑礼一体),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基础;第二小问英国《大宪章》的

特点,据材料二“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7开大会议”得出法律至上,王权有限(或以法律约束约束王权),据材料二“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得出保护私有财产,据材料二

“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得出重视监督和落实,据材料二“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得出保障臣民自由与权利。(2)第一小问汉代法律的特点产生的原因,

据材料一“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得出秦律严酷繁杂,吸取教训,结合汉初的时代背景得出汉初经济破残,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据材料一“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并结合所学得出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融合法家等思

想形成新儒学,强调礼法并用;第二小问英国《大宪章》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据材料二“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的国家”得出英国具有法治传统,据材料二“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的关系”得出中世纪的契约关系、政治协商传统,据材料二“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

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王权与贵族矛盾激化,臣民反专制,争取民主自由意识的产生,人文精神的发展;第三小问共同历史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这几个方面得出对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都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局,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律》;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大宪章》14.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世界中国16世纪,新航路开辟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

近事报道》,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1644年,清军入关。

8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1

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14题答案】【答案】主题:16—19世纪,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

联系日益加强(或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论证: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入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而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通过书信介绍,或者宫廷供职、担任译员等方式,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而在18世纪60年

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工业革命后,英国积极寻找国际市场,最终在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综上所述,16—18世纪,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16世纪至19世纪中期中外历史大事对比的知识,旨在考查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对16—19世纪中外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紧扣材料中的大事记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某个恰当的主题,比如: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等。然后围绕主题运用史料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论述

逻辑清晰。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退浙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

任,允许谏官弹劫百官,使得宋代苴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巨,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

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考,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9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

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15题答案】【答案】(1)台谏趋于合流,监察权独立而强大;谏官选拔

管理制度比较健全。(2)有效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理学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据材料中的信息“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

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劫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和“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可见其特点为台谏趋于合流,监察权独立而

强大;谏官选拔管理制度比较健全。(2)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可见宋代监察制度改革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结合所学,宋代监察制度改革体现了监察制度要求封建士大夫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促进了理学的发展。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代监察制度改

革·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内容和作用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七七事变之前,蒋介石分析日军兵力分布,已认定日军开战后必首先以华北为进攻重点,而我方应“以战术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缺点”,在上海“先发制敌”,以牵制和分散日军在华北之攻

势,又保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京、上海等地之安全,且“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号召将士“固守阵地,坚忍不退”。但在日军的重武器绝对优势之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而且,上海是河网地带,又无山势倚仗,对中国军队作战极为不利,但机械化的日军却

自陈“无碍用兵作战”,多重因素之下,终致上海、南京先后沦落。不过,《泰晤士报》等外国媒体亦盛赞“十周之英勇抵抗”“为历史上最光荣之一页——改编自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筹

划淞沪会战的目的。10(2)根据材料,指出淞沪会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淞沪会战对中国抗战有何积极影响?【16题答案】【答案】(1)牵制和分散日军力量;维护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安全;争取国际援助或干预。(2)原因:战术失误,装备落后,地形不利。影响: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提高中国国际威望,或有助于国际援助;鼓舞全国人民抗战信心、为工业内迁等赢得时间等。【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淞沪会战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

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在上海‘先发制敌’,以牵制和分散日军在华北之攻势,又保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京、上海等地之安全,且‘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可知,蒋介石筹划淞沪会战的目的主要

在于牵制和分散日军力量,保卫南京和上海等地安全,同时引起国际主义,争取国际援助或干预。(2)本题考查了淞沪会战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上海地形不利于中国军队固守,却有利于日本机械化部队用兵,

加之中国军队战术失误,装备落后,最终导致淞沪会战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虽然战败,但却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为淞沪地区工业内迁赢得时间,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威望,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国的抗日战争·淞沪会战17.【历史选修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

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

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材料二(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

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摘编自《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11【17题答案】【答案】(1)特点:于成龙勤政爱民,推行仁政;

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百姓爱戴;注重教育。(2)原因: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

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即可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勤政爱民,推行仁政;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百姓爱戴;注重教育。(2)据材料二“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

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考点:中外

历史人物评说·于成龙·评价的1213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262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