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783.089 K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1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4)页,783.08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f07ceb810df80d8a35fd8ac355e9b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县中学高2022级2023年秋期半期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组织

液、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细胞外液【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详解】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血浆,

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液,淋巴液可以汇入血浆,所以③是淋巴液;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组成,因此①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①~⑤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细胞内液,C正确。故选C。2.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

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骨骼肌细胞的细胞基质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C.尿素、O2、胰蛋白酶等均可分布于组织液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从内环境获得营养物质,将代

谢废物释放到内环境,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血浆大部分是水,其余包括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

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详解】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B、骨骼肌细胞中的线粒体产生的CO2可以扩散进入组织液,细胞质基质进行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B错误;C、尿素、O2可分布于组织液中,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为无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A。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①人中暑后,内环境稳态没有遭到破坏②载体蛋白、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③血浆的成分相对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④人体内环境

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⑤血浆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纤维素等⑥当血浆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患病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

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保持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的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受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调节。内环境的成份包括:①生物体

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葡萄糖、无机盐、蛋白质等;②生物体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等;③各种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④各种调节物质如:抗体、激素等。【详解】①天气炎热,超出人体调节能力,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出现中暑现象,属于内

环境稳态失调,①错误;②血浆蛋白、抗体属于内环境成分,载体蛋白不是内环境成分,②正确;③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只是其一部分,所以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是错误的,③错误;④人体内环

境稳态是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④错误;⑤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血浆中没有纤维素,⑤错误;⑥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⑥错误;综上

所述,正确的只有②,A正确。故选A。4.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B.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仅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C.传入神经又称为感觉神经,将接受到

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D.传出神经可以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

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A正确;B、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主要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但是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

内脏器官的神经,也就是说脑神经也对内脏器官有支配能力,B错误;C、传入神经又称为感觉神经,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C正确;D、传出神经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D正确。故选B。5.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

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B.它们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C.交感神经是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是感觉神经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答案】A【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

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

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详解】A、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此时,心跳减慢,A正确;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它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B错误;C、感觉神经是反射弧的传入神经,运动神经是反射弧的传出神经,而交

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为传出神经,C错误;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可抑制胃肠蠕动,而副交感神经则是促进胃肠蠕动,D错误。故选A。6.下列有关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间,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B.神经元的突起中可能存在线粒

体等细胞器C.神经元的细胞核分布于细胞体中D.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是树突末端的细小分支【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

元构成。【详解】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喝修复神经元等多种供能,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A正确;B、神经元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突起有利于接受兴奋,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可能存在线粒体等细胞器,B正确;C、神经元的细胞体是执行正常细胞供能的部位

,细胞核分布于细胞体中,C正确;D、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是树突或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D错误。故选D。7.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

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静息电位的相关知识。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

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的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详解】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

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点睛】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

,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要注意静息状态时,即使钾离子外流,膜内钾离子的浓度依然高于膜外。8.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形成的原因是Na+外流B.bc段的Na+内流需要消耗能量C.cd段的K+外流需要消

耗能量D.de段的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

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该过程

中N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B、bc段上升是因为Na+进一步内流,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K+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de段的K+外

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D。9.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

】AB、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负,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A错误,B正确;C、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先传导到电流表右侧,后传导到电流表左

侧,所以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D正确。故选A。10.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

的是()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递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D.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

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

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详解】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与多个神经元联系,A正确;B、神经递质只能从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兴奋在突触处通过神经递质进行单向传递,B错误;C、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释放

到突触间隙,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C错误;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也可以作用于其它细胞如肌肉细胞、内分泌腺细胞等,D错误。故选A。11.图1和图2分别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都是大分子物质,以

胞吐方式释放B.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膜电位从“内负外正”转变成“内正外负”C.当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膜电位仍维持“内负外正”D.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细胞兴奋或抑制【答案】A【解析】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对钠离

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对氯离子的通透性增加,氯离子内流。【详解】A、神经递质主要是小分子物质,以胞吐方式释放,A错误;B、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膜产生动作电位,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膜电位从“内负外正”转变成“内正外负”,B正确;C、当抑制

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增强后膜的静息电位,突触后膜上膜电位仍维持的的“内负外正”,C正确;D、神经递质存在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细胞的兴奋或抑制,

D正确。故选A。12.麻醉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使机体或机体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局部麻醉剂有抑制注射部位附近神经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麻醉情况下,机体受刺激使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属于反射B.局部麻醉前后,相关部位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会改变C.局部麻醉剂可通过

阻断动作电位的产生达到麻醉的目的D.处于麻醉状态下的神经细胞不发生离子进出细胞的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

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详解】A、机体受刺激使大脑皮层产生痛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A错误;B、静息电位主要依靠钾离子外流来

维持,静息电位在局部麻醉前后不变,B错误;C、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局部麻醉剂能抑制神经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的功能,从而抑制了钠离子内流,阻断了动作电位的产生,C正确;D、处于麻醉状态的神经细胞膜电位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主要依靠钾离子外流来维持,D错误。故选C。13.下列选项不能说明神经

系统分级调节的是()A.指尖采血时,针刺指尖不能引起缩手反射B.运动员听到枪声时迅速起跑C.司机看见路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等候D.婴儿膀胱充盈时,引起膀胱排尿【答案】D【解析】【分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

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详解】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指尖采血时,针刺指尖不能引的起缩手反射,说明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故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正确;B.运动员听到枪声

时迅速起跑属于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和脊髓等中枢的参与,故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正确;C.司机看见路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等候,属于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和脊髓等中枢的参与,故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C正确;D.婴儿大脑发育不完善,膀胱充盈时,引起膀胱排尿,说明大脑皮

层不能抑制脊髓的低级中枢,故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D错误。14.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B.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H区时,患

者能听到别人说话C.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答案】A【解析】【分析】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

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

→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运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B、H

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患者能听到别人说话,但听不懂别人讲话,B正确;C、下丘脑是生物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C正确;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

中枢具有调控作用,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故选A。15.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一般会被灭活B.由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是被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D.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答案】

B【解析】【分析】1、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2、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详解

】A、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所以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一般会被灭活,A正确;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B错误;C、激素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从而维持激素的相对稳定,如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中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正确;D、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D正确。故选B。16.下图是在特定条件下小鼠体内某些变化的示意图,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若①代表甲状腺激素,则②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若横坐标代表禁食时间,则①和②可分别代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若①代表细胞外液渗透压,则②可代表抗利尿激素D.若①代表运动时骨

骼肌的产热量,则②可代表毛细血管中的血流量【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是在特定条件下小鼠体内某些变化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的变化呈负相关,①在不断增加,②在不断降低。【详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增多,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A正确;B、随禁食时间的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含量下降,B错误;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也增加,C错误;D、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增加,散热量也增加,毛细血管中的血流量应增多,D错误。故选A。17.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血

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抑制②③过程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②③条途径表示血糖的来源,⑤⑥⑦条途径表示

血糖的去路。对于健康人而言,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维持动态平衡,使血糖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其调节过程如下(图中的“+”表示促进):【详解】A、②过程表示肝糖原分解,发生在肝脏细胞中,A错误;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B

错误;C、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抑制②③过程,C错误;D、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④⑤⑥⑦过程,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结合图示呈现的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18.碘是甲状腺

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答案】B

【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主要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后,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

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2、钠-钾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Na+和K+之间的交换。每消耗一个ATP分子,逆浓度梯度泵出三个Na+和泵入两个K+,保持膜

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详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错误;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B正确;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碘不能被活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错误;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旨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

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19.下图中X、Y、Z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切除Y,则Z的重量不变B.X和Y之间仅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C.甲对Y、乙对Z、丙对X和Y都起促进作用D.若Z

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和丙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可表示甲状腺激素或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若以甲状腺激素为例,则图中X为下丘脑,Y为垂体,Z为甲状腺,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为促甲状腺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

。【详解】A、图示反应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X应为下丘脑,Y为垂体,若切除Y,则Z的重量减小,A错误;B、X下丘脑和Y垂体之间可以通过神经相联系,B错误;C、丙为甲状腺激素,对X下丘脑和Y垂体起抑制作用,C错误;

D、若Z代表甲状腺,则乙为促甲状腺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故幼年时乙和丙过少会导致呆小症,患者身材矮小,D正确。故选D。20.下列关于人体产热和散热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B.运动时,肝脏成为主要的产

热器官C.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D.持续高烧39℃,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答案】B【解析】【分析】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热量来源:有机物氧化分解放能。体温调节的中枢为下丘脑,感受器为

温度感受器,分冷觉和温觉感受器。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详解】A、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A正确;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在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B错误;C、全部热量的90%由皮肤散出,所以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C正确;D、人体产热量

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稳定,所以,持续高烧39℃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故选B。21.如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制,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A.抗利尿激素、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B.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和集合管、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

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

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因此图中A为抗利尿激素,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C为大脑皮层,C正确。故选C。22.医生建议:老年人早晨起床后饮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脑溢血的发生

。而遇到海难的人即使周围有大量的海水也不能直接饮用,否则会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早晨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B.遇到海难的人血浆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C.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时,位于垂体的渗透压感受器可产生兴奋D.一个人水的摄入量和排出

量保持平衡时即达到机体的水平衡状态【答案】D【解析】【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

、早晨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A错误;B、遇到海难的人由于缺少饮用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尿量减少,B错误;C、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C错误;D、机体的水平衡

的原理是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保持动态平衡,机体能够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保持机体水平衡,D正确。故选D。23.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的人体的“安全保卫部”B.免疫

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各种淋巴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骨髓既是各种免疫细胞的生成场所,也是许多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

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的,其中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脏等,免疫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

和溶菌酶等。【详解】A、免疫系统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的人体的“安全保卫部”,A错误;B、免疫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B错误;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C正确;D、骨髓

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脊髓是许多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D错误。故选C。24.免疫活性物质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免疫功能,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四条肽链构成,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C.青霉素可杀死一些致病微生物,因此青霉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溶菌酶只能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

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其中溶菌酶可以由唾液腺细胞产生,A错误;B、抗体是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

,由四条肽链构成,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具有特异性,B正确;C、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青霉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溶菌酶等)有杀菌的作用,因此溶菌酶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中均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B

。25.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和乙细胞的起源相同,但二者中的DNA不相同B.细胞乙是浆细胞,它能分裂、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C.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抗体的结合物D.细胞甲为B细

胞,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图细胞乙分泌抗体可知,该过程为体液免疫,图中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吞噬细胞能够将形成的沉淀等吞噬消化,所以细胞丙为吞噬细胞。【详解】A、图中细胞甲

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甲细胞和乙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分化,同一个体细胞的DNA相同,A错误;B、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殖能力,B错误;C、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C错误;D、细胞甲为B细胞,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

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起作用,D正确。故选D。26.如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A.a细胞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b细胞增殖、分化成d细胞和c细胞的过程不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c细胞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D.d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图分析可知:a细胞是被感染的靶细胞、b细胞是T细胞、c细胞是记忆T细胞、d细胞是效应T细胞。此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详解】A、a细胞被效应T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特异性免疫,A

错误;B、靶细胞在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下裂解属于特异性免疫,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B错误;C、c细胞是记忆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C正确;D、d细胞是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D错误。故选C。27.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

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⑧可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C.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

和激素D.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答案】C【解析】【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

主要机制。【详解】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细胞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B、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B错误;C、图中③由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递质、⑤由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⑧由内分泌系统产生激素,C正确;D、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

C。28.花粉过敏是常见的过敏现象。花粉作为抗原进入某些人身体后,他们的体内会产生大量能与该抗原结合的蛋白质IgE,该种蛋白质还可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的肥大细胞等结合,使肥大细胞产生组胺等物质,从而引起毛

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IgE并不是与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可以结合B.根据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IgE的含量越多,过敏症状越严重C.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后,使肥大细胞产生组胺等物质,

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下降,从而造成局部组织水肿D.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机体进行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的存在位置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详解】A、由题题意可知,

IgE可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的肥大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所以并不是机体内所有细胞都可以跟IgE结合,A正确;B、根据过敏反应发生的原理,IgE的量越多,结合的肥大细胞越多,产生的组织胺等越多,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使过敏

症状加重,B正确;C、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后产生组织胺,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使血浆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入到组织液中,引起局部组织水肿,C错

误;D、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一般分布在细胞表面,而正常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布在内环境中,D正确。故选C。29.卡介苗是一种用于预防儿童肺结核的疫苗,由减毒后的牛型结核杆菌制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有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宜接种卡介苗B.卡介苗进入

机体后会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C.接种卡介苗后机体产生的记忆T细胞会攻击含有结核杆菌的靶细胞D.若机体接种卡介苗后感染结核杆菌,体内的记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

、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详解】A、疫苗可以不是一个完整的病原体,是病原体中能起免疫反应的物质,卡介苗是一种由减毒后的牛型结核杆菌制成的疫苗,若儿

童存在免疫缺陷,不应该接种卡介苗,否则起不到效果,A错误;B、卡介苗进入机体后会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B正确;C、接种卡介苗后机体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含有结核杆菌的靶细胞,C错误;D、若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则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会快速的增殖分

化为大量浆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可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故选B。30.下列有关免疫失调和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器官移植后病人应服用免疫抑制剂防止对移植的器官产生免疫排斥B.供者与受体的主要HL

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C.注射青霉素前进行皮试能判断机体是否对青霉素过敏D.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答案】D【解析】【分析】1、免疫失调会造成不同疾病,免疫能力太强会损伤组织或器官,免疫能力太弱,易感染或产生肿瘤。

2、器官移植后,要抑制机体的免疫能力,防止对器官产生排斥。【详解】A、器官移植后病人应服用免疫抑制剂防止对移植的器官产生免疫排斥,A正确;B、供者与受者HLA差异程度是器官移植成败的关键,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

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B正确;C、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注射青霉素前进行皮试能判断机体是否对青霉素过敏,C正确;D、HIV主要侵染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但不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艾滋病是由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功能不足

,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滴0.1mol/L的HCl、摇匀→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30滴为止→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烧杯→将0.1mol/L的HCl换为0.1mol/LNaOH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

题:(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2)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______作用。(3)重复试验之前充分冲洗烧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4)该同学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为“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更强”,请尝试在方框中画出三种实验材料中加入HCl后的PH变化曲线并作必要标注。______________。【答案】①.获得实验前的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作

比较②.对照③.洗去残留的HCl,防止其与NaOH反应,干扰实验结果④.【解析】【分析】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可在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的情况下,比较血浆、缓冲液和清水的pH变化。【详解】(

1)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实验开始时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值,其目的是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

做比较。(2)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用于研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3)重复试验之前需要充分冲洗烧杯,以洗去残留的HCl,防止其与NaOH反应,干扰实验结果。(4)由实验结果可知,血浆和缓冲液与

清水相比都能维持pH相对稳定,且随着加入HCl的增加,血浆维持pH的能力更强,血浆和缓冲液维持pH相对稳定都具有一定的限度,由曲线图表示如下:。【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

能力。32.某些刺激会使脑部的神经元产生兴奋并释放多巴胺,引发突触后膜Na+内流,最终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使人产生愉悦感。冰毒(主要成分为甲基苯丙胺)是一种强效的精神兴奋剂,能够干扰这个调控过程,最终导致吸食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回答下列问题:(1)当兴奋传到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储存多巴胺

的_________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通过_________方式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发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2)正常情况下,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在发挥完作用后可通过_________(填“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回

收到神经元内。吸食甲基苯丙胺后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浓度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答出两点)。(3)研究表明,长期吸食甲基苯丙胺会使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的数量_________,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使人体产生毒品依赖。【答案】(1)①.突触小泡②.胞吐③.由负变正(2)①.

突触前膜②.甲基苯丙胺能促进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抑制多巴胺的回收(3)减少【解析】【分析】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

欣快感。【小问1详解】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兴奋传到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通过胞吐的方式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多巴胺能引发突触后膜Na+内流,故多巴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已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使膜内的电位由负

变正。【小问2详解】正常情况下,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在发挥完作用后可通过突触前膜回收到神经元内。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抑制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加;甲基苯丙胺能促进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也会导致突触间隙的多

巴胺浓度增加,因此吸食甲基苯丙胺后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浓度增加,可能的原因是甲基苯丙胺能促进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抑制多巴胺的回收。【小问3详解】长期吸食甲基苯丙胺,使多巴胺能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多巴胺受体,会导致突触后膜上的

多巴胺受体减少,需要足够的毒品刺激,才能产生兴奋,则产生毒品依赖。33.下图是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及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是____。参与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的靶细胞是__

__。(2)血液中A分泌的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____激素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该激素的分泌量减少,此过程称为____调节。(3)饥饿时血糖调节中主要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4

)当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骨骼肌战栗,这属于____反射,其中____两种激素共同来协调体温的升高。(5)不同的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的原因是____。【答案】(1)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②.全身细胞(2)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②.反馈##负

反馈(3)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从而升高血糖(4)①.非条件②.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5)靶细胞膜上分布相应激素的受体【解析】【分析】1、调节血糖含量的激素主要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

化分解,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小问1详解】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是胰岛素(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参与

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甲状腺)分泌的激素的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细胞。【小问2详解】血液中A(甲状腺)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该激素的分泌量减少,此过程称为(负)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饥

饿时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血糖调节中主要相关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等,其生理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从而升高血糖。【小问4详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骨骼肌战栗,该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这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两种激素共同来协调,提高机体代谢水

平,利于体温的升高。【小问5详解】激素需要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起作用,不同的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分布相应激素的受体。34.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为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过程的

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甲所示免疫过程为____免疫,物质Ⅱ为____。(2)细胞B、C、D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____(填字母)。(3)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

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图甲中细胞____(填字母)等。(4)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浆细胞可由____分化而来。【答案】(1)①.体液②.抗体(2)B、C(3)①.信息交流②.A、

C(4)B细胞和记忆B细胞【解析】【分析】图甲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Ⅰ为细胞因子,物质Ⅱ为抗体。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图乙表示树突状细胞摄取处

理抗原并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小问1详解】图甲表示的免疫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过程,物质Ⅱ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小问2详解】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并将信息传递给细胞C即B淋巴细胞,所以细胞

B和细胞C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A即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细胞D即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小问3详解】DC细胞处理抗原后,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传递抗原信息,此过程表明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

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图中除DC细胞外,还有细胞A(抗原呈递细胞)和细胞C(B细胞)。【小问4详解】二次免疫中,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