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0)页,46.66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ed8b6bb6585190b433ea7eb48092bc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届高三语文信息卷(一)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和朋友这类后天选择的关系不同,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过去,人们讲求“血浓于水”,而到
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亲缘关系无法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舍弃。尤其当亲缘关系只剩下困扰和伤害,却带不来一丝温暖和慰藉时,“断亲”就成了许多人的共同选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即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
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早在十年前,胡小武就开始关注“断亲”话题,真正从个体经验走向学术研究,则要到2021年10月,他注意到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讲述自己和亲戚之间不愉快的经历,“断亲”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胡小武发现在“90后”特别是“
00后”青年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我们同亲戚之间的冷漠、疏离状态,事实上正在成为个体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群体的一种日常生活。”胡小武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看天下》与胡小武展开了一场有关“断亲”话题的探讨。《
看天下》:距离你开展青年“断亲”研究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中,“断亲”现象有发生新的变化吗?胡小武:现象本身没有太大变化,但“断亲”的话题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对年长一辈来说,站在传统价值观的立场,他们对这种现象表露出一种乡愁式的担忧,
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怀恋过去的其乐融融。但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从更加正面的角度来看待和接受“断亲”现象,访谈中,大多数选择“断亲”的年轻人也表示这是一种解脱和自在。《看天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断亲”的趋势还会持续加剧吗?胡小武:根据我这两年来的持续观察和思考,“断亲”的趋势依然会加剧,或者说,“断亲”的人群规模还会逐渐扩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城市化比例还在持续增长。2023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6.16%,跟上一年末相比增长了0.94%。也就是说,整个国
家已经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城市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乡土中国”。(摘编自林杨攀《南大学者谈“断亲”: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亲情危机》)材料二:“断亲”现象错综复杂,之前媒体有关“断亲”的描述,更多仅从青年群体对老一辈群体关系的疏
远出发,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断亲”现象的多种可能性。传统农业社会受土地束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熟人社会。进入工业与后工业社会,城市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向城市迁徙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理性选择。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迁
移流动,亲属间聚少离多,不生活在一起,又何谈亲密的感情?社会流动不仅包含地理位置的迁移流动,还包括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会破坏流动者的个人关系,他们会疏远传统的亲属关系或者原阶层的成员。流动者为了摆脱孤立的状态,会扩大趣缘关系,建立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网络。不同价值观的人很难谈得拢,也很难成为知心朋友,社会关系网络更多建立在社会阶层地位相近的人之间,社会地位相差很大的人之间难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更多是由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理想目标、追求、关注点与所遭遇的问题各不相同。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得一家一户难以抵御天灾人祸,抱团取暖的家族主义存在
延续的价值。而市场经济的运行让小家庭与个人有了对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广泛建立与不断完善,人们对血缘、亲缘与地缘等传统关系的依赖程度下降,遇到问题主要靠制度去解决,这也加速了传统社
会关系的弱化。都市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亲属关系功能正在弱化,而基于趣缘和业缘等建立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个人在城市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活秩序和个人创造的社群网,互联网则为社群网的建立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爱好选择交往对象。在互联
网普及之前,人际交往是走亲戚、串门、和朋友出去玩,互联网普及之后,人际交往是在家中打开电脑,游戏、娱乐、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彻底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提高了人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自身的完善不仅仅局限于亲属关系的丰满,还体现在与兴趣爱好
相似的人结伴同行,这也是趣缘社交关系网络存在的合理性。(摘编自陈友华、宗昊《“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无法后天选择,但人们
逐渐意识到,可以选择“断亲”来断绝亲戚往来。B.和亲戚保持冷漠、疏离关系越来越普遍,年长一辈表示担忧,大多数“断亲”的年轻人则表示获得了自在。C.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比较利益驱使下集聚城市,疏远亲属关系的同时会建立起相近阶层成员间的密切关系。D.过去,
人们依赖亲属关系的丰满来使自身完善,这一局限性在个人建立趣缘社交关系网络后,得到了突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社会,亲缘观念日益淡薄,“断亲”的趋势不断加剧,这让原本就脆弱的传统关
系更加弱化甚至崩塌。B.城市化比例低时,“断亲”的人群规模小;当国家成为“城市中国”时,“断亲”会变成群体的日常生活。C.传统社会,小家庭和个人对抗风险的能力较弱,面对灾祸的制度保障又不完善,使家族成员
互助成为必然。D.人们借互联网建立的与“走亲访友”式社交不同的趣缘关系网络,对个人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要拉倒。”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D.“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表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访谈对象年龄性别职业是否成家仍亲密联系的亲属“断亲”态度Q125岁男学生否(外)祖父母、父母、叔、伯
、舅、堂(表)兄弟姐妹主动“断亲”Q226岁女媒体工作者否外祖父母、母亲被动“断亲”Q325岁男辅导员否(外)祖父母、父母、伯、亲兄弟姐主动“断亲”妹叔、Q420岁女学生否(外)祖父母、父母主动“断亲”Z131岁男学生是(外)祖父母、父母、叔、伯、姑、舅、姨被动“断亲”Z242岁男经理是(外
)祖父母、舅、女儿主动“断亲”Z353岁女媒体工作者否父母、堂(表)兄弟姐妹、侄子(女)、外甥(女)主动“断亲”L173岁女退休是未发生矛盾的亲戚主动“断亲”L279岁女退休是子女、亲兄弟姐妹、儿媳、女婿、孙子(女)
主动“断亲”L380岁男退休是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女)被动“断亲”A.“断亲”现象具有主体多样性的特点。B.“断亲”现象使青年人成家欲望降低。C.三代内的直系亲属更易维持亲密联系。D.很多人开始主动重塑自己的社会关系。5.新春佳节,在外打拼的晚辈回到家乡。
亲人团聚,本应其乐融融,无话不谈。而真实的场景却是,老人关心青年人的收入、婚姻等,而年轻人最敏感的“禁忌”恰恰是这些。于是,在年轻人眼中,长辈的热情是无话可说的“瞎打听”;在长辈眼中,年轻人的沉默是一种“城市冷漠”。请结合材料对这一
现象及产生原因加以分析。【答案】1.A2.A3.C4.B5.现象:①这一现象说明传统亲属关系在当代社会的维系越来越艰难。②这是“断亲”的种表现,长辈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而年轻人则从亲缘关系中感受到困扰和伤害,懒于互动。原因:①城市是各
种资源的集聚地,随着城市化发展,年轻人多向城市迁徙,亲属间聚少离多。②亲属间代际不同,关心的问题、价值观、观念等也不同,使亲属间的亲密关系淡化。(或“趣缘关系的重要性上升,人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意愿、爱
好、价值观等选择交往对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可以选择‘断亲’来断绝亲戚往来”错。原文为“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让原本就脆弱的传统关系更加弱化甚至崩塌”错。无法推断出“传统关系崩塌”这一结论。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本段主旨为“社会关系网络建立在社会阶层地位相近、共同话语多的人之间”。A.指不同代际
亲属间的亲疏关系。B.指贫富对人际关系的不同影响。C.指志同道合的人会相聚成群。D.指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亲首先是源自一体,但一体不能吞噬对方,需要坚守差异原
则,尊重对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断亲’现象使青年人成家欲望降低”错。根据图表,“是否成家”只是调查项目,无法得出“使青年人成家欲望降低”这一结论
。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现象:①由“胡小武发现在‘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我们同亲戚之间的冷漠、疏离状态,事实上正在成为个体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群体的一种日常生活。’胡小武分析”可知,这一现象说明传统亲属关系在
当代社会的维系越来越艰难。②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对年长一辈来说,站在传统价值观的立场,他们对这种现象表露出一种乡愁
式的担忧,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怀恋过去的其乐融融”可知,这是“断亲”的种表现,长辈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而年轻人则从亲缘关系中感受到困扰和伤害,懒于互动。原因:①由“传统农业社会受土地束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熟人社会。进入工业与后工业社
会,城市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向城市迁徙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理性选择。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亲属间聚少离多,不生活在一起,又何谈亲密的感情?”可知,城市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随着城市化发展,年轻人
多向城市迁徙,亲属间聚少离多。④由“不同价值观的人很难谈得拢,也很难成为知心朋友,社会关系网络更多建立在社会阶层地位相近的人之间,社会地位相差很大的人之间难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更多是由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理想目标、追求、关注点与所遭遇的问题各不相同”
“都市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亲属关系功能正在弱化,而基于趣缘和业缘等建立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个人在城市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活秩序和个人创造的社群网,互联网则为社群网的建立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
爱好选择交往对象”可知,亲属间代际不同,关心的问题、价值观、观念等也不同,使亲属间的亲密关系淡化。(或“趣缘关系的重要性上升,人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价值观等选择交往对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贴福字何存中闻路说他是去年除夕的下午,信了“师娘”的话,做下那件“蠢事”的。“师娘”是谁呢?“师娘”是他的老伴。闻路和“师娘”都是从农村上来的。闻路奋斗一生,不再算穷人。房子买在东方新城,是三十二层的电梯房。他家
是二八○一,开窗可见江湖,烘云托月。对门家长年锁着,见不着人。不知道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偶尔也有人回来,但来去匆忙,只看见个背影,人家就把门关上了,连风都不肯漏。于是“师娘”就琢磨,说:“对门的人家肯定是农村人,在外地打工还房贷,
所以常年见不着人。”闻路就笑,问:“何以见得?”“师娘”说:“我们搬来五年了,这三年没见他家回来过年。”闻路说:“你怎么知道的?”“师娘”说:“没见他家贴对联呀!要是他们回家过年了,难道连对联都不贴?”闻
路想有可能是的,路途太远了,过年的时候就赶不回来。“师娘”就叹息,农村人真是可怜,连年都不能赶回来过。闻路字写得好,在古城写作界,那是公认的。年前那几天,闻路的微信,就不时地响,都是央写对联的,够他忙的。写了好几天别家的,除夕下午,才开始写自家的。闻路站起来,裁纸,提笔蘸墨写
。写大字需要站起来写,悬腕运气提神,讲究意在笔先,才能大气磅礴。这时候“师娘”就帮闻路牵纸。闻路写的时候墨蘸多,晕纸时,她晓得用手纸团着吸墨。春联要作三副。儿和女都在同城住,儿家要一副,女家要一副,自家也要一副。她一条条牵到地板
上晾着,指着字儿再一个个认,都是恭祝的话。她很满意,嘴儿笑得合不拢,说:“到底是作家哩,会采情作理。”闻路对她说:“作春联好比吃年饭,你做的菜,一大家子人,要合每个人的胃口。”闻路写完了,松了一口气,说:“我要歇会儿。”“师娘”望着闻路不收笑。闻路知道她有话说:“有什么话你就说。”
她说:“趁笔墨没收,有件事我想同你商量一下。”闻路问:“什么事?”她说:“我想给对门人家写个福字。过年了,送个吉祥,图个喜气。”闻路没想到,她提的是这个要求。闻路说:“恐怕不合适。”她说:“人家三年没回来,过年时门上空着,一点儿喜气也没有,我看着心里难受。”
闻路说:“那是人家的门呀!”她说:“人家的门也是门,人家的年也是年。不就是写个福字的事吗?看把你为难的,你不是说过春节是普天同庆的事吗?家家欢喜才叫好。”闻路拿她没办法,只好裁张方纸提笔蘸墨,运气给她写了个福字。她牵到地板上晾着,边看边夸
:“这个字写得真好,饱满,又大又黑。”除夕那天有太阳。太阳落山时,古城的暮色渐渐升起来,街灯亮了,车流少了,就到了家家贴春联的时候。这是约定俗成的。“师娘”也将那个福字,端端正正地贴到对门人家大门的正中。闻路和“师
娘”是在准备聚精会神看春节联欢晚会时,听见敲门声的。那敲门声很轻,是用曲着的手指敲的。开始是一声,咚。隔会儿是两声,咚咚。“师娘”听到了,赶紧站起来跑去,将门打开。只见门外站着一个小伙子,二十来岁的样子。身上穿着皮夹克是黑的,脖
子上围着围巾是白色的,鼻梁上架的一副眼镜是金边的。那小伙子并不进屋,就站在门外边。那小伙子说:“不好意思!打扰您了。我是对门人家的儿子。我想问一下,门上的那个字是不是你们贴的?”“师娘”说:“是的呀!我看你家没回来过年,叫我家先生写的,我贴的。”那小伙子说:“什么意思?”“师娘”说:
“给你家送个祝福呀!”小伙子说:“你不知道那不是你家的门吗?”“师娘”说:“我知道是你家的门。我帮你家贴的呀!”那小伙子说:“我们委托您了吗?”“师娘”说:“没有。”那小伙子笑了,说:“既然没有委托,那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师娘”哑口无言。闻路知道这时候需要他出面了:“对不起,小伙子!奶奶是
好心。”小伙子问:“这样做有意思吗?你知道不知道?这做法在西方是侵犯人权的。在没有得到主人授权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你们觉得愉悦,我觉得不舒服。告诉你们,这样做是过度关怀。”于是“师娘”就走到对门,将那个“福”字揭下了来,拿回屋里,揉成团丢在垃圾桶
里,“呼”地一声,把门关上了。“师娘”委屈得不行,问闻路:“你说我错在哪里?”闻路问:“你说他错在哪里?”“师娘”就望着闻路,默默无言。“师娘”以为那家要贴春联的,没想到大年初一开门时,发现那家大门上并没有贴。说明他家并不在这里过年。那小伙子是奉令来巡视“领地”的
。至于他家在什么地方过的年?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从知晓。“师娘”打开门后,一如既往,拿拖把出来,将门外的过道,一点边界都不留,拖得一干二净,照得见人的影子。闻路就笑“师娘”:“你这个死脸皮!叫你不要过度关怀!他家的门口,你管什么?”“师娘”说:“你
算说得巧,未必拖半边留半边?那是人做的事吗?”这时候儿子一家、女儿一家齐齐整整地拜年来了。“师娘”的嘴笑得合不拢,从厨房到客厅,进进出出,做吃的,开喝的。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举杯祝福老爸老妈,新年快乐!健康长寿!心情愉快!“师娘”听在耳里
,喜在心头,笑在脸上,哈哈连天,像阳台上的迎春花儿开。(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寥寥数笔,交待闻路因信“师娘”而做下“蠢事”,写出闻路对“师娘
”自作主张的埋怨和懊悔,为下文作铺垫。B.“师娘”因为看到对面人家三年未贴春联,推测对面住的是农村人家,常年在外以打工谋生,很少回来过年,生活艰辛。C.年前那几天,央求闻路写对联的微信不断,不仅烘托其高超的书法水平,也侧面写了“师娘”替对
门求“福”的珍贵情谊。D.小说结尾合家欢聚的和谐场景,将春节祥和的节日气氛、亲情温暖的浓浓人情美推向了高潮,寄寓着作者内心的某种期许。7.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灵活地
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鲜活地刻画了“师娘”热心快肠、与人为善与仁慈大度的性格。B.对门小伙子对“师娘”贴福的态度,与“师娘”为邻居求字贴字的热心构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漠的现实的批判。C.小说注重从细处着眼刻画人物,如“那小伙子并不进屋,就站在门外边”
,写出了对门小伙子对闻路与“师娘”的疏远。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用文中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叙述,如对小伙子外貌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与可读性。8.“闲笔不闲”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点。请简析小说中介绍闻路的居所情况、“师娘”夸赞闻路所写春联和“福”字这两处“闲
笔”的作用。9.有人评论《贴福字》:“看不出技术雕痕,人物、关系、氛围与主题构成自然而然的精练叙事,着实让人叹服。”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6.A7.B8.①闻路的房子应属于高档住宅,为下文着装文雅而西方化
的年轻人的出场做了铺垫。②“师娘”夸赞闻路所写春联和“福”字是有求于闻路。9.①小说第三人称叙事,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②小说悬念、铺垫、突转等叙事手法让小说内容与主题呈现自然而然结合。【解析】【6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自作主张的埋怨和懊悔”错误。结合小说的故事,闻路对“师娘”的行为一开始是不赞成,后来是默许,最后答应写福字,可知没有选项“埋怨和懊悔”的意思。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表
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漠的现实的批判”错误。原文“这做法在西方是侵犯人权的。在没有得到主人授权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你们觉得愉悦,我觉得不舒服。告诉你们,这样做是过度关怀”“你说他错在哪里?”可知,作者对小伙子的做法并无批判的态度,认为只是认识不同,
价值观点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冲突。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房子买在东方新城,是三十二层的电梯房。他家是二八○一,开窗可见江湖,烘云托月”可知,闻路的房子应属于高档住宅,故而神秘的对门也应该家世不错,为下文着装文雅而西方化的年轻人的出场
做了铺垫,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小说中“到底是作家哩,会采情作理”“‘师娘’望着闻路不收笑。闻路知道她有话说:‘有什么话你就说。’她说:‘趁笔墨没收,有件事我想同你商量一下。’闻路问:‘什么事?’她说:‘我想给对门人家写个福字。过
年了,送个吉祥,图个喜气。’”“这个字写得真好,饱满,又大又黑”可知,“师娘”夸赞闻路所写春联和“福”字是有求于闻路。“师娘”明知闻路对她给对门贴福字的行为不赞同,故而先夸赞,通过夸赞来达到自己求取福字的意图。【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中“
闻路说他是去年除夕的下午,信了‘师娘’的话,做下那件‘蠢事’的”“闻路字写得好,在古城写作界,那是公认的”“只见门外站着一个小伙子,二十来岁的样子。身上穿着皮夹克是黑的,脖子上围着围巾是白色的,鼻梁上架的一副眼镜是金边的。
那小伙子并不进屋,就站在门外边”,小说第三人称叙事,作者以全知视角描述人物和环境,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同时,人物关系和环境氛围也由于他人的视角而显得顺畅。小说中“闻路说他是去年除夕
的下午,信了‘师娘’的话,做下那件‘蠢事’的”“‘师娘’就叹息,农村人真是可怜,连年都不能赶回来过”“‘师娘’望着闻路不收笑。闻路知道她有话说:‘有什么话你就说。’她说:‘趁笔墨没收,有件事我想同你商量一下。’闻路问:‘什么事?’她说:‘我想给对门人家写个福字。过年了,送个吉
祥,图个喜气。’”“你不知道那不是你家的门吗?”“你们这样做,你们觉得愉悦,我觉得不舒服。告诉你们,这样做是过度关怀”“就走到对门,将那个‘福’字揭下了来,拿回屋里,揉成团丢在垃圾桶里”,小说悬念,如“蠢事”;伏笔,如“
农村人”;铺垫,如“房子买在东方新城,是三十二层的电梯房”;突转,如“过度关怀”“丢在垃圾桶里”等叙事手法集中表现在节选的文章中,构思和情节结构的技巧让小说内容与主题呈现自然而然贴合,起承转合,呼应等精炼不
拖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
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
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
,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
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选自《天工开物·乃粒》)材料二:汉
文帝时,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
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人,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
其所矣。”(选自《农桑辑要·典训·先贤务农》)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积A贮者B天下之大C命也D苟粟多而财E有余F何G为而不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文中是等待的意思,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俟”意思相同。B.凡,文中为通常的意思,与《苏武传》中“武留匈奴凡十九岁”的“凡”意思不同。C.旬日,指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古人常把一个月分为
三部分,称上、中、下三旬。D.恤,文中是救济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插秧时,遇到干旱或者水涝,是不能插秧的。秧苗过了育秧期就会变得老而拔节,即使再插到田里,结的谷粒也很少。B.稻有早熟和晚熟之分,稻谷成
熟所需的时间从七十天到两百多天不等。夏种冬收的晚熟稻原因是稻种的生长期比较长。C.再生秧和早稻秧同时在清明播种,但两种秧的习性却大有不同,早稻秧一天缺水就会死,而再生秧却不怕曝晒和干旱。D.贾谊认为,汉朝建国虽已近四十年,但储粮问题,仍然使人感到痛心
。即使是像禹、汤这样的明君执政也不能免除天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14.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材料二中,贾谊是怎样劝说汉文帝积蓄粮食的?【答案
】10.BDF11.D12.B13.(1)那些冬季播种,夏季五月就能收获的水稻,是广东南部的水稻,因为那里终年没有霜雪。(2)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14.①从反面指出缺粮的危害:如若发生旱灾、战乱,国无储粮,将无法支援
百姓、军队;②从正面指出积粮的益处:只要国家粮多和财力充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成功;③最后指出具体做法:让天下的人都从事农业,积蓄粮食,安居乐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是判断句,“者”“也”BD处分别断开;“苟粟多而财有余”与“何为而不成”构成假设分句,中间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
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等待它发芽。/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B.正确。通常;一共。句意:通常一亩秧田所培育的秧苗。/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C.正确D.错误。救济;忧虑。句意:国家用什么救济百姓?/不忧虑国事。故选D。【12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夏种冬收的晚熟稻原因是稻种的生长期比较长”错误,原因归纳不全面,原文“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意思是“必须种在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类稻种生长期较
长,土温也低,所以禾苗长势较慢”。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收者”,收获的水稻;“仲夏”,夏季五月;“则”,是。(2)“饥穰”,偏义复词,灾荒;“天”,自然界;“被”,遭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
容要点、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根据“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可知,如若发生旱灾、战乱,国无储粮,将无法支援百姓、军队,强调缺粮的危害性,作者先从反面进行论述,有震撼力,能引起君
王的重视;原文“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写到只要国家粮多和财力充足,还有什么办不成功的事情?用以攻城必取,用以守土必固,用以兴兵作战必胜。怀柔敌人,哪怕是遥远
的番邦也一定会归顺朝廷,那时还会有什么人,不听从朝廷命令?强调积蓄粮食的好处,极言粮食充足可以内守国土,外御强敌,从正面进行论证,充分有力;原文“今驱民而归之农,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人,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指出具体做法,让各行各业的人都从事农业生产,人们
就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此法切实可用,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参考译文:材料一:浸种期,最早的是在春分以前,叫做社种,遇到天寒有被冻死而不得生长的,最晚的则在清明以后。凡是播种,先用稻草或麦秆包好种子,放在水里浸泡几天,等待它发
芽,再撒播到秧田里,苗长到一寸多,就叫做秧。秧龄满三十天,即可拔起分插。如果稻田遇到干旱或者水涝,都不能插秧。秧苗过了育秧期就会变老而拔节,这时即使再插到田里,结谷也很少。通常一亩秧田所培育的秧苗,可供移插二十五亩田。插秧后,早
熟的品种大约七十天就能收割。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的品种叫法多样,难以尽述。最晚熟的品种,要历经夏天到冬天共二百多天才能收割。那些冬季播种,夏季五月就能收获的水稻,是广东南部的水稻,因为那里终年没有霜雪。如果水稻缺水十
天,就怕干旱了。夏天种冬天收的水稻,必须种在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类稻种生长期较长,土温也低,所以禾苗长势较慢。靠近湖边的田地,要等到夏季洪水过后,大约六月份才能插秧的,其秧苗应在立夏时节播种,还要播在地势较高的秧田里,等汛期过后才插秧。南方平原的稻田,大多都是一
年两栽两熟的。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稻。六月割完早稻,田地经过犁耙后,插再生秧。这种秧是在清明就和早稻秧同时播种的,早稻秧一天缺水就会死,而这种秧经过四月和五月两个月,任凭曝晒和干旱都不怕,这是一种不同的类型。通
常晚稻遇到秋季多晴天时,就要经常不断地灌水。农家这样辛勤的劳动,是为了酿造春酒的需要。水稻缺水十天就会要死掉。但后来却从中变化出一种旱稻,是不黏的粳稻,即使在高山上也可种植,这又是一种变异的类型。还有
一种香稻,由于它有香气,通常专供富贵人家享用,然产量很低,也没有什么滋补的益处,不值得提倡。材料二:汉文帝时,贾谊劝说皇上说:“管子说:‘粮仓满盈,方可教民知晓礼节。’人民粮食不足,却能将国家治理好的例子,从古到
今,未曾听说过。汉朝建国至今,历时已近四十年,公家和百姓的储粮,仍使人感到非常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发生宽广二三千里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救济百姓?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赈济百姓?积贮,是国家的
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
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都城元夕北宋·毛滂①坏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②。玉皇开碧落,银界③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
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注:①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太守之职。1115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
。③银界:银河。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结构严谨,首句就照应词题,引出了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与后文的凄清形成了对比。B.本词上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写京城车马如云,宫廷璀璨,花灯繁盛,宛若人间仙境。C.本词之末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窗破”两字突出了词人
为欣赏月光而推开窗户的急切。D.虽然这首词的作者满怀苦情,但是语言风格却飘逸秀雅,呈现出了一种潇洒而明润的风调。16.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指出:“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这一观点在本
词下阕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下片首句“谁见江南憔悴客”实写自己在元夕之夜孤独憔悴、羁旅异乡、困顿潦倒的处境。结句“窗破月寻人”,实写词人孤寂一人,只有元夕之月伴春梦之人。
②“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的爱人因丈夫远在千里之外,因而懒去那元夜繁华之地,她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渐冷而凝。③下片虚实相济,越显其孤独寂寞,心情已从凄冷变成凄苦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
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本词末句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窗破”两字写出了词人滞留他乡,困顿潦倒的情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下片首句,“江南憔悴客”是作者自指。“谁见”,设问之辞,意即无人见。特指作者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反不
知自己待罪客舍的窘境。这一句,以设问的口气实写了自己的孤寂。结句“窗破月寻人”,“寻”字,以人拟月。这位“江南憔悴客”,待罪羁旅,没有人去“寻”他,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越显其孤独寂寞,心情已从凄冷变成凄苦了。“端忧懒步芳尘”,这是写闺中人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毛滂词中的闺
中人则无须去“寻”,她想象自己的丈夫远在千里之外,乃“懒”去那元夜繁华之地。“小屏风畔冷香凝”,她只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一种无奈之状展现在读者眼前,像是一幅画得极高明的《闺中夜思图》。这种描写,只是词人的设想,但是设想闺中人在思念自己,也就更深刻地表现了自
己在思念闺中人。下片虚实相济,越显其孤独寂寞,心情已从凄冷变成凄苦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从《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可以看出陈涉与六国的兵器差别巨大,说明装
备好坏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历代君王创业容易而守业难的普遍规律。(3)古代文人常常描写水天相接之景象,寄寓或喜或悲的情思,如“______,______”等句子就描写了
这样的胜景。【答案】①.锄櫌棘矜②.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③.有善始者实繁④.能克终者盖寡⑤.白露横江⑥.水光接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
:锄、櫌、棘、矜、铦、钩戟、铩、寡、霞、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
,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他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
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
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
虚心待人人人归,实心做事事事成。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18.下列各项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A.无人赏高节徒自抱
贞心B.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C.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D.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19.下面两个句子里都有“什么”一词,这两个“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1)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2)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
会。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手持一根竹子仔细玩,认真想,能懂得不少道理,充实精神世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B19.①句(1)中的“什么”是虚指,指不确定的事物,表示对“实心
之竹”持怀疑态度。②句(2)中的“什么”用在“都”前,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无一例外,强调“认真学”的重要作用。20.①原句为书面语,用词雅致,与全文的语言风格相吻合;修改后为口语,语言朴实,不符合全文的语言风格。②原句用四字短语,如“一握在
手”,句式短小,节奏明快,音韵和美;修改后句式较长,节奏略显拖沓。③原句句式工整,“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对仗工整,含蓄深沉;修改后长短句参差不齐,语意浅显直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向来说竹”和后文“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可知此处所选句子应与后文“实心”相对。A.气概凌云的竹子却遭冷遇,曰“节”、曰“心”,均紧紧扣住了竹子的自然属性。B.还没有破土而出,就已经有气节了,及至长大后伸展到高处,也无心夸耀,表现竹子虚心谦卑。C.表现了竹子在
严寒中依然坚韧不屈的形象。D.竹子又高又直,昂然挺立,表现了雄健刚劲、卓尔不凡。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1)“什么”的表层意思是虚指,指不确定的事物。结合“问之为何物,
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可知作者对“实心竹”感到好奇和怀疑,“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所以“什么”表示对“实心竹”持怀疑态度。(2)“什么”的表层意思是表示所有、全部。“只要……,……”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其中“
认真学”是条件,“什么都能学会”是结果,所以“什么”强调“认真学”的重要作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中“一握”“把玩”“滋养”是书面语,韵味浓厚。改句中“手持”“仔细玩”“认真想”等是口语,语言平实。
据此看出原句为书面语,用词雅致,与全文的语言风格相吻合;修改后为口语,语言朴实,不符合全文的语言风格。原句中“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用四字句,句子简短,有韵律感。改句中“手持一根竹子仔细玩”“能懂得不少道理”“充实精神世界”,比原句长。据此看出原句用四字短语,句式短小
,节奏明快,音韵和美;修改后句式较长,节奏略显拖沓。原句中“把玩乾坤”“滋养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庄重典雅。改句中“认真想”“充实精神世界”是短句,“手持一根竹子仔细玩”“能懂得不少道理”是长句,平易浅显。据此看出原句式工整,对仗工整,含蓄深沉;修改后长短句
参差不齐,语意浅显直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度伪造是指技术利用机器的深度学习,实现图像、声音、视频的篡改、伪造和自动生成,产生高度逼真且难以甄别的效果。最(A)的方式就是AI换脸,其他较为常见的还包括语音模拟、人脸
合成、视频生成等。现实应用中,深度伪造技术虽然能促进部分领域技术更迭,但①。近几年,国内外均出现了利用深度伪造“公众人物”实施诈骗的案例。今年1月中下旬,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就成为深度伪造的目标
。网上出现了用人工智能伪造的电视节目片段,很多市民警惕性较低,(B)。特区政府立即严正澄清,称有关影片全属伪造,呼吁②,并强烈谴责不法之徒的违法行为。奇安信安全专家裴志勇就此表示,由于公众人物的图像、声音、视频等资料
的公开性质,为AI训练提供了大量素材,被伪造内容更是可以(C),从而更容易导致深度伪造技术被非法使用。深度伪造技术应用不当还会③。深度伪造技术产生的虚假影像、声音等内容,不仅会让个人名誉、财产和人身受到损害,还会冲击社会信任、媒体信任,甚至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2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
成语。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司空见惯B.信以为真C.以假乱真22.①往往成为诈骗案的新工具②市民提高警惕、切勿误信③带来社会危害【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
力。A处,结合后文“其他较为常见的”可知,此处指最常见的,可填“司空见惯”。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B处,前面说“很多市民警惕性较低”,可见是把用人工智能伪造的电视节目片段当成真的,可填“信以为真”。信以为真:指把假的当作真的。C处,此处指伪
造内容可以被当作真,可填“以假乱真”。以假乱真:用假的东西去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和“促进部分领域技术更迭”为转折关系,指其反面作用,后文有“利用深度伪造……实施诈骗的案例”,可见其成
为诈骗案的帮凶,可填“往往成为诈骗案的新工具”。第二处,此处是针对前文“很多市民警惕性较低,信以为真”进行呼吁,故可填“市民提高警惕、切勿误的【信”。第三处,此处是深度伪造技术的另一个负面作用,为总领句,后文阐述其各方面的社会危害,故可填“带来社会危害”。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达到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
力奔跑过去,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叫人太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就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尴尬的神色:“我只顾朝着那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
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每个人对待人生历程的态度不同,人生历程的价值就不同,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答案】例文:过程与结果结果向来都是
给别人评价的,而过程却永远是自己独享的。正如虽然无法到达那座高山,苏格拉底却因为尽情欣赏到沿途美丽的风景,而同样获益良多。成功是结果,失败也是结果,别人看来,它们不过是几个冷漠的字眼,不可能触动心灵;反之,无论结果如何,那惊心动魄的奋斗历程却永存于自己的脑
海,因此——过程的价值远大于所谓的结果。一个瞎的老琴师带着一个瞎的徒弟浪迹天涯,到处为人弹琴。老琴师以前的师傅告诉他,琴里面有一张医治失明的药方,但要弹断琴上的100根弦以后,方能取出。这时候,老琴师已经弹断99根了,回想自己的一生,也总算没有白过:既带给别人无尽的快乐,又充实了自己的人生,最后仍
能幸运地看一眼这个世界,也死而无憾了。一阵清脆的响声过去,他弹断了第100根琴弦,当他兴奋地打开琴取出药方奔到药店时,老板说,那只是一张白纸……对于别人,这也许是个晴天霹雳,但老琴师没有难过,反而有所领悟了。他对他的徒弟说:“原来师傅记错了,是
120根而不是100根,记住,你一定要用心地弹啊!”老琴师失去的是一个复明的机会,但他得到的是整个生命!如果只看重双目失明这一悲惨的事实,而没有带着复明的信念去享受生命的过程,我想老琴师大概就不能成为“老”琴师了。结果固然重要,因为它是过程的最终归宿,但如果认识只停留在这一点上,你就会失去很多东西
。古时候有人种葫芦,却疏于照料,最后连叶子都没长好。别人指责他时,他却振振有词地反驳:“我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没有付出就妄想获得,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却是严肃的: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不注
重过程,永远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个人生哲学,许多人为了结果,竟无视过程,不择手段,最终还是落得个悲惨下场。说的就是那些贪官污吏,为了虚无的名利,而犯下滔天的大罪,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历史是公平的,诸如此类,都会得到报应。正如臧克家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过程是如此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为了享受过程就可以不顾后果,随心所欲的干自己想干的事。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告诫我们:做事首先要想想结果,但也不要忽略体验过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叙述性材料作文题。材料借助苏格拉底和拉克苏对于
风景的不同态度,阐述的是关于过程与结果的思辨性话题。这其中,拉克苏一心只顾奔向那心中遥远的目标——大山,却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最终,当他发现目标遥不可及时,也就失去了一切。而苏格拉底在走向大山,为结果而奔忙的时候,也不忘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他也享受到了
过程的美好,同样收获良多。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引申思考,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到底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写作时,可以借助“风景”这一话题,引出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的主题。考生可以认为“过程”是最重
要的,无论成败,把握过程,享受过程才能胜不骄、败不馁;可以认为“结果”是最重要的,“结果”是奋斗的目的,正是有了对结果的追求,才会在过程中全力以赴;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思考,强调“过程”和“结果”同样
重要。立意:1.于过程中成长,在体验中前行。2.享受过程,诗意人生。3.沿途皆是风景,体验丰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