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测评:单元测评一(第一单元)含解析.docx,共(11)页,134.57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eaab6374c5082f9bab7b632677d9d7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单元测评一(第一单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所谓传统文化,是以现代社会生活作为参照物确定的概念,更多是指工业文明前的文明创造物,它随着现代文明的深入开掘而逐渐消亡。由此论之,工业文
明历史浅近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接壤与交合部更为广阔,中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长久保持了发展恒定性的农业中国,并未像欧洲那样从自身肌体中自发生长起工业革命的初始动力,而是在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之后才被动开始现代变革。因而,中国是以完整而缜密的一整个古代文化体系与现
代突然遭遇的,这个体系曾经焕发出历史文明的耀目光焰。然而现代文明的竞争遵循的却是另外一套法则,它迫使之前的传统文明全部萎缩甚至覆灭。人类众多的悠久文明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艰难选择:要么被动保持传统直至最后灭亡,要么主动吸收新质
转换为现代文明。世界上一些自强的古老民族采纳了后者,其中包括中国。于是,现代化道路在脚底下展开,传统文明则成为遗产。百年来的西方文化潮涌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主,使传统中国的自然经济状态受到极大冲击,前期还只是造成
文化杂糅,未能阻断传统。随着20世纪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加剧,商业市场与消费经济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与商业文明急速转型,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属于传统遗产蛰
伏地的旧有文化就成了最后的融冰。针对现代都市文明来说,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的传统遗产,是旧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基因,我们需要保存住这些文化符号,以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然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却又是消灭
这些文化符号的罪魁祸首——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悖论。好在现代人类从文明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尊重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先于我国开始工业化的一些东方国家也先行瞩目传统文化,日本早在50多年前已经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韩国也较早开始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付诸行动,也成为联合国抢救人类传统文化理念的前奏,然而,我们以往的理解和措施远不够全面和完善。当下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消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作为传统戏曲大国,我国的剧种近30年来急剧萎缩,种类数量上锐减,一半剧种专业剧团消失而只剩下业余演出,许多剧种只剩下一个剧团
,成为所谓的“天下唯一团”。传统文化加速消亡的结果,是它所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释,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作为人类传统文化最大渊薮的中国,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选自廖奔《中华优秀
文化传承符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社会生活而言的,它所指的主要是工业文明前的文明创造物。B.曾经焕发出耀目光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突然遭遇后,选择了适应和转变。
C.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这是一个客观现象。D.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会引起民族精神和情感的淡化,最终导致民族的变异和消亡。解析D项,“导致民族的变异和消亡”错,结合文本内容“传统文化加速消亡的结果,是它所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释,必
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分析可知,原文是“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
同角度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全文结构严谨。B.文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C.文章第四段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用具体事例强调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D.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欧洲,提到了日本、韩国,这使得本文的分
析说理具有国际视野。解析A项,“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错误。结合第一段内容“所谓传统文化,是以现代社会生活作为参照物确定的概念……中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分析可知,第一段并没有提出中心论点。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科技文
明与商业文明等越发达,保护传统文化的难度就会越大。B.在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注重发展农业,那么我国的传统文化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C.随着人们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我国的传统戏曲已经完全失去了生存空间。D.因为中国的
传统文化遭受破坏最严重,所以中国在保护方面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解析B项,推断不符合文意,“注重发展农业”和“传统文化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没有必然的联系;C项,“完全失去了生存空间”说法过于绝对;D项,“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破坏最严重”于文无据,且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答案
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材料一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怎么扣?(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8月6日;制图:孙山)材料二立德树人工作一直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怎样立德树人,如何把握立德树人在新时代的重大任务,是当前必须明
确的问题。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是国家的德,要让受教育者“明大德”,要有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学习黄大年主动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要志存高远,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主动扛起责任,挑
起担当,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是社会的德,要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引导受教育者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第三是个人的德,
也是私德,“严私德”的首要任务是爱国,必须旗帜鲜明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其次要教育引导青年敬业、勤业、精业、诚信、友善,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为谁树人,这是“树人”的
根本和基础。立德树人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广泛开展思想政治课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保证树人的方向。二是如何树人。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
维,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让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共同发展,共同发挥“树人”功能。三是树什么样的人。要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广大青年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摘编自赵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与提升路径研究》)材
料三朱子是一位讲理的大儒,他讲两个理,一个是“道理”的“理”,一个是“礼貌”的“礼”。同时,他把“礼”看作是对“理”的践履,“如果理是知,那么,礼就是行”。他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认为人只有“动必有礼”,才能“不背于道”。由于受
《朱子家礼》的影响,婺源人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扣好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就连刚出生的婴儿,家长们都在新生儿洗三朝后穿新衣前,用红头绳在婴儿的手臂上缚一圈,直至满百天后才解开。这种“缚手”习俗,为的是防止孩子们长大后喜欢打架斗殴或发生偷盗的行为。在
婺源,“蒙童开笔礼”也贯穿古今,难能可贵。正是这样的“未雨绸缪”,造就了婺源人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2018年开始,婺源创新实施朱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企业的“六进”工程,让朱子理学“遍地开花”,使得朱子
“小讲堂”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大看点”。各中小学校举行“释菜礼”仪式,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推广普及“微家训”工程,涵养社会文明风气;把朱子经典诗词谱写成适合传唱的歌曲,创作以朱子文化为背景、以朱子事迹为题材的文学、演艺、电影作品等,在不知不觉中浸
润教化着青少年。(摘编自朱虹《江西画报·婺源有礼》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应该扣什么?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是品德;认为是生存技能的最少,不到三成;其他由高到低依次是知识、理想、身体素质、劳动。B.绝
大多数人认为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少年儿童有很大影响,所以,要在少年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从情感、志向、行动等方面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C.婺源人在家庭教育中,沿袭《朱子家礼》的做法,为刚刚出生的婴儿举行“缚手”仪式,从而为婴儿今后的健康成长、不走歧路扣好了“第一粒扣子”。D.党
和国家的发展与立德树人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培育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解析C项,“沿袭《朱子家礼》的做法”错,由原文“由于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婺源人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扣好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直至满百天后才解开”可知
,文中这种“缚手”习俗是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并非沿袭《朱子家礼》的做法;“从而为婴儿今后的健康成长、不走歧路扣好了‘第一粒扣子’”表达也不严谨,原文仅仅表达“‘缚手’是扣好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答案C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树立理想,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还是奠定成长成才的基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道德感和良好品德等,都要求少年儿童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B.作为受教育者,要时刻有全局意识,要志存高远,同时还要以实际行动来为祖
国出自己的一份力,尽自己的一份责,责任面前要主动,困难面前要勇敢。C.“严私德”中的“私”即个人,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做到爱国是前提,然后要在工作业务、待人接物、社会志愿活动、感恩等个人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D.
朱熹所说的“理”和“礼”是不同却又密不可分的概念。他认为“礼就是行”,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如果“动必有礼”,就能“不背于道”。解析D项,“如果‘动必有礼’,就能‘不背于道”错,混淆关系,由原文“他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认为人只
有‘动必有礼’,才能‘不背于道’”可知,原文表达的是必要条件关系,而选项表达的是充分条件关系。同时,“他认为‘礼就是行’”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如果理是知,那么,礼就是行”的表述有明显的假设意味。答案D6.结合材料,简要评价婺源的做法对于青少年
扣好第一粒扣子的社会意义。(6分)参考答案①婺源创新的做法将传统美德和文化以多种形式向青少年普及,让青少年能够明大德、严私德,让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立德方面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②婺源创新的做法让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社会文明风气
,助力他们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从树人方面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除夕的夜阿成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
。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老伴儿患了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看能不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
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儿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儿爱吃的菜。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
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儿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
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这条路可真长啊,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
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
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
生人祝福我老伴儿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饭
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
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
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
,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回到医院,病床上
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
。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老伴儿说,好好活着。我说,什么?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选自《长城》,有改动)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音容笑貌
,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儿病情的叙述。C.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D.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
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解析A项,“‘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分析有误。从文章来看,“我”与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同时也参与其中,和其他人物共同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因此,
“我”并没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答案A8.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的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儿病重,“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哀伤。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流浪汉、出租车
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9.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我”为老伴儿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儿,寻找老伴儿喜欢吃的菜,而老伴儿最后说“你
一定要好好活着”等,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老伴儿生重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②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我”素不相识,叫“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的位置,还祝“我”老伴儿早日康
复。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对待“我”很热情,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④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费,送大娘进了进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
。(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孔子世家(节选)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
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
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
《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
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B.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
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C.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D.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解析“僭离于正道”中“正道”是“僭离”的宾语,“于”引出宾语对象,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承前省略主语“孔子”,中间不可断开,“(于)大树下”省略介词作“习礼”的状语。排除A项。答案B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用来祭祀、设宴用的器具,引申为祭祀、崇奉。B.周,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镐京。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C.《诗》,又称《诗三百》或《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D.鲁哀公,庙号名。封建皇帝
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解析D项,“鲁哀公,庙号名”错误,“哀”是谥号。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奇人异相,享至圣之誉。孔子出身贫寒,身材高大魁梧,年少好礼为人称赞,死后备
受后世学者尊崇,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都以他的言论作为标准。B.孔子能力突出,有治政之方。不论是管理仓库还是管理牲畜,孔子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重返鲁国做中都宰后,治理国家的办法被其他地方效仿。C.孔子一
生颠沛,积极用世。孔子离开鲁国十四载,先后游历了齐、宋、卫、陈、郑等国,传播道德、演习礼仪,虽遭到阻挠排斥,仍孜孜不倦。D.孔子弦歌不绝,厥功至伟。孔子追溯探究三代的礼乐制度,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教育弟子约有三千,这几本著作也
是靠他才传下来的。解析D项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是说这几本著作是孔子编定的。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2)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参考答案(1)后来他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排斥,又受到了宋国、卫国的驱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于是又返回鲁国。(2)孔子由大司寇代理相国政务,参与鲁国政事仅三个月,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孔丘出生
不久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埋葬在防山。孔子幼年时玩游戏,常常摆设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时的礼仪动作。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难道他不就是显达的人吗?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孔子家里贫困地位卑微。等到长大后,孔子曾经给季氏家当小官
,管理仓库,出入的东西都称量得很公平;曾经做过管牲口的官吏,养的牲畜肥壮繁多。因此担任了司空。后来他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排斥,又受到了宋国、卫国的驱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于是又返回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叫他“长人”,认为他很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从
此他返回鲁国。后来鲁定公用孔子做了中都宰,一年之后,各地诸侯都学习他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由大司寇代理相国政务,参与鲁国政事仅三个月,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终究还是没有任用孔子。于是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孔子到宋国去,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
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想杀死孔子,就砍倒了那棵大树。孔子只得离开。有弟子说:“我们应该快速离开。”孔子说:“上天赋予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到郑国去,和他的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外城的东门下。有个郑
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垂头丧气的样子像一只丧家狗。”子贡把那个人的话如实地对孔子说了。孔子开心地笑起来,说:“对啊!对啊!”孔子离开鲁国一共经过十四年才返回鲁国。孔子在世时,周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了,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溯探究夏、商、周三代
的礼仪制度,依次编订《书传》的篇章,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孔子删掉了那些重复的,选取了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的,给选出来的三百零五篇古诗都一一地配上了乐曲来歌唱。孔子用《诗》《书》《礼》《乐》为教材教学生,弟
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是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的。葬于鲁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样令人仰望,像崇德一样令人遵从。”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
,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想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家中演习礼仪,我怀着敬意,留恋而不能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销声匿迹。孔子是个平民,他的学
说和高尚品德流传十几代,学者都以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以下,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为标准,孔子可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经
邹鲁祭孔子而叹之①李隆基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②。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③。叹凤嗟身否④,伤麟怨道穷⑤。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⑥。注①开元十三年冬,一向崇儒的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孔子故里,亲自祭祀,写了这首诗,对孔子一生的坎坷际遇
感叹不已。②栖栖:忙碌貌。③汉代刘馀封鲁王,拆了孔子故宅,改为鲁王宫。④《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⑤《史记·孔子世家》:“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⑥《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用了反问,既有对孔子的同情,又隐含着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B.“地犹”两句照应诗题,点出现在经过的这里就是孔子的出生
地,感叹孔子的后人竟连孔子故居也不能保住。C.颈联将孔子比作凤凰、麒麟,感叹孔子生不逢时,到处碰壁,其思想也行不通。D.尾联说孔子被后世隆重祭奠,他希望死后能够留名和得到重视的梦想如今已然实现。解析A项,“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错,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在孔子像前谦恭行礼,
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开头两句表达作者对孔子既同情又敬佩的感情。答案A15.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欣慰之情。诗歌尾联的意思是,如今我来祭奠,看见两楹之间的奠仪如此隆重,
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该多么高兴啊!表达了作者的欣慰之情。②敬仰之情。尾联写眼前隆重的祭奠仪式,表达出人们也包括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③自得之意。尾联也隐含着作者以明王自居的意思,觉得现在天下
已经大治,实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不无自得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中孔子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对不好的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2)《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
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3)《论语·为政》中“,”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温故而知
新可以为师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博物馆需要一定的建筑空间而存在,但博物馆的服务却可以不受建筑空间的。同时,博物馆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博物馆从业者具有较为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来的负面
影响,业界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断改进不足,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并且出发点正确,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博物馆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现代生活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相融合,新技术、新生活和新休闲娱乐方式如何服务于博物馆事业的不断进步和职能的有效发挥,是博物馆管
理者和从业者需要思考的新课题。()。博物馆界应该思考:博物馆需要提供怎样的“文化供给”?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有多少种模式?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是否只能是“阳春白雪”?这些问题并非,其答案不仅关系到博物馆的具体运营策略,甚至可能影响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文物和艺术相互融合,让古典和时尚。博物馆开展
的形式多样的跨界文化活动可以更有趣,也可以更时尚。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依托制约可有可无相得益彰B.依照限制无足轻重交相辉映C.依托限制可有可无交相辉映D.依照制约无足轻重相得益彰解析①依托:依靠;为达到一定
目的而假借某种名义。依照:依从,听从;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按照。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选用“依托”。②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规定的范围。此处指博物馆的服务不受建筑空间的束缚,故选用“限制”。③可有可无:有
没有都可以,形容人或事物不重要。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根据语境可知,此处两词均可选用。④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此处强调使古典和时尚相互映照,故选用“交相辉映”。答案C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断改进不足,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并且出发点正确,业界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B.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
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出发点正确,并且不断改进不足,业界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C.业界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违背博物馆伦理,不断改进不足,并且出发点正确,应该多
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D.业界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断改进不足,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并且出发点正确,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只要不断改进不足,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并且出发点正确”改为“只要不违背博物馆伦理
,出发点正确,并且不断改进不足”;二是主语混乱,“需要有‘容错机制’,只要不违背博物馆伦理,出发点正确,并且不断改进不足”的主语应是“博物馆”,“业界”应是“应该多给予一些耐心和宽容”的主语,故应将“业界”移至“应该”前。答案B19.下
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博物馆与社会的其他行业,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故步自封B.社会的其他行业与博物馆一样,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故步自封C.与社会的其他行业一样,博物馆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故步自封D.社会的其他行业和博物馆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故步自
封解析整个文段的叙述对象是博物馆,故括号内补写语句的主语也应是博物馆,而A项的主语是“博物馆与社会的其他行业”,B项的主语是“社会的其他行业”,D项的主语是“社会的其他行业和博物馆”,故排除A、B、D三项。答案C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是一种族号,①,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②。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子孙繁衍增多,各个
分支除保留姓外,另外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后,③,遂称“姓氏”。解析第①处,根据横线后“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推断出此处应填写意思为“同姓不一定同源”的句子;第②处,根据横线前“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和横线后“到父系社会后,
姓则随父亲”,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的痕迹”意思的句子;第③处,根据横线后“遂称‘姓氏’”,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姓与氏合一”意思的句子。答案示例①同姓不一定同源②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的痕迹③姓
与氏合一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
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参考答案中美合作发现,昆虫开始传播花粉是在一亿年前,该发现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要求写作。(60分)(1)某省一市级高考状元,北大生物系毕业后到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究生。但是,这位天之骄子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糟糕,他6年前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2)某网络平台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在18到29岁的年轻人群体中,有52
%的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而在46岁以上的父母中,有49.2%的父母把微信看作是与子女交流的主要渠道,其中有36%的父母会认真看孩子所发的每一条朋友圈。对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写作提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亲子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极有分量的一部分。材料可谓以小见大。第一则材料是个例,亲子关系表述为“糟糕”,行为是“拉黑”和“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儿子对父母隔绝、逃离,甚
至抗争。第二则材料是共性,大部分年轻人屏蔽父母,拒绝把日常生活展现给父母看,不愿意父母干预自己的生活,或者不想让父母担心等;而父母期盼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生活、思想状况,此举表达了他们的关心和爱。两则材料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亲子(双亲和孩子)关系存在的问题,作文只要是由材料引发的关于“亲子关系
”的阐述,都是合乎题意的。例文时代变化下的式微亲情高考状元与父母关系恶劣,《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中半数年轻人屏蔽父母,材料中所体现的亲情式微,严重得令人胆寒。然而,当我们撕开现象的伪装去观其本质,不难发现,亲情的式微是一种时代变化的反映。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为儒家思想,在
对家庭伦理关系的维护中,“孝”的概念尤为突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些耳熟能详的话都体现出了“孝”的重要性。然而,面对当今世界的冲击,这种伦理关系正渐渐失去它应有的效力。究其原因,应为时代变化。最大的冲击,来自经
济。不同于传统农耕所决定的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现代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体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流动性,让人们在高度集群化的生产活动中,离开本位互相分散。这就导致了人员的分散,从而导致了传统伦理的根基动摇。著名的人类
学家罗威尔言:“地理的隔阂带来的是心灵的距离。”也许那名高考状元与父母关系的恶化,也少不了地理隔离的“贡献”。经济对亲情淡漠的“贡献”十分重大,而若要论及此,西方的伦理观念的冲击也功不可没。对于朋友圈中那些屏蔽父母
的朋友们来说,他们必定是持有“我是一个独立人,朋友圈给不给父母看是我的自由”的观念,这反映出的便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它倾向于将人视为独立运行的个体。而传统中国文化中,一个人固然有属于自己的部分,但最重要的,是他在巨大的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的角色,“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子女的冷漠与父母的关注才是这个问题的纠结所在,其本质仍为中西代际伦理关系的区别。年轻人中必有相当一部分接受的西方“接力式”的单向代际抚养关系,而中国父母大多
仍坚持中国的“反馈式”双向抚养关系,所以他们将看社交软件当作抚养义务内的事,很显然,那些坚持西方代际观的年轻人,很难给父母相应的回报。而此种冲突最明显的反映是年轻人的“锁圈”与回避。由此可见亲情式微。由以上分析,也许有人会觉得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亲情式微是一种必然。而我认为,
这绝对不能成为中国人的结局。在现代社会中,都是“小家”构成“大家”,部分影响整体。放在当今的浪潮中,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应先保证“小家”的稳固。近年来“家”的概念被常常提及,而“家风”“常回家看看”等语言也应运而生。只有保护住了维系一个家最重要的亲情,中国才能在时代变革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