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6)页,1.54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d77778a9ba64b2a6effa0c909b58e4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
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榴莲、香蕉等热带水果为了保鲜和远距离运输,多在未熟之前采摘并低温保存。低温保存会减
少某类物质的产生,从而使其成熟变慢,这类物质是()A.生长素B.乙烯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答案】B【解析】【分析】1、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
浓度抑制生长。2、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3、脱落酸由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合成,在将要脱落
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等。4、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有合成,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5、据题干,在果实未成熟之前采摘并做低温保存,低温会减少此物质的产生
,使果实成熟变慢,而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不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B、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减少乙烯,果实成熟变慢,B正确;C、脱落酸主要作用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等作用,不促进果实成熟,C
错误;D、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不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故选B。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影响种群数量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A.动物的领域行为会改变其环境容纳量B.食物是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C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一定增多D.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详解】A、环境容纳量主要取
决于在种群生态学中的环境条件,动物的领域行为不会改变其环境容纳量,A错误;B、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种群数量会发生变化,B正确;C、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不能起决定性作用,C错误;D、性别比例改变直接导致出生率
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故选B。3.下列过程中,属于相关物质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A.静脉注射时药物进入血浆B.组织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C.尿液进入膀胱中D.胰液进入小肠中【答案】A【解析】【分析】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
体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溶液,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肠液等)、泪液等液体虽然来自内环境,但不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都有孔与外界相通,都不属于细胞外液,也就不属于体液,应属于
属于外界溶液;②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但不是说就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组成成分;③细胞内液中的液体主要指的是细胞质基质中的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详解】A、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氧气进入组织细
胞是进入细胞内液,不是进入内环境,B错误;C、膀胱与外界相通,属于外环境,C错误;D、小肠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A。4.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骨髓、胸腺和淋巴结组成了人体的中枢淋巴器官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C.胸腺是T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
熟的场所D.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
溶菌酶等。【详解】A、中枢淋巴器官主要包括骨髓和胸腺,周围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脾等器官,A错误;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B错误;C、T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胸腺是T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的场所,C正确;D、免疫系
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错误。故选C。5.脑部血管突然破裂会导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时,脑卒中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躯体运动障碍,则最可能损伤到了中央后回B.若患者能够听懂别
人的话,但无法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则最可能损伤到了韦尼克区C.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则最可能损伤了脑干D.若患者大脑皮层受到损伤,则患者的排尿反射会消失【答案】C【解析】【分析】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
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详解】A、躯体运动中枢为对侧支配,若患者出现了明显的躯体运动障碍,则最可能损伤到了中央前回,A错误;B、大脑皮层的韦尼克区是大脑视觉性语言
中枢,当大脑皮层的韦尼克区受到损伤时,病人将出现的症状是不能看懂理解文字,但可以说话,B错误;C、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则最可能损伤了脑干,C正确;D、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若患者大脑皮层受到损伤
,则患者的排尿反射仍存在,D错误。故选C。6.下图为人体某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示可表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B.细胞1通过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2后,细胞2也可能会产生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1C.细胞1产生信
号分子可能是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的结果D.图中的信号分子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信号分子不能进入细胞,只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可通过
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符合图示信息,A正确;B、细胞1通过信号分子(如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细胞2(甲状腺)后,细胞2(甲状腺)也可能会产生信号分子通过负反馈作用于细胞1,B正确;C、细胞1产生信号分子可能是神经调节(神经递质作用)或体液调节
(激素作用)的结果,C正确;D、图中的信号分子可能是神经递质(有机物、无机物均可)或激素(氨基酸类、固醇类、蛋白质类等),故图中的信号分子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D错误。故选D。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小题热射病是最严
重的中暑类型,是由于剧烈运动或暴露于热环境等因素所致的体温调节失衡。高热、无汗和昏迷是典型热射病三联征。某患者出现了典型热射病三联征,体温长时间维持40.5℃,心率达到160次/分钟(正常人一般为60次~100次/分钟),医生紧急采取了降温、静脉补充生理盐水等措
施后,患者大量出汗,逐渐恢复了正常体温。的7.下列不属于增加热射病发病概率的因素是()A.汗腺功能减退B.高温环境下大量补充淡盐水C.长时间蒸桑拿D.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8.下列关于材料中的热射病患者病症的分析,正确的是()A.该患者在大量补充生理盐水
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会减少B.该患者的体温变化的过程主要由体液调节主导C.该患者体温长时间维持40.5℃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该患者心率偏快是由于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答案】7.B8.A【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②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③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皮肤散热主要通过辐射(如以红外线等形式将热
量传到外界)、传导(机体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物体)、对流(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以及蒸发(如汗液的蒸发)的方式进行。体温调节是通过调节上述器官的产热和散热实现的。【7题详解】A、汗液的蒸发是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之一,汗腺功能减退,汗液分
泌减少甚至无汗,属于增加热射病发病概率的因素,与题意不符,A错误;B、高温环境下人体会大量汗排,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因此需要大量补充淡盐水,以防止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以及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这不属于增加热射病发病概率的因素,B正确;C、长时间蒸桑拿以及长
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都会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而引起机体散热受阻,进而导致体温升高,均属于增加热射病发病概率的因素,与题意不符,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A、该患者在大量补充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会增加,经过机体的调节,会导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
少,尿量增加,A正确;B、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导,B错误;C、该患者体温长时间维持40.5℃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使心跳加快,D错误。故选A。9.实验
人员做脊蛙(无头蛙或脑损毁蛙)反射实验时,用麻醉药处理左腿的坐骨神经,在不同用药时间下分别刺激左趾尖和右趾尖,观察刺激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药物处理用药前用药后10分钟用药后15分钟观测部位
左腿右腿左腿右腿左腿右腿刺激左趾尖++-+-刺激右趾尖++-++(“+”表示发生缩腿反射,“-”表示不发生缩腿反射)A.蛙类的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是混合神经B.传出神经比传入神经对该麻醉药的
敏感性更高C.用药后10分钟,左腿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D.实验表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缩腿反射依然可以发生【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不完整,反射不能完成。【详解】A、
蛙类的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是混合神经,所以刺激趾尖会发生发射,A正确;BC、麻醉药处理左腿的坐骨神经,用药10分钟,刺激左趾尖,左腿不发生缩腿反射,右腿发生缩腿反射,说明此时左腿的传出神经已被麻醉,传入神经未
被麻醉;用药15分钟,刺激左趾尖,左腿和右腿均不发生缩腿反射,说明此时左腿的传入神经也被麻醉了,因此传出神经比传入神经对该麻醉药的敏感性更高,B正确,C错误;D、该实验所用材料为脊蛙(无头蛙或脑损毁蛙),说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缩腿反射依然可以发生
,D正确。故选C。10.如图为体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关系示意图,a-d代表不同的体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b和cB.生病打点滴时,药物最先到达处bC.a中有抗体、糖原、生长激素等D.一般情况下,a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
b【答案】A【解析】【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淋巴液、血浆、组织液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2、分析题图:根据a、b和a、d之间成分都有双向交流,而b中成分一部
分到c中并最后回到a中,所以可确定b为组织液,a为血浆,d为血细胞内的细胞内液,c为淋巴液。【详解】A、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b和c,A正确;B、生病打点滴时,药物直接进入血管,最先到达a血浆中,B错误;C、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
输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糖原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a血浆,C错误;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所以a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b,D错误。故选A。11.图甲表示甲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曲线,图乙表示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乙种群增长速
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第t年时,甲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N0λt,其中N0是种群初始数量,λ是大于1的定值B.甲种群无K值,增长速率一直增加C.渔业生产中,一般在图乙所示的N点开始捕捞以保证持续高产D.若乙为某害
虫种群,可通过限制食物和空间资源等因素降低其K值【答案】C【解析】【分析】1、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2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S”形增长出现的原因是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详解】A、甲图中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
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λ>1且为定值,A正确;B、“J”形增长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无K值,其增长速率一直增加且
呈“J”形增长,B正确;C、图乙所示的N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渔业生产中,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一般在超过N点后开始捕捞,捕至N点,以使种群快速增长,保证持续高产,C错误;D、若乙为某害虫种群,可通过限制食物和空间
资源等因素增大环境阻力,降低其K值,减少害虫的数量,D正确。故选C。12.生长激素(GH)对软骨细胞生长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已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具有促进软骨细胞生长的多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GH经体液定向运输至肝脏和软骨细胞B.GH
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发挥作用C.IGF-1含量降低时可促进垂体分泌GHD.IGF-1具有催化软骨细胞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的【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垂体分泌GH作用于软骨细
胞和肝脏细胞,促进软骨细胞生长,促进肝脏细胞产生IGF-1,IGF-1促进软骨细胞生长同时负反馈调节垂体对GH的分泌过程。【详解】A、GH是一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运输方向是不定的,但定向作用于靶细胞,A错误;B、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据图可知,GH与靶细胞
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发挥作用,B正确;C、据图可知,IGF-1抑制垂体分泌GH,因此IGF-1含量降低,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C错误;D、IGF-1属于激素,激素不具有催化作用,D错
误。故选B。13.下图为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作用效果图,下列分析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可分别表示同一植物同一器官中的老细胞、幼嫩细胞B.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抑制甲的生长,促进乙的生长C.甲、乙可分别表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
物D.甲、乙可分别表示同一植物的根、茎【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但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图中甲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乙。【详解】A、同一器官不同发育期对
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幼嫩的>成熟的>衰老的,图中甲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乙,所以甲为幼嫩细胞、乙为老细胞,A错误;B、由图,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甲的生长,也促进乙的生长,B错误;C、双子叶植
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单子叶植物,所以甲为双子叶植物、乙为单子叶植物,C错误;D、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根>芽>茎,所以甲、乙可分别表示同一植物的根、茎,D正确。故选D。14.科研人员以玉米胚芽鞘和琼脂块为材料进行下图实验,图1琼脂块中的数值为在图2中测定出
的弯曲角度θ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是上述实验的自变量B.胚芽鞘的弯曲角度θ值的大小可反映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多少C.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极性运输D.据图推测,单侧光照射不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的含量【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左图云母片
阻碍了生长素的运输,导致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均匀;右图中尖端的生长素可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详解】A、结合题意分析可知,上述实验的因变量是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A错误;B、胚芽鞘的弯曲角度
θ可反映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弯曲角度θ越大,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越多,B正确;C、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中的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极性运输是指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不受单侧光影响,C错误;D、图示实验表明单
侧光影响两侧的生长素分布,但由于缺乏与黑暗条件的对照,无法得知单侧光照射是否影响生长素的含量,D错误。故选B。15.如图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结构及其从侵入辅助性T细胞至释放逆转录酶、出来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IV的侵染时,只有RNA进入辅助性T细胞B.由图
可知HIV有双层膜结构C.人类基因组中含有控制HIV逆转录酶合成的基因D.病毒双链DNA通过①过程进入细胞核,并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中【答案】D【解析】【分析】1、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
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病毒在辅助性T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辅助性T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
乘虚而入。2、HIV病毒的结构: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需寄生在辅助性T细胞中才能生存。3、HIV的存在和传播途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
和乳汁等中,主要是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详解】A、由图可知,HIV含两个拷贝的逆转录酶,HIV入侵辅助性T细胞时RNA与逆转录酶一起进入辅助性T细胞,A错误;B、由图可知,H
IV外层的脂类双层膜是辅助性T细胞的细胞膜,为单层膜结构,B错误;C、由图可知,HIV自带逆转录病毒,因此HIV逆转录酶的合成由其自身基因控制,C错误;D、由图可知,病毒RNA和逆转录酶进入细胞,在自身逆转录酶作用下合
成双链DNA,病毒双链DNA通过①过程进入细胞核,并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中,D正确。故选D。16.图1、图2分别为两种特异性免疫的某阶段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抗体只能结合一个特定的抗原B.图1中被感染的体细胞裂解的过程属
于细胞凋亡C.一个病原体可被多种抗体特异性结合D.巨噬细胞清除图2中的病原体-抗体沉淀物,属于非特异性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
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详解】AC、结合图示2可以看出,同一种病原体上含有多种抗体结合的区域,故多种抗体可以作用于同一种病原体,一个抗体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A错误、C正确;B、图1免疫应
答方式为细胞免疫的过程,被感染的体细胞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D、图2抗体与相应的病原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后,形成细胞团或沉淀,可被巨噬细胞清除,属于非特异性反应,D正确。故选A。17.某病毒通过表面的棘突蛋白与人呼吸道黏膜上
皮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人体引起肺炎。右图为该病毒侵入后,人体内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②主要在外周免疫器官中成熟B.细胞②识别细胞①的过程不具有特异性C细胞①②④都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D.细胞③分裂分化形成的④和⑤能识别同一种抗原【答案
】C【解析】【分析】图示分析:①是吞噬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浆细胞,⑤是记忆B细胞。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类,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和胸腺,
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到主导作用。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构成。【详解】A、②是辅助性T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分化出的T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A错误;B、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是特异
性的免疫细胞,具有特异性,B错误;C、吞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浆细胞分别能产生溶菌酶、细胞因子、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细胞,C正确;D、④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C。18.已知PD-1和CTLA-4均为T细胞膜上的受体,
抑制PD-1的作用能够活化T细胞,抑制CTLA-4的作用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免疫功能。肿瘤细胞可通过一定的生理机制影响PD-1和CTLA-4,从而减轻或逃避来自于免疫系统的攻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激活CTLA-4和PD-1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B.癌症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可能会促进T
细胞的PD—1及CTLA-4基因表达C.阻断CTLA-4和PD-1的作用可增强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D.T细胞膜上的CTLA-4和PD-1是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
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2、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
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3、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器官短缺、免疫排斥。【详解】A、由题,抑制
PD-1和CTLA-4的作用会增强免疫功能,移植器官时激活CTLA-4和PD-1,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免疫排斥,提高器官的存活率,A正确;B、肿瘤细胞可通过一定的生理机制促进T细胞PD-1和CTLA-4的表达,抑制T细胞的增殖,降低免疫功能,从而减轻或逃避来自于免疫系统的攻击,B正确;C、
阻断CTLA-4和PD-1的作用,即抑制CTLA-4和PD-1的作用,会使T细胞活化并大量增殖,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C正确;D、T细胞膜上的PD-1受体是与T细胞活化有关的,
CTLA-4受体是与T细胞增殖有关的,促进PD-1和CTLA-4的作用会抑制免疫功能,所以两者不是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D错误。故选D。19.将某神经纤维置于生理盐水中,图甲、图乙分别为在适宜刺激下动作电位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A、B为轴突的位置,①~⑤分别对应下方轴突所在位置的电位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增加生理盐水中K+浓度,该神经细胞更容易兴奋B.增加生理盐水中Na+浓度,可提高c的数值C.刺激可发生在A、B点之间D.乙图中的②点对应于甲图中d点时的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是与K+外流有关,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与Na+内流有关,膜电位为外负内正。2、图甲中a~c和图乙中③~⑤表示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Na+通道开放,Na+内流进入细胞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图甲中c~e和图乙中①~③表示神经纤维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主要与K+外流有关;图甲中e
点之后和图乙中①点之前存在钠钾泵吸钾排钠的过程,使神经纤维恢复至兴奋之前的状态。【详解】A、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增加生理盐水中K+浓度,会导致K+外流的速度减慢,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受到刺激后,少量Na+内流即可产生动作电位,该神经细胞更容易兴奋,
A正确;B、ac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该过程Na+内流为协助扩散,若增加生理盐水中Na+浓度,会使Na+内流速度加快,可提高c的数值,B正确;C、图乙中,①~③表示神经纤维
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③~⑤表示神经纤维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①点之前存在钠钾泵吸钾排钠使神经纤维恢复至兴奋之前的状态,所以兴奋的传递方向是从左往右,刺激应在A点之前,C错误;D、图甲中c~e和图乙中①~③都表示神经纤维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乙图中的②点和甲图中d点时均是在
形成静息电位的过程中由于K+内流导致膜电位为0的点,D正确。故选C。20.如图为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其中幽门黏膜G细胞能合成分泌一种十七肽激素——胃泌素,胃泌素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促进其分泌胃
酸。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而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胃黏膜壁细胞膜上同时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及胃泌素的受体B.胃泌素的分泌受迷走神经及胃内pH等多种因素影响C.胃酸分泌调节机制中
存在正反馈现象D.通过“③→④→⑤→胃黏膜壁细胞”途径促进胃酸分泌为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迷走神经和胃泌素都可以作用于胃黏膜壁,故胃黏膜壁细胞膜上同时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及胃泌素的受体,A正确;B、pH会影响酶的活性及内环境
稳定,故胃泌素的分泌受迷走神经及胃内pH等多种因素影响,B正确;C、据图可知,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胃酸,胃酸又可通过调节促进胃泌素分泌,胃泌素可进一步促进胃酸分泌,即胃酸分泌调节机制中存在正反馈现象,C正确;D、③→④→⑤→胃
黏膜壁细胞过程既有神经系统参与,也有化学物质参与,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某湿地经过多年科学有序的综合治理,自然生态空间的承载力和
稳定性不断提升,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鸟儿来此长时间停栖,甚至发现“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回答下列问题:(1)影响震旦鸦雀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调查震旦鸦雀的种群数量时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为进一
步提高震旦鸦雀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提出人工辅助繁殖震旦鸦雀再放生到野外湿地的措施,该措施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提高该湿地中震旦鸦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2)在种群密度较______________且在繁殖季节时,只有优势雄震旦鸦雀才能占
有资源优越的领域,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繁殖机会。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_____________(填“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3)上世纪初,为保护某濒危物种x,将其引入此湿地,一个多世纪内其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甲,图乙是在某调查阶段该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①在该调查期间,物种X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大致呈“______________”形。1980年后,该物种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物种在该湿地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______________只。②据图乙可知,该种群在调查的第5年时年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第5年至第20年间,该动物的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______________年。【答案】(1)①.天敌、食物、疾病、寄生等②.震旦鸦雀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标记个体容易在种群中均匀分布)③.不能(2)①.大(高)②.内源性(3)①.S②.2
000③.增长型④.20【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
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小问1详解】影响震旦鸦雀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天敌、食物、疾病、寄生等;由于震旦鸦雀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标记个体容易在种群中均匀分布),故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环境容
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人工辅助繁殖震旦鸦雀再放生到野外湿地的措施,并未改变环境条件,故不能提高该湿地中震旦鸦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问2详解】在种群密度较高且在繁殖季节时,只有优势雄震旦鸦雀才能占有资源优越的领域,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繁殖机会;内源性因素是指种群本
身具有调节密度大小的各种因素,包括行为、生理和遗传等各种种间内的关系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内源性因素。【小问3详解】①由图中数据可知,在该调查期间,物种X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大致呈“S”形;据图可知,1980年后,该物种的数量小幅度波
动,该物种在该湿地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2000只。②图乙可知,该种群在5年前λ值>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故调查的第5年时年龄结构是增长型;10-2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故该动物的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22.水稻种子结构包括种皮、胚及胚乳三部分,其中胚将发育成幼苗,胚乳
由淀粉胚乳和糊粉层细胞构成。水稻种子萌发时,赤霉素(GA)来源于胚,胚乳中淀粉的水解产物可为胚的萌发提供物质与能量。某兴趣小组为探究GA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用去胚的种子进行如图所示实验,6h后,用碘液冲洗平板(注:若淀粉被分
解后会在琼脂平板上形成透明圈)。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因变量的直接观测指标是______________,去掉种子的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2)根据实验结
果推测GA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很可能是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的产生进而促进种子萌发。(3)该兴趣小组发现某GA缺陷型水稻种子不能萌发,将该GA缺陷型水稻种子诱变处理后,获得了能萌发的种子,检测发现其中GA含量极低。推测该诱变处理很可能诱导了与__
____________(填“脱落酸”或“细胞分裂素”或“生长素”)合成相关的基因的突变,导致该激素合成量减少。从该双突变种子的萌发状况可知,决定种子萌发的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______________。(4)科研人员发现盐胁迫
会对水稻种子萌发产生影响,用120mmol/L的NaCl、120mmol/L的NaCl+GA(赤霉素)处理水稻种子,结果如图1所示。进一步研究发现,内源活性GA平衡是由GA生物合成和钝化两个过程共同调控的。其中KS基因是调控GA合成反应的关键酶基因,GA2ox基因表达产物能催化有活性的GA
失活,回答下列问题:①由图1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②由图2、3可知,盐胁迫下______________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更高,所以盐胁迫下水稻种子中有活性的GA含量______________(填“升
高”、“降低”或“不变”)。【答案】(1)①.赤霉素的有无②.透明圈的大小③.避免种子自身产生的赤霉素对实验带来干扰(2)淀粉酶(3)①.脱落酸②.相对含量(比例)(4)①.盐胁迫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赤霉素可以缓解这种作用。②.GA2ox
③.降低【解析】【分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脱落酸的作用: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赤霉素的作用是: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生长素的作用:①促进植物生长;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小问1详解】实验中分
别用清水和GA处理去掉了胚的种子,用GA处理后有较大的透明圈。由此说明,自变量就是GA的有无,因变量的直接观测指标是透明圈的大小,去掉种子的胚是为了避免胚自身产生的内源性GA给实验带来干扰。【小问2详解
】透明圈是因平板中的淀粉被分解导致遇碘液不会变蓝而形成的,而淀粉被分解是因有淀粉酶。因此推测GA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是GA促进淀粉酶的形成。【小问3详解】GA缺陷型种子原本不能进行萌发,经过诱变处理后,GA含量仍然极低,但种子却能进行萌发,因脱落酸可促进种子休眠,推测是与脱落
酸形成有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不能合成脱落酸,种子不进行休眠,直接萌发,由此体现控制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小问4详解】①分析图1,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的种子
萌发率降低,说明盐胁迫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与盐胁迫组相比,NaCl+GA组中种子萌发率提高,说明赤霉素可以缓解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②由图2、3可知,盐胁迫下KS基因和GA2ox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更高,但与GA
活性有关的基因为GA2ox基因,GA2ox基因表达产物能催化有活性的GA失活,所以GA2ox基因高表达,导致有活性的GA含量降低。23.含氮激素主要为蛋白质激素,类固醇激素则是一类脂溶性的小分子,下图1、图2为这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其中,甲、乙分别
代表两类激素,cAMP为环化腺苷一磷酸,由ATP脱掉两个磷酸基团环化后形成。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激素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
__。(2)正常个体在餐后不久,血浆中的某种激素含量显著增加,这种激素可能属于甲、乙中的______________激素。性激素的作用机制类似于甲、乙中的______________激素。(3)甲、乙两类激素______________(填“可能”
或“不可能”)在同一细胞内发挥调节作用、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对______________激素(填“甲类”或“乙类”)的作用不明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甲与胞内受体结合后,通过______________来产生生理效应;乙与膜上受体结合后,通过_____
_________,进而______________来发挥生理效应。【答案】(1)①.类固醇激素②.含氮激素③.只有靶细胞内含有甲激素的特异性受体(2)①.乙(含氮激素)②.甲(类固醇激素)(3)①.可能②.甲类③.
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色体高度螺旋化,使转录(表达)难以进行④.调控细胞核内基因的表达(控制酶的合成)⑤.ATP转化为cAMP⑥.激活酶【解析】【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
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激素甲的受体位于细胞膜内,故属于类固醇激素,而激素
乙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属于含氮激素;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由于只有靶细胞内含有甲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故甲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小问2详解】正常个体在餐后不久,血浆中的某种激素含量显著增加,这种激素
是胰岛素,胰岛素乙(含氮激素);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类,其作用机制类似于甲、乙中的甲(类固醇激素)。小问3详解】在正常机体中甲、乙两类激素可能在同一细胞中发挥调节作用;甲类细胞需要进入细胞内起作用,通过促进mRNA合成起作用,由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色体高度螺旋化
,使转录(表达)难以进行,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对甲类的作用不明显;结合图可知,甲与胞内受体结合后,通过调控细胞核内基因的表达(控制酶的合成)来产生生理效应;乙与膜上受体结合后,通过ATP转化为cAMP,进而激活酶来发挥生理效应。24.研究发现,SFO(脑的穹窿下器官)中的神经元兴奋,
会引起小鼠强烈的液体摄入行为;喝水时,口咽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脑部,引起“口渴”信号关闭,效果立竿见影,但实际上大约10分钟后水分才能真正被胃肠道吸收。为揭示“口渴”感觉产生及其解除的机制,研究者开展了相关实验。结合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当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将会引起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位于__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______________处,产生渴觉,该过程_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
反射。(2)研究人员对______________(填“缺水处理”或“正常饮水处理”)后的小鼠分别给予一次性口服10mL清水、高渗盐水,记录______________,结果如下图1所示。口服液体时,口咽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SFO,会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SFO的兴奋。图1结果说明,摄入高渗盐水只能短暂解除口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3)研究人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将不同渗透压的盐水直接注入小鼠的胃肠道中,记录SFO神经元活性,结果如图2所示。该研究的实验目的是__
____________。【答案】(1)①.升高②.下丘脑③.大脑皮层④.不属于(2)①.缺水处理②.(摄入液体前后)SFO神经元活性③.抑制④.在摄入高渗盐水后,SFO神经元相对活性先下降后上升(3)探究胃肠道能否直接感受摄入液体的渗透压(以及摄入液体渗透压与S
FO兴奋性的关系)【解析】的【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小
问1详解】当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将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不属于反射。【
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实验目的是揭示“口渴”感觉产生及其解除的机制,故选择的实验小鼠应是缺水处理的;由题意可知,SFO(脑的穹窿下器官)中的神经元兴奋,会引起小鼠强烈的液体摄入行为,故给小鼠分别给予一次性口服10mL清水、高渗盐水,记录(摄入液体前后)SFO神经元活性;结合题意及图示可
知,SFO兴奋会引起强烈的液体摄入行为,则口服液体时,口咽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SFO,会抑制SFO的兴奋;据图1可知,在摄入高渗盐水后,SFO神经元相对活性先下降后上升,故摄入高渗盐水只能短暂解除口渴。【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将不同渗透压的
盐水直接注入小鼠的胃肠道中,记录SFO神经元活性,图2中自变量是渗透压大小,因变量是SFO神经元相对活性,据此推测,该研究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胃肠道能否直接感受摄入液体的渗透压(以及摄入液体渗透压与SFO兴奋性的关系)。25.鳗弧菌是感染斑马鱼的一种致病菌、科研
人员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敲除鳗弧菌的致病基因,使其丧失感染能力但保留菌体活性,从而获得鳗弧菌疫苗,科研人员针对该鳗弧菌疫苗的免疫效果,开展了以下两个实验。实验过程与结果或结论如下:实验1过程结果A.给免疫组和对照组斑马鱼注射致病性的鳗弧菌。B.统计注射后14天内
免疫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计算相对免疫保护力。C.通过预实验初步确定鳗弧菌疫苗的安全注射剂量。D.以安全剂量给斑马鱼注射鳗弧菌疫苗,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28天。实验2将斑马鱼分成四组:加强免疫0次组(BO×0)、加强免疫1次组(BO×1)、加强免疫2次组(BO×2)和对照组,并以14天为间隔进行
加强免疫,实验设计如下:时间0天14天28天56天实验处理初次免疫第一次加强免疫第二次加强免疫野生型鳗弧菌进行感染组别BO×0组+?+BO×1组+?-+BO×2组+?++对照组-?-+注:“+”表示施加相应处理,“-”
表示未施加相应处理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疫苗主要有三种类型,本实验中的疫苗属于______________类。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对某种疾病的免疫保护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免疫。(2)实验1过程的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已知相对免疫保护力=(1-免疫
组累计死亡率/对照组累计死亡率)×100%,则鳗弧菌疫苗的相对免疫保护力为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在实验1的D过程中,从第0天开始直至第28天,每隔7天对两组斑马鱼体内的鳗弧菌特异性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请设计一个柱形图表示该过程的预测结果。(3)为研究加强免疫是否能增强疫苗
的保护作用,科研人员另取一些斑马鱼进行了实验2,其中第14天需进行第一次加强免疫处理的组别是______________。在第56天处理后,统计各组的______________,可用于判断加强免疫是否能够增强相对免疫保护力。在第59天时,对各组鳗弧菌特异性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BO×
2组的血浆中抗体含量最高,原因是:两次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进而产生更多的抗体,并为机体提供长期保护。(4)下列关于实验2的分析,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A.接种疫苗后,当机体遇到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会
迅速分泌大量抗体B.接种该种鳗弧菌疫苗后,可以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C.注射该疫苗后,辅助性Т细胞能够分裂分化形成效应细胞毒性Т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Т细胞D.血浆中的抗体中有部分来源于未致敏的B细胞【答案】(1)①.减
毒活疫苗##减毒微生物②.主动(2)①.CDAB②.88.9%(3)①.BO×1,BO×2②.累计死亡率##存活率③.效应B细胞④.记忆B细胞(4)ACD【解析】【分析】根据图1分析可知:随着时间延长,免疫组死亡率很低(10%左右)并且基本不变,而对照组在5天之内死亡率迅速升高,最后处于大约90%
高死亡率。【小问1详解】疫苗类型分三种:灭活的微生物、减毒的微生物、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根据题干“科研人员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敲除鳗弧菌的致病基因,使其丧失感染能力但保留活性,从而获得鳗弧菌疫苗”可知:本实验中的疫苗属于减毒活疫苗(减毒微生物)。通过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保护方式为主动免疫
。【小问2详解】为获得相对免疫保护力的值,根据表格中提供的实验处理,正确的顺序应是:C通过预实验确定鳗弧菌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注射剂量,以此确定减毒活疫苗安全的注射剂量→D在获得安全的注射剂量后,以安全剂量给斑马鱼注射鳗弧菌减毒活疫苗,再饲养28天,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
射了鳗弧菌减毒活疫苗,该组为实验组→A给免疫组和对照组斑马鱼注射致病性的野生型鳗弧菌,从而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B统计注射后14天内免疫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根据公式计算相对免疫保护力。相对免疫保护力=(1-免疫组累计死亡率/对照组累计死亡率)×100%=(1-10/90)×100%=88.
9%。【小问3详解】分析实验3中0~56天的处理情况,结合实验对照原则,根据题意,加强免疫1次组(BO×1)、加强免疫2次组(BO×2),即这两组在第一次加强免疫中均需进行加强免疫处理,确定第14天的处理组别是BO×1、BO×2。该实验的因
变量是累计死亡率,所以在第56天用野生型鳗弧菌对各组进行感染处理后,统计各组的累计死亡率,可以证明加强免疫是否能够增强相对免疫保护力。两次接种,相当与二次免疫,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从而增强免疫力。【小问4详解】A、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当机体遇到相同抗原时,记忆细
胞会迅速分泌大量抗体,A正确;B、接种该种鳗弧菌疫苗后,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B错误;C、注射该疫苗后,辅助性Т细胞能够分裂分化形成效应细胞毒性Т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Т细胞,即发生细胞免疫,C正确;D、抗体主要由致敏B细胞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少部分来源于未致敏的B细胞,D正确。获得更多
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