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地理01(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二章全国通用)答案.docx,共(8)页,66.03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c6d20e998bcbe8b4b23961d7c7754f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01(全国通用)高一年级地理·全解全析1.C2.A【解析】1.根据材料“影片中虫洞距离土星较近”可知,虫洞已经不属于地月系,排除D;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虫洞应属总星系、银河系和太阳系,根据所学知识,最低的天体
系统应为太阳系,C正确,排除A、B。故选C。2.天体能够承载生命应该具备适宜的温度、液态水以及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①②符合题意;由于题干所问为“自身条件”,而恒星光照稳定为外部条件,③不符合题意;质量和体积是否与地球一致,并非决定埃德蒙斯星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④排除。故选
择A。【点睛】地球上能够承载生命的条件:(1)外部:稳定的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2)自身: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B4.D【解析】3.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为地壳,读图可知,地表海拔高处,往往莫霍面则向下凹陷,地壳越厚,图中显
示,在印度、西藏、塔里木盆地、俄罗斯等地中,西藏的地壳最厚,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4.图中显示,莫霍面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界面,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表面,A错误,莫霍面是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B错误;软流层与岩石圈的分界面位于上地幔上部,不是莫霍面,C错误;读图可知,地表海拔高
处,往往莫霍面则向下凹陷,因此莫霍面深度大致与地形高度呈“倒影”关系,D正确。故选D。【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
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5.A6.C【解析】5.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四城市中,乌鲁木齐所在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A正确;上海、福州和贵阳等压线相对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
力较小,BCD错误;故选A。6.贵阳南部有一低压中心,故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为由北指向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偏转为东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
;在同等情况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7.B8.B【解析】7.根据材料可知,勺蜥蜴在大约在2.99亿年前消失,说明勺蜥蜴生存的地质年代为晚古生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A错误;晚古生代,昆虫出现,B正
确;中生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现羽毛,逐渐向鸟类发展,出现始祖鸟,C错误;类人猿出现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B。8.根据上题可知,勺蜥蜴生存的地质年代为晚古生代。早古生代,盘古大陆轮廓初现,A错误;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B正确;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金属矿成矿时期,C错误;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
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
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
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9.C10.B【解析】9.图中的入海水道能够直接体现水圈,各种植物等能够直接体现
生物圈,学校位于大气层中的对流层,能够体现大气圈,故新校区及其周边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3个,故C正确,排除ABD。故选C。10.三大圈层中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地球上的各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
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B正确,C错误;太阳辐射和重力能是三大圈层物质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圈层,称为水圈,包括江河湖水、海水、土壤水、
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极冰帽和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11.C12.A【解析】11.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光球层,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地从6000摄氏度降至4000摄氏度,
这时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在太阳表面,这就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C符合题意;色球层的主要活动现象是耀斑和日珥,日冕层的主要活动现象是太阳风,太阳活动出现在太阳大气层,不出现在地球内部,排除ABD。故选C。12.太阳活动剧烈时,太阳释放的物质到达地球会引起极地夜空出现极光现象,太阳活动越
剧烈,极地出现极光的频率越高。读图可知,在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黑子数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1年左右,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则下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年应出现在2022年左右,因此极地夜空出现极光现象最频繁的年份可能是在2022年,A
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点睛】太阳大气结构,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活动: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周期(黑子数目变化周期)为11年。13.B14.C【解析
】13.由图可知,周边郊区降水最多的是苍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省降水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因此苍岭位于楚雄的下风向,受雨岛效应影响最为显著,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根据所学知识,在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城市里,由于城市和郊区下垫面性质不同(城市硬
化面积大于郊区),城市热岛效应导致气温升高,城区热空气上升,加上城区上空固体尘埃增多充当凝结核,从而形成降水(对流雨),这就是雨岛效应,C正确;道路是下垫面的一种,人口会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但是二者非根本
原因,排除AB;城市水面较郊区少,排除D;故选C。【点睛】热力环流的成因: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15.B16.D【解析】15.晚上,狼林山脉与长津湖水库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水库低,此时陆地为
高压,水库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水库,故为“陆风”,由此可知b错误、d正确;夜晚,气温逐渐下降,山坡(狼林山脉)的温度下降更快,空气沿山坡下沉,空气流向山谷(长津湖水库),形成“山风”,风向为山顶吹向谷底
,河谷中间盛行上升气流,由此可知a正确、c错误。故ad图符合题意,故选B。16.夜间无太阳辐射,A错误;大气辐射较弱,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也不多,B错误;由于云层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C错误;夜间,云层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弱,返回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也较弱,
从而造成保温效应差,故D正确。故选D。【点睛】“海陆风”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海边,存在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风,其实海陆风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沿海地区,在较为广阔的陆地和水域之间,都有类似的现象。湖陆风的形成是由于湖水(水域)和陆地的比热不同,湖水比热大,升温和降温都较慢,而陆地比热小,升温
和降温都较快。白天,陆地和湖泊或水库共同升温,陆地比热小,升温快,陆地温度比湖泊高,在近地面陆地上形成低压,而湖泊上形成高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称为“湖风”。晚上,陆地和湖泊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湖泊低,此时陆地为高压,湖泊为
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称为“陆风”。17.B18.A【解析】17.城市中心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排放的热量多;建筑密集,不易散热;地面硬化,地面升温快。植被郊区更茂密。①②④正确,③错误。B正确。故选B。18.图中甲乙
一线经过市中心,甲乙是郊区,市中心气温高、气压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高空气压和近地面相反,A图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
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19.C20.A【解析】19.根据所学知识,四川盆地光照少,太阳辐射弱,自然晾晒效果差,因此四川便携式烘鞋器使用频率最高,C正确;新疆、河北、西藏的光照都大于四川,便携式烘鞋器使
用频率较四川低,排除ABD;故选C。20.根据所学知识,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较强,便于晾晒干果,A正确;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排除A;西北地区纬度高,排除C;甲地为阿尔泰
山和准葛尔盆地,沙漠广布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A。【点睛】全球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a.空间分布纬度差异: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地区差异: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b.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21.A22.D23
.A【解析】2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外部圈层为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岩石圈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部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2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中的横波呈横向运动,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
在地球内部3000km以下,横波突然消失,说明这里的物质为非固体,可能是液体和气体,D正确,ABC错误;故选D。2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
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自然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传播,传播速度较慢;纵波可以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传播,传播速度较快。24.C25.A【解析】24.读图可以看出,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之间相关性不强,并不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AB错误;图中显示,拉萨5、6、7月太阳辐射量最大,C正确;图中显示,拉萨日照时数在10月最大,因此不是夏季最高,D错误。故选C。25.读图可知,拉萨太阳辐射量8月大于1月,而在8月日照时数小于1月,因此太阳辐射差异与日照时数、
天气状况等因素关系不大,植被覆盖几乎不影响太阳辐射量大小,排除BCD;8月直射点在北半球,拉萨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且太阳能集中,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1月拉萨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长,且太阳能分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使得8月太阳辐
射量大于1月,A正确。故选A。【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大气密度等。26.(1)①④③②(2)阴雨晴朗乙(3)乙>甲>丁>丙(4)白天(5)AD(6)AA处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7)画图(顺时针
)②煤炭发电厂会产生较严重的大气污染;布局在②处,即城郊热力环流影响范围之外,有利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分析】本大题以热力环流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大气的运动方向、形成的原理、等压面的判读、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热
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地面冷热不均,故第一步为①;其次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即空气的垂直运动,故第二步为④;受热膨胀上升后,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受冷收缩下沉后,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故有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即③;最后,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②,因此图一中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①④③②。(2)根据高空和地面等面弯曲方向相反可知,甲地等压线向下弯曲,为低压,气温高,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多阴雨天气,乙
地等压线向上弯曲,为高压,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乙地为晴朗天气,云层较少,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高,夜间云层较少,大气逆辐射小,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更大,所以
两地气温日较差更大的是乙地。(3)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低压,乙为高压,近地面低压与高空相反,因此丁为高压,丙为低压,据所学知识可知,气压从近地面向高空递减,因此图一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丁>
丙。(4)甲为低压,陆地白天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所以若甲地为陆地,则此时为白天。(5)A西侧气压高于东侧,北半球右偏,A地为西北风,图中所标风向正确;B西南部气压低于东北侧,吹偏北风,B错;C西侧气压高于东
侧,北半球右偏,C地为西北风,C错;D东侧气压高于西侧,北半球右偏,为东南风,D对。图二中A、B、C、D所标风向正确的有AD。(6)A;A处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越大。(7)由于郊区温度低,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城市人口密集,工业人类生活排放废热多,中心温
度高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在水平方向上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从市中心流向郊区,故形成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的,画图顺时针。②,煤炭发电厂会产生排放废气,有较严重的大气污染,布局在②处,城郊热力环流近地面郊区的风吹向
城市,②在城郊热力环流影响范围之外,不会将污染物带去城市,有利于保护城市大气环境。27.(1)地震波古登堡面(2)BD+E(3)二氧化碳地面(长波)逆(4)温暖干燥反射【分析】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图材料二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气候变化为背景材料,涉及地球
圈层结构、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详解】(1)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根据横波与纵波波速的变化,把地球内部划分为
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其中F(地幔)、G(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2)材料一图中,表示生物圈的是B,位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范围是D+E(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3)受人类活动影响,A圈层(大气圈)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其原理是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辐射能力也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4)读图可知,与第四纪相比,恐龙繁盛时期地球表面气候特征是温暖、
干燥。科学家推测因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超级火山喷发,大量烟尘弥漫天空,烟尘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导致温度下降,最后造成了恐龙的灭绝。28.(1)平流臭氧/臭氧层对流C(2)D(3)3大气逆辐射(4)升高5【分析】本大题以“大气垂直分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为材料,涉及大气分层、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可知,①为地球大气层的最底层,为对流层,②层位于对流层之上,为平流层;平
流层中的臭氧可以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人类生活所在的对流层,其直接热源是③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根据所学知识,图二中,①太阳辐射,②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③地面辐射,④
大气逆辐射,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使④大气逆辐射减弱,D正确、ABC错误;故选D。(3)根据所学知识,太阳光在白天会透过温室的薄膜照射进温室内,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为温室内部增加温度,温室内大气会吸收3
地面辐射增温,气温升高后,地面反射出的长波辐射热量不能透过温室散出,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会增强,从而起到减少热量的散失来达到增温的目的,这样就能给那些不适合当下季节生长的农作物创造出合适的生长环境。(4)根据所学知识,夜间雾霾天气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有保温作用,使当地当地夜晚的气温升高;雾霾天气发生会使白天变暗,称之为“暗岛效应”,其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与5有关。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