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江阴二中、要塞中学等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1)页,88.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c46cf7b3d884fad9fd9769fa2f1296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2020.10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19年7月6日,中
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2.考古学
有几个常用的定义:“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下列属于考古学“方法”的是()A.云南元谋人遗址发掘原始人类头盖骨B.运用DNA解码技术探究人类祖先由来C.运用专用金属探
测仪寻找古墓内部遗存状况D.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特征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
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宗法制是古
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4.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
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5.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
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据上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6.“儒墨争雄储道争锋”,“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
的跨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急剧变化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礼崩乐坏7.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
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8.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
比,其不同在于()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9.《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0.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日:“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
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为此,他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推行行省制度11.东汉初年,诸将上书愿击匈奴。刘秀
回答“北狄尚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由此推论刘秀当时重在()A.修复民族关系,以和代战B.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当道C.远交近攻、整顿北境边防D.削弱地方兵权,遏制地方割据1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
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B.文化发展的多样性C.政局影响文化的走向D.汉字体系开始成熟13.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
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
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14.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①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③首创殿试,完善科举④崇文抑武,大兴文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5.唐代的常科考试并不实行考卷的封弥、誊录和考官的锁宿隔离制度。当时存在所谓的“行卷”现象,就是士子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当时那些比较重要的官员,希望赢得他们的赏识,以求推
荐。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是荐举制的新形式B.存在吏治腐败诱因C.选举权旁落到地方D.运行程序混乱不堪16.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
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B.剥夺了宰相权力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D.废除了君主
专制17.唐中期出现了“态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募役法D.方田均税法18.宋朝在房产交易方面建立了许多完备的制度,其中
的“求田问舍”制度规定:当有房产需要要出售时,业主必须先征询族人、邻人们的意见,上述人群享有优先购买权,这一制度在此后历代沿用。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严格限制房产交易B.坊市制度推动市场繁荣C.经济交易渗透儒家伦理D.不
抑兼并激化社会矛盾19.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A.印度
佛教隔绝家庭亲情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C.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D.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2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
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21.赵翼说:“军中火器,古已有之。然……赤壁之烧、秭归之火,皆以草木苇荻而灌脂,非火药制器也。至所谓炮者,则皆以机发石。”由此可出的史实是()A.西周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B.唐中期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C.
三国时期人们已懂火药配方D.火药技术掌握应晚于三国时期22.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
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23.《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
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A.党项B.蒙古C.契丹D.女真24.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A.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B.解决了“冗官”问题C.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D.实现了官制
的女真化2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A
.古代文学形式的历史传承B.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C.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26.“便宜”之权是中央赋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权力,臣下随时决断,不受中央既有规定制约。南宋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之权,但强调“行事”中的“上奏”程序,对与法令不符的“便宜行事”予以否
定和更改,还设置副使等。南宋对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规定表明()A.“便宜”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宗旨B.地方官拥有对地方事务独断权力C.南宋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冲击D.地方官“便宜行事”之权名不副实27.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
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D.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
方农业生产的发展28.“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提出该思想的是()A.老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29.与隋唐相比,宋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
)①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④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0.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元史·地理志
》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有效地行政管理主要得益于()A.和亲制度B.册封制度C.朝贡制度D.行省制度31.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科学家,他不仅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还编定
了()A.《齐民要术》B.《千金方》C.《梦溪笔谈》D.《授时历》32.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随着内阁地位的上升,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宣德时期,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
“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这一现象表明()A.君主权力日渐衰落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C.宦官掌握决策权力D.内阁完全丧失议政功能33.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
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
航技术的高超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34.下文是一首明代军歌,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岳飞B.文天祥C.郑成功D.戚继光35.据史料记载,唐开元18年公元73
0年,吴郡苏州有68000户人家,到元和5年公元810年增至10万余户。明朝统治时期,吴郡苏州人口数量更是达到了将近600多万。导致吴郡苏州人口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市镇经济大量兴起,人口大量集中C.手工业的发展D.该
地区粮食获得大丰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0分,第38题10分,共计30分。36.(10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宋代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
、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材料二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
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
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
料一,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的表现。(4分)(3)依据材料三,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4分)37.(10分)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
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材料二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
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
化的影响》材料三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四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
及作用。(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
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2分)(4)你是如何认识材料四的观点的?(1分)38.(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
,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材料二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
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3分)(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3)北方经济与南方相比因种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特点,由此看来,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
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2分)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答案2020.10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5DBBBD6-10A
DCCC11-15BCDAB16-20CBCDA21-25DDCCB26-30AACAD31-35DBCD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0分,第38题10分,共计30分。36.(10分
)(1)因素:宋代科技发达,活字胶泥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任答2点得2分)(2)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
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4分)(3)措施: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加;录取方面,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2分)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力量;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推动崇
文抑武局面形成;改变及第个人与家族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促进重农抑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一批儒商诞生,提升中国商业文化。(任答2点得2分)37.(10分)(1)时代精神:“大一统”。作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2分)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化上统一文字,罢黜百家,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3分)(2)主要措施:武力征服;和亲。(任答一点得1分)
意义: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促进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西藏地区封建化”);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任答一点得1分)(3)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任答两点得2分)(4)认识:这一观点
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1分)38.(10分)(1)主张:实行统制措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对商人征收重税。(
3分)(2)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底;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任答一点得1分)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
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任答两点得2分)影响:①促进了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加快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或: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②为隋唐统一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③改变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状况
。(任答两点得2分)(3)基本前提条件:①稳定的社会环境;②正确的政策;③先进的科技;④处理好民族关系;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任答两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