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西新课程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162.77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bdaac3c29830d8c2585ac1aff09ffc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5届高中毕业班11月联考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
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毛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左传》《国语》中的赋诗多出现于“聘”“盟”“会”等重要场合。晋国使臣韩宣子想通过郑六卿赋诗来看其个体情志,进
而窥探郑国的国祚与国志。这折射春秋时期的“诗”中蕴含A.鲜明的史政意蕴B.深刻的人文情怀C.传统的礼乐思想D.突出的现实主义2.皇后称号出现于西汉高祖之时,但其权威一直不明确。西汉武帝时按照朝廷百官的俸秩和爵位确定后妃的等级名称和爵位,首次确立后宫的尊卑等级制度。西汉元帝时把全部
嫔妃划分为14个等级,而皇后则跟皇帝一样属于君,位于等级制金字塔顶端。这一历程A.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助推妇女群体社会地位提升C.是对“家国同构”理念的实践D.扩大了中枢机构的行政权力3.北魏初
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此外,北魏还积极与南朝进行文化交流。这一系列举措A.打破了北方士族专权的局面B.使
政权内部凝聚力持续增强C.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D.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4.唐高宗时期,自耕农因无积蓄,稍遇水旱之灾,便“道路惶惶”。开元年间,宇文融主持括户工作,“诸道括得客户凡八十余万”。主户主要“坐食租税”,佃户无偿劳役极少,可以比较自由地安排生产。由此可见,唐代租佃关系的发展
A.加剧了农民逃亡问题B.助力了社会经济发展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D.适应了两税法的推行5.宋仁宗景祐元年,右正言刘涣因丰州路走马承受张承震奏言其监并州诸仓时,“多作违非、颇为逾滥”,而被降职。宋神宗元丰六年,祁州、定州因差禁军防送罪人,“有违配法”,而遭到定州路走马承受陆中奏劾。由此可知,“
走马承受”的设置A.旨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缩减了地方官员的行政职权C.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D.凸显地方监察体系的严密性6.明代无论土司是否遣人赴京朝贡,政府均对土司进行回赐。清朝建立后,开始废除明代的回赐旧例,并且准许土司上贡物品不必遣人赴京,但在特殊情况下,对部分土司
的上贡活动会有特殊恩赐。这一变化A.维护了传统的宗藩体系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C.扩大了改土归流的范围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7.清前期,政府在财政方面实行奏销制度,即国家的一切财务收支都必须按照定例上报皇上,只有经过户部的审核,才准
予报销。19世纪中后期,各省督抚开始“自为出入”,户部失去了全国财政资源统一调度中心的角色。这一现象A.表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缘于鸦片战争对财政制度的冲击C.说明晚清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危机D.反映了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8.在1916年前后,陈独秀十分
推崇西方民主,他说:“美利坚力战八年而独立,法兰西流血数十载而成共和,此皆吾民之师资。”可是到1919年,陈独秀却呼喊人们要觉悟起来,抛弃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政府实行反动统
治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西方大国推行强权政治D.列强在华的争夺加剧9.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呼吁“真正实现新式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改国民大会为“全权的民意的机关”,赋予其制定宪法、选举与改组国民政府、决定政府各种基本政策等权力;休会
期间,设立常驻机关,监督政府实施宪法与国民大会决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积极探索国家治理的新方案B.公开反对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C.秉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D.坚决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10.下图是1946年6
月30日《东北日报》刊登的漫画《另一种来华美军》。画面中蒋介石举着代表国民党的旗帜为“美军”指路,顺利通过“中国海关”。由此可推断A.关税主权的丧失降低国民党威望B.政府扶持助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国民政府奉行一党专制丧失民心D.政策失当加剧国内经
济形势恶化11.1984年,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名为乡镇企业。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形成了以乡村集体企业为标志的“苏南模式”与以农民个体私营企业为标志的“温州模式”。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在工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这反映出当时我国A.所有制结构发生
变革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D.国家政策激发经济活力12.11世纪前,西欧庄园大领主要求自己的封臣每年服40天的军役。其后大领主更愿意选择收取封臣一定数量的货币,即征收军役免除税,以便自行雇佣所需的军队。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西欧工商业经济的进步B.雇佣军便于
受领主控制C.领主庄园生产效率提高D.封君封臣体制趋向解体13.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
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族国家的构建”强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B.“绝对主义国家”在中世纪与城市自治冲突较大C.“西欧传统国家”下王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D.“近代民族国家”意味着对
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14.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英国的中枢机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872年英国成立内政部,此后在内阁中又陆续增设了劳工、卫生、教育等机构,到1914年,英国内阁已经增至16个部,内阁成员增加到
20多人。这种变化A.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B.反映了文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C.便于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源自生产方式变革的客观要求15.到1920年,欧洲国家共欠美国约133亿美元债款,同时美国实
行高额关税政策,进一步限制了欧洲国家通过出口商品来偿还债务的能力。1928年,美国贸易顺差达到10万多亿美元,从而使世界黄金大部分流向美国。由此可知A.欧洲经济严重衰退B.美国经济面临隐忧C.国际局势日益紧张D.世界市场逐渐解体16.法国从1954年至1982年间,曾开展过两
次国有化运动;英国从1946年至1979年间,掀起过两次国有化浪潮;意大利、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都以不同形式发展了国有经济并且使国有经济成为整个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有化运动A.推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实现
了苏联模式在全球的扩张C.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胀”的局面D.摒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指导思想二、非选择题(17题18分,18题10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中国东濒茫茫苍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
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自古以来的统治者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内治和对少数民族的防御上。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较周边地区先进,促使中国形成了半封闭的文化环境。特别是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对外是“修文德以来之”,这种思想使得中国的统治者和臣民守国土而不求于海外。中国资源
和物产极其丰富,没有向外的经济利益,也不可能向海洋拓展,逐渐形成重北轻南、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摘编自王素娟《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海权》材料二清朝前期,被誉为“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的将军施琅认为,“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
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
片战争后,有识之士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此外,他们还从海洋经济的角度提议海洋开发。-摘编自王秀英《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攸关的近海领域。进入21世纪,海洋成为各国合作竞争的“新空间”,海
洋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这就要求我国海军不仅要有近海作战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有在实现远洋护卫方面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威胁的能力。2008年,中国海军首批前往亚丁湾护航,标志着中国海军走出黄水、跨过浅蓝、走向深蓝的航向。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
号服役,这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此次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第一次有了远洋纵深打击能力,中国海军向深蓝迈出了重要一步。2019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诞生。-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
代“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海防观念的变化情况。(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军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6分)18.《万国公法》是最早正式引
入近代中国的西方法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864年美国来华传教士丁韪良(注:曾担任美国驻华公使的翻译)将亨利·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翻译为《万国公法》,将西方法律正式引入中国。丁韪良认为翻译此书是“视其理足义备,思于中外不无裨益”,可使“中华士大夫虽未肄习洋文,而于公
法之学,亦得悉其梗概”,同时“于邦国交涉事务,殆不无裨益”。-摘编自闫行健《从惠顿的<国际法原理>到丁韪良的<万国公法>》材料二丁韪良提出“中国古世公法论”,他认为以《春秋》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堪称中国古代国际法著作,而中国古代国际法是近代国际法的源头:“盖公法萌芽于古之中国
,希腊渐扩渐充至于今日而大备。”在《万国公法》第一章释义明源中就将公法解释为本于公义且出于天性之法,性者理也、理者天也,天理是绝对化、普遍化和神圣化的,于是公法也就具有了相应的意蕴。“公法中源”说很快被中国学者发扬光大
并推向极致,甚至将中国语境之“公法”上升为万国之公法,万世之公法。-摘编自吴官政、王传丽《论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从“公法”译词展开》(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公法中源”说的理解
。(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纵观1921-1978年这长达57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作出的伟大贡献体现在如下6个方面(节选)。(1)实现了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3)始终能够清醒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5)独立自主地探索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6)确立并不断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前提和制度基础。-摘编自段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
识,总结出其中一个经验,并加以阐释。(要求:经验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二战为全球治理留下的主要遗产,除了联合国之外,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是1945年后数十年来最主要的两个国际金融机构。发展中国家曾经积极参与在
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谈判,可它们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比较紧张。-摘编自【美】迈尔斯·卡勒等《二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与金融秩序》材料二新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倡导者及践行者。以1971年重返联合国为
标志,中国逐渐融入全球治理进程,从双边到多边层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动。新时代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成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建设者、主动塑造者与有力引领者。-摘编自陈翔《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必将引领世界前行》(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的全球治理状况。(4分)(2)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角色变化进行论述。(要求:说明变化的内涵,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8分)2025届高中毕业班11月联考历史参考答案1.【答
案】A【解析】据材料“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可知,《毛诗序》认为《雅》是记述天下之事,记载四方之风的,《雅》是正统,是记述王政兴废的;据材料“晋国使臣韩宜子......进而窥探郑国的国祚与国志”可知,晋国使臣韩宜子通过郑六卿赋诗来看其个体情志,进而窥探郑国的国祚与国志,材料反映
了春秋时期的“诗”中蕴含着鲜明的史政意蕴,故选A项;据材料“通过郑六卿赋诗来看其个体情志,进而窥探郑国的国祚与国志”可知,人文情怀是表象,政治目的才是深层意义,排除B项;据材料“赋诗多出现于“聘'“盟'“会'等
重要场合”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开始走向没落,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开始僭越周礼,诗多出现在政治场合,反映出其史政意蕴,排除C项;据材料“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窥探郑国的国祚与国志”“多出现于“聘'“盟'“会'等重要场合
”等可知,春秋时期的“诗”与政治形势发展的密切关系,凸显此时期“诗”的政治意蕴,而非单纯的现实主义特色,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按照朝廷百官的······确立后宫的尊卑等级制度”可知后宫中的等级制度模仿朝廷官员的等级制度,结合所学家国同构强调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
的共同性,后宫属于皇帝的家庭,故选C项;结合所学后宫群体的开销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拨款和其他经济收入,材料强调汉武帝按照百官的俸秩确定后妃的等级名称,未涉及后宫群体的具体开销与汉朝财政收入的对比,故无从判断后宫群体的开销是否增加了财政负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皇后则跟皇帝一样属于君,位于等级制金
字塔顶端”可知皇后处于封建等级制度的顶端,这是她的政治身份决定的,故皇后的政治地位高,不能代表妇女群体的社会地位提升,社会地位提升强调其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或社会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皇后权威明确的过程,中枢机构强调以丞相为首的中央官僚队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3
.【答案】C【解析】北魏除了不断汉化和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外,还积极与南朝进行文化交流,这就使得南北交流加强,制度和文化趋向统一,为之后的国家统一和盛世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选C项;题干所述属于北魏在制度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汉化,以及与南朝的文化交流,与士族专权局面的改变
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题干所述措施使得北魏政权内部制度文化逐步汉化,同时还包含与南朝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与政权内部凝聚力持续增强不一致,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4.【答案】B【解析】由于自耕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弱,极易破
产,所以土地集中趋势加强,破产自耕农便成为佃农,开元年间的括户工作使得佃户无偿劳役极少,可以比较自由地安排生产,必要时可以寻求地主接济以应对灾荒,这有利于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助力社会经济发展,故选B项;宇文融主持的括户工作使得自耕农破产后并未成为
流民,而是成为了佃农(客户),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由题干所述来看,括户后,主户主要“坐食租税”,佃户无偿劳役极少,可以比较自由地安排生产,所以佃农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与过去的庄园式部曲关系相比,是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两税法颁行于唐
德宗年间,而题干所述为唐玄宗开元年间,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多作违非、颇为逾滥'......定州路走马承受陆中奏劾”可知,走马承受是路级监察官员,具有监察、奏报、弹劾之职,其设置是为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北宋削弱地方官员行政职权的措施是用文官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监察权不属于行政权,缩减了地方官员行政职权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有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
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走马承受是地方监察的一种官职,不能代表整个监察体系,无法现地方监察体系的严密性,排除D项。6.【答案】D【解析】“废除回赐旧例”:明朝时期的回赐制度实际上是对土司的一种经济补偿和笼络手段,这种制度在一
定程度上维持了土司的独立性和地方权力。清朝废除这一制度,减少了土司的经济依赖和特权,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土司的控制;“准许土司上贡物品不必遣人赴京”:这一政策改革减轻了土司的负担,因为遣人赴京朝贡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这也减少了土司与中央的直接接触,有助于防止土司利用朝贡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影
响力;“特殊情况下对部分土司的特殊恩赐”:这种灵活的政策体现了清朝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待土司的态度,既能够保持对土司的控制,又能够在必要时刻给予土司一定的激励,维护土司对中央的忠诚。综上,这一变化体现了清朝对土司治理的调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宗藩体系以中国封建王朝为中心,周边的国家或地区作为藩属国,定期向中国朝贡,而中国则作为宗主国,对藩属国进行册封和保护。材料中的土司政策不属于宗藩体系,排除A项;“因俗而治”是一种古代中国的治理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治理政策,材料中的土司政策体现不出“因俗而治”,排除B项;“改土归流”政策的核心是将原本由地方土司(世袭的地方民族首领)管理的土地和人民,改为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流官(非世袭的官
员)进行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行政管理,材料中的土司政策调整不属于“改土归流”范畴,排除C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政府从清前期实行奏销制度,中央控制财政开支到19世纪中后期,“自为出入”地方控制财政大权,反映了中央
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权削弱,故选C项;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也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强调的是列强对政府的控制,排除A项;清政府财政制度的变化是多个因素促成的,既有列强的侵略,也有晚清的政治变革、国内农民起义等
因素,排除B项;财政收支结构是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关系,而由奏销制度到“自为出入”是财政权力的转移,而非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到1919年,陈独秀由之前的“十分推崇西方民主”到“呼喊人们要觉悟起来
,抛弃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可知,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大国推行强权政治,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故选C项;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能够影响到陈独秀思想的转变,但是题干述及陈独秀要“人们觉悟起来,抛弃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并不涉及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国民革命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在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全面抗战期间中共
呼吁建立真正的民主政体,改革国民大会,调整国家机构,这表明中共在全民族抗战期间为激发全国人民抗战激情,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国家治理新方案,故选A项;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方针,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政权建设宗旨为人民当家做主,排除C项;全民抗战时期成立民主共和国属于合理运用西方资产阶
级代议制有益成分,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据材料文字所示“蒋介石为美军指路”和漫画中的美国橘子、奢侈品等商品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政策优惠下大量美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便利了美国商品冲击国内市场,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和国内经济的恢复,故选D项;J据所学可知关税主权丧失是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排除A项;据材料漫画“经济侵略”的表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据材料漫画“经济侵略”、“中国海关”等信
息可知材料主要表现国民政府引入美国商品对中国的冲击,不能反映国民政府在政治上的一党专制,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1984年中央发文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后,我国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和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这反映国家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故选D项;乡镇集体经济并未改变公有制经济结构,排除A项;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排除B项;仅凭第二产业的乡镇企业所占经济比重不能得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
三产业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工商业经济的进步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得封臣可以通过支付货币来履行其封建义务,而无需亲自服军役。同时,货币经济的发展也为大领主提供了更多的财政资源
,使他们能够自行雇佣军队,有利于军权的加强,故选A项;此项是次要原因,排除B项;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影响庄园的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而不直接影响封建义务的形式,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封君封臣体制趋向解体,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近代民族国
家的构建过程中,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往往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挑战和削弱。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政治制度,这必然导致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故选D项;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天主教会的权力往往受到挑战和削弱,排除A项
;绝对主义国家时期,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B项“冲突较大”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在传统国家时期,王权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和挑战,如贵族的势力、教会的权力等。因此,王权并不能完全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排
除C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1872年英国成立内政部......内阁成员增加到20多人”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英国为适应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具体专业化的事务,内阁中又陆续增设了各种部门,初步形成了现代行政机构体系,即材料所述变化源自生产方式变革的客观要求,
故选D项;行政机构的增设是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与无产阶级斗争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英国文官制度初步建立于19世纪中叶,1870年枢密院令的颁布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后,政府在1875~1930年间先后成立各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研究有关人事
制度的问题,并颁布一些新的命令和规定,材料未涉及这些史实,排除B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是在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之后,排除C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因高关说和高额债务导致大量黄金流入美国,这从短期来看,促
进了美国经济繁荣,但从长期来看,限制欧洲各国偿还债务激化了美国与欧洲各国的矛盾,导致欧美国际贸易冲突加剧,恶化美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成为美国经济繁荣发展的隐患,故选B项;1928年欧洲经济得到恢复,并未严重衰退,排除A项;军备竞赛、扩军备战、军事冲突激化国际局势,关税壁垒不会直接导致国际
局势紧张,排除C项;高额关税不利于世界市场平稳发展,但不能达到世界市场解体的程度,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国有化运动是战后西方国家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政策,其实质是通过增加国有经济成分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和调控,这正好契合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即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来主导社会经济生活,从而推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苏联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权,而西方国家的国有化运动是在资本主义框架
内进行的,没有改变其基本经济制度,因此不能说是苏联模式的全球扩张,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胀”的局面主要是由于过度干预经济、石油危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国有化运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虽然国有
化运动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能说明西方国家完全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指导思想,事实上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并存的,排除D项。17.【答案】(1)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处于核心地位,形成半封闭的文化环境,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不主
张对外扩张;经济以农业为主,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6分)(2)从清朝初期有识之士海防意识萌发,但未受统治者重视到雍正帝时开始重视海防,建立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忽视海洋权益的利用与开发;直到鸦片战后有识之士意识到建立近代海防体系
,并强调海洋权益的利用与开发。(6分)(3)实施了近海防御战略,扩大了海军防御范围;实施远洋护卫,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海军科技实力、现代化作战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中国海军国际影响力。(6分)18.【答案】(1)借翻译《万国公法》传播基督教;引导
清政府用国际法来处理中外关系;为列强侵略提供便利;扩大西学在中国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2)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被迫开始了解主权国家及近代国际关系形态,“公法中源”理论迎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这一理论降低了士大夫对国际法的排斥心理,为中国移植西方国际法奠定理论基础;有
利于近代国际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促使晚清政府运用国际法来应对国际争端;它忽略了国际法中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无法科学地应对近代列强的霸权行径。(6分,任答三点即可)19.【答案】示例经验: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2分)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武装斗争,先后进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这些武装斗争都照搬苏俄革命道路,以夺取中心城市
为目标,结果都没有成功。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反思,放弃攻打长沙,转向井冈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并引向胜利。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由初级到高级逐步
过渡的形式,使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赎买”办法,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