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98.459 KB
  • 2024-10-1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9)页,98.45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b533d2e75a90daae06094e28651e0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学科试卷(教师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审题人:顾钟方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

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

,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

;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

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

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

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

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

所在。(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材料二:①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②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③中华

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④公

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⑤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

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

,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⑥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

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⑦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

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⑧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摘编自杨其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

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

续提供了保证。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只有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长期延续发展,一直没有中断。1.答案:D【解析】: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

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错误。从原文“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来看,“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

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于文无据;且“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属于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错误。从原文“华夏传

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来看,选项以偏概全,言过其实。C.“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错误。不只是“

温柔敦厚”,还有“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以及“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等原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

情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其济特征。B.汉代起尊崇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

明本质的稳定。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错误。由原文“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等来看,没有揭示“开放性特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温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项是(3分)()A.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

咏煤炭》)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由材料一“其

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

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可知“温柔敦厚”的文化特征。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二句,看似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蕴含的却是深深的失望与愤慨。诗人说,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因为好景不常在,人生多苦难,既然有幸遇上得意之时,何不把握当前,且醉且

乐,不要让这金杯空对着明月。不符合“温柔敦厚”文化特征。4.简要梳理材料一第④段的行文思路。(4分)答案:首先点明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继而阐明引导和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如何讲述历史及其源头,进而从反面指明再健康、再有活力的文化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也会发生变异,最后强调当下讲好历史是维持文

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作答本题的实质就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然后选择恰当的连接词进行整合答案。最后,选择“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连接词整合答案。材料一第④段共有⑩句话

。第①句,点明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第②-⑧句,阐明引导和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如何讲述历史及其源头;第⑨句,从反面指明再健康、再有活力的文化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也会发生变异;第⑩句,强调当下讲好历史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5.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

有哪些?(6分)答案:①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②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③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

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④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⑤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载体,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①段“以文化为

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分析可知,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由“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

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分析可知,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由“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分析可知,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由“政治文明的连续

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分析可知,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由“汉字是中华

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分析可知,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

载体,为中华文明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这里的山会歌唱原上秋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我把山娃送去的时候,十几个老人一起说来吧来吧。十几个老人

嘴巴说话,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他们都忙着编筐。我打听过,每完成一个,挣4块钱。老人们不停地唱歌,他们说来吧来吧之后,又一起唱起来。歌声像流过山涧的河,欢腾不息。山娃可不是老人,他是一个牛犊一样的山里娃仔。山娃去过上海

,他在上海开吊车。他坐在高高的吊车上看过高耸的楼、宽阔的街和潮涌一样的车流。有一天,他一脚踩空,身体重重地砸在了上海。山娃从上海回来,少了一条腿,他再也走不出大山。山娃每天看着门口的桃树发呆,桃树上一群一群的小鸟和他说话。他像树一样的安静,像山一样的沉默。那一

年我扶贫到了桃花源,想不到这个诗一样的名字却和贫困联系在一起。春天里,漫天的桃花盖住大山,整个世界灿烂一片。这里的风景能写出很多诗,却打不出多少粮食。他们靠山吃山,有时候山也吃人。每年都有生命消陨在开山的工地,像树叶一样沤在泥土里。老人所编的柳筐,就是开山运石的器具。他们换回微薄的报酬,

有时候换来亲人的尸体。老人们知道,生活不能只有眼泪,还应该有欢乐。德顺老汉说,我们唱歌吧。歌声随即而起,歌声从盛满柳条的小棚,飘满桃花源。快乐被风带着,塞满死寂的大山皱褶。山娃来了。山娃唱一个,十几个老人给山娃喝彩。山娃不唱,山娃埋头编筐。山娃在上海,听了很多最流行的歌曲。一个人的时候,山

娃把右手握成麦克,能把天地唱暗。今天他唱不出来,他空空的裤管里,掩藏着他的忧伤。桃花源不止有桃树,旮旯缝道里野生着柳条。桃花解决不了人的饥饿,柳条能。桃花源的老人都是魔术师,他们能将手中的柳条变成各色家庭用具。山娃从一天编1个到一天编

4个,老人再鼓动山娃唱一个的时候,山娃唱了。山娃唱的是从上海学到的歌曲,既新潮又好听。老人们用脚板拍打着地面,荡起的尘埃迷离了眼睛,好像这里是上海滩大舞台。德顺老汉86岁了,他的手竟然灵活得像一个小伙子。十

几个老人中他编得最快,也最好。他的歌大家也爱听。他是这里名副其实的领袖。他的很多歌曲都是自编自创,腔调里满含大山的沧桑。他的牙齿早已不知去向,他的歌有一种含混不清的美感。听着他的歌,有人会指着他的表情说,看,多像山里的桃花。当然不是指的颜面,而是那种凛冽里怒放的灿烂。山娃一天编6个筐,赶上了德顺

老汉。山娃唱歌也不再羞羞答答,他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无论是谁一曲终了,山娃都会嗨、嗨、嗨……像一个出征归来的将军,敲起得胜战鼓。上级进行扶贫成果验收,我把山娃、德顺老人和他的伙伴请到了舞台上。他们干着编筐的活儿,

唱着快乐的歌,一下子把领导们震住了。领导看惯了阳春白雪,山里人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吃惊。领导听罢,挨个握着他们的手说,桃花源虽说经济不富裕,但你们的精神世界最富有。为了青山绿水,那些在山上打洞的人都撤下来了。

山娃和德顺老人的编筐没有停止,我把他们的柳筐联系到一个水果产区,平常的水果因精美的柳编衣裳价格翻倍。水果商踏着山水过来,他在大棚里学会了歌唱。水果商和山娃他们一起合唱,南腔北调地把山里的桃花都唱红了。水果商学会了快乐,他

一路背着柳筐,嘴里哼着歌,在行人眼里就是一副山里人走南闯北的模样。他说他卖的是柳编手艺,水果只是点缀。山娃一天编8个筐,超过了德顺老汉。那一年,德顺老汉彻底退休了。他一头栽进他正在编织的筐里,再也没有醒来。德顺老汉是一个人。他的老

伴早年得病,因没钱医治死在了山上,儿子和孙子先后死在了打石头的洞里。山娃和十几个老人用柳条编织了一副棺材,德顺老人很舒服地睡在了里面。他被埋在山上一棵大桃花树下,山坳里的风来到这里,会有桃花伴舞,有枝头和

鸣。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选自2020年《微型小说选刊》第4期)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桃花源的老人们一边忙着编筐一边不停地唱歌,诗意地再现了山里人的生

活风貌,表现了桃花源人的勤劳和乐观。B.山娃受伤刚回乡同老人一起编筐时,众人喝彩他也不唱歌,主要原因是他悔恨自己失去了现代都市生活,怕老人们瞧不起他。C.编筐给山娃的生活带来了信心,他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而且编筐技能也日益精进。D.小说充满时代气息,从常有游人欣赏桃花、水

果商购买柳筐、扶贫干部的坚守等叙写中,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扶贫政策的温暖。6.答案:B【解析】:B项"悔恨自己失去了现代都市生活,怕老人们瞧不起他"不合文意,从"他空空的裤管里,掩藏着他的忧伤"可以看出,山娃不歌唱的主要原因是那时他刚残疾,看不

到生活的希望,内心充满忧伤。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我”是桃花源的扶贫者,是故事的参与人、见证人。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B.小说着重写的是十几个老人和残疾

人山娃等编筐人的故事,这样安排更能让读者具体感受到桃花源乡民的整体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C.“快乐被风带着”、“尘埃迷离了眼睛”、“怒放的灿烂”等诗化的语言,既再现了山里人淳朴的精神风貌,又富有语言艺术感染力。D.小说对桃花源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致入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宛如仙境一般令人神往。景美人

更美,侧面衬托了桃花源人的精神富足。7.答案:D【解析】:小说的景物描写,既有美的一面,也有"吃人"的一面;"细致入微"也不对,基本为概写或大笔勾勒;并且写景美除了衬托人美,也反衬了贫穷,并突出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德顺老汉"的个性特征。

(4分)答案:①勤勤恳恳,热爱劳动。他孤苦伶仃,八十多岁了仍然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②聪明灵活,技艺高超。他不仅编筐又快又好,而且歌也唱得好,还能自编自创歌曲;③积极生活,开朗乐观。面对贫穷,他没有抱怨,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成了编筐人的领袖;④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山娃的成长与他的关心和帮助是分

不开的,是他的勤劳乐观给山娃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满分,大意正确即可。)9.小说中反复写唱歌,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答案:①组织情节,使情节紧凑简洁。小说借老人、山娃、水果商等唱歌来展开情节。②塑造人物形象。写德顺老汉、山

娃、水果商等人唱歌,展示了他们乐观的精神风貌。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借唱歌展示了桃花源人的精神风貌,赞颂了他们积极乐观生活的态度,说明了面对挫折、贫困,更要有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精神。④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唱歌是一件很诗意的事情,也是乐观、热爱生活的象征和寄托,

在物质生活并不富足的穷山区,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此富足,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若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

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①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来源:Zxxk.Com]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

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参考译文】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献公于二十一年(前656)时,杀死了太子申生,骊姬进谗言,重耳害怕,与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回蒲城据守。献公二十二年(前655),献公催促宦者履

鞮杀死重耳。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就逃到狄。重耳在狄住了五年,晋献公就逝世了,里克已杀死奚齐、悼子,让人迎接重耳,想拥立重耳。重耳怕被杀,因此坚决辞谢,不敢回晋。后来,晋国又迎接重耳的弟弟夷吾并拥立了

他,这就是惠公。惠公七年(前644)时,因害怕重耳,就让宦者履鞮带着勇士去谋杀重耳。重耳知道情况后,就与赵衰等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原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

往乎?”于是遂行。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刁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于桑

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过曹,

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

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②?”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逊,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商量说:"我当初逃到狄,不是因为它可以给我帮助,而是因为路

途近容易达到,所以暂且在此歇脚。歇脚久了,就希望迁到大国去。齐桓公喜好善行,有志称霸,体恤诸侯。现在听说管仲、隰朋去世,齐也想寻找贤能的人辅佐,为何不前往呢?"于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很不礼貌。离开卫,经过五鹿时,饿了,向村民讨饭,重耳到

了齐国,齐桓公厚礼招待他,并把同家族的一个少女嫁给重耳,陪送二十匹马,重耳在此感到很满足。重耳在齐住了两年,桓公去世,正赶上竖刀(diāo,刁)等人发起内乱,齐孝公即位,诸侯的军队多次来侵犯。重耳在齐总共住了五年。重耳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没有离开齐国的意思。赵衰、咎犯有一天就在一棵桑树下商量离齐

之事。重耳妻子的侍女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密谈,回屋后偷偷告诉了主人。主人竟把侍女杀死,劝告重耳赶快走。重耳说:"人生来就是寻求安逸享乐的,何必管其他事,我一定死在齐,不能走。"妻子说:"您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您的这些随从把您当作他们的生命。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

,我为你感到羞耻。况且,现在你不去追求,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她就和赵衰等人用计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重耳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辞谢不敢接受。赵衰说:"你在外逃亡已

达十余年之多,小国都轻视你,何况大国呢?今天,楚是大国坚持厚待你,你不要辞让,这是上天在让你兴起。"重耳于是按诸侯的礼节会见了楚成王。成王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重耳至秦,穆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

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穆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穆公乃

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注:趣①:通“促”,催促不穀②:今人简化为"不谷"。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齐桓公就是一例,楚国僭越称王后也常用此称呼。很好地接待了重耳,重耳十分谦恭。成

王说:"您将来回国后,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君王都富富有余,不知道用什么礼物报答。"成王说:"虽然如此,到底应该用些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假使不得已,万一在平原、湖沼地带与您

兵戎相遇,请为王退避三舍。"楚国大将子玉生气地说:"君王对待晋公子太好了,今天重耳出言不逊,请杀了他。"成王说:"晋公子品行高尚,但在外遇难很久了,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置的,怎么可以杀了呢?况且他的话又该怎样去说呢?"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把同

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原公子圉的妻子也在其中。重耳不打算接受公子圉妻,司空季子说:"他的国家都将去攻打了,何况他的妻子呢!而且,您接受此女为的是与秦国结成姻亲以便返回晋国,您竟拘泥于小礼节,忘了大的羞耻!"重耳于是接受了公子圉妻。秦穆公十分高兴,亲自与重

耳宴饮。这时是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在九月死去。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穀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作内应的人很多。于是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这时已六十二岁了,晋人大多都归向他。10.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一致

的是(3分)()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D.异乎三子者之撰10.答案C【解析】:例句和C项为宾语前置,A项定语后置;B项主谓倒装;D项状语后置。11.下列选自本文和课文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固:坚决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吝惜B.穷.而来此穷:贫穷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隐藏C.重耳谢.不敢当谢:辞谢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道:谈论D.子乃拘.小礼拘:拘泥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与:赞成11.答案:B【解析】:"穷"

的释义是处境艰难;“隐”的释义是痛惜、哀怜。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B.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

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C.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D.于是秦穆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12.【答案】:D13.下列对

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同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

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D.端章甫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端和章甫在课文里都用作动词。13.答案:A【解析】:对“会”“同”的判断反了,应是“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跑到蒲城据守,被追杀时又逃到狄;惠公即位后,又被追杀,无奈之下,只得逃往齐国。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

离开齐国。C.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的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

下重回晋国。14.答案:B【解析】:首先齐桓公许配的女子为宗女,其次重耳是被齐女及他的随从灌醉后用车拉走离开齐国的。1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5分)(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5分)15.答案:(1)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或(却感念女子的恩德)】我私自替您对此事感到羞耻。(“疾”:赶快;“反”:通“返”,返回;“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每点1分,句意2分)(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

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缺少的资粮。(“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共”:同"供",供给。每点1分,句意2分)(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

7题。送项判官王安石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十年长自青衿②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③。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注】①泥滑滑:鸟鸣声。②青衿:学子的服装。③白璧招:以白璧招聘。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16.下列对这首诗的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晰分明。B.首联“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

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16.答案:C【解析】:C项“动静结合”错,写的都是动景。17.从诗中可以看出项判官是一位怎样的官员?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祝愿?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不贪图荣华富

贵。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②作者祝愿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利。③“能强饭”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努力加餐,保重身体;“华簪常得从鸡翘”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能够常常伴随在皇帝身边,仕途顺利。(本题共6分,意思对即可)。(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1)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顾虑,说,“,”。(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两句,赞叹宋武

帝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3)韩愈的《师说》文末用“好古文”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同时还以“”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实行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随着上海通过地方立法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这项由点到面、逐步启动的工作被纳入轨道。垃圾分类的相关要求正在被广大市民所接受,垃圾分类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在

全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却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些都不是的。要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需要,既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也要注重宣传教育引导。经过长期的倡导和宣教,群众缺的不是意识,而是知识,()。欲让垃圾分类的相关要求

更好地落地生根,政府需要用好大众传媒,给群众上好“垃圾分类课”。只有这样,才能动员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推广法制一

蹴而就刚柔并济B.推行法制一挥而就赏罚分明C.推行法治一蹴而就刚柔并济D.推广法治一挥而就赏罚分明19.答案:C【解析】:推行:普遍实行;推广:扩大事物的使用范围;法治: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法制;法律制度体系;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就能完

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下笔即成;刚柔并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为补充,使恰到好处;赏罚分明:指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清楚明白。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垃圾分类的理念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接受,垃圾分类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市范围开展。B.垃

圾分类的理念正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垃圾分类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C.垃圾分类的理念正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接受,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全市范围如火如荼地开展。D.垃圾分类的理念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全市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20.答案:D【解析】:A状语语序不当,“正在全市范

围”成分残缺;B状语语序不当;C“正在全市范围”成分残缺。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垃圾分类的落实,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缺失而受到影响B.垃圾分类的落实,被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缺失影响C.

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缺失,对垃圾分类的落实起了影响D.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缺失,影响了垃圾分类的落实21.答案:D【解析】:根据前文,应由“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缺失”承接,排除A、B两项。C项“起了影响”表述不妥。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2

~23题。(6分)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启程,奔赴月球背面,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档案资料。月球,作为地球

的唯一卫星,它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面面向地球,①。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对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充满好奇,但是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②。那么,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受月球本身的阻隔,

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无法与地球保持通信的。同时,月球正面有许多宽阔的平原,尽管有许多陨石坑,但坑底相对平整。相较而言,③,不仅陨石坑更多,地势也更加陡峭。为了安全着陆,嫦娥四号采取的是近乎垂直的降落方式。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3分)答案:①另一面则背向地球②此前还没有任何航天器着陆在月球背面③月球背面的地形非常复杂(每句1分,共3分)23.请分别概括上文

各段的主要意思,并用疑问句式表达。每句不超过15个字(3分)答案:①嫦娥四号的任务是什么?②为什么要探测月球背面?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有哪些困难?(每处1分,共3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人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之时,似乎不懂审美,或者对“美”麻木和淡漠了。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

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些人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有研究者将当下这种现状概括为“低美感社会”,某杂志上也列举出了一些人的种种审美病征……《美好时代》杂志社决定针对上述现象与问题开辟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

完成写作任务:①作为该专栏的一名年轻编辑,写一篇短评,代表杂志社表达对这种现象的基本态度,引导读者踊跃参与讨论。②作为该杂志的一名高中生读者,给栏目编辑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判断与思考,传达中学生的心声。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

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立意参考】:任务①关键要注意内容方面的限定性。写作时要体现出两大目的:一是代表杂志社对“低美感”现象表达基本的态度,二是引导读者积极踊跃参与讨论。即这

篇短评的写作重心不应该是深入的议论与思考,而在于它的启发性和引导价值。这意味着写作者必须有准确的身份定位,有明确的读者意识。选择任务②,内容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写作目的主要在于“传达中学生的心声”,有严

格的文体限定(书信体)、明确的身份限定(高中生读者)和对象限定(栏目编辑,潜在对象是杂志的所有读者)。这些限定性需要考虑到内容的选择,特别要注意贴合“高中生读者”的实际。审题时对上述任务指令必须有明晰而充分的认识。特别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一项任务,文章的主体部分仍然属于议

论性写作,对作文材料都要做“是什么(现象与表征)”“为什么(原因与危害)”“怎么样(路径与方法)”三个方面的考量。就“是什么(现象与表征)”层面来说,作文材料中有一些暗示,写作者可以联系现实,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进而增强论述的

具体性与针对性。就“为什么(原因与危害)”层面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实用主义至上、眼球经济效应、崇洋媚外、盲目从众以及个体审美素养的缺乏(或审美教育方面的问题)等等;另外,由此产生的后果与危害也是多方面、多层级的。就“怎么样(路径与方法)”层面来说,可以有

“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传播媒介的管理”“加强审美教育,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以及“增强文化自信,走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之路”等方面的思考。【佳作示例】“低美感”现象之忧思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低美感”现象。

每一个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都会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当今的中国大众也确实比以往更加狂热地追求“美”:为了追逐流行,去网红店打卡、刷抖音寻觅明星同款;为了附和品位,装修与家居刻意追逐北欧风、美式风;为了追求恢弘,小县城也有大梦想,学欧美城市修广场、挖人工湖……大家

已经这么“拼”地去追求“美”,为什么到头来却被吐槽为“低美感社会”?追求美,无非是为了让心灵获得满足与享受,可冷静思考一下,我们所追逐的“美”,到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美”,还是被网络和一些媒体引导甚至是

灌输的“美”?我们所拥抱的“美”,到底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美”,还是受外界影响甚至被外力裹挟后的“美”?现实生活中,在一些思潮的影响下,在有些人的眼中,“蛇精网红脸”成为时尚,“油头粉面A4腰”是美;在网络上,低俗猎奇短视频大行其道;在文艺界,不管什么题材,“伊人”“未央”“芳华”等古风词语频现;还

有唯好莱坞大片或美剧是从的看片看剧“鄙视链”,时尚圈劲吹的“日韩风”……当然,比“烂审美”与“坏品位”更可怕的,是干脆“不思考”,不少人在审美情趣和辨识能力方面流于懈怠、不求甚解、盲目跟风。长此以往,社会的审美水准与鉴赏能力必然会大大下降,更不用说创造美了。为何会出现种种“低美感”现

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审美趣味的走偏移位,有审美取向的崇洋媚外,也有审美方向的简单复古。当然,更核心、更内在的原因,则在于国人缺乏审美自信。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君不见,“中国式审美”曾经独领风骚: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

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美不胜收的宋元山水……它们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美最有诗意的符号,它不仅辐射到了近邻,衍生出东亚文化圈,还传播到西方,对西方近现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之美,有华丽、恢弘、浩大之风,也

有质朴、清新、潇洒之格,或绚丽,或充盈,或空灵。当下,重拾“中国式审美”,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面向未来。为此,我刊特开辟专栏,就“低美感”现象展开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展示你的睿智,发表你的

高见,给本专栏踊跃投稿。我们将从来稿中择优刊载,为各位读者朋友提供交流思想的机会与平台。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