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试题 必修下册 《促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9)页,142.7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b2d7a4738552e695eeba85ac50a47b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促织》专项训练(解析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
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颈
,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
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出己虫,纳.比笼
中纳:使进入B.旋.见鸡伸颈摆扑旋:顷刻C.力叮不释.释:消失D.试与他虫斗,虫尽靡.靡:倒下2.以下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庞然.修伟项王默然.不应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大行不顾.细谨C.乃.赏成,献诸抚军良乃.入,具告沛公D.则应
节而.舞项王按剑而.跽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中好事少年找上门一再挑衅成名,强行要求斗蟋蟀,最终其貌不扬的小蟋蟀战胜了形体魁伟的“蟹壳青”。B.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
向主人报捷一样,成名看后心中大喜。C.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先是训斥,后又奖赏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又用金笼装着献给了皇帝。D.皇帝非常高兴,便下诏赏给巡抚名马和锦缎,没过多久,县令和成名也因为小虫之功得到了好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2)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颈,直龁敌领。5.成名之子魂化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答案】1.C2.B3.B4.(1)他想囤积蟋蟀来谋利,抬高它的价值,也没有买
的人。(2)一会儿看见小虫腾跃跳起,张开尾翼伸长脖子,直咬敌方的脖子。5.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从这方面说,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
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魂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
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释:消失”错误。句意:(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释:放开。故选C。2.本题考查学
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然:均为“……的样子”。句意: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项王默默地没有回应。B.顾:副词,表轻微转折,但是/动词,顾及。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句意: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
究没有什么用处/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C.乃:均为“于是”。句意:于是就奖赏了成名/张良于是进入军帐,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沛公。D.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句意:就能按照节拍跳舞/项羽握住佩剑跪直了身子说。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
的能力。B.“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错误。原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可知,文中“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是小蟋蟀战胜“蟹壳青”而非公鸡时的神态。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居”,囤积;“为”,谋取;“高”,抬高,使……高;“直”,通“值”,价值;“售”,买。(2)“俄”,不久,一会儿;“张”,张开;“伸”,伸长;“龁”,咬;“领”,脖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
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因为没有蟋蟀,成名一家无法活下去,文中开头就写道“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因此当好不
容易在驼背巫的帮助下得到一头蟋蟀的时候,成名一家“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这里我们发现,蟋蟀远比人重要,关系着一家人的生存乃至于性命。因此当成名的儿子把蟋蟀弄死之后,“母闻之,面色灰死”“成归,闻
妻言,如被冰雪”。小小一只蟋蟀,竟然可以左右这么多人的生活,可见人不如蟋蟀。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名儿子魂化蟋蟀的情节对主题的揭露是如此犀利、深刻,它影射了当时的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可怕。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
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岂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公孙
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李转为边郡太守,徒上郡。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责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
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
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暫腾而上胡儿马,
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句,正确的一项是()A.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B.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C.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D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良家子: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八)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B.骑郎将:也称郎巾骑将,西汉置,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C.典属国:典,仪式;“典属国”即负责与附
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秩二千石。D.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擅长骑射,屡立战功。因家传射技非凡,他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
在追敌时精准射杀。B.李广恃才自负,不顾安危,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安全的担忧。C.李广智勇双全,处乱不惊。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D.李广随机应变,巧妙脱身。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
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6.D7.C。8.B。9.①那些敌人原以为(或“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可以(或“来”)使他们心中的想
法(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更坚定。②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的人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译文: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
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肆举兵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术和射箭,斩杀敌人首级众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晓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
,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作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
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何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
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
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奴阵地还有大约二
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
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
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武帝即位,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以后,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
队,并生擒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何奴骑兵停房了李广,当时李广病情加重,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何奴少年的马,
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人关寒。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更。执法
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武技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
,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
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
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
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
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B.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C.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D.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钵,是指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
。B.少林,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是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个武术体系。C.尼僧,在佛教中,女子出家为尼,梵语叫作比丘尼,又叫尼僧,也叫女僧,或叫尼众,俗称尼姑。D.《聊斋志异》,明代短篇小说集
,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
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
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2)李初不言,固诘之,乃以僧告。14.作者想借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案】10.D11.D12.C13.(1)从此李超凭武术
技艺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2)李超开始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14.思想上寓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太鲁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
了她,不然,腿已经断了!本题中,“不然”指如果不这样,后面应断开,可排除AC;“何为”指为何,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明代”错,《聊斋志异》为清代短篇小说集。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
.“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错,文章中说到“僧忽一脚飞掷”,并没有说是为了惩罚李超;“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也是错误的。文中说到“又数日,僧辞去”,只是说过了几天僧人离开,并没有带有感情色彩。B.“尼僧……争强
好胜”错误。“尼僧”“争强好胜”与原文不符,原文相关表达为“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意思是“她甘拜下风”,“争强好胜”的说法属于曲解文意。D.“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错误。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式的文章,主要在写人记事的过
程表现人物的性格,而不是要表现武术技巧,应是重在描写人物的性格。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以”,凭借;“罔”,没有。(2)得分点:“固”,坚持;“诘”,追问。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
中心思想的能力。《武技》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讽刺性的小故事。这个故事通过李超的两次角斗,寓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第一次角斗,写李超从少林寺僧习武,方学得一点皮毛,便骄傲起来,自以为对师父的本领“已尽能之”,他师父叫他与自己一角高低,他仍不醒
悟。在角斗中“时时蹈僧瑕”,不自量力地欲击败师父,结果被师父忽起一脚,踢了个“仰跌丈余”,惭沮万分。第二次角斗,写李超武艺精进之后,在济南遇一卖艺的女尼招一观众下场“一扑为戏”。李超忘了过去的教训,又“意气而进”。他见女尼“年少”,外表“文弱”,就看轻她;把女尼的主动看作
胆怯,好名喜胜,步步进逼,结果被女尼并拢五指一掌,打得“蹶仆不能起”。这两次角斗,一僧一尼,一长一幼;前次是僧人请角,后次是李超自己请角;前次遭脚踢,后次被掌削;前次是仰跌,后次是“蹶仆”(趴下);前次摔得轻,
后次摔得重。前后一一照应,前次角斗是后次的铺垫,后次角斗失败得更惨,则是骄傲自满而又不汲取教训的必然结果,这就使故事具有一种道德训诫的意义。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