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1)页,157.7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afd8ae5a3f6335fb5bb66e414249da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仁寿一中南校区2022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四川三星堆文化中发现具有河南二里头文化典型器陶盉等,同时还发现与二里头文化所见几乎完全相同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据此推知,这一时期()A.夏朝统治中心逐渐南移B.南北方农业经济发展迅速C.长江流域青铜技术发达D.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奠基【答
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陶盉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器物,反映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未体现夏朝统治中心南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农业经济发
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长江流域青铜技术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2.殷人认为天命素定,但周公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明确意识到“天命靡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一思想在周公那里被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并较为理性地认为天命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身上的,而是根据王者的“德行
”而转移的。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A.否定了夏商君主的治理效果B.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C.意在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D.使民本思想贯穿于周朝始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公提出的“天命靡常”思想是在总结夏商灭亡时得出的,他看到
天命并不恒定,而是有德者居之,这一思想是周公为周朝的确立寻求合法性的依据,C项正确;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意在确立周朝统治的合法性,A项说法无法得出,排除A项;董仲舒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
或援助的行为。春秋时期出奔者多来自贵族阶层,有不少宗族成员和私属仆役跟随,出奔事件集团性色彩浓重;战国时期出奔占主导地位的是士,向个人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诸侯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C.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D.宗法血缘关系在政治领域淡化【答案】D【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由集团性色彩浓重向个人化方向发展,主要出奔者由宗法贵族阶层变为士,反映了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进一步崩坏,阶级变动剧烈,个体家庭取代宗族组织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宗法制和氏族社会结构的瓦解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的家
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变得脆弱,使得“出奔”现象更具个人化色彩,D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只能解释“出奔”,但无法反映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4.魏晋时期玄学家代表何晏对《论语
》进行了重新注释。《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何晏注释:“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拱之。”何晏的注释说明()A.儒家思想重构获得新生B.儒道思想核心趋于一致C.儒道思想深层融合显现D.儒家主导地位重新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何晏注释:‘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拱之’”及所学知识,可得知魏晋时期玄学家代表何晏用道家思想为孔子的学说注释,孔子认为统治者实行德政,群臣和百姓就会像众
星围着北极星一样自动拱卫君主,何晏注释为有德的统治者无为而治,则就像北极星虽不移动但众星仍拱之,儒道思想深层融合显现,C项正确;材料表现的是儒道的融合,而不是儒家思想的重构,排除A项;材料未表明儒道思想核心趋
于一致,排除B项;汉之后,儒家思想一为中国古代官方主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5.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
登记编号、归档保存。这些做法()A.表明活字印刷术成为主流B.导致权力分割过细的局面C.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节制D.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这是因为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
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登记编,这反映了宋代政府文书保存程序规范,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监控管理,C项正确;材料中的“摹印”“镂版”,反映的是雕版印刷,而活字印刷在宋代尚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书”保存,而不是权力分割,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
排除D项。故选C项。6.各朝史书对边疆民族的记述,《汉书》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南蛮传、西戎传、东夷传、北狄传等,《元史》虽立有《外夷传》,但所记只是高丽、日本、
安南、占城等与元朝有贡属关系的诸国,而不记境内各民族。这一变化说明()A.朝贡范围的拓展B.华夷思想的淡化C.行省制度的推行D.对边疆控制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显示从《汉书》到《旧唐书》都有不少边疆少数民族的传,《元史》的《外夷传》记
录是真正的外国的传,边疆少数民族不在此列,说明元朝对边疆控制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朝贡贸易的信息,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宋代不立田制,租佃关系成为主导的土地经
营形式。佃户人身自由,只要和地主结算清楚,就可自由流动。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这一制度()A.加速了均田制的瓦解B.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有利于限制地主的剥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因而利于提高农业生产
,B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到唐中叶实行的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税收的增加,无法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限制地主的剥削,排除D项。故选B项。8.16世纪早期,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开始从葡萄牙人那儿购买胡椒,甚至威尼斯人在1515年为了完成老客户的订单也被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购买胡椒。这一
事实表明,当时()A.葡萄牙已垄断了东西方贸易B.欧洲贸易格局发生变化C.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D.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16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葡萄牙已经开辟了欧洲直通亚洲的新航线,贸的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
能够直接大量从亚洲购买胡椒,促使威尼斯不得不从里斯本购买胡椒,B项正确;葡萄牙垄断东西方贸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排除C项;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中美洲,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排除D项。故选B项。9.下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法条规定第202条“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第203条“倘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自由民之子,则应赔
银一名那”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A.能为受害人伸张正义B.祛除了习惯法的印记C.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D.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倘自由民打地位较高者之颊,则应于集会中以牛皮鞭之六十下”“倘
自由民之子打与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则应赔银一名”“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可见法典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所进行的处罚规定不同,体现出严格的等级性和阶级性,故《汉谟拉比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C项正确;不同的
阶级享有不同的待遇,可见《汉谟拉比法典》并非一定为受害人伸张正义,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可见《汉谟拉比法典》仍然体现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即同态复仇,可见并未祛除习惯法的印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私有财产的规定,无法得出保护了奴隶主的财产
,排除D项。故选C项。10.玄奘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曾做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
姻媾不杂。”的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A.种姓歧视走向崩溃B.社会阶层无法流动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
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可见该记载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
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种姓制度各等级界限森严,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可见在玄奘看来,7世纪
的印度职业选定唯种姓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种姓歧视走向崩溃,排除A项;社会阶层无法流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无法得出其地位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11.1251年,在英国某郡的王室自营地庄园中,庄园
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1380年起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1465年庄园的佃户还获得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庄园事务的王室特许状。这说明()A.中古西欧王权的分散和软弱性B.英国王权复兴的趋势有所逆转C.庄园具有一定的基
层自治特色D.英国普通民众自治能力的增强【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员干涉庄园事务”可知中古欧洲的部分庄园内,村民可以通过内部组建陪审团
、警察和庄园法庭实现基本自治,C项正确;11世纪后,中古欧洲的王权呈现出增强的趋势,材料中的现象在中古欧洲不具有普遍性,排除A项;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以来,英国王权呈现出明显增强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只存在部分没落的贵
族庄园中,不具有普遍性,也不适用于所有普通人,排除D项。故选C项。12.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A
.全球横向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B.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D.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
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可得出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扩大,世界的联系加强,因此商品流通回忆,才会出现材料中
的欧洲人获得更多亚洲物品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强调全球的交流,而不是整体性的历史跨越,排除B项;当时世界市场并没有正式形成,更没有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背景下,而不是全球化背景下,同时也没有强调国际分工,排除D项。
故选A项。13.“合理谋利”精神起源于新兴的市民等级。市民等级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它包括手工艺匠人、商人、雇工、作坊老板,以及所有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城市作为自由自治的市民社会,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引发农民的市场兴趣、把他们的富余产品出售到市场从而为自己增加收入的新机制。这种经济联系产生的
结果是()A.加速了专业化分工B.促进了英国的农业化C.直接导致工业革命D.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城市与农民之间形成了一种经济联系,从而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并能够促进加工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最终产生英国的民族工业,A项
正确;材料虽然提到了农民的市场兴趣,但不是推进农业化,排除B项;这种经济联系不会直接导致工业革命,排除C项;材料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中古时期,西欧学校教育由教会把持,主要教授神学理论;从11世纪开始,算数、法律、医学等课程的
比重日益增加。这种变化源于()A.教会受到普遍质疑B.科学革命开始兴起C.生产方式根本转变D.西欧工商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因此学校教育的算数、法律
、医学等课程的比重增加。由材料“从11世纪开始,算数、法律、医学等课程的比重日益增加”,可分析得出与西欧工商业的发展有关,D项正确;“普遍”说法太绝对化,排除A项;16世纪,科学革命开始兴起,排除B项;中古时期,西欧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封建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1
5.英国著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
流D.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希腊人发明,传入
印度,又传入阿拉伯,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是由于各文明交流促进的,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贸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人的创新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材料一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材料二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
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大量文书直接送达给皇帝处理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明成祖是如何解决皇帝政务繁忙问题的?(2)根据材料二,归
纳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中枢秘书机构是由哪一个皇帝设立的?(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个发展趋势?如何评价这一趋势【答案】(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直接领导六部解决:明成祖设内阁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2)职能: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负责承命拟旨;传达皇帝谕旨。皇帝:雍正。(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评价: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抵御外来侵
略;适应小农经济发展需要;消极: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皇帝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使决策容易出现失误,也使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妨碍社会进步,给落后于西方埋下隐患。【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
一“洪武十七年(1384)”并结合所学得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直接领导六部。解决:结合所学得出明成祖设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小问2详解】职能:根据材料二“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得出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据材料二“各种
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得出负责承命拟旨,传达皇帝谕旨。皇帝:结合所学得出设立军机处的是雍正。【小问3详解】趋势:结合所学得出由内阁到军机处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评价:对君主专制加强的评价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展开。
积极方面,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抵御外来侵略,适应小农经济发展需要;消极方面,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皇帝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使决策容易出现失误,也使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妨碍社会进步,给落后于西方埋下隐患。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类文明交流的
部分史料区域时间史料非洲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欧洲前5—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亚洲6
46年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亚洲771年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美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洲果树等”运往美洲欧洲1750年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
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亚洲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三个角度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进
步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
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政治近代化。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中所涉及的文明交流的内容,可得出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论述时,可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原产美洲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
口增长。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根据所学,可得出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日本学
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政治近代化。文明交流的方式多元,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考古学、遗传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玉米起源于美洲墨西哥、秘鲁和智利
沿安第斯山麓的狭长地带,玉米是从大刍草直接演化而来的,人类驯化栽培玉米至少已有七千年的历史。1492年11月,哥伦布及其伙伴在西印度群岛发现一种新奇的谷物——玉米,在1494年的第二次航海归来时将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了西班
牙国王,随着16世纪世界性航线的开辟,玉米沿着新航线开始了它的环球旅行。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玉米传播到世界各地后,在不同环境下产生了变异百出、丰富多彩的类型。材料二玉米在欧洲各国文献上首次出现的时间,不能代表玉米最早引进和栽培的时间。因为当时欧洲人主要以小麦和豆类以及稍后引进的马铃薯作为主要粮食作
物,玉米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并不重要。直至18世纪以后,由于接连不断地发生饥荒,玉米才在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在人类的帮助下,经历了400多年的环球旅行之后,终于在世界适宜生长的地区安家落户,发展成为重要的载培作物。现在,玉米已跃升为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
三大谷物粮食作物。——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冬屏亚《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的洲际传播轨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玉米传播产生的影响。【答案】(1
)传播轨迹:美洲到欧洲再到世界各地。原因:新航路开辟促使物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玉米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影响:助推了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饥饿状况;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其他言之
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传播轨迹:据材料“随着16世纪世界性航线的开辟,玉米沿着新航线开始了它的环球旅行”可知美洲到欧洲再到世界各地。原因:据材料“随着16世纪世界性航线的开辟”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物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据材料“玉米传播到世界各地后,在不同环境下产生
了变异百出、丰富多彩的类型”可知玉米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小问2详解】影响:据材料“玉米在人类的帮助下,经历了400多年的环球旅行之后,终于在世界适宜生长的地区安家落户”可知助推了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据材料“由
于接连不断地发生饥荒,玉米才在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大面积种植”可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饥饿状况;据材料“玉米已跃升为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谷物粮食作物”可知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