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平顶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30)页,103.16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988a054dbde1d189f4a169ad3ce9d8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是近现代文化界几经讨论的重要问题。晚清的新学旧学之争,“五四”前后的中西文化之辩,三四十年代的“本位文化”与“西化”
、“工国”与“农国”的大讨论,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历史文化课题的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问题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5年以后,社会上出现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浪潮,这一时期有不少反传统的文章见诸报端和各种刊物上,其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
是相同的,即全盘否定传统。认为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静态的农业文化”,在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化运动中,它只能被摧毁或扫荡,而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果真如此吗?首先,把传统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在理论上是错误
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在时代性、阶级性上难免与现代社会生活、现代文化建设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然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并不足以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完全对立的。因为传统文化除了有其阶级性、时代性以外,还有人类性和超时
代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性和超时代性的内容,决定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据此,我认为,对于传统文化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陈旧的积习(如农业社会的旧习和官僚政治的遗风)要加以彻底的否定;对于传统中的精粹思想(如天人谐调、刚健有为、辩证思维等)则
不但不应否定,而且还要理直气壮地加以发扬。其次,从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事实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也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相反,如果善于积极地利用传统文化,那么,它不仅不是现代化的梗阻,倒是推进现代化的文化源泉。日本、韩国、新加坡、港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社
会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建立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相反,不少材料表明,它们的现代化建设恰恰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学的积极内容。如新加坡不仅不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相反,政府把儒学作为国民教育的主导思想;日本也是一样,他们企业文化的一个特色便是“儒德商才”“《论语》加算盘”,甚至日本有人用《孙子兵法》来管理现代化企业的。韩国、港台地区的情形大体也是这样。总之,东-2-亚地
区“儒学资本主义文化圈”的现代化实践以铁的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是现代化的障碍,相反,只要善于利用,它还可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最后,西方现代化也是有深厚的传统背景的。反传统的人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上往往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见二者的矛盾、冲突,而不见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他们忽略了
一个事实,即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样是现代社会,英国不同于法国,西欧不同于北欧,欧洲又不同于美洲,其原因均可以在其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根子上找到说明。(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与现代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A.自晚清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历史文化课题多次引起近现代文化界的讨论。B.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导致社会上出现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浪潮。C.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应该辩
证对待传统文化,摒弃糟粕,发扬精粹。D.反传统的人在对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的认识上,忽视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引出话题,指出反传统的人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事实等方面进行批驳。B.文章第四段对传统文化的特性进行了分析
,强调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传统文化。C.文章第五段以日、韩、新和港台地区为例,旨在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的作用。D.文章有破有立,针对性强,论证逻辑严密,最后以西方现代化为例批驳反传统的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传统的人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全盘
否定传统,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很难起到积极作用。B.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是受其人类性和超时代性决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矛盾冲突是受其阶级性、时代性的影响。C.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源泉,东亚地区的
“儒学资本主义文化圈”,特别是新加坡和日本的现代化实践就是明显的例子。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有所不同,在现代化过程中建成的社会也有所不同。【答案】1.B2.C3.C【解析】【1题详解】-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强加因果,“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错误,由
原文“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5年以后,社会上出现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浪潮,这一时期有不少反传统的文章见诸报端和各种刊物上”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导致社会上出现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浪潮。B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
论证的方法。C项,“旨在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的作用”错误,由原文“总之,东亚地区‘儒学资本主义文化圈’的现代化实践以铁的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是现代化的障碍,相反,只要善于利用,它还可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可知,文章第五段以日、韩、新和港台地区为例,论证
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是现代化的障碍,相反,只要善于利用,它还可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C错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
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以偏概全,“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源泉”错误,由原文“是推进现代化的文化源泉”可知,说的是“推进”;而且是有条件的“如果善于积极地利用传统文化”才能是推进的源泉。“东亚地区的‘儒学资本主义文化圈’”证明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是现代化的障碍,相反,只要善于利
用,它还可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源泉”无关;C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4-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
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
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有几个出口量不大的产粮国匆忙宣布禁止
或停止粮食出口,引发部分人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以来,在粮食购销逐渐放开的背景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储备为主
导、省级储备为支撑、市县和企业及社会储备为基础的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市场稳定器和保供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储备粮品种主要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四大主粮,其中谷物储备目前已经足以应对全国一
年的口粮需求。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的粮食储备不存在问题。补贴巨大、陈化严重、对优质粮食市场存在着较大需求等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财政负担,对优质粮源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都是制约。如果说以原粮形态保存的粮食储备是一种战略储备,那么
以成品形态保存的粮油储备就是一种应急储备。在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重大市场波动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原粮储备不足以应对短期凸现的粮食需求,成品粮油的应急储备就成为必须。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成品
粮油储备对稳定市场、保障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春节以来的粮油价格和市场十分平稳。(摘编自《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人民政协报》2020年6月11日)材料二:“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余欣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既要有端稳自己饭碗的自信,也要始终树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杈的紧迫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粮食发展成效显著。粮食种植面积连续8年稳定在17亿亩以上,亩产由2012年的357公斤提
高到2019年的381公斤,产量连续5年稳定-5-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十六连丰”,口粮自给率始终保持在100%,粮食供给能力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作为世界头号人口大国,受人口增长、消费升级、资源趋紧等因素影响,立足国内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农
业科技投入相对薄弱,粮食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农产品进口依存度高,特别是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需要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以强基固本为导向,系统谋划施
策。(摘编自《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农民日报》2020年5月27日)材料三:2020年6月7日是第二个“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主题设为“食品安全,人人有责”。在食品供应链变得日益复杂的当今世界,任何食品安全事件都可能对公众健康、贸易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人们总是将食品安全视为理所当然,往
往到发生食物中毒时才注意到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政策制定者可促进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和食品系统,推动公共卫生、动物卫生和农业等部门开展跨部门合作;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可管理包括在紧急事件发生期间的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风险,以确
保所有人都能获取安全营养食品。各国制定法律可遵循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农业和食品生产者应注意耕作方式须既能确保当前安全食品在全球范围充足供应,又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粮食生产体系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转型期间,农民必须
认真思考什么是应对粮食潜在风险的最佳方式,以确保食品安全。经营者预防性控制措施可以解决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从加工到零售,参与各环节的每个人都必须确保遵守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些体系能够识别、评估和控制从初级生产到最终消费阶段存
在的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此外,经营者良好的加工、存储和保存措施有助于保留食品营养价值,确保食品安全并减少损失。消费者应有权力选择健康食品,并为全球食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鉴于食品安全的复杂性,消费者需要及.时获取明确可靠、
与其食品选择有关的营养和疾病风险方面的信息。不安全的食品和不健康的饮食选择会加剧全球的疾病负担。(摘编自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团队《2020年世界食品安全日指南》)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建立了现代粮食储备体系,谷物储备充足,这对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有重要作用。B.我国粮食储备存在的一些问题,增加了财政负担,也影响了优质粮源和粮食产业的高质量-6-发展。C.近年,我国粮食基本能够自给,种植面积稳定,亩产明显增加,产量实现“十六连丰”,因此可以不用进口。D.安全食品对增进身体健康和保障食品安全很重要,人们应提高在食
品安全方面的警惕性,认真对待食品安全问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疫情期间,成品粮油储备对稳定市场、保障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可见,成品粮油储备比原粮储备作用更大。B.当下,无论是从粮食
储备的情况,还是从口粮自给率、粮食的总产量来看,我国都无需担心粮食安全的问题。C.受人口、消费、资源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投人较薄弱,粮食单产水平不够高,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D.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指粮食是否充足,食品
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食品是否健康。6.我们应该如何确保食品安全?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答案】4.C5.D6.①相关部门要促进合作,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和食品系统,加强管理和立法。②生产者应采取好的耕作方式,应对潜在风险。③经营者采取预防性控制措施,遵守食品安全保障体系。④消费
者要了解食品信息,注意选择健康食品。【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
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C项,“因此可以不用进口”错误,由原文“农业科技投入相对薄弱,粮食单
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农产品进口依存度高,特别是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需要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可知,我国部分农产品还需进口,例如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C错误。-7-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
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A项,“成品粮油储备比原粮储备作用更大”错误,由原文“如果说以原粮形态保存的粮食储备是
一种战略储备,那么以成品形态保存的粮油储备就是一种应急储备”可知,两种储备是不同类型的储备,对不同的情况发挥不同的作用。成品形态保存的粮油储备就是一种应急储备,所以在对突发的疫情期间成品粮油储备对稳定市场、保障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这并不能代表成品粮油储备比原粮储备作用更大。A错误。B项,“我国都无需担心粮食安全的问题”错误,由原文“农业科技投入相对薄弱,粮食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农产品进口依存度高,特别是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在世界政治经济
格局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需要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可知,我国都还需担心粮食安全的问题。B错误。C项,强加因果,“受人口、消费、资源等因素影响”错误,由原文“作为世界头号人口大国,受人口增长、消费升级、资源趋紧等因素影响,立足国内实现粮食供求‘紧
平衡’,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可知,人口、消费、资源等因素是“国内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原因,而不是“我国农业科技投人较薄弱,粮食单产水平不够高”的原因。C错误。D项,正确。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
。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
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8-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由原文“食品政策制定者可促进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和食品系统,推动公共
卫生、动物卫生和农业等部门开展跨部门合作;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可管理包括在紧急事件发生期间的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风险,以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取安全营养食品。各国制定法律可遵循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可知,相关部门要促进合作,建立可
持续的农业和食品系统,加强管理和立法;由原文“农业和食品生产者应注意耕作方式须既能确保当前安全食品在全球范围充足供应,又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粮食生产体系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转型期间,农民必须认真思考什么是应对粮食潜在风险的最佳方式,以确保食品安全”可知,生产者应采取好的耕作
方式,应对潜在风险;由原文“经营者预防性控制措施可以解决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从加工到零售,参与各环节的每个人都必须确保遵守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些体系能够识别、评估和控制从初级生产到最终消费阶段存在的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此外,经营者良好的加工、存储和保存措施有助于保留食品
营养价值,确保食品安全并减少损失”可知,经营者采取预防性控制措施,遵守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由原文“消费者应有权力选择健康食品,并为全球食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鉴于食品安全的复杂性,消费者需要及.时获取明确可靠、与其食品选择有关的营
养和疾病风险方面的信息。不安全的食品和不健康的饮食选择会加剧全球的疾病负担”可知,消费者要了解食品信息,注意选择健康食品。【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
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
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素芭[印度]泰戈尔费尽了周折,破费了钱财,两位姐姐好歹出阁嫁了人。如今,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
田上。谁也不晓得,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能感受一切。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然而,聪颖的素芭从小心里就明白,造物主的诅-9-咒,使她降生在自己父母的家里。这样,她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内心始终祈祷着,众人若
把她遗忘掉,那就该万事大吉了。眼前,她心灵的痛苦,深深地扎在父母的心坎上。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素芭
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她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对自我的感受日益觉醒。仿佛在月圆之夜,一种崭新的大海般的无法描述的意识力量,充盈着她的心灵。现在,她仿佛瞥见了自己,正思考着自己,询问着自己,但没有任何答案。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
语,到处扩散着。父亲巴尼康托的家境不算差,有鱼有米,不愁吃喝,因此他们的仇敌也不少。夫妻俩反复商议着这件心事,最终父亲巴尼康托离开村子,去了异乡多日。一天,他终于回来了,对妻子说:“走吧,我们一块去加尔各答。”家里开始着手赴加尔各答的准备事宜。素芭的整个心宛如被浓雾笼
罩的清晨,浸没于泪水里。这些日子,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也没有对她说。一天晌午,巴尼康托刚从床上起身,坐着吸起旱烟
。素芭坐在他脚旁,盯着父亲的脸,哭泣着。最后,爸爸安慰了她几句,他干瘪的脸上,不禁滚落下两颗泪珠。明日将动身去加尔各答。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亲手喂它们饲料,用手臂搂着它们的脖颈,两眼泪汪汪地向它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蔌簌落下。那天又是月
圆之夜,素芭从自己屋子步出,走到从小就熟悉的河岸那未经修葺的埠头处,扑倒在绿茸茸的草地上,她仿佛用自己双臂紧紧抱住整个人类的无言的大地母亲。她想说:“你别把我撵到陌生的地方去,你也像我一样用自己双臂紧紧地把我抱住,别赶走我!”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间租房里,母亲
正精心地为素芭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扎上彩带,戴上首饰。尽管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眼睛里淌下来。眼睛别哭肿,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那日,新郎倌同几位朋友一起来相亲,父母惶恐
地忙碌了一番,仿佛天神自个儿降临人间,挑选自己中意的祭祀牲品。母亲在内屋狠命责骂她,她的泪水格外流得凶。就这副模样被带到考官的面前。考官们仔细地查看后说:“好,蛮不错。”-10-看到姑娘哭得像泪人凡似的,新郎倌就觉得,她有颗善良的心,她因要离开父母而
感到内心难过哭泣不停。他心里琢磨,今天那颗心想到将与父母离别而痛苦不堪,那么明儿对我也会如此的。姑娘的眼泪犹同海蚌的珍珠,会自个儿提高姑娘的身价。这样,对她谁都不说些什么,谁都不评头论足了。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
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素芭的新郎倌在西部工作,婚后他很快携带妻子到自己谋事的地方去了。不出一周,婆家的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新娘是个哑巴。但谁也不理会,素芭
是没有任何过错的,她自已也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眼睛巳经明明白白说清了一切,但那时谁也没有领会过来。现在,她观察了四周,她没有获得诉说自已心灵的语言。在这里,她没有发现那些从她降生人间以来就领会哑女语言的熟悉脸孔。现在,
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已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用“费尽”
“破费”“好歹”来写素芭两个姐姐出嫁,又用“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来写哑女素芭给父母带来的沉重负担,说明父母对女儿们极其厌恶。B.小说多用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正面描写来塑造素芭这个哑女形象,又通过父母和其他人对素芭的态度来侧面烘托。C.文中说素芭像“一头无
言的牲畜”,说明她的地位低下,生活悲苦;索芭在去加尔各答前与牛告别时亲昵的动作说明她的内心敏感,情感丰富。D.素芭远嫁,父母回去时却“踌躇满志”,说明他们并不是真正为了女儿的幸福,而是为了保住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使他们不再面对“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8.小说中多次写到素芭的“眼泪”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小说以素芭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A8.①(人物形象上)突出了素芭的敏感善良、弱小、无助
和恐惧。②(情节发展上)眼泪让“考官”和新郎误解了素芭,推动情节发展(婆家人“恍然大悟”,新郎再娶)。③(主旨情感上)暗示素芭悲剧的命运和落后的社会婚姻制度。-11-9.①(情节结构上)与前面相亲时新郎没有发现素芭是哑女的内容照应。②(表现内容上)突出哑
女素芭婚姻的悲剧。③(艺术效果上)结尾写得轻松却沉重无比,引人深思,让人同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明父母对女儿们极其厌恶”错误,由原文“最后,爸爸安慰了她几句,他干瘪的脸上,不禁滚落下两颗泪珠”可知,父亲还是喜欢她的,并不厌恶她,只是迫于村人的流言蜚语。A错误。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作
用的能力。分析物象作用五方面: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环境作用,物象衬托了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人物作用,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情节作用,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
主题。由原文“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亲手喂它们饲料,用手臂搂着它们的脖颈,两眼泪汪汪地向它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蔌簌落下”可知,她“流泪”是因为不想到陌生的地方去,舍不得她的亲人,舍不得她从小就生活的地方,但是她又没有办法,突出
了素芭的敏感善良、弱小、无助和恐惧。由原文“看到姑娘哭得像泪人凡似的,新郎倌就觉得,她有颗善良的心,她因要离开父母而感到内心难过哭泣不停。他心里琢磨,今天那颗心想到将与父母离别而痛苦不堪,那么明儿对我也会如此的。姑娘的眼泪犹同海蚌的珍珠,会自个儿提高姑娘的身价。这样,对她谁都不
说些什么,谁都不评头论足了”可知,眼泪让“考官”和新郎误解了素芭;由句子“不出一周,婆家的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新娘是个哑巴”可知,后来婆家人“恍然大悟”,新郎再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由原文“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
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已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12-位会说话的姑娘”可知,没有谁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说明素芭婚后的生活并不快乐,而且新郎又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暗示素芭悲剧的命
运和落后的社会婚姻制度。【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
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句子“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与上文“不出一周,婆家的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新娘是个哑巴”的内容相照应,因为当时相亲时新郎没有仔细观察,所以没有发现素芭是哑女,这次一定要仔细观察。“娶了一
位会说话的姑娘”,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她的眼睛会说话,会表达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悲剧色彩更浓重。句子“她的丈夫用自已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中的“这次”是又一次,含蓄地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写得轻松却又沉重无比,引人深思,让人同情。【点
睛】小说几种常见结尾的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2、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
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给人以欣
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
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
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13-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
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理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
,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已纳之。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装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
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
“联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节选自
《贞观政要•求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B.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
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C.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D.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
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庙号;贞观,年号;炀帝,溢号;年号常是生前定的,庙号和谥号是死后才有的。B.刍荛,原指割草打柴,借指粗野之人;纳刍荛,指
采纳粗野之人的意见,意思是不耻下问。C.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并非具体的官名。D.逆鳞,传说龙有倒生的鳞片,人若触之,龙必怒而杀人;触逆鳞喻指谋反这样的大逆不道之罪。-14-12.下列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冀闻谏诤,深谙败亡之道。他知道百官进见常紧张失措后,就改换脸色;并通过隋炀帝和虞世基的结局来强调自己希望臣子直言劝谏,以避免败亡。B.太宗颇明事理,希望天下太平。他明白要治
理好国家,需要君臣相处共事,如同鱼水;他自谦自己不是明君,希望臣子多加匡救,直言劝谏,使天下太平。C.太宗赞赏王理,重视谏官作用。他称赞王理有关君主纳谏、臣子进谏的具体措施,并采纳其建议,下诏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
家大事,让谏官也参与其中。D.太宗心系天下,提醒臣子受谏。他反对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胡乱升官杀人,认为这会造成天下大乱;他希望臣子既要尽力进谏,也要接受谏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
怨。(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答案】10.C11.D12.C13.(1)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忧虑对上不能符合天意,对下会被百姓怨恨。(2)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触犯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上书”和“奏事”结构一致,共同做“有”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条数”做“甚多”的主语,中间
不能断开,所以“事”后断句,排除选项AB;“屋壁”做“粘”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壁”后断句,“政理”做“思”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理”后断句,排除选项D。故选C。句子翻译: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
,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反映的情况都弄漬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太事,有时要到三更才睡觉。【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15-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触逆鳞喻指谋反这样的大逆不道之罪”错误,由原文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可知,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符
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触犯我。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由此可知,“触逆鳞”是指谏诤时不符合君主的心意,而不是指“谋反这样的大逆不道之罪”。D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C项,“并采纳其建议”错误,由原文“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
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可知,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议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政事并知其内情。由此可知,“下诏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让谏官也参与其中”不是
王理的建议,是太宗自己的主意。C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
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闲居:无事。则:就。自内省:自我反省。恒:常常。恐:忧虑。上:名词做状语,对上。称:符合。下:名词做状语,对下。为:被。(2)纵:纵然。合:符合。
朕:我。以为:认为。忤:触犯。【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1
6-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
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会慌了手脚而举止失当。太宗知道
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如
果自以为是,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竭力陈说规劝谏诤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使天下太平;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互对待,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
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理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有几个敢于直言谏诤的大臣,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相继以死谏诤。陛下开
启圣明的思虑,采纳粗野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竭尽自己浅陋之才。”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议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政事并知其内情。有所进言,一定虚心采纳。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
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反映的情况都弄漬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太事,有时要到三更才睡觉。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
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早晚没有不把这些教训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采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
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忧虑对上-17-不能符合天意,对下会被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匡教劝谏,好让我的耳目能和外界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
如此,何况要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触犯我。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凤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岭
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④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剌史陈谏、连州剌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而遭保守势
力打击。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蓬。屈原在《离骚》中以薜荔和芙蓉制衣,来表明自己人格品行的美好。④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登楼眺远的所见所思,交代了高楼所处的位置及登楼后的心绪,“愁”字也奠
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颈联以岭树重叠、江流曲折来说明远望之难,抒发忧愁之情;用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C.首联作者触景生情,生发愁思;中间两联写景角度上有近与远、动与静的不同,尾联进一步点明愁思的原因。D.尾联作者直接表明与友人一起被贬边远之地的失意,以及感慨因滞留他乡、
音讯不通而产生的思乡怀亲之情。15.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本诗的颔联“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请据此简要赏析本联。【答案】14.D15.诗的颔联运用了象征(双关、比喻)、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惊风、密雨象征猖狂的保守势力,
芙蓉、薛荔象征诗人和朋友的高洁品行。这两句表面写的是急风骤雨猛烈吹打芙蓉和薛荔的景象,实则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迫害,表现出仕途的险恶以及诗人的忧虑和愤慨。-18-【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
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思乡怀亲之情”错误,尾联的意思是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音书滞一乡”表达的不是思乡,而是指友人之间连音书都无法送到,是朋友之间的思念。D错误。故选D。【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
真切,故写得细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
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表面写的是急风骤雨猛烈吹打芙蓉和薛荔的景象,实则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迫害,表现出仕途的险恶以及诗人的忧虑和愤
慨。【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
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
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9-(1)李密《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作为陈情的开始,同时也是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概括。(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两句,虽不见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景象。(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
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秦王朝搜刮百姓时的贪婪和得到财物后的奢靡无度。【答案】(1).(1)臣以险衅(2).夙遭闵凶(3).(2)吴楚东南坼(4).乾坤日夜浮(5).(3)奈何取之尽锱铢(6).用之如泥沙【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衅”“夙”“闵”“坼”“乾坤”
“锱铢”。【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
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67年,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________震惊了世界文坛。不仅作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
,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此后马尔克斯又推出了《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佳作。马尔克斯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创作实践上拥有像《百年孤独
》这样的世纪_____之作以外,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方面,他也是颇有建树的。一是他首先将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发掘古老的印第安人神话传说,把它和当代拉丁美洲现实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并在一种虚幻的情景和氛围中,
给现实披上了的魔幻外衣。二是他的创作成功地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各种新颖的创作手法。他在运用象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梦幻意识的技巧方面非常高超,达到了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20-(),而是善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便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他的这
种理论创新精神。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面世扛鼎光怪陆离出神入化B.面市扛鼎斑驳陆离登峰造极C.面世压轴光怪陆离登峰造极D.面市压轴斑驳陆离出神人化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
的一项是()A.作者不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B.不仅作者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C.作品不仅描述了
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D.不仅作品描述了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
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从来都不轻易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B.他在借鉴和运用中很清楚这些手法的局限C.他不只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D.他在借鉴和运用中从不囿于这些手法的固定程式【答案】17.A18.C19.D【解析】【17题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
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第一空处,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面市:谓产品投放市场,同消费者见面。-21-面世,多指作品问世,例如诗人两本新作面世;面市,多指面对消费者买卖的货物、产
品投放市场。此处的语境是指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与世人见面,属于作品问世,所以应该用词语“面世”。第二空处,扛鼎: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压轴: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此处与“之作”搭配,应
该用“扛鼎”,此处的语境是说《百年孤独》是扛鼎之作。扛鼎之作:指作者所有作品中,最能代表他的写作水平和写作风格的、最有分量的、最受广大读者推崇的、影响力最大的作品,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所以应该用词语“扛鼎”。第三空处,光怪陆离:形容五光十色,
形象奇异。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此处的语境是指形象奇异的魔幻外衣,所以应该用成语“光怪陆离”。第四空处,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登峰造极:意思是登上顶峰,指到达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艺等已达到最高的境界
。此处的语境是指技巧非常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所以应该用成语“出神入化”。故选A。【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
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缺主语,后两个句子不能承接第一个句子的主语“作者”,根据句子内容可知,后两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作品”,要使后面两
个句子能承接前面句子的主语,应该把前面句子的主语“作者”改为“作品”,在“七代人”后面加上“的传奇故事”。第二,关联词语“不仅”的位置不正确,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面,把“不仅”放在“作品”后面。故选C。【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
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由下句“而是善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可知,“善采
众家之长,-22-为我所用”说明他在创作中借鉴和运用众家之长;“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说明他在创作中善于创新,不囿于这些手法的固定程式。所以只有D项最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
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
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在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①_______。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
者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是什么?②_______,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③______,而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也是哲学的崇高任务。【答案】(1).①是人应该成为的人(2).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3).③生活在天地境界的
人是圣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语段的话题,全面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二是仔细分析判断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权衡上下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与语意衔接。第一空处,由上文句子“是人现在就是的人”可知,此处要填写的句子结
构应该一致,为“是人……的人”,由下文句子“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可知,所填写句子的意思应该是要达到的精神境界,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是人应该成为的人”。第二空处,由上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可知
,此处要填的句子是“哲学的任务”,由下句“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可知,“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所以此处要填写的句子是“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第三空处,由下句“而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
成就”可知,要填写的此句应该是“圣人”,根据上句“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再结合句子“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可知,“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是圣-23-人”。【点睛】语
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
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21.下面是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的一些数据,请分别说明下面两组数据发布的意义。内容数据(截至2020年5月31日24时)救治病患累计治愈出院病例
78307例,治愈率94.3%。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救治病患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出口援助我国向
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护目镜1.15亿个,呼吸机9.67万台,检测试剂盒2.25亿人份,红外线测温仪4029万台;向27个出口援助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举
办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宣布向77个发展中国家暂停债务偿还。【答案】①体现坚持生命至上,执政为民;②贡献中国力量,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
和图表中的各个要素,此类题目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向答题者介绍或展示某种情况。需认真理解题意,厘清各项关系,然后准确地把握住规律来解答问题。由救治病患的数据“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307例,治愈率94.3%。全国确诊住院患者
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救治病患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可知,体现坚持生命至上,执政为民;由出口援助数据“我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24-亿套
,护目镜1.15亿个,呼吸机9.67万台,检测试剂盒2.25亿人份,红外线测温仪4029万台;向27个出口援助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举办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宣布向77个发展中国家暂停债务偿还”可知,贡
献中国力量,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点睛】所谓“图表”,是指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的总称。高考卷中出现的图表类材料有流程图、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这种题型一般是提供一个或多个图或表,然后设置一到两个题目,题目内容或者是描述某种情况,或者是得出一个结论
,或者是提出一条建议,等等。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队怀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实现了人类首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我国境内)登顶的伟大壮举,将五星红旗插上了珠峰,却因没有相应的科学设备,未能
测量到珠峰高度。几年后,我国借助苏联的测绘设备测得的珠峰高度也未获国际承认。1975年我国登山队再次登顶珠峰,首次用觇标测得珠峰高度8848.13米,影响了世界30年。2005年我国登山队登顶珠峰,采用新技术和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测得珠峰高度8844.4
3米,世界沿用至今。2020年5月27日,我国登山队登顶珠峰,架起了中国的5C基站,将全部用国产测绘仪器测量珠峰高度。60年来,中国登山队登顶并测量珠峰高度的攀登精神就是对中国精神的集中诠释,体现了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和创新进
取的时代精神。为激励同学们学习中国登山队的攀登精神,学校举行“传承精神勇攀高峰”纪念中国登顶珠峰60年活动。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尊敬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失败与成功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勇于攀登,勇往直前,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金字塔顶这么高的楼层又有几个能真正的坚持下去,又有几个能够真正的到达,攀爬上去。这中间又夹杂着多少的困难,要经历多少的风雨,没有敢于坚持下去
的信心,没有勇于向上攀爬的信心,哪里能来的成功。一只老鹰有着能够飞的本领,他可以直接到达金字塔顶,-25-丝毫不费一点力气。可是蜗牛呢,它是多么的弱小啊,它要登到金字塔顶是多么的困难,多么的不容易啊,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不畏艰难,无论前方有多么大的困难,
都要用勇气敢于走下去。虽然话说的好:“先有苦后有甜,没有苦中苦,哪来的人上人。”蜗牛这么弱小的动物,它能够一点一点的向上攀爬,不畏前方的道路有多遥不可及,成功,是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磨难,经历许多的风雨,没有深刻的教训,哪里来的成功。成功,这个字眼对很多人来说总是
遥遥可及,对许多人来说就像做梦一样。蜗牛都能够到达金字塔顶,何况我们人呢?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前方,遇到一点挫折就站不起来了,何况我们人呢,遇到困难,我们只有向他挑战,勇于攀登,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到达成功的尽头,才能够
感觉你不是在像做梦一样,我们要一点点的向上攀爬,无风不起浪,没有经历困苦哪里能够成功,失败、磨难这些都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坎坎坷坷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没有风雨,哪里能够有彩虹出现呢?老鹰、蜗牛它们有坚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如果说一开始就
放弃,那么你会前功尽弃,我们要勇于挑战,勇于攀登,老鹰和蜗牛这两个小动物都能够到达金字塔的顶部,何况我们人呢?何况现在的我们正是勇于攀登的年龄。曾经有许多人受不了高中的严格要求,高中三年坚持不下来,其实,高中三年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你高中三年的关键时期,不要在该
奋斗的年纪里选择了安逸,前方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现在的我们只有奋斗、拼搏、努力、向上,安逸的生活我们会有很多,但是不是现在,现在我们该做什么我们自己最清楚,学习上我们难免会有许多的困难,前方会有很多的困难、困苦、艰难险阻等着我们去解决。竞争对手越激
烈,我们的成功就会越接近。我们要学习蜗牛那种不屈不挠、敢于攀爬、不向困难低头的那种无畏精神。不怕苦难、敢于攀登,向着梦想起航,勇往直前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驱动
型作文是新出现的题型,简单来说,就是带有材料的作文题,它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相比“阐释型作文”,具有更强的封闭性,会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虚构,实现写作
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写作提示第一段是背景材料,介绍60年来中国登山队攀登珠
峰以及测量珠-26-峰高度的历史征程。第二段是导向材料,点明写作具体对象(攀登精神)及内涵实质(以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和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第三段是材料任务,明确写作任务是学校举行“传承精神勇攀高峰”纪念中国登顶珠峰
60年活动的发言稿。考生在明确话题“传承精神勇攀高峰”的基础上,注意任务驱动的要求,如学生代表的身份、学校纪念中国登顶珠峰60年活动的背景、发言稿的文体等。立意要紧扣“传承精神勇攀高峰”,注意这里的“精神”指“攀登精神”,行文应指出攀登精神的内涵,
在分析60年来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以及测量珠峰高度的历史征程中体现的中国精神的基础上,再结合其他一些爱国和创新的事例来说明如何勇攀高峰。立意:(1)传承精神,勇攀高峰;(2)积极攀登,同心筑梦;(3)不惧困难,勇于追梦;
(4)承前启后,助力辉煌。素材:(1)登山家们以征服珠峰为荣,并愿意一生为之奋斗。其实,任何人,若想拥有有意义的人生,何尝不要在自己的领域当一名勇于攀登事业顶峰的“登山家”?辉煌雄奇必意味着艰险高远,人生在世,当以梦为
马,怀追山登顶的雄心抱负,哪怕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勇攀高峰,才能书写自我价值,给芸芸众生铺就康庄大道。居里夫人倾尽宝贵的青春和健康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历经万苦提炼出纯净的镭,并自愿将技术无条件献给世界,挽救了无数
生灵;屠呦呦翻尽中医药典籍,进行无数次试验,甚至亲身涉险试药,才成功提炼出抗疟神药青蒿素。她以不屈不挠之精神战胜疟疾这座险山,即验证了自己数十年付出的价值,更为全球无数受疟疾折磨的生命开探出了一条康复之路。(2)勇攀高峰,
才能让文明的金光普照世间,让历史车轮一往无前。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周游列国,却始终无法接近“仁政”这座奇峰。于是他另辟蹊径,全身心修编六经,为后继者向“仁政”进发积极铺路奠基。终于,以中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传承万代
,影响了中国、东亚乃至世界的文明历程。今日“人类共同体”和“大国风度”的治国理念无不闪耀着“仁”与“和”的光辉。先贤们不畏路远峰险执着探寻,才使后人迭代奋进,不断接近大同理想。(3)做一个勇敢执着的登山者,首先要确认自己追求的确是雄峰奇岭,而非培塿。譬如“扬名立万”“衣锦还乡”,这样恣
睢的梦想之峰看似宏伟,终究格局太小,不过一堆浅薄空洞-27-的虚荣。真正的梦想之峰,必洗去了名利的浮尘,有着充实沉稳而丰厚博爱的“山”的内涵。作为登山者,首先当有一双慧眼,能辨认选择真正的梦想之峰,才有可能走到令
万众瞩目、万代景仰的高度。(4)做一个勇敢执着的登山者,意味着要具备接受挑战的能力、付出代价的心胸。谭嗣同以流血殒命的方式向世人指引了破陈腐除封建通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鲁迅站在新旧社会的垭口,从医转文发掘国民劣根性,努力唤醒困在幽暗的谷底彷徨迷途的民众
。试问哪一项中华文明的突飞猛进、哪一次民族命运的峰回路转,不是先行者以自我牺牲之精神换来的?多少英雄少年写下与妻儿父母诀别的书信,才换来更多后来人坚定前行,奋勇登顶。(5)没有挫折磨难的只能是一马平川,畏
途巉岩才是登山本色。与其做井底之蛙、榆下之鸠,一辈子在自己划定的小圈子里狭隘地沾沾自喜甚至愚昧地洋洋自得,不如鼓起勇气以梦为马,去领略千丘万壑的辽阔风景,翻越横亘在面前的伟业高峰。一路积攒实力,随时调整心态,以智慧和毅力为加持,相信,我们都能在峰峦之上留下光辉的足迹,让短暂庸碌的一辈子披
拂金光,不虚此行。结构层次:文章开篇亮明观点“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文章举蜗牛的例子,阐述了成功,是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磨难,经历许多的风雨,没有深刻的教训,哪里来的成功;由动物联想到人,阐述了更应该勇于挑战,
勇于攀登;联系自身,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学习蜗牛那种不屈不挠、敢于攀爬、不向困难低头的那种无畏精神。文章结尾点题:不怕苦难、敢于攀登,向着梦想起航,勇往直前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
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
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
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
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28-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
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
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29-30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