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精准解析】.doc,共(28)页,375.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9183921c6bed1e0c5f97f0c1e52d76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重庆一中高2021级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测试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细胞统一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具有核膜但不一定具有细胞壁B.都含有遗传物质但不一定都是DNAC.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D.都能
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详解】A、原核细胞没有
核膜,A错误;B、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一定是DNA,B错误;C、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C错误;D、细胞均能够进行细胞呼吸,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部分原核生物有氧呼吸也发生在细胞质中,D正确。故选D。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盐析和变性的蛋白质溶液分
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溶液颜色为紫色和不变色B.观察花生子叶中的脂肪,若在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模糊,换成高倍镜就可看清物像C.利用斐林试剂检测苹果匀浆中的还原糖,应先加入甲液,再加乙液,然后水浴加热D.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可用斐林试剂或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答案】D【解析】【分析】蛋
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显紫色;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成橘黄色;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呈砖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详解】A、双缩脲试剂是与蛋白质中的肽键发生反应,盐析和变性的蛋白质肽键都是完好的,加入双缩脲试剂都呈紫色,A错误;B、若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模糊,换成高倍镜也是模糊
的,B错误;C、斐林试剂的使用是,先将甲液和乙液混匀,再与还原糖水浴共热,C错误;D、淀粉若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碘液会不显蓝色,或者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可以呈砖红色,两种试剂都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D正确。故选D。【点睛】教材中对几种有机物
的鉴定实验原理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必须牢记,可以用对比记忆法。例如斐林试剂使用时先将甲液和乙液混匀,双缩脲试剂是先加甲液,再加乙液;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不用。3.下表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内的部分化学元素的含量(占细胞干重的百分
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元素CHONCaS含量(%)55.997.4614.629.334.670.78A.碳元素的含量说明在该细胞中糖类的含量最高B.由表可知在该动物细胞内,不同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C.该动
物血浆中的钙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缺钙导致抽搐D.微量元素S参与组成该动物体内某些重要的蛋白质【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体内干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而蛋白质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就是C元素;本题中表格表示的是动物和植物细胞中细胞干重时各种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就是碳元素;表格
表示的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就是元素的组成一样,而差异性表现在各种元素的含量不一样。【详解】A、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蛋白质,A错误;B、从表中看出不同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B正确;C、该动物血浆中的钙以离子形式存在,C错误;D、S是大量元素,D错误。故选B。4.近年来的研究初步
表明,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据此推测错误的是()A.β-AP沉积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B.β
-AP寡聚合物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C.由APP形成一个β-AP分子需要消耗2分子水D.引起两种分泌酶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意分析,APP分子被β-分泌酶和γ
-分泌酶切割后,就会形成β-AP,该蛋白质是APP上596到636的一段肽链形成的,但既不包含第596个氨基酸,也不包含第636个氨基酸,故该蛋白质的氨基酸数有635-596=39个,若干个β-AP聚合在一起形成了β-AP寡聚合物沉积。【详解】A、依据题意,β-A
P沉积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A正确;B、β-AP寡聚合物中含有39-1=38个肽键,B错误;C、由APP形成一个β-AP分子需要断裂2个肽键,消耗2分子水,C正确;D、不同的酶(蛋白质)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
的基因不同,D正确。故选B。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血红蛋白和呼吸酶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D.内环境稳态就是其渗透压、温度和pH维
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
于动态平衡中。【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B、血红蛋白和呼吸酶都属于胞内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C错误;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渗透压、温度和pH)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故选B。6.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水解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⑤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⑥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A.②④⑤B.①
③④C.①③⑤D.①⑤⑥【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详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①正确;②抗体分泌到细胞外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在内环境中,②错误;③消
化道属于外界环境,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水解,不在内环境中,③正确;④突触后膜受体在细胞膜外侧,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在内环境中,④错误;⑤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中,不在内环境中,⑤正确;⑥乳酸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
再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在内环境中,⑥错误。故选C。7.科学家发现,在人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下列对“沉默突触”不能进行信息传递原因的解释合理的是A.突触小体中无细胞核或缺乏线粒体B.突触前
膜缺乏移走神经递质的载体C.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神经递质受体D.突触间隙缺乏水解神经递质的酶【答案】C【解析】【分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由此推断,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是由于当突触小泡不
能合成神经递质,或与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都可能引起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详解】A、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但这与“沉默突触”无关,A错误;B、突触前膜缺乏移走神经递质的载体,不影响递质传递信息的功能,B错误;C、神经
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正确;D、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不影响递质传递信息的功能,D错误。故选C。8.下列有关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临床上不能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甲状腺疾病B.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不存在反馈调节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甲状腺激素具有高效性因而不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答案】C【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
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详解】A、由于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所以临床上可以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甲状腺疾病,A错误;B、甲状腺激素可以反馈作用于下
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B错误;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C正确;D、甲状腺激素一经作用后就要被灭活,所以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D错误。故选C。9.下列关于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的合成需要在幼嫩的芽、叶、发育中
的种子的核糖体上进行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产生的效果可能相同,体现了两重性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获得无子西瓜【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体现
为高浓度促进生长而低浓度抑制生长;可用生长素类似物诱导无籽果实的产生。【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不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还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不一定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错误;C、生长素的两重性体现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
长,C错误;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可刺激子房发育为无子西瓜,D正确。故选D。10.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夏季生长过程中,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都会增加B.
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C.秋末①→③→⑤→⑥过程能增加细胞内的脱落酸含量,促进叶片脱落D.①~⑥的生理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植物越冬休眠,
夏天生长,秋末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夏季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
,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详解】A、根据分析,夏季生长过程中
,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含量增加,但脱落酸含量降低,A错误;B、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和植物生长,B正确;C、秋末①→③→⑤→⑥过程能增加细胞内的脱落酸含量,促进叶片脱落,C正确;D、植物激素对植物的调
节从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A。11.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沙丘演替
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D.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中的山毛榉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C【解析】【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
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演替根据起点不同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详解】A、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
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C错误;D、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中的山毛榉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层面的基本特征。要理
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代替的过程。12.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
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20152016201720182019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五年内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B.该区域中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C.豚
草的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用样方法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答案】D【解析】【分析】从题图看出,随着时间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据此分析。【详解】A、据图分析,2018、2019年龙葵的数量消
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A错误;B、由据题表数据,豚草相邻两年的种群增长倍数不同,所以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不是“J”型曲线增长,B错误;C、据图可知,豚草入侵后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使得种群密度减少,C错误;D、调查豚
草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D正确。故选D。13.朱鹮是濒危动物,其食物13来自植食性动物小鱼,23来自于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若朱鹮千重增加1.5kg,则至少需消耗植物干重137.5kgB
.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范围的缩小等都是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C.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接收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D.易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存在植物→小鱼→朱鹮,植物→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动物→朱鹮的食物网。【详解】A、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从肉食动物那里获得1kg,从小鱼获得0.5kg,至少消耗水草1÷20%÷20%÷20%+0.5÷20%÷20%=137.5kg,A正确;B
、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范围的缩小等都是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B正确;C、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接收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D、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是就地保护,D错误。故选D。14.下列关于三幅模式图的相关分析,
正确的是()A.若图Ⅰ表示食物网,则能量最少的营养级是A所在的营养级B.若图Ⅱ表示人体的体液之间的关系,则,甲的渗透压降低可能导致组织水肿C.若图Ⅲ表示碳循环的过程,则④所代表的大气中的CO2库还有其他来源D.若图Ⅲ表示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
量是④固定的太阳能【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Ⅰ,如果表示食物网,则存在四条食物链,A→D,A→B→D,A→B→C→D,A→C→D;分析题图Ⅱ可知,该图是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相互关系,甲为组织液,乙是淋巴,丙是血浆,丁是细胞内液;图Ⅲ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该图中
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④是二氧化碳库。【详解】A、如果图Ⅰ表示食物网,则A是生产者,能量最多,A错误;B、若图Ⅱ表示人体的体液之间的关系,甲(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可能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C、若图Ⅲ
表示碳循环的过程,则④所代表的大气中的CO2库还有其他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C正确;D、若图Ⅲ表示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错误。故选C。15.下列关于调查活动或实验
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标志重捕法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前要先振荡试管D.制作生态缸时可采用透明玻璃缸,并置于光线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接照
射【答案】B【解析】【分析】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通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详解】A、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A正确;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统计方
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前要先振荡试管,使其分布均匀,C正确;D、制作生态缸时可采用透明玻璃缸,并置于光线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造成生态缸升
温过快,D正确。故选B。16.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C.引进物种一定可以提高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
抗力稳定性D.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分析】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下波动,这个平均水平就是所谓的合理的环境容纳量;“桑基鱼塘”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昆虫
的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详解】A、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态环境,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提高了能量利用率,B错误;C、引进物种可能造成不利的物种入侵现象,会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减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D、用
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A。17.下表是关于对四种微生物的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尿素分解菌碳源CO2糖类糖类尿素氮源NO3-N2NO3-尿素新陈代谢类型自养需氧型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异
养需氧型A.酵母菌B.醋酸菌C.乳酸菌D.尿素分解菌【答案】C【解析】【分析】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醋酸菌是异养需氧型微生物;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尿素分解菌是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可以以尿素为氮源。【详解】A
、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A错误;B、醋酸菌不能固氮,需要提供氮源,不能是N2,B错误;C、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微生物,需要提供有机碳源和氮源,C正确;D、尿素分解菌的碳源不能有尿素提供,要提供有机碳源,D错误。故选C。18.为探究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条
件,某研究小组取等量相同品种的红枣,用某种溶剂提取红枣中水溶性的红色素,用紫外光谱仪测定不同温度下提取液的吸光度(吸光度越大,红色素含量越高),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该实验中提取时间是无
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B.据图可知提取红色素的最适温度在60~70℃之间C.提取红枣中的红色素与提取胡萝卜素的溶剂不相同D.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红枣中红色素提取量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提取的红色素含量,其他因素均为无关变量。从柱形图可以看
出,70℃左右能提取到的红色素含量最大,过高或过低温度提取的色素量都下降,即提取红色素的最适温度在60~80℃之间。【详解】A、该实验中提取时间是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B、据图可知提取红色素的最适温度在60~80℃之间,B错误;C、红色素为水溶性的,提取红枣中的
红色素与提取胡萝卜素的溶剂不相同,C正确;D、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红枣中红色素提取量的影响,D正确。故选B。19.下列关于无菌操作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液态的牛奶可用巴氏消毒法消毒B.培养基、接种环可用干热灭
菌法灭菌C.消毒仅能杀死物体表面的芽孢和孢子D.高压蒸汽灭菌时间达到后立即打开排气阀排气降温【答案】A【解析】【分析】消毒和灭菌:消毒灭菌概念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方法煮沸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适用对象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详解】A、液态的牛奶可用巴氏消毒法消毒,A正确;B、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而接种环用灼烧灭菌,B错误;C、消毒能杀死物体表
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C错误;D、高压蒸汽灭菌时间达到后应等待冷却、降温,然后排气,D错误。故选A。20.取9个洁净培养皿,均分为三组(Ⅰ、Ⅱ、Ⅲ),各组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培养基,每个平板均接种0.1mL相同稀释度的大肠杆菌菌液,37℃培养24小时
后,统计菌落数(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培养基各平板的菌落数123Ⅰ琼脂、C6H12O6、NH4NO3303127Ⅱ琼脂、C6H12O6、NH4NO3、维生素169178193Ⅲ琼脂、NH4NO3、维生素001A.Ⅰ组和Ⅱ组说明维生
素可以促进大肠杆菌生长繁殖B.Ⅱ组和Ⅲ组说明大肠杆菌的正常生长需要葡萄糖C.三组实验所使用的培养基均需100℃、30min灭菌D.三组实验均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以便菌落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
量原则;对比Ⅰ、Ⅱ两组,可以发现含有维生素的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较多,缺少C6H12O6的培养基上大肠杆菌几乎不形成菌落。培养基的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详解】A、由分析可知:Ⅰ组和Ⅱ组说明维生素可
以促进大肠杆菌生长,A正确;B、Ⅱ组和Ⅲ组对照,自变量是葡萄糖的有无,说明大肠杆菌正常生长需要葡萄糖,B正确;C、三组实验所使用的培养基均需高压蒸汽灭菌,C错误;D、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菌落的数目,数目都采用了稀释涂
布平板法,D正确。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21.随着骑行热潮的涌起,
骑行已成为众多有氧运动爱好者的选择。有氧运动是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之一,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运动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可能增加B.有氧运动过程中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可能增加C.有氧运动过程中运动系统活动增强,机体产热大于
散热D.有氧运动过程中呼吸加快,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答案】ABD【解析】【分析】有氧运动是通过规律的运动,达到锻炼的效果,又没有剧烈运动,尽可能减少无氧呼吸,减少对身体的伤害。【详解】A、运动过程中消耗了能量,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
胞的代谢速率,提供能量,A正确;B、有氧运动过程中,排出大量汗液,体内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尿液,B正确;C、有氧运动过程中运动系统活动增强,体温保持不变,机体产热等于散热,C错误;D、有氧运动过
程中呼吸加快,呼吸的调节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故选ABD。22.如图是表示人体内某些物质的运输或信息传递过程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该图表示细胞外液各成分的单方向联系,则a、b、c分别为组织液、淋巴和血浆B.若该图
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b位于大脑皮层,c包含相应的肌肉C.若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d和e为不同物质D.若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胰岛B细胞,则e的靶器官只能是肝脏【答案】BD【解析】【分析】甲状
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详解】A、组织液单向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单向渗透进入血浆,所以若该图表示细胞外液各成分的单方向联系,则a
、b、c分别为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正确;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在大脑皮层,所以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位于脊髓,e为传出神经,c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
肉构成,B错误;C、若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D、若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胰岛B细胞,则e为胰岛素,其作用的靶细胞是全身的细胞,D错误。故
选BD。23.激动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干旱环境下使用激动素可影响棉花产量。为探究干旱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激动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棉花生产早期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激动素直接从植
物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B.该实验存在两组空白对照,不符合对照原则C.干旱时棉花植株体内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降低D.激动素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答案】C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在缺水情况下,1、2、3单位的激动素对棉花的相对产量都有促进作用
,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依次降低。【详解】A、激动素不是植物激素,所以不能由植物产生,A错误;B、该实验存在两组对照即缺水条件和水分充足条件,符合对照原则,B错误;C、干旱时棉花植株体内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
降低,增加植物抗逆性,C正确;D、激动素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D正确。故选CD。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
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同等干扰强度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D.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植食动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答案】AB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
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详解】A、负反馈调节是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B、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即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B正确;C、沙漠生态系统环境恶劣,相比之下,草原生态系统环境较好,同等强度的干扰下,
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C错误;D、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作用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替代,从而避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衡,D正确。故选ABD。25.下列有关加酶洗衣粉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类织物
不能用加蛋白酶的洗衣粉来洗涤B.加酶洗衣粉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对环境污染更小C.加酶洗衣粉保存时要注意防潮,使用时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D.加酶洗衣粉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答案】ABCD【解析】【分析】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
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详解】A、蛋白酶会水解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类织物不能用加蛋白酶的洗衣
粉来洗涤,A正确;B、生活中推广使用加酶洗衣粉代替普通含磷洗衣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这是因为含磷污水排放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微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污染,B正确;C、加酶洗衣粉保存时要注意防潮,使用时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破坏酶的活性,C正确;D、加酶
洗衣粉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D正确。故选ABC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5分。26.2019年底爆发的世界性肺炎疫情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腹泻等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感染该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症状,原
因之一是病毒的刺激,引起下丘脑______________中枢活动增强,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2)感染者机体会发生特异性
免疫反应,其中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血浆疗法是用康复病人的血液制备成血浆进行治疗,在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中使用,有的效果较好,请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其原理: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患者是因为抗体攻击了肺部正常细胞,导致粘液过多堵塞气道,呼吸困难,这属于_______________病。(3)若某人是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他应采取以下哪些做法?__________
____①做好隔离防护措施②和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③保持通风,勤洗手④及时去医院检查⑤定时服用抗生素【答案】(1).体温调节(2).肾上腺素(3).与被抗原(或新冠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或靶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4).防卫(5).康复病人的血液制备成的血浆含有针对新冠病
毒的抗体,可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使之失去感染力(6).自身免疫(7).①③④【解析】【分析】题干中“世界性肺炎疫情”提示了围绕免疫调节进行答题。【详解】(1)题干中“发热”“产热增加”提示这属于体温调节,由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分泌的甲状腺
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加。(2)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被抗原(或新冠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或靶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免疫系统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应对的是外来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血浆疗法是用康复病人的血液制备成血浆进行治疗
,康复病人的血液制备成的血浆含有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可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使之失去感染力;有的患者是因为抗体攻击了肺部正常细胞,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细胞,这属于自身免疫病。(3)若某人是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他应采取做好隔离防护措施、保持通风,勤洗手和及时去医院检查,故选①③
④。【点睛】免疫系统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对外来病毒的免疫属于防卫功能,对自身异常细胞起监控和清除功能。27.为了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人员将菜豆幼苗去除根系和幼芽后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如图1所示,
对插条的处理方式及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它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发育起_____________作用的___________有机物。图1中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
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图2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在图2所示实验中,分析对比Ⅰ、Ⅱ两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可能会导致B叶________________,为证明这一结论,设置的对照实验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图2中实验Ⅱ、Ⅲ和Ⅳ组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数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促进细胞分裂(2).调节(3).微量(4).减少内源细胞分裂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5).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或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的
部位),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或去除的A叶的数量)(6).生长受抑制(7).用等量蒸馏水处理A叶(8).(在一定范围内,)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解析】【分析】1、根据图1分析,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植物自身体内的细胞分裂素(内源激素)对实
验结果的干扰;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也是用于排除外来营养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图2显示,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是“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Ⅱ、Ⅲ和Ⅳ组比较说明对插条进行的实
验处理是“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3、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详解】(1)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它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
物;根系和幼芽产生的植物激素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为避免其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必须除去。(2)从图2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用细胞分裂素分布处理A、B叶片,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的A叶。(3)在实验Ⅰ中
,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生长受抑制;为证明该结论,该实验的(空白)对照处理是用等量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4)A由图2可知:(在一定范围内)A叶片数量越少,B叶面积相对值越小说明生长越慢。【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调节的有关实验,要求学生识记植物
激素的产生部位和生理作用,能够结合题干和题图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保证对照实验中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28.为治理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某地用芦苇、凤眼莲、藻类植物、鱼、浮游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构建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请回答下列问
题:(1)凤眼莲能分泌对藻类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通过传递_____________信息与藻类形成________的种间关系。(2)该湿地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的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其意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湿地中能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向水体中通入空气能提高污
水处理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污染物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答案】(1).化学(2).竞争(3
).垂直(4).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5).分解者(6).促进细菌、真菌的有氧呼吸,加快有机物的分解(7).物质循环【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竞争: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是指两种共居一起,
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3.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的空间和食物条件。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高大的乔木压制住了它的对手,充分的获得了光能.而其他植物要么逐渐衰落、消失
,要么生态功能被迫分化,去另辟蹊径。举个例子,低等植物如苔藓,更能利用高等植物所较少利用的蓝紫光,同样保证了种群的繁衍。4.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
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分解者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体将会堆积成灾,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再参与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将终止,生态系统将会崩溃。【详解】(1)凤眼莲
能分泌对藻类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与藻类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等,通过传递化学信息与藻类形成竞争关系。(2)该湿地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这些植物在空间上分别属上、中、下层,湿地植物的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其意义为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3)湿地中能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向水体中通入空气能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原因是通入空气,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促进细菌、真菌的有氧呼吸,加快有机物的分解。污染物中的有机物最终
被分解为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分解者、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能从题干信息中分析得出结论。29.为了从土壤中筛选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某生物小组
利用下列材料和用具进行相关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1)材料用具:采集的土样、研钵、配制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的各种原料(含CMC-Na)、刚果红、培养箱和无菌水等。(2)实验步骤:①通常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点采集土样。②利用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的各种原料配制固体培养基后,进行__________灭菌,在倒平板时加入______。③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在研钵研碎后,加入一定量_____________进行稀释,制成土壤匀浆。④在无菌室内利用涂布
方法把土壤匀浆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然后放于恒温箱内__________________培养。⑤一段时间后,取出固体培养基进行观察,挑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为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可进一步纯化培养。(3)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组分包括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枯枝败叶多(落叶多、腐殖质多或纤维素含量丰富)(2).高压蒸汽(3).刚果红(4).无菌水(5).倒置(6).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7).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解析】【
分析】纤维素酶是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它不是单体酶,而是起协同作用的多组分酶系,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详解】(2)①通常在枯枝败叶多(落叶多、腐殖质多或纤维素含量丰富)的地
点采集土样,因为纤维素含量丰富,相对应地纤维素分解菌含量也高。②利用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的各种原料配制固体培养基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在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方便后续检测。③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在研钵研碎后,加入一定量无菌水进行稀释,制成土壤匀浆。④在无菌
室内利用涂布方法把土壤匀浆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然后放于恒温箱内倒置培养。⑤纤维素酶能降解周边的纤维素,从而破坏纤维素与刚果红染料形成的红色复合体,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3)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组分包括C1酶、Cx酶和
葡萄糖苷酶。【点睛】刚果红染料可以和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复合体,当纤维素酶将纤维素降解时,红色复合体被破坏,从而变透明,指示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30.生姜在生活中用处广泛,既可作为菜的配料,也可制备生姜汁,还可提取生姜油制作化妆品及香料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制备生姜汁
最常用的是_________法。为提高生姜的出汁率,可加入果胶酶,它还可使姜汁变得澄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工业上大规模生产姜汁,可采用固定化酶技术,固定化果胶酶一
般不用包埋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3)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请各举一例说明固定化细胞技术所具备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提取生姜油可采用水蒸气蒸馏
法,因为生姜油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至少写出两点)的特性。(5)下表是某同学提取生姜油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据此说明生姜油出油率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实验组别干姜(g)水量(ml)蒸馏时间(h)姜油(g
)出油率(%)色泽一251302.00.150.6淡黄色二251402.00.170.68淡黄色三251502.00.180.72淡黄色四251602.00.180.72淡黄色五251502.50.210.84淡黄色六251503.00.230.92淡黄色七251503.50.
230.92淡黄色【答案】(1).压榨(2).不溶性的果胶被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3).果胶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4).细胞比酶更容易固定(或固定化细胞时对酶活性的影响更小;或固定化细胞固定的是一系列酶)(5).
若反应物是大分子,不适合用固定化细胞技术(6).易挥发、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7).水量和蒸馏时间【解析】【分析】/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2、固定化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酵母细胞的活化。(2)配置氯化钙溶液:要用蒸馏水配置。(3)配制海藻酸
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4)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详解】(1)制备生姜汁最常用的方法是压榨法;果胶
酶是一类酶的总称,果胶酶能够将不溶性的果胶分解为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而使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2)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因此固定化酶技术一般不用包埋法。(3)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具有对酶活性的影响更小、
固定化细胞固定的是一系列酶等优点;但若反应物是大分子,则不适合用固定化细胞技术。(4)生姜油的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易挥发),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提取生姜油时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5)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水量和蒸馏时间,两者均可影响生
姜油出油率。【点睛】本题考查植物中有效成分提取的知识,考生识记植物中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和原理,明确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原理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