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2020年北京市第四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统一练习化学试题(解析版).doc,共(24)页,625.46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860b8b06590df738b466a5a73ac46a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0北京四中初三(下)统练化学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Al27S32Cl35.5Fe56Cu64Zn65K39Ca40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在空气的成分中,体
积分数约占21%的是()A.氮气B.二氧化碳C.氧气D.稀有气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氧气,故答案选择C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A
.氧B.硅C.铝D.铁【答案】A【解析】【分析】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它占总重量的48.6%;其次是硅,占26.3%;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据此解答。【详解】依据分析可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为氧。故选A。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B.钢铁生锈C.
干冰升华D.矿石粉碎【答案】B【解析】【详解】A、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矿石粉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B。24.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A.水晶(SiO2)B.钻石(C)C.食盐(NaCl)D.钟乳石(CaCO3)【答案】
A【解析】【详解】A、水晶(SiO2)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B、钻石(C)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C、食盐(NaCl)是由两种元素
组成的化合物,但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D、钟乳石(CaCO3)是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5.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酒精B.
蔗糖C.小苏打D.植物油【答案】D【解析】【详解】A、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易溶于水
,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D、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够形成溶液,符合题意。故选D。6.下列化学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H2+CuOΔCu+H2OB.2Mg+CO2点燃2MgO+CC.CO+CuOΔCu+CO2D.2NaBr+Cl2=2N
aCl+Br2【答案】C【解析】【详解】A、H2+CuOΔCu+H2O,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B、2Mg+CO2点燃2MgO+C,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
物的反3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C、CO+CuOΔCu+CO2,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D、2NaBr+Cl2=2NaCl+Br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C。7.锰元素的相关信息如
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属于金属元素B.原子核内中子数为25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0D.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4.94%【答案】A【解析】【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锰,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
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5,而不是中子数为25,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5;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5,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
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而不是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4.94%,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8.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浓硫酸有吸水性——用作干燥剂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用作保护气C.氧气密度比空
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D.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答案】C【解析】【详解】A、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常用浓硫酸来做某些物质的干燥剂,经常用于干燥气体中的水分,故A正确;4B、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以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用作保护气,故
B正确;C、氧气能用于急救病人,是由于氧气能供给呼吸,不是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故C错误;D、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可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形成雨水下降,故D正确。故选C。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
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C.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放出热量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答案】B【解析】【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
量白烟,放出热量,故A正确;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B错误。C、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产生无色气体,放出热量,故C正确;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放出热量,故D正确。故选B。
【点睛】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若出现物质的名称描述的是结论不是现象。10.下图表示的是一些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pH。下列有关这些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苹果汁的酸性大于酸雨的酸性B.厨房清洁剂的碱性小于小苏打水
的碱性C.小苏打水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酸雨呈酸性的主要原因是溶有二氧化碳【答案】A【解析】【详解】A、由图可知苹果汁的pH是3,酸雨的pH在4和5之间,pH的越小酸性越强,选项A正确;B、由图可知厨房清洁剂的pH在12和13之间,小苏打水的pH在8和9之间,pH越大碱性越强
,选项B错误;5C、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呈酸性,小苏打的pH在8和9之间,呈碱性,小苏打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治疗胃酸过多,选项C错误;D、虽然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但雨水的酸性较弱,不
能形成酸雨,选项D错误。故选A。11.丙氨酸(C3H7O2N)是一种氨基酸,下列有关丙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有2个氧原子B.相对分子质量是89g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7【答案】C【解析】【详解】A、丙氨酸是由丙氨酸分子构成的,1个丙氨
酸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A错误;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B错误;C、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12×3):(1×7):(16×2):14=36:7:32:14,
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C正确;D、丙氨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7)=36:7≠3:7,故D错误。故选C。【点睛】在比较同一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大小时,不一定将每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完全计算出来,可利用各元素的质量比进行比较,既快捷又准确。12.配制一定溶
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B.C.D.【答案】B【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固体应左物右码,B项放反了,故错。613.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D
.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并搅拌【答案】A【解析】【详解】A、家用电器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灭火,不能用水立即浇灭,以免发生触电事故,故A错误;B、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通风,故B正确;c、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能隔绝空气而灭火,故C正确;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并搅拌,使热量迅速散失,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故D正确。故选A。【点睛】浓硫酸稀释操作可简记为:酸入水,缓慢倒
,并搅拌。14.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会减少的()A.烧碱B.生石灰C.浓盐酸D.浓硫酸【答案】C【解析】【详解】A、烧碱即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易潮解以及和二氧化碳反应而质量增加,故错误。B、生石灰放在空气中易吸水而质量增加,故错误。C
、浓盐酸易挥发质量会减小,故正确。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于空气中会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质量增加,故错误。故选C。15.下列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3CO+Fe2O3=3CO2+2FeB.用含有还原性铁粉的麦片补铁:2Fe+6
HCl=2FeCl3+3H2↑C.用氢氧化钠处理含硫酸的废水:NaOH+H2SO4=Na2SO4+H2OD.正常的雨水显酸性:CO2+H2O=H2CO37【答案】D【解析】【详解】A、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
是Fe2O3)炼铁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3CO+Fe2O3高温2Fe+3CO2,,故A错误;B、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不能生成氯化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B错误;C、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NaOH+H2SO4=Na2SO4+2H2O,故C错误;D、正常的雨水显酸性是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D正确。故选D。【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
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16.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将硬水转化成软水向硬水中加入絮凝剂,过滤B除去CaO中的Ca
CO3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C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向80℃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D除去稀盐酸中混有的少量CaCl2溶液加入适量的Na2CO3溶液,过滤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A、向硬水中加入絮凝剂、过滤,不能
除去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故该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溶于水,会将主要物质除去,故该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向80℃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该实验8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D、盐
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混合物加入碳酸钠后,会将主要物质和杂质都除去,故该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点睛】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
不得改变。加入试剂除杂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主要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17.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取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c"B.恢复至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a>b=cC.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D.若继续降温至t1℃,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答案】D【解析】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a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的受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c的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由于t2℃时,Sa>Sb=Sc,故溶质质量分数a>b=c;由于温度没有变,因此S不变,故恢复到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a>b="c";蒸发后,都有固体析出,因此还是饱和溶液;降温到t1℃,c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18.“碳捕捉技术”是指
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用足量的NaOH溶液“捕捉”CO2,其过程的示意图如下(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9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过程可实现CO2零排放B.整个
过程中,至少发生了4个化学反应C.整个过程中,只有1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D.“反应并分离”的过程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蒸发、结晶【答案】B【解析】【详解】A、从反应流程图可知,二氧化碳含量高的气体通过捕捉室后,排放出二氧化碳含量低的
气体,可知该方法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不是零排放,故A错误;B、在捕捉室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进入反应器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氧化钙进入反应
器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二氧化碳通过一定的方法储存起来,由此可知,整个过程中至少发生了4个化学反应,故B正确;C、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又是捕捉室中的反应物,所以可以循环利用;碳酸
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观察图示,氧化钙还可循环利用,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故C错误;D.在“反应、分离”中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钠易
溶于水,所以分离CaCO3和NaOH应使用过滤操作,故D错误。故选B。19.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10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C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D向NaOH
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图像应该是呈一条水平直线,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锰元素的质量不
变,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增大,最后为一定值,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C、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银,当把铁粉加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首先置换出银,银被置换完才继续置换铜。铁过量时,得固体
为铁、银、铜,所得滤液所含溶质只为生成的Fe(NO3)2,加铁粉为0的时候,溶质只有AgNO3和Cu(NO3)2两种,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
量,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至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
,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20.取一定量Fe2O3与Al2O3的混合物,加入含溶质质量为9.8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A.0.8gB
.1.6gC.3.2gD.6.4g【答案】B【解析】【详解】Fe2O3+3H2SO4=Fe2(SO4)3+3H2O,Al2O3+3H2SO4=Al2(SO4)3+3H2O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知道,原混合物中氧元素都转化成水
中的氧元素,因此设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x,建立关系式:1124298169.8gHSOHOOx16=989.8gx解得:x=1.6g。II卷非选择题部分2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1)下列服装所使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
_____(填序号)。a.纯棉帽子b.羊毛衫c.涤纶运动裤(2)人们通过食物获取各种营养素。①水果和蔬菜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该营养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等作用。②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_______元素。(3)二氧化钛(TiO2)可制作用于家装的白色涂料
,其中Ti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4)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垃圾有:①易拉罐②废报纸③烂菜叶④矿泉水瓶,其中属于可回收的垃圾是___(填序号)。(5)洗涤剂能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___功能。【答案】(1).C(2).维生素(3).钙(4).+4(5).①②
④(6).乳化【解析】【详解】(1)纯棉属于天然纤维,羊毛属于天然纤维,涤纶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选C;(2)①水果和蔬菜富含的营养素是维生素;②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元素;(3)二氧化钛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
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12则有:x+(-2)×2=0,x=+4;(4))①易拉罐、②废报纸、④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的垃圾;(5)洗涤剂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2010年12月14日下午,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在中
国科技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旨在引导公众改变生活观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展览共设5个分主题展区。(1)地球村的“碳”危机,展示人类过度开发、高碳排放所造成的恶果,如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氧化亚氮(N2O)、甲烷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甲烷的化学式为___
________。(2)高科技的减“碳”术。为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3)新生活的低“碳”路。下
列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A少买不必要的衣服B使用节能电器C洗碗时不间断地放水冲洗D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材料2】氨基钠(NaNH2)是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工业上将钠于97~100℃熔融,向反应容器中缓慢通入无水的液氨(N
H3),再加热至350~360℃生成氨基钠和氢气。(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钠可能与水反应B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C维生素A中一定含有钠元素(2)制备氨基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3)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
【答案】(1).CH4(2).2CO2+6H2催化剂加热C2H4+4H2O(3).ABD(4).AB(5).132Na+2NH3350-360℃℃2NaNH2+H2↑(6).11【解析】【详解】材料1:(1)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中有甲烷成分,
它的化学式为CH4;(2)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催化剂加热C2H4+4H2O;(3)A、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可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
意;B、使用节能电器,可能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C、洗碗时不间断地放水冲洗,浪费水资源,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D、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可能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故选ABD;材料2
:(1)A、由于金属钠可以和NH3反应生成氢气,因此也有可能和含有氢元素的水发生反应,所以要让反应不能发生在钠和水之间,因此控制在无水环境中进行,故A正确;B、由于金属钠在97~100℃熔融,而铁的熔点是1535℃
,故B正确;C、由于氨基钠是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但在生成维生素A的同时有可能也生成了其他物质,因此维生素A中不一定含有钠元素,故C错误。故选AB;(2)金属钠和无水液氨在加热至350~360℃条件下反应生成氨基钠和氢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NH
3350-360℃℃2NaNH2+H2↑;(3)由图片信息可知11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核外电子数为11。23.我国古代纺织业常将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和生石灰在水中混合,用上层清液漂白织物。【资料】①K2CO3+Ca(OH)2=CaCO3↓+2KOH②
Ca(OH)2、K2CO3和KOH的部分溶解度如下表:温度/℃010203050溶解度/gCa(OH)20.180.170.160.150.14K2CO310710911011412114KOH97103112126140(1)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K2
CO3的质量是__________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的KOH溶液属于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2)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恢复到原温度,某些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纵坐标可能表示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溶质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分数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d溶剂的质量e溶液的质量(3)20℃时,将1.38gK2CO3固体放入100g水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搅拌使其充分反应,恢复到原温度,过滤,得到质量为1.5g的
固体。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加入氢氧化钙的质量是_________g。(4)将纯净的氯化钠配制成溶液。20℃时,向4个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4组
实验数据如下:实验序号①②③④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9368190溶液质量/g209236272272若将②中得到的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关于上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a①②所
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b③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20℃时,2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72gd20℃时,将④继续恒温蒸发100g水,过滤,得到质量为36g的固体【答案】(1).110(2).
不饱和(3).ae(4).KOH、Ca(OH)2(5).1.4(6).3764(7).abc【解析】15【详解】(1)根据表格可知,20℃时,K2CO3的溶解度为11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20℃时
,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K2CO3的质量是110g;20℃时,KOH溶解度为112g,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s100%100g+s,20℃时,KOH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12g100%52.8%112g+100g,50%<52.8%,溶质的质量分数
为50%的KOH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2)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温度升高时,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故溶质质量逐渐减小,当温度逐渐减低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溶解的溶质逐渐增多,由于氧化钙与水反应消耗一部分水,故溶质的质量比开始时溶
质质量要减小,故可以表示溶质质量的变化,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故可以表示溶液的变化,观察选项:ae符合题意;(3)设1.38g碳酸钾能生成沉淀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y()233213874KCO+CaOH=C1001.38gyxaCO+2KOH,1381.38g=1
00x,解得x=1g,而实际得到了1.5g固体,说明加入的氢氧化钙的量有剩余(剩余的质量为1.5g-1g=0.5g),碳酸钾全部参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故溶质为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钙;1381.38g=74y,解得:y=0.74g,所加Ca(OH)2
有部分溶解,溶解量为0.16g因此加入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0.74g+0.5g+0.16g=1.4g;(4)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知0.9%的生理盐水中溶质的质量为36g,因此溶液质量为36÷0.9%=4000g,因此需加水的质量为400
0g-236g=3764g;a、由③组溶液可知200g水中最多溶解272g-200g=72g食盐,因此①②为不饱和溶液,③④为饱和溶液;故a正确;b、③④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c、20℃时,200g水中最多溶解
氯化钠的质量为72g,故c正确;d、20℃时,④中溶液为饱和溶液且剩余18g食盐未溶解,将继续恒温蒸发100g水,100g水中最多溶解食盐36g,因此过滤得到固体质量应为36g+18g=54g,故d错误。故选abc。24.探究化学反应规律是
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16(1)图A表示的是电解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2)物质之所以发生化学反应,从微观的角度看,
是因为反应物的微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使微粒的结构发生改变,或微粒重新排列组合。①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B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②图C所示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反应发生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写出微粒
的符号)。(3)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①该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②4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D③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④若48gB完全反应,则生成C的质量为28g【答案】(1).2H2
O通电2H2↑+O2↑(2).2:2:1(3).H++OH-=H2O(4).Zn、Cu2+(5).②④【解析】17【详解】(1)由图示分析可知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与氧气,其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时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个数比为2:2:1;(2)①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微粒反应前后的变化是:反应前存在钠离子、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氢离子四种离子,反应后存在钠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所以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相互作用生成了
水分子,可表示为:H++OH-=H2O;②锌和硫酸铜反应时会置换出金属铜,同时生成硫酸锌,所以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反应发生的微粒是Zn失电子变成2n2+,Cu2+得电子变成Cu。(3)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4NH3+3O2点燃2N2+6H2
O。①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两种化合物,而该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组成,故①错误;②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据此可知只有D水是氧化物,其它三种物质均不是氧化物,故②正确;③
反应前有单质参与反应,反应后有单质生成,所以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有变化,故③错误;④设:若48gB完全反应,则生成C的质量为x,则有:3222965648g4NH+3O2NOx+6H点燃9648g=56xx=28g,故④正确。故选②④。【点睛】此题是一道微
观图示分析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图示能正确的书写有关方程式,并能通过微观知识分析反应的实质。25.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1)奥运场馆“鸟巢”使用了大量的钢铁。钢铁与_______________直接接触容易
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钢铁生锈。(2)实验室用图示实验模拟炼铁反应的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8a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b处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3)取某溶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向试管中继续加入足量的另
一种金属,溶液中FeSO4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试分析:①若b点表示的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则a点表示的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写出1种情况即可),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②若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则加入的另一种金属
是_____。【答案】(1).潮湿空气(或氧气和水)(2).红色粉末逐渐变黑(3).除去一氧化碳气体(或防止CO污染空气、处理尾气)(4).FeSO4和H2SO4(或FeSO4和CuSO4或FeSO4、C
uSO4和H2SO4)(5).Fe+H2SO4=FeSO4+H2↑或Fe+CuSO4=Cu+FeSO4(6).Zn【解析】【详解】(1)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2)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是红色的粉末,铁是黑色的粉末,一氧化碳
有毒,需要进行燃烧处理,a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粉末逐渐变黑;b处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除去一氧化碳气体(或防止CO污染空气、处理尾气);(3)①硫酸亚铁的质量先增加,说明是铁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由于开始就含有硫酸亚铁,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若b点表示的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则a点表示的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FeSO4和H2SO4(或FeSO4和CuSO4或FeSO4、CuSO4和H2SO4);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H2
SO4=FeSO4+H2↑或Fe+CuSO4=Cu+FeSO4;②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根据化学方程式Zn+FeSO4=Fe+ZnSO4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56份质量的铁,锌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溶液的质
量不19断增加,硫酸亚铁的质量逐渐减小,说明硫酸亚铁参加了反应,加入的金属可以是锌,故填Zn。26.实验小组的同学研讨初中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时,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中的每一步均有明显现象,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资料】①CaCl2+Na2CO3=C
aCO3↓+2NaCl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回答下列问题:(1)气体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2)步骤②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3)E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____
___。(4)B溶液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④中产生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5)实验后将盛有C固体烧杯中的上清液取出少量,继续加入E溶液,仍有C固体析出,已知A与E中的阳离子相同,则实验后所得溶液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___
__。【答案】(1).CO2(2).红色液体变为无色(3).Na2CO3(4).Na2CO3+2HCl=2NaCl+H2O+CO2↑(5).NaCl、CaCl2、酚酞【解析】【分析】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步骤①中有明显现象,A溶液一定呈碱性,步骤②是加入B溶
液后有明显实验现象,B可能加入酸溶液,例如盐酸,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红色褪去,步骤③加入少量的固体C,产生了D气体,固体完全消失,酸和碳酸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C可能碳酸钙,D气体可能二氧化碳,溶液在存在氯化钙或氯化钙和盐酸;步骤④是加入溶液E,先产
生D气体后产生C沉淀,碳酸钠加入氯化钙和盐酸混合溶液中,先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E溶液是碳酸钠溶液。代入实验过程,符合题意。【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1)气体D是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3)酸性溶液
能与碱性溶液反应,生成中性溶液,所以步骤②的实验现象为红色液体变为无色;20(4)E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2CO3;(5)B溶液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B可能是盐酸,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④中产生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6)实验后将盛有C固体烧杯中的上清液取出少量,继续加入E溶液,仍有C固体析出,说明有氯化钙存在,同时有生成的氯化钠和酚酞,实验后所得溶液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2、酚酞。27.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
问题。(1)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为__________。(3)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
也可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装置是___________。【答案】(1).铁架台(2).2KMnO4K2MnO4+MnO2+O2↑(3).B(4).D或E(5).2H2O22MnO2H2O+O2↑(6).A【解析】【详解】
(1)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选
用的发生装置为B;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收集装置为D或E;(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MnO2H2O+O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也可做
实验21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装置是A。【点睛】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28.甲、乙两小组同学分别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做兴趣实验。(1)甲组实验:①在A装置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___。②连接A、B装置,打开a、c,关闭b,向B中集气瓶内充入气体,检验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③关闭a、c,打开b,用冷毛巾捂住B中集气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___。(2)乙组实验:【资料】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均极易溶于水,且两者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NH4Cl)。在c右端的导管口套一个气球,在A的锥形瓶中放入浓盐酸,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浓硫酸,有HCl气体产生,待A中的空气被排净后,连接A、B
装置,打开a、c,关闭b,气球微微鼓起。产生HCl气体的原因是_____。②关闭a,将A中的药品替换为NaOH固体和浓氨水,待A中的空气被排净后,连接A、B装置,打开a,一段时间后关闭a,B中集气瓶内有白烟产生。冷却至室温后气球恢复原状。关闭c打开b
,B中导管内的液面无任何变化。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右端的导管口处,若熄灭则气体已集满(3).烧杯中的无色液体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或形成喷泉)(4).2NaO
H+CO2=Na2CO3+H2O(5).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热,使浓盐酸中的HCl气体溶解度减小,导致HCl气体逸出(6).NH3和HCl恰好完全反应,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解析】【分析】2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时放出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收集时从集气瓶底部开始
慢慢充满集气瓶,当有二氧化碳从上方导管排出时,集气瓶内二氧化碳已收集满。【详解】(1)①大理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②二氧化碳从a管进入,瓶内空气从位于上部的导管c排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会从底部逐渐充满瓶子,当有二氧化碳气体从c管排出时,说明瓶内已收集满二氧化碳,故可用燃烧的木条放在c导管口,木条熄灭则可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③用冷毛巾捂住B中集气瓶,
瓶内二氧化碳气体遇冷收缩引起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集气瓶,进入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使瓶内气体减少,烧杯内氢氧化钠溶液则会更多地流入集气瓶,故观察到B装置中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无色液体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或形成喷泉),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
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2)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当向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浓硫酸遇到溶液中的水而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HCl的溶解度减小,加剧浓盐酸的挥发,而产生大量HCl气体。②NaO
H固体和浓氨水混合后,产生大量的氨气,氨气与集气瓶内的HCl气体发生反应生成固体氯化铵,当通入的氨气恰好与瓶内HCl气体完全反应时,瓶内压强恢复至原来的压强而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故气球恢复至原状,烧杯内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流入集气瓶中
。29.碱石灰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干燥剂。【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是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③CaCl2+Na2CO3=CaCO3↓+2NaCl【提出问题】对实验室中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探究。【进行猜想】久置碱石灰
样品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上述五种物质中,属于碱的是_______。样品中可能含有Ca(OH)2的原因是(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实验过程】试回答下列问题:23(1)
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2)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A样品中加水后容器壁发热,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aOB样品加足量水后仍有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C溶液A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D溶液C加入酚酞变红
,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NaOH(3)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的操作中,判断加入试剂过量的方案是______。(4)写出溶液C中所含阴离子的符号______。【实验结论】该久置碱石灰样品中肯定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其它成分尚不能确定。【答案】(1).N
aOH、Ca(OH)2(2).CaO+H2O=Ca(OH)2(3).过滤(4).C(5).取滴加了CaCl2溶液后的浊液的上层清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加入试剂过量。(反之,则不过量。)(6).OH-、Cl
-(7).Na2CO3【解析】【详解】[进行猜想]根据碱的定义可以判断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碱;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碱的是NaOH、Ca(OH)2;样品中可能含有Ca(OH)2的原因是CaO+H2O=Ca(OH)2;[实验过程](1)根据操作后得
到是固体和液体,可以知道该操作为过滤;(2)A、将样品加入水中后得到较热的浊液,能够使浊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故两者都有可能,故A错误;B、如果固体中含有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接触会产生沉淀,所以在原混合物中不一定有碳酸钙,故B错误
;C、根据所给的物质中能够和氯化钙产生沉淀只有碳酸钠,故C正确;D、向溶液C加入酚酞后,酚酞变红,虽然可以证明存在着氢氧根离子,但是由于在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后,如果样品中同时存在着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那么它们要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而在后续的操作中不能排除这个反应的干扰,所以不能确定溶
液C中的氢氧化钠是来自于样品中,还是反应生成的,故D错;故选C;(3)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氯化钙过量则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的操作中,判断加入试剂过量的方案是取滴加了CaCl2溶液后的浊液的上层清液少许放入试管中
,加入Na2C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加入试剂过量。(反之,则不过量。);(4)溶液C加酚酞变红色,酚酞试液只有遇到碱性溶液才会变红,故在溶液中一定存在着氢氧根离子。根24据流程可知,溶液一定存在氯离子。溶液C中所含阴离子的符号是OH-、
Cl-;[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可以得出在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