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206.17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814eb2b5814b1ff432b5b64c979a15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高二历史一、选择题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级不同,获得不同的次级政治地位。西周这一举措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社
会稳定B.维护周王室统治C.抑制诸侯实力D.加强宗族认同感2.史载,秦代诸多大事,如更名号,议帝号,设郡县等,都是由以丞相为首的高级官僚机构参与朝议决定的。这说明,在秦朝A.至高无上的皇权已受到威胁B.行政中枢的
运作不受皇权的干预C.重大事件皆由丞相参与决议D.丞相是皇权之下各种事务的总领3.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汉武帝即位后,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此后,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至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材料所述现象有利于
A.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内朝势力C.限制丞相职权D.维护国家统一4.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现象。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下A
.中枢决策的有效性加强B.君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宰相之间彼此相互制衡D.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5.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
科举制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6.元朝二品以上的官员“选自特旨”,正三品至正七品官则由中书省“自除”。而具体负责行省“军国重事”的平章政
事为从一品,而且是两人。据此可知,元朝A.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B.严密的官僚体制保证了决策高效C.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7.《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线索解读,学界普遍接受。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
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A.历史解释需多种史料实证B.原始材料印证史实最可靠C.正史对史实的解读较模糊D.历史解释是否科学难确定8.清朝从康煕帝开始,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推丁入亩、耗羡归公、改土归
流等就是先通过密折制度君臣反复商讨后达成的共识。这说明,密折制度A.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实现了皇帝对全国政务实情的掌握D.使皇帝能够直接监察所有官僚9.下表为唐、宋、明、清四朝皇帝与大臣关系変化情况简表,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朝代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唐三省体制下,皇帝
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宋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明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清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
.宰相、大臣逐渐私窃皇权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政治决策的方式渐趋僵化10.鸦片战争发生时,清政府绿营兵和八旗兵肩负的并非只有征战一项,他们还担负着衙门日常勤务、守陵、河工、漕运等任务。清廷还规定“各省水陆孔道之旁,设立墩台,驻宿兵丁,所以护卫行人,稽査匪类”。清廷的这些举措A.反映了清政府统治
的腐朽不堪B.推动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C.促使满汉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D.不利于集中兵力抵御外敌11.近代列强发动的某次战争使清政府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同时,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并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一战争A.使中
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B.导致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D.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基本形成12.下面是民国三十年的一幅宣传画。该作品旨在A.促进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
合作C.激励中国民众团结抗日D.粉碎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13.用阶级观点去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显然是天国最革命的文献,其按人口均田的土地政策渗透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但与此相反,太平天国多数地区实施的则是“照旧
交粮纳税”的政策。这表明A.太平天国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B.《天朝田亩制度》遭到封建势力的狙击C.太平天国的革命理想与实践背离D.领导者的个人价值取向影响历史进程14.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A.开始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普遍建立C.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使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束缚中解放15.1927年11月28日,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该政府主席谭震林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
农会,建立基层政权,惩治土豪劣绅。这表明A.井冈山道路得到党内一致认可B.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民主革命的开始C.中国共产党尝试新的革命道路D.中国共产党已从初期幼稚走向了成熟16.有学者指出,这次会议在严厉评判党内“左”倾
错误的同时,并没有对个人进行斗争,而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让犯错误的同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会议的这一做法A.重新唤醒了中共党内的民主意识B.利于革命汲取教训,团结了同志C.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
.体现实事求是精神,明确了思想17.1947年12月,周恩来在有关军事形势的报告中指出:“战争的第二年,各条战线无例外地都转入主动。开始于7月的刘邓渡河,南线形势根本改変。现在,南线不但是大别山,就是江汉、桐枣地区也已站住了脚。”周恩来报告的是人民解放军的A.中原突
围B.战略防御C.战略反攻D.战略决战18.1953年3月1日,《选举法》正式颁布施行。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如图是当时的选民证,由此可知A.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法律保障B.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C.人民当家作主新的纪元开启
D.统一战线工作得到落实1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除了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与宪法规定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20.下图反映的是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我国A.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B.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C.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民主法制
化进程不断加快21.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并不局限于国内问题,也适应当前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目前世界存在着许多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按照“一国两制”的精神来处理,就可以消除许多争端和冲突。这表明,邓小平认为“一国
两制”A.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B.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推动了国家间合作与稳定D.为安全的国际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典范22.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废除、修改、重订。这体现的方
针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3.如图所示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4.1978年12月16日公布的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摘录如下:“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
,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摘录的内容A.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表明中美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C.体现了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改变D.反映出中美两国结盟以对抗苏联25.2001年6月,中俄等六国
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同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这表明中国A.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B.积极推进区域合作C.在区域合作中起
主导作用D.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权力制约理念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基于皇帝对职业官僚集团的控制需求而建立,其发展历程中蕴含着皇权对臣下权力的制
约与监督。御史台的出现标志着独立的监察机构诞生、专门化的监察制度开始建立。自西汉以来,各个朝代在不断完善监察机构的同时也通过制定系统的监察法规完善监察制度。西汉时期颁布《监御史九条》,为御史对地方官吏
及豪强进行监察而提供了的重要法律依据;宋代《诸路监司互察法》赋予了监司之间或监司与属官之间相互监督的权カ,以及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权。清朝末年制定的《钦定台规》作为独立的监察法典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该法律规范的内容不仅全面而且系统化較强,集历代监察法规之大成,
对于监察机关正确、合法地行使监察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章苏《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历史走向和特点》材料二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全国县(市)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1
954年至1959年我国行政监察制度进一步发展,此时原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监察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人民政府)设监察斤(局)各专署设监察处…新中国初期除政府内部的监察机关外,监察职权还“外溢”到了国营企业,在
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监察机构围绕企业执行国家计划的情况开展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查处了一批贪污、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2)根据
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监察制度与古代监察制度的不同点,并说明新中国监察制度建立的作用。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
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材料二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
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
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主要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28.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民主的本质是人民的统治,宪政的本质是对权力进行限制。近代早期,英美等国家通过宪政和民主的联结构建了有秩序的现代政治文明;而后现代化国家却在移植西方政治制度时出现了视野性遮蔽,将社会转型引向歧途。今天,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宪政和民主的联结是英美实现政
治现代化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在无“文化亲缘性”的国度进行制度移植具有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应重斯审视自身传统,建设与宪政民主功能相同的制度。——摘编自王雪梅《后现代化国家社会转型路径的选择一以宪政和民主联结为视角》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
结合,言之有理。)2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898年10月6日,康有为在香港接受了当时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纸《德臣报》的采访。政治经验严重不足的康有为,在采访中对慈禧太后大加攻击,称慈禧只是个妃子,光绪帝已经认识到她不是自己真正的母亲,又称光绪帝对自己如何信任,夸大
他本人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还称光绪帝已经给他密诏(实为康有为自己改窜或自拟的密诏),要让他去英国求救,恢复光绪帝的权力。采访文章在《中国邮报》和上海的《字林西报》刊出。彼时慈禧正有废帝之心,而朝中刘坤一等大臣为保全光绪帝正竭尽心力。康有为的一面之词,简直是火上浇油,慈禧据此可以认为光绪帝通过康有为
与外国人勾结。这个采访,对正被羁押于北京的光绪帝极为不利。张之洞看到采访后,大为震怒,发电给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海道蔡钧:“此报流传,为害甚烈。望飞速电嘱上海道,速与该报馆并领事切商,告以康有为断非端正忠爱之人,嘱其万勿再为传播……”——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前后诸政事》(1)根据材料,分析维新变
法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的表现。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高二历史解析版一、选择题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级不同,获得不同的次级政治地位。西周这一举
措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社会稳定B.维护周王室统治C.抑制诸侯实力D.加强宗族认同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级不同,获得
不同的次级政治地位”可得出是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这一举措可以尽量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维护周王室统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宗法制,与社会稳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嫡长继承制与抵制诸侯无关,排除C项;D项不是其主旨目的,排
除D项。故选B。2.史载,秦代诸多大事,如更名号,议帝号,设郡县等,都是由以丞相为首的高级官僚机构参与朝议决定的。这说明,在秦朝A.至高无上的皇权已受到威胁B.行政中枢的运作不受皇权的干预C.重大事件皆由丞相参与决议D.丞相是皇权之下各种事务的总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
是由以丞相为首的高级官僚机构参与朝议决定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是皇权之下各种事务的总领,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皇权受到威胁,所以A错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行政中枢的运作不受皇权的干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所以B错误;“重大事件皆
由丞相参与决议”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所以C错误。3.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汉武帝即位后,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此后,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至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材料所述现象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内朝势力C.限制丞相职权D.
维护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的政治。由“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章奏……先送至尚书台”可知,尚书令职权的扩大有利于削弱相权,使原属于宰相的权力
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上,宰相的职权发生了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尚书令属内朝官员,制衡的是外朝势力,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4.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
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现象。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下A.中枢决策的有效性加强B.君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宰相之间彼此相互制衡D.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答案】B【解析】【详解】按照唐制﹐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材料即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说明唐代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相权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唐代中枢决策的时效性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事堂对君主违规乱命的制约,而不是宰相间的相互制衡,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政事堂对君权的制约,掌握最高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政事堂,排除D项。5.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
准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宋代科举制选拔过程中的各种规定,这体现出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故排除A项;“已经杜绝了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世家大族特权,故排除D项。6.元朝二品以上的官员“选自特旨”,正三品至正七品官则由中书省“自除”。而具体负责行省“军国重事”的平章政事为从一品,而且是两人。据此可知,元朝A.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B.严密的官僚体制保证了决策高效C.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
】D【解析】【详解】各行省具体负责“军国重事”的平章政事为皇帝特旨任命的从一品官员,而且是两人,反映出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项正确;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元朝官僚
体制“严密”和“决策高效”,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C项错误。7.《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线索解读,学界普遍接受。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
明A.历史解释需多种史料实证B.原始材料印证史实最可靠C.正史对史实的解读较模糊D.历史解释是否科学难确定【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线索的解读,需要结合《明实录》等原始材料
的实证,否则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这说明历史解释需要多种类型的史料进行实证,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将原始史料和其他类型的史料进行对比,不具有可比性,B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明史》对巡抚制度解读的有所缺失,不能反映其他正史对巡抚制度的解读状况,因而
得不出C项;材料并未说明历史解释的科学性问题,D项错误。故选A。8.清朝从康煕帝开始,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推丁入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等就是先通过密折制度君臣反复商讨后达成的共识。这说明,密
折制度A.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实现了皇帝对全国政务实情的掌握D.使皇帝能够直接监察所有官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
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度可以及时的上通下达,减少了其中的办事环节,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所以B正确;密折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君主专制,不会增加财政收入,所以A错误;“实现了皇帝对全
国政务实情的掌握”说法绝对,所以C错误;“使皇帝能够直接监察所有官僚”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9.下表为唐、宋、明、清四朝皇帝与大臣关系変化情况简表,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朝代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唐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宋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
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明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清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宰相、大臣逐渐私窃皇权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政治决策的方式渐趋僵化【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受相权的制约;但到明清时期,皇帝任命亲信大臣参与决策,且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宰相制度已被废除,故B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皇帝与大臣关系变化,未涉及“政治决策的方式渐趋僵化”,故D项错误。10.鸦片战争发生时,清政府绿营兵和八旗兵肩负的并非只有征战一项,他们还担负着衙门日常勤务、守陵、河工、漕运等任务。清廷还规定“各省水陆孔道之旁,设立墩台,驻宿兵丁,所以护卫行人,稽査匪类”。清廷的这些举措A.反映了清政
府统治的腐朽不堪B.推动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C.促使满汉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D.不利于集中兵力抵御外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绿营兵和八旗兵除担负征战任务外,还担负着衙门日常勤务、守陵、河工、漕运等任务,职责众多容易分散兵力,不利于集中兵力抵御外敌,所以D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反映清政府
统治腐朽不堪,所以A错误;清廷的这些举措没有推动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涉及清政府绿营兵和八旗兵的职责,没有体现满汉之间的矛盾,所以C错误。11.近代列强发动的某次战争使清政府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同时,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并拆除天
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一战争A.使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B.导致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D.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基本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清政
府付出庞大的赔款”“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故选B;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开始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故排除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基本形成,故排除CD。12.下面
是民国三十年的一幅宣传画。该作品旨在A.促进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C.激励中国民众团结抗日D.粉碎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材料中的宣传语“尽忠报国流芳千古”、“卖国求荣
遗臭万年”、“奉劝诸位宁学岳飞不当秦桧”是为了激励中国民众团结抗日,所以C正确;国民革命于1927年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A错误;1937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B错误;1937年,淞沪会战粉碎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D错误
。13.用阶级观点去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显然是天国最革命的文献,其按人口均田的土地政策渗透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但与此相反,太平天国多数地区实施的则是“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这表明A.太平天国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B.《天朝田亩制度》遭到封建势力的
狙击C.太平天国的革命理想与实践背离D.领导者的个人价值取向影响历史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虽然提出了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但却并未付诸实施﹐依然"照旧交粮纳税",这表明太平天国的革命理想与革命实践脱节﹐故选C
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在实践中无法实施,不得不重新推行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A,B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国前期领导人集体决策的体现,而不是洪秀全个人价值取向的反映,排除D项。14.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
主义的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A.开始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普遍建立C.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使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束缚中解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革命后,
皇帝制度在中国推行不说明辛亥革命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项正确;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于戊戌变法,A项错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故排除B项;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有
一定贡献的,但不能直接说解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15.1927年11月28日,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该政府主席谭震林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惩治土豪劣绅。这表明A.井冈山道路得到党
内一致认可B.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民主革命的开始C.中国共产党尝试新的革命道路D.中国共产党已从初期幼稚走向了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土地革命。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的第一个地方红色政权,说明此
时中共尝试新的革命道路,故C项符合题意;此时党内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A项不符合题意;1927年11月,中共仍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B项不符合题意;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故D项不符合题意。16.有学者指出,这次会议在严厉评判党内“左”倾错误的同时,并没有对个人进行斗争,而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让犯错误的同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会议的这一做法A.重新唤醒了中共党内的民主意识B.利于革命汲取教训,团结了同志C.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体现实事求是精神,明确了思想【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会议在严厉评判党内‘左’倾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与遵义会议有关,且“也没有对个人进行斗争,而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让犯错误的同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一做法既有利于革命汲取教训,又有利于团
结革命同志,故选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C项;题干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确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但是材料并未涉及明确思想,故排除D项。17.1947年12月,周恩来在有关军事形势的报
告中指出:“战争的第二年,各条战线无例外地都转入主动。开始于7月的刘邓渡河,南线形势根本改変。现在,南线不但是大别山,就是江汉、桐枣地区也已站住了脚。”周恩来报告的是人民解放军的A.中原突围B.战略防御C.战略反攻D.战略决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
据材料“1947年12月”、“开始于7月的刘邓渡河”、“南线不但是大别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一个转折,所以C正确;1946年7月,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胜利完成中原突围,所以
A错误;根据材料“1947年12月”和“战争的第二年,各条战线无例外地都转入主动”可知,此时不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所以B错误;战略决战是从1948年9月开始,所以D错误。18.1953年3月1日,《选举法》正式颁布施行。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
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如图是当时的选民证,由此可知A.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法律保障B.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C.人民当家作主新的纪元开启D.统一战线工作得到落实【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
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可知,当时的选民证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制度的构建有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这个选民证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的起步,故A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已经意味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和人民当家做主新纪元的开启,
故BC错误;该选民证是组织构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和统一战线工作的落实无关,故D错误。1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除了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与宪法规定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
民主统一战线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C项符合材料内容,所以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
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A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B错
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涉及基层选举,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D错误。20.下图反映的是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我国A.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B.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C.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D.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所以B错误;材料涉及
县(区、市),而非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所以C错误。21.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并不局限于国内问题,也适应当前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目前世界存在着许多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按照“一国两制”的精神来处理,就可以消除许多争端和冲突。这表明,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A.具有
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B.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推动了国家间合作与稳定D.为安全的国际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典范【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一国两制”。邓小平认为“‘一国两制’不局限于国内问题”,还可以帮助世界解决争端和历史遗留问
题,所以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一国两制”国内和国际的意义,没有体现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对国家间合作与稳定的推动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
强调了“一国两制”不仅适合中国国情,对处理世界存在的许多争端也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其双重意义,没有体现为安全的国际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典范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22.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
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废除、修改、重订。这体现的方针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旧中国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
交关系,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因此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废除、修改、重订”可知B正确;一边倒指的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未涉及,A排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C排除;材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D排除。故选B。23.如图所示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柬埔寨”“越南”都属于印度支那地区,中国、苏联、法国和英国都是日内瓦会议的参加国,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在万隆会议上,而万
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材料中有英国和法国,故A项错误;不结盟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材料中有英国、法国和苏联,故B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周恩来并未参加,故D项错误。24.1978年12月16日公布的中美建立
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摘录如下:“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摘录的内容A.说明中
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表明中美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C.体现了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改变D.反映出中美两国结盟以对抗苏联【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根据材料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表明美国改变了一贯的对台政策,推动了中美关
系不断向前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间与材料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大陆对台湾政策是一贯的,材料所摘录的内容并未涉及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改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中美联合公报的
发表,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美国不得不考虑与中国的利益关系的改变,并未反映中美结盟对抗苏联,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5.2001年6月,中俄等六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同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有史以来中国
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这表明中国A.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B.积极推进区域合作C.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D.奉行睦邻友好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积极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及成立上合组织,说明的是中国积极推进区域合作,谋求共同发展,B正确;亚太经合组织中有发达国家,A排除;C错在主导,排除;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不都是中国的近邻,睦邻友好的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B。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权力制约理念在中
国古代早已存在。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基于皇帝对职业官僚集团的控制需求而建立,其发展历程中蕴含着皇权对臣下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御史台的出现标志着独立的监察机构诞生、专门化的监察制度开始建立。自西汉以来,各个朝代在不断完善监察机构的同时也通过制定系统的监察法规完善监察制度。西汉时期颁布《
监御史九条》,为御史对地方官吏及豪强进行监察而提供了的重要法律依据;宋代《诸路监司互察法》赋予了监司之间或监司与属官之间相互监督的权カ,以及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权。清朝末年制定的《钦定台规》作为独立的监察法典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该法律规范的内容不仅全面而且系统化較强,集历代监察法规之大成,
对于监察机关正确、合法地行使监察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章苏《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历史走向和特点》材料二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全国县(市)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195
4年至1959年我国行政监察制度进一步发展,此时原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监察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人民政府)设监察斤(局)各专署设监察处…新中国初期除政府内部的监察机关外,监察职权还“外溢”到了国营企业,
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监察机构围绕企业执行国家计划的情况开展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查处了一批贪污、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监察制度与古代监察制度的不同点,并说明新中国监察制度建立的作用。【答案】(1)特点:以皇权为核心;具有相对独立性;逐渐法律化、规范化;内涵不断丰富,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意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
定程度上保证了吏治的清明;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是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是为皇权统治服务,当皇权腐朽、社会黑暗时,监察制度就形同虚设。(2)不同点:监察机构从属于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构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监察职能延伸至经济领域作用:
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经济计划顺利完成;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基于皇帝对职业官僚集团的控制需求而建立,其发展历程中蕴含着皇权对臣下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御史台的出现标志着独立的监察机构诞生、专门化的监察制度开
始建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皇权为核心;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材料“自西汉以来,各个朝代在不断完善监察机构的同时也通过制定系统的监察法规完善监察制度”、“西汉时期颁布《监御史九条》,为御史对地方官吏及豪强进行监察而
提供了的重要法律依据;宋代《诸路监司互察法》赋予了监司之间或监司与属官之间相互监督的权カ,以及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权。清朝末年制定的《钦定台规》作为独立的监察法典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该法律规范的内容不仅全面而且系统化較强
,集历代监察法规之大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逐渐法律化、规范化;内涵不断丰富,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意义:根据材料“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基于皇帝对职业官僚集团的控制需求而建立,其发展历程中蕴含着皇权对臣下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
古代监察制度以皇权为核心,有利于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根据材料“西汉时期颁布《监御史九条》,为御史对地方官吏及豪强进行监察而提供了的重要法律依据;宋代《诸路监司互察法》赋予了监司之间或监司与属官之间相互监督的权カ,以及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权。
清朝末年制定的《钦定台规》作为独立的监察法典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该法律规范的内容不仅全面而且系统化較强,集历代监察法规之大成,对于监察机关正确、合法地行使监察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监察制度,可以
对臣下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吏治的清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是为皇权统治服务,当皇权腐朽、社会黑暗时,监察制度就形同虚设。(2)不同点:根据材料“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
会。全国县(市)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1954年至1959年我国行政监察制度进一步发展,此时原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监察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人民政府)设监察斤(局)各专署设监察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机构从属于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构代表人
民行使权力;根据材料“新中国初期除政府内部的监察机关外,监察职权还‘外溢’到了国营企业,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监察机构围绕企业执行国家计划的情况开展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查处了一批贪污、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
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察职能延伸至经济领域作用。作用:根据材料“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全国县(市)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1954年至1959年我国行政监察制
度进一步发展,此时原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监察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人民政府)设监察斤(局)各专署设监察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行为,进而保
障人民权益;根据材料“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监察机构围绕企业执行国家计划的情况开展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查处了一批贪污、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国家经济计划顺利完成;同时,也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
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摘自韩永利《浅论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材料二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
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
之间的主要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答案】(1)特点: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两个战场;自身贫弱,外援不足;抗战初期主战场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
场;战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起到关键性作用。(2)不同:①领导政党不同:正面战场由国民党领导,共产党领导了敌后战场;②抗战方针不同:正面战场主要依赖政府和军队,敌后战场贯彻人民战争路线;③抗战方式不同:正面战场以阵地战为主,敌后战场表现
为游击战、运动战;④抗战效果不同:初期中国军队虽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敌后战场虽装备低劣但顽强抵抗,成为抗战中后期的中流砥柱。(3)态度:历史地看待,不戴有色眼镜加以全盘否定;全面地看待,既不否定正面战场初期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也不否定其后期的消极影响。【解析】【分析】【详
解】(1)本题考查二战中中国战场的特点,学生从材料中“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自身贫弱、外援不足”、“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
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概况即可。(2)本题考查两个战场的区别,学生从领导政党、抗战方针、抗战效果等角度来分析即可。(3)本题考查对正面战争的评价,学生应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阐述,既要答出其积极作用
,也要看到其后期消极抗战的表现。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一定的材料概况和总结能力。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民主的本质是人民的统治,宪政的本质是对权力进行限制。近代早期,英美等国家通过宪政和民主的联结构建了有秩序的现代政治文明;而
后现代化国家却在移植西方政治制度时出现了视野性遮蔽,将社会转型引向歧途。今天,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宪政和民主的联结是英美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在无“文化亲缘性”的国度进行制度移植具有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应重斯审视自身传统,建设与宪政民主功能相同的制度。——摘编自王雪梅《后现代化
国家社会转型路径的选择一以宪政和民主联结为视角》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主题:不同国情和文明形态以及世界发展多样性决定任何国家都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阐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近代以来经历了深重
苦难,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坚持不懈地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议会制、多党制,中国都经历过、尝试过,但都以失败告终。事实证明,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新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并引领中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社会建
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中国在前进道路上取得辉煌成就证明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观点,例如根据材料“由于在无‘文化亲缘性’的国度进行制度移植具有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应重斯审视自身传统,建设与宪
政民主功能相同的制度”概括主题为:“不同国情和文明形态以及世界发展多样性决定任何国家都不能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其次,结合所学中国政治近代化过程相关史实,例如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政治探索失败;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成功等内容
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升华,阐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不能照搬他国政治制度。2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898年10月6日,康有为在香港接受了当时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纸《德臣报》的采访。政治经验严重不足的康有为,
在采访中对慈禧太后大加攻击,称慈禧只是个妃子,光绪帝已经认识到她不是自己真正的母亲,又称光绪帝对自己如何信任,夸大他本人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还称光绪帝已经给他密诏(实为康有为自己改窜或自拟的密诏),要让他去英国求救,恢复光绪帝的权力。采访文章在《中国邮报》和上海的《字林西报》刊出。彼时慈
禧正有废帝之心,而朝中刘坤一等大臣为保全光绪帝正竭尽心力。康有为的一面之词,简直是火上浇油,慈禧据此可以认为光绪帝通过康有为与外国人勾结。这个采访,对正被羁押于北京的光绪帝极为不利。张之洞看到采访后,大为震怒,发电给两江总督刘坤一、上
海道蔡钧:“此报流传,为害甚烈。望飞速电嘱上海道,速与该报馆并领事切商,告以康有为断非端正忠爱之人,嘱其万勿再为传播……”——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前后诸政事》(1)根据材料,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
,简要评价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的表现。【答案】(1)原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不成熟;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缺乏地方实力派的支持。(言之有理即可)(2)简评:康有为在香港发表言论,将改革失败原因归结为慈禧等个人因素,并散布向英国求助的消息,加深了慈禧对维新变法的仇视,这表现出康有
为在政治上的软弱和幼稚。(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不成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缺乏地方实力派的支持。(2)简评:根据材料“在采访中对慈
禧太后大加攻击,称慈禧只是个妃子……夸大他本人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还称光绪帝已经给他密诏(实为康有为自己改窜或自拟的密诏),要让他去英国求救,恢复光绪帝的权力”可知,康有为在香港发表言论,将改革失败原因归结为慈禧等个人因素,并散布向英国求助的消息;根据材料“彼时慈
禧正有废帝之心,而朝中刘坤一等大臣为保全光绪帝正竭尽心力。康有为的一面之词,简直是火上浇油,慈禧据此可以认为光绪帝通过康有为与外国人勾结”可知,加深了慈禧对维新变法的仇视,这表现出康有为在政治上的软弱和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