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368.831 KB
  • 2024-10-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1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4)页,368.83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792e00c1f176e5950fdf4a40df00df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溪一中高2022级高一下期期末模拟试题生物一、选择题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2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为3:1,得到这一结果,需要满足的条件是()①F1高茎产生的两种雌配子比例相等②F1高茎产生的两种雄配子比例相等③F1高茎产生的雌配子与雄配子的

数量相等④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⑤各种个体的存活几率相等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④【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根本原因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雄配子

,独立随配子遗传给子代,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此外,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详解】①②④:F1减数分裂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机会均等,才有可

能实现F2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为3∶1,①②④正确;③:F1高茎产生的雌配子数量比雄配子的数量少,③错误;⑤:各种个体的存活几率相等,才有可能实现3∶1,⑤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

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检验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B.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C.“F1(Dd)产生配子时,D和d彼此分离”属于其假说的内容D.“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孟德尔的假说

内容【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假说内容为:(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的。【详解】A、测交是与隐性个体进行杂交,可以检测待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检验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A正确;B、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根据F2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提出问题,B正确;C、“F1(Dd)产生配子时,D和d彼此分离”属

于其假说的核心内容,C正确;D、孟德尔并没有提出染色体的说法,D错误。故选D。3.水稻的高秆和矮秆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由另一对基因控制,两对基因均为完全显性,现有纯合亲本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植株杂交,F1均为高秆抗病

,F1自交得F2。多次重复实验,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结果如下: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病=66:9:9:16.由实验结果可知,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两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B.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

.若对F1进行测交,后代四种表型的比例应接近1:1:1:1【答案】D【解析】【分析】题目涉及两对相对性状,可对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综合。【详解】A、F2中高秆∶矮秆=(66+9)∶(9+16)=75∶25=3∶1,抗病∶感病=(66+9)∶(9+16)=75∶25=3∶

1,说明两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A正确;BC、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易病=66:9:9:16,不是9∶3∶3∶1,说明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C正确;D、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抗

病:矮秆易病=66:9:9:16,矮秆抗病类型占16/100,则双隐性胚子占比为4/10,双显性配子占比也为4/10,重组型配子分别占1/10、1/10,对F1进行测交,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后代四种表型的比例,会接

近4:1:1:4,D错误。故选D。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下图中的哪个过程()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

(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及相关比例;④表示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数。【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发生

于①配子的产生过程中。A正确,BCD错误。故选A。5.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适用于哪些生物()①噬菌体②乳酸菌③豌豆④蓝藻⑤蚜虫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

的遗传,因此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的遗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详解】①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①符合题意;②乳酸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

传规律,②符合题意;③豌豆属于高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细胞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③不符合题意;④蓝藻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④符合题意;⑤蚜虫属于真核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细胞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⑤不符合题意。①

②④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6.花椒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米,有香气,茎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刺。已知皮刺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S、s控制,基因型SS的植株表现为长皮刺,Ss的为短皮刺,ss的为无皮刺。皮刺颜色受另一对

等位基因T、t控制,T控制深绿色,t控制黄绿色,基因型为TT和Tt的皮刺是深绿色,tt的为黄绿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SsTt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子代能够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有4种B.子代短皮

刺深绿色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子代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6种D.子代有皮刺花椒中,SsTt所占的比例为1/3【答案】C【解析】【分析】1、由题意知,花椒皮刺形态及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因此两对等位基因

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2、基因型为SsTt的亲本自交,可以转化成两个分离定律问题:①Ss×Ss→1/4SS(长皮刺)、1/

2Ss(短皮刺)、1/4ss(无皮刺);②Tt×Tt→1/4TT(深绿色)、1/2Tt(深绿色)、1/4tt(黄绿色)。【详解】A、由分析可知,Ss×Ss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SS、ss两种,Tt×Tt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TT、tt两种

,因此对两对等位基因来说,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2×2=4种,A正确;B、由分析可知,子代短皮刺、深绿色的基因型是SsTT、SsTt两种,B正确;C、花椒有皮刺性状分为长皮刺和短皮刺两种,皮刺的颜色是深绿色和黄

绿色两种,无皮刺性状只有一种,因此子代的表现型是2×2+1=5种,C错误;D、子代有皮刺花椒的基因型是SS、Ss,其中Ss占2/3,皮刺颜色遗传中Tt占1/2,因此子代有皮刺花椒中,SsTt所占比例为2/3×1/2=1/3,D正确。故选C。【点睛】7.下列关于孟德尔遗

传规律的得出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A.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点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C.进行测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D.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答案】D【解析】【分析】1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两大定律的得出过程中都采用了假说-演绎法。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所以自然状态下的豌豆都为纯种;②具有多个易于区分

的相对性状;③花大,易于进行人工异花传粉操作。(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研究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4)运用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3、测交是孟德尔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所用的一种杂交方法。为了确定子一

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详解】A、孟德尔杂交实验中选用豌豆做实验是成功的基础,豌豆是一种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A正

确;B、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推理,也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B正确;C、测交是与隐性个体进行杂交,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C正确

;D、假说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是指受精过程,不能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因为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是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D错误。故选D。8.在某一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20%,基因型为Aa的

比例占60%,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20%。已知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丧失生殖能力,则该种群的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A.964B.9100C.14D.34【答案】A【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在某一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20%,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60

%,基因型为aa的比例占20%,由于要计算随机交配,故需要算出群体中的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为20%+60%×=50%,a的基因频率也为50%。但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丧失生殖能力,故基因频率需要避开aa计算,则A的基因频率为1/4+3/4×1/2=5/8=62.5%,则a的基因频率为/8=32

.5%。【详解】由题意知,aa不能交配,因此能交配产生后代的个体的基因型是AA、Aa,比例是1∶3,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5∶3,则a═13,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相同,也是A∶a=

5∶3,则a═3/8,因此“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aa═,3/8×3/8═9/64。即A正确。故选A。【点睛】9.下图甲、乙表示某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丙、丁表

示另一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细胞具有4对同源染色体B.乙细胞中染色体①②和①③出现在子细胞中的概率不同C.丙丁代表的动物体细胞内含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D.丁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答案】

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是进行有丝分裂后期,乙正常的体细胞,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甲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B、若乙细胞进

行有丝分裂,则①②③④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B错误;C、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说明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的后期,丙丁代表的动物体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C正确;D、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均等分裂

,所以为雄性动物,故丁细胞是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D正确。故选B。10.玉米的紫粒和黄粒是一对相对形状。同一品系X的黄粒玉米自交,后代全部是黄粒玉米;若接受另一品系Y紫粒玉米的花粉,后代既有黄粒的也有紫粒的

。由此推测可知()A.紫粒是显性性状B.黄粒是显性性状C.品系X是杂种D.品系Y是纯种【答案】A【解析】【分析】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

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的【详解】同一品系X的黄粒玉米自交,后代全部是黄粒玉米,这说明品系X的黄粒玉米是纯种,接受另一品系Y紫粒玉米的花粉后,后代既有黄粒的也有紫粒的,即性状发生分离

,这说明品系Y紫粒玉米是杂种,杂种表现的是显性性状;综上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某雄果蝇的细胞正常分裂,其体内细胞中一定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是()A.初级精母细胞B.减Ⅱ后期的次级精

母细胞C.间期的精原细胞D.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精母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末期的精原细胞都只含有1个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1个Y染色体或不

含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含有2个Y染色体。【详解】A、初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1条Y染色体,A错误;B、减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

2个Y染色体或不含Y染色体,B错误;C、间期的精原细胞只含有1条Y染色体,C错误;D、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此时期肯定含有2条Y染色体,D正确。故选D。12.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②摩尔根

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⑤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⑤【答案】C【解析】【分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详解】①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②正确;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③错误;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主要

由蛋白质和DNA组成,④错误;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⑤正确。综上所述,③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遗传性脑智力超常型孤独症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的遗传特点不包括()A.男性患者的

女儿全部发病B.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C.此病必定表现为隔代遗传D.男性患者的母亲必定是患者【答案】C【解析】【分析】1、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的致病基因由女儿传递给外孙,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2、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

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患者的女儿和母亲都是患者,如果女性正常,父亲和儿子都正常。【详解】A、由于男性的X染色体传递给女儿,因此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的女儿都是患者,A正确;B、女患者多于男患者是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之一,B正确;C、隔代

遗传是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显性遗传一般具有代代遗传的特点,C错误;D、由于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因此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的母亲一定患病,D正确。故选C。14.“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先下过蛋的

母鸡后来却变成公鸡,并能和母鸡交配。芦花基因(B)和非芦花基因(b)不在W染色体上。现偶得一只非芦花变性公鸡,与一只芦花母鸡交配,得到的子代中,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A.控制芦花

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B.变性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C.染色体组成为WW的鸡不能成活D.非芦花鸡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鸡的多【答案】D【解析】【分析】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为ZW,公鸡的性染色体为ZZ。原先下过蛋的母鸡变成公鸡后性染色体组成依然为ZW。【详解】

A、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变性公鸡的性染色体不变还是ZW,亲本的基因型为ZbW和ZBW,子代WW致死,ZBZb:ZBW:ZbW=1:1:1,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符合题干信息;若基因不位于Z染色体上,芦花母鸡基因型为BbZW,非芦花变性

公鸡为bbZW,子代的性状比例应为(芦花1:非芦花1)×(1雄性:2雌性),不符合题意,A正确;B、变性只是表现型的改变,基因型和染色体组成不变,故变性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为ZW,B正确;C、子代理论上性染色体组成为ZZ:ZW:WW=1:2:1,子代公鸡

比母鸡比例1:2,说明WW致死,C正确;D、假设由B/b表示这对等位基因,则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ZBZb,非芦花的基因型有ZbW、ZbZb,故非芦花的基因型种类比芦花的少,D错误。故选D。15.人体的神

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内()A.mRNA不同B.rRNA不同C.DNA不同D.tRNA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细胞和肌细胞是细胞分化形成的,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

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不同细胞所含的mRNA和蛋白质有所区别。【详解】A、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两者所含mRNA的种类不同,A正确;B、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中核糖体的结构相同,

即具有相同的rRNA,B错误;C、同一个人的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两者DNA上的遗传信息相同,C错误;D、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中tRNA的种类相同,D错误;故选A。16.在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摩尔根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含有转化因子DNAC.艾弗里的实验利用减法原理,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利用T2噬菌体证明了DNA是

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1、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2、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详解】A、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

的平行关系,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推测S型细菌含有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B错误;C、艾弗里实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即通过逐步加入不同的酶一一排除各种物质的作用,C正确;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利用T2噬菌体证明

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17.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实验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为对照实验,35S组为对照组,32P组为实验组B.35S组大肠杆菌裂解

后,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能检测到35SC.32P组的大肠杆菌裂解后,经搅拌、离心,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D.通过35S组的实验现象可推测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内【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

学成分)→组装→释放。【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是对比实验,实验中32P标记组和35S标记组都是实验组,A错误;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不进入大肠杆菌。35S组大肠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不到35S,

B错误;C、32P组经搅拌、离心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如果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子代噬菌体,则搅拌、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C错误;D、通过35S组放射现象,推测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噬菌体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D正确。故选D。18.

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用卡片构建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如下:脱氧核糖10个,磷酸10个,腺嘌呤3个,胸腺嘧啶2个,鸟嘌呤3个,胞嘧啶2个。构建的双链DNA片段中含有的氢键数最多为()A.4B.6C.8D.10【答案】D的【解析】【

分析】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且配对的碱基数目彼此相等,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这些卡片最多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即共形成4个脱氧核苷酸对。【详解】这些卡片最多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需8个

脱氧核糖和8个磷酸,而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D符合题意。故选D。19.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率为a,其中一

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双链DNA分子每条链上都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互补链中鸟嘌呤占该链碱基的比率为(a-b)/2C.(A+G)/(T+C)的比值体现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互补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在该链上所占的比例也为a【答案】D【解析

】【分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详解】A、该双链DNA分子每条链上都含1个游离的

磷酸基团,A错误;B、DNA中鸟嘌呤(G)与胞嘧啶(C)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率为a,DNA单链中G+C占比为a,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由于C=G,互补链中C占b,G占a-b,B错误;C、由于A=T,G=C,任何DNA双链分子

中(A+G)/(T+C)=1,不能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C错误;D、由于两条单链上C+G的数量相等,两条链碱基数量相等,因此互补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在该链上所占的比例也为a,D正确。故选D。20.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A.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的

核基因表达过程中B.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C.该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D.该图中最多有5种核苷酸【答案】B【解析】【分析】转录: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是在同时间进行的,发生在原核细胞中,A错误;B、转录过程中,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B正确;C、一个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过程,得到多条肽链,

C错误;D、该图中最多有8种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故选B。21.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有①、②、③B.⑤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时,遵循A-U、U-A、C-G、G-C的原则C.T2噬菌体能在

肺炎双球菌的细胞中完成①、②、③过程D.④、⑤只能发生在被RNA病毒感染的某些细胞中【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可知: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RNA复制,⑤表示逆转录。【详解】A、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

是高度分化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不会进行①DNA复制过程,A错误;B、⑤过程表示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此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即A-T、U-A、C-G、G-C,B错误;C、T2噬菌体属于病毒,寄生具有专一性,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在肺炎双球菌的细胞中不能生存,C错误;D、⑤(逆转录

)、④(RNA复制)只能发生在RNA病毒感染的某些细胞中,D正确。故选D。22.tRNA具有转运氨基酸的功能,如图tRNA携带的氨基酸是(各选项括号中内容为相应氨基酸的密码子)A.精氨酸(CGC)B.丙氨酸(GCG)C.甘氨酸(GGC)D.脯氨酸(CCG)【答案】B【解

析】【分析】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据图分析,tRNA的一侧3个碱基,即反密码子是CGC,而翻译过程中mRNA上密码子和tRNA上反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因此mRNA上的3个碱基是GCG。【详解】A、精氨酸(CGC)的反密码子是GCG,A错误;B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CGC,则密码子是GCG,决定的氨基酸是丙氨酸,B正确;C、甘氨酸(GGC)的反密码子是CCG,C错误;D、脯氨酸(CCG)的反密码子是GGC,D错误。故选B。23.如图是研究人员培育矮秆抗病新品种小麦的两种方案,①②③为方案一,①④⑤为方案二,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过程②是选出基因型为dT的花粉粒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B.过程⑤是选出矮秆抗病类型连续多代自交提高纯合度C.方案一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与方案二比,方案一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答案】A【解析】【分析】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取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

,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诱导染色体加倍。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生物,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叫二倍体,有三个染色体组叫三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的生物,叫单倍体。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详解】A、过程②是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

倍体幼苗,然后根据表现型选出基因型为dT的单倍体幼苗,A错误;B、过程⑤是通过逐代自交、不断筛选获得新品种,B正确;C、①②③为方案一,是单倍体育种,以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原理,C正确;D、与方案二杂交育种比,方案一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故选A。24.下列关于单倍

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的是()A.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B.水稻、玉米等二倍体植物的单倍体常常表现为植株矮小、茎秆细弱、果实、种子比较小C.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得到的三倍体往往高度不育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

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分裂阻断在分裂期【答案】B【解析】【分析】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2、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

组的则为多倍体。【详解】A、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二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属于单倍体,A正确;B、水稻、玉米等二倍体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常常是植株弱小、由于

高度不育,所以没有果实和种子,B错误;C、三倍体是由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获得的,由于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所以该个体高度不育,C正确;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

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故选B。25.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A.若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间的交换,可使一对等位基因之间发生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C.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该性状为不可

遗传变异D.基因重组可以使得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详解】A、若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间的交换,可使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可以发生在个体

发育的任何时期,具有随机性,B正确;C、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产生种子,但属于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C错误;D、基因重组不能使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使得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错误。故选B。2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狼与兔在生存斗争中共同进化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某海岛上全部鸟类所有个体的所有基因构成一个种群基因库

【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

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狼与兔在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

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D、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D错误。故选D。2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的叙述错误的是()A.证明生

物有共同起源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标志C.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是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再达到生殖隔离D.水葫芦大量生长降低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新物种形

成标志是两个种群出现生殖隔离。【详解】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是证明生物有共同起源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A正确;B、生殖隔离的实质是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新物种形成标志,B正确;C、物种的形成一般是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再达到生殖隔离,C错误;D、水葫芦

大量生长导致沉水植物无法得到阳光而被淘汰,降低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C。28.某种兰花细长的花矩底部分泌花蜜,主要由采蜜蛾类为其传粉。多年后发现,在某地其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进一步研究发现,花矩中花蜜大量减少,而二乙酸

甘油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有所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进而控制花矩中分泌物的合成B.该兰花种群中花矩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与传粉动物变换有关C.兰花花矩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是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

条件D.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协同进化【答案】C【解析】【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由题可知,二乙酸甘油酯是一种油脂类化合

物,说明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通过所合成的酶来合成其他物质(脂质,多糖等)进而控制花距中分泌物的合成,A正确;B、传粉动物变换会对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进行选择,从而影响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

的改变,B正确;C、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因此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而不是兰花花矩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C错误;D、在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的相互影响下,花蜜大量减少,二乙酸甘油酯有所增加,而传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兰花和传粉者都发生了

进化,这体现了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C。29.酵母菌细胞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后,使mRNA中段增加了连续的三个碱基AAG(终止密码子有UGA、UAG、UAA)。据此推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NA中碱基对发生改变的现象即是基因突变B.突变后的基因在复制时参与复制的

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比例减小C.突变后的基因表达时可能会在mRNA上增加AAG的位置停止翻译D.如果没有紫外线、X射线等因素的作用,自然状况下基因不可能发生突变【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

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A、DNA中碱基对发生改变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即是基因突变,A错误;B、基因是DNA分子的一个片段,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中嘧啶碱基和嘌呤碱基的比例各占1/2,因此突变后的基因在复制对参与复制的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比例不改变,B错误;C、若AAG刚好插入在原mRN

A的碱基U后面,使UAA刚好形成一个终止密码子,就可能使突变后的基因翻译时在该位置终止多肽链,C正确;D、自然状况下基因也可能发生自发突变,D错误。故选C。30.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

然选择的结果B.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C.适应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和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D.抗生素能诱发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从而适应具有抗生素的环境【

答案】D【解析】【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详解】A、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选择,产生了生物的适应现象,A正确;B、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均是自然选

择的产物,B正确;C、适应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和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但环境变化了,原来的适应就变得不适应,C正确;D、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而不是诱发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31.图

甲表示某雄性动物(2n=8)体内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和染色单体数,图乙为该动物某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图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某阶段物质含量或结构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表示染

色单体的是_____,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是_____,若上述细胞类型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则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用序号和“→”表示)(2)图乙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含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它对应图甲中

类型_____的细胞。(3)若丙图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则图乙细胞处于图丙曲线的_____段(填“bc”或“de”),其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答案】(1)①.②②.II③.I→II→

III→I→IV(2)①.减数分裂II后期②.0③.Ⅰ(3)①.de②.着丝粒(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解析】【分析】图甲中①代表染色体,②代表染色单体,③代表核DNA;Ⅰ可代表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代表有丝分裂前

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Ⅲ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图乙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并且着丝点(粒)分裂,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小问1详解】染色单体在着丝点(粒)分裂后数目为0,故代表染色单体的是②;Ⅰ可代表体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

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Ⅲ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Ⅱ;若类型I、II、III、IV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四种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I→II→III→I→IV。【小问2详解】图乙

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并且着丝点(粒)分裂,代表减数分裂II后期;此时细胞中没有四分体,0对同源染色体,对应图甲的Ⅰ细胞。【小问3详解】若丙图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图乙细胞不含染色单体,处于图丙的de段;cd段每条

染色单体上的DNA数由2变成1,说明此时发生了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32.图甲表示某动物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图解;图乙表示该生物某个体的体细胞内部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该生物的黑色素产生需要如图丙所示的3类基因参与控制,三类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请据图回

答下列问题:(1)能发生图甲所示过程的细胞结构有_____;该过程一般不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分裂期,原因是_____。(2)图甲中,若b2为RNA链,当b2含碱基A和U分别为24%和18%时,则b1链所在的DNA分子中,G所占的比例为_____;该过程结束

时,终止密码子位于_____(填“b1”或“b2”)链上。(3)图乙中正常情况下,该生物细胞中含有b基因最多时为_____个,b基因相互分离发生在_____(填时期)。(4)由图乙所示的基因型能否确定该生物体能否合成黑色素,并说明理由_____。(5)

由图丙可以得出,基因可以通过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某一性状可能受多对基因控制。【答案】(1)①.细胞核和线粒体②.染色质高度螺旋呈染色体,不容易解旋(2)①.29%②.b2(3)①.四②.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不能确定;控制酶3的基因不能确定(

5)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某生物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图解;图乙所示生物体的基因型为Aabb;图丙表示3种基因参与控制黑色素的形成,只有酶①②③同时存在时才能正常合成黑色素,其基因型为A_bbC_

。【小问1详解】图甲表示转录过程,由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也有少量的DNA分布,所以能发生该过程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在细胞分裂期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呈染色体,DNA结构稳定,不容易解旋,所以图甲所示转录过

程一般不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分裂期。【小问2详解】若b2为RNA链,当b2含碱基A和U分别为24%和18%时,则A+U=42%,对应的DNA分子中T+A=42%,因此,b1链所在的DNA分子中,G所占的比例为(1-42%)÷2=29%;密码子位于mRNA上

,所以该过程结束时,终止密码子位于b2链上。【小问3详解】据图可知,图乙所示的生物体的基因型为Aabb,细胞复制后基因型为AAaabbbb,因此该生物的体细胞含b基因最多为4个;b基因相互分离有两种情况:同一染

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两个b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b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小问4详解】由图3可知,基因型为A_bbC_的个体才能合成黑色素,图乙所示生物体的基因型为Aabb,控制酶③的基因不能确定,所以不

能确定该生物体是否能合成黑色素。【小问5详解】由图丙可以得出,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某一性状也可能受多对基因控制。33.某种动物的A基因编码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若突变为a基因则无此功能(A、a位于常染色体上)。IGF-2是该动物正常发育必需

的一种蛋白质,缺乏IGF-2时该动物表现为个体矮小。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如胞嘧啶在发生甲基化后转变成5-甲基胞嘧啶,但仍能与鸟嘌呤互补配对。小鼠卵细胞形成时若A基因特定区域发生甲基化,会阻断该基因的转录,精子形成时无此现象。图2为中心法则,揭示

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A基因和a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2)A基因特定区域发生甲基化,会影响图2中的_______(填字母)过程,表型发生_________(填

“可遗传”或“不可遗传”)变化。A基因的甲基化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基因突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基因甲基化后仍可转录则甲基化_________(填“会”或

“不会”)改变基因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3)基因型为Aa的小鼠可能表现为个体矮小,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2)①.b②.可遗传③.不属于④.甲基化不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⑤.不会(3)若A

基因来自母本,在产生卵细胞过程中发生了甲基化不能表达【解析】【分析】分析图1: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该图表示甲基化。分析图2: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

,c表示翻译,d表示逆转录,e表示RNA自我复制。小问1详解】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A与a的根本区别是二者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的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小问2详解】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

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因此A基因特定区域发生甲基化,会影响图2中的b转录过程。DNA分子发生甲基化后,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表型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甲基化不导致基因的

碱基序列改变,因此不属于基因突变。若某基因甲基化后可转录则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转录产物的碱基序列。【小问3详解】据题意可知,小鼠卵细胞形成时若A基因特定区域发生甲基化,会阻断该基因的转录,精子形成时无此

现象,基因型为Aa的小鼠若A基因来自母本,在产生卵细胞过程中发生了甲基化不能表达,进而可能表现【为个体矮小。34.果蝇的正常眼与无眼是1对相对性状,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需从基因与染色体

的位置关系及显隐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正常眼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果蝇的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的同源区段)(1)据图分析,关于果蝇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可以

排除的是_____。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1与Ⅲ-2杂交的子代中正常眼雄果蝇的概率是_____。(2)用Ⅱ-1与其亲本雄果蝇杂交获得大量子代,根据杂交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果蝇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理由是_____。(3)以

系谱图中呈现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要求:①只杂交一次;②仅根据子代表型预期结果;③不根据子代性状的比例预期结果)实验思路:_____。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①若_____则无眼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若_____则无眼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③若_____则无眼

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答案】(1)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②.3/8(2)①.不能②.无论正常眼是显性还是隐性,子代雌雄个体中正常眼:无眼均为1:1(3)①.用Ⅱ1(或Ⅱ2、Ⅱ4)与Ⅱ3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②.若子代全为正常眼

③.若出现无眼雌果蝇④.若子代无眼果蝇全为雄性【解析】【分析】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同源区段遗传,果蝇的有眼与无眼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染色体显性、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小问1详解】在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同源

区段的情况下,Ⅰ-1正常眼雌果蝇与Ⅰ-2无眼雄果蝇杂交,子二代中雌果蝇为正常眼,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若为伴X显性遗传,则其雌性子代均为无眼;Ⅰ-4正常眼雌果蝇与Ⅰ-3无眼雄果蝇杂交,Ⅱ-3雄果蝇为正常眼,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不可

能为伴Y遗传,若为伴Y遗传,Ⅱ-3应为无眼性状,则该性状的遗传不可能为伴Y遗传;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为伴X隐性遗传,即Ⅲ-1的基因型为XAY,Ⅱ-2的基因型为XAXa,Ⅲ-2的基因型为1/2XAXa、1/2XAXA,其产生的雌配子及比例为

3/4XA、1/4Xa,Ⅲ-1产生的雄配子及比例为1/2XA、1/2Y,因此产生子代正常眼雄果蝇XAY概率是3/4×1/2=3/8。【小问2详解】如果正常眼常染色体隐性,则Ⅰ-2为Aa,Ⅱ-1为aa;如果正常

眼为常染色体显性,则Ⅰ-2为aa,Ⅱ-1为Aa;两者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均为1:1,故不能判定其显隐性。【小问3详解】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