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7)页,292.50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703ad940fe34d695c9f674b26e5eea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测试高三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炳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
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齐、燕行刀币,赵、魏行布币,楚国行蚁鼻钱,秦国行圜钱。在
晚期楚国亦铸行布币,齐、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D.秦国国力明显增强2.某学者指出:“罗马人对希腊人征服,开启了希腊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时代。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
转换成了罗马政治统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这表明A.罗马文明中渗透了希腊文明B.希腊对岁罗马进行了文化侵略C.罗马继承了希腊民主政治D.希腊文明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3.春秋时期,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
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一措施A.加剧了民族矛盾B.推动了民族交融C.背离了尊王攘夷D.拉大了经济差距4.西汉初年,不仅王国内
的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这一规定意在A.打破封建等级秩序B.构建以礼入法的体制C.提高儒臣政治地位D.
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的的5.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学说,发生灾异时君主发表“罪己诏”成为项制度。北魏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孝文帝多次颁发“罪
己诏”说明北魏A.灾异现象多于西汉B.君主权力受到强力制约C.天人感应思想萌发D.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6.公元1世纪,身为游牧民族的大月氏人在中亚建国,形成庞大的贵霜帝国。4世纪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五胡十六国”也是游牧民族在农耕世界建立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建立A.
体现了草原文明优于农耕文明B.客观上促进民族和文明的交融C.导致了亚洲落后于时代潮流D.推动了全球贸易网的初步形成7.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减轻政府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B.形成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D.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瓦解8.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此举()A.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B.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
C.使变法遵循传统的意识D.希望恢复三代秩序9.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实行“恤民之政”。明仁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实施海禁加强对人民的控制B.实施仁政减轻人民负担C.减少开支缓
解财政压力D.促进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10.15世纪中叶以后,苏、湖二州及太湖流域由以前的余粮区逐渐变为缺粮区。“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所取代。这主要是由于苏湖地区A.农业生态环境遭
到了破坏B.经济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C.丧失了经济中心的地位D.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显露11.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
地、征收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C.优待少数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D.改变了夷夏观念且实现了民族平等12.明清时期,在《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历史通俗演义小说中,孔子不再是大成至圣文
宣王为君王形象,而被塑造为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顾及眼前利益,同时讲究灵活变通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A.符合市井民众的审美情趣B.说明孔子为人灵活多变C.反映了主流价值观念嬗变D.使儒家学说进一步完善13.下表是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和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的情况
。这种情况A.有利于中体西用思想进一步发展B.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的深入C.延续以往重视传统文化的做法D.反映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14.1919年5月,由于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掀起了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为口号的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
义。这说明五四运动A.加剧了中西文明的冲突B.以民族文化来反对外来文化C.受到一战与十月革命影响D.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15.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
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这反映了布达拉宫A.主要威胁是自然因素B.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C.保护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D.现代设施不利
于文物保护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没有科举的话或许中国会完全不同。科举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一个文化网络,不仅辅助皇权,制造帝国官僚而且维护士绅利益,构建了社会基本伦理与文化秩序。科举中既有王朝的政治利益
也有精英的社会利益同时还有儒家道学的文化理想,三者通过科举形成共赢。——摘编自葛兆光《明清科举的新文化史研究》材料二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
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势力迅速衰微,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为了宣扬儒学之道,韩愈又对佛道思想和六朝以来盛行的骈体文给子了猛烈的批判,使文章成为传播儒学的新途径。——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宋之际,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
坏。面对儒学的衰败,宋代儒者接续唐代儒者的理想,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最终形成理学,即儒学的复兴它越过汉唐诸儒,恢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儒学的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宋明理学有时候也被称为“佛老化的儒学”,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学术上,
也有人把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儒学复兴”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材料是《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描述的部分内容。提取材料信息,对《马可・波罗行纪
》塑造的中国形象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帝雍正受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他对这于国民生计不可缺少的百艺之首极为重视。各省农民被所在州、县长官评选为最勤劳、能干、孝悌
者,甚至可以封为八品官。——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材料二自佛法入中国,历代皇帝,并无崇奉。其唯结缘种,与有所捂证者,种种不一。求其深入经藏,直达禅源。证涅盘之妙心,具金刚之正眼,于修齐治平之暇,禅粘华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为第一也。——印光大师:雍正皇帝《
拣魔辨异录》石印序材料三当时流传: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庾”“任佞”十项皇帝为第一也。——印光大师:雍正皇帝《拣魔辨异录》石印序材料三当时流传: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
淫色”“好庾”“任佞”十项大罪。(1)印光大师与伏尔泰对雍正皇帝的评价各有何侧重?(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何高度评价雍正帝?(3)自雍正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对雍正帝负面评价较多原因是什么?(4)你认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
的因素有哪些?应遵循什么原则?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