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1.561 M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7.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襄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襄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襄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5.6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7.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襄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2)页,1.56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64755e523905ae8b337814d5fb0125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北省襄樊市2024届高考地理5月三模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出口监管配送型仓库指经海关批准设立,对已办结海关出口手续的货物进行存储、物

流配送的仓库,货物进仓后按照买家实际需求,将不同货物进行组合,拼装集装箱后配送至全球。该类仓库可建在港口附近、陆路口岸、大型工业园区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企业将货物存储至出口监管配送型仓库,可以()A.扩大出口

规模B.降低报关费用C.降低营销成本D.降低物流成本2.设立出口监管配送型仓库的地区通常()A.高新技术产业发达B.人多地少矛盾突出C.加工出口贸易频繁D.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答案】1.D2.C【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出口监管配送型仓库指经海关批准设立,对已办结海关出口

手续的货物进行存储、物流配送的仓库,货物进仓后按照买家实际需求,将不同货物进行组合,拼装集装箱后配送至全球。”可知,仓库可以满足集中配送,降低物流成本,与其他关系不大,故选D。【2题详解】仓库产品不一定科

技含量高,设立出口监管配送型仓库的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不大,A错误;出口监管配送型仓库所在地区与人口分布关系不大,人地矛盾不一定突出,B错误;出口监管配送型仓库对已办结海关出口手续的货物进行存储、物流配送的仓库,货物进仓后按照买家实际需求,将不同货物进行组

合,拼装集装箱后配送至全球,可推测该区域产品需要出口,故加工出口贸易频繁,C正确;出口监管配送型仓库需要的劳动力不一定多,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D错误。故选C。【点睛】出口监管配送型仓库是专门用于存储以实际离境为目的的出口货物的仓库。这种仓库经过海关

批准设立,主要用于对已办结海关出口手续的货物进行存储、保税物流配送,并提供流通性增值服务。出口监管配送型仓库的特点在于它们专注于出口货物的配送服务,确保货物能够高效、准确地送达国外市场。冰碛垄是冰川退缩后在冰川的前缘或两侧堆积成的垄岗状地形。波堆藏布江河谷分布着多条冰碛垄。研

究表明,在冰川退缩的过程中该地曾发育有古湖。实地考察发现,在湖相沉积物上覆盖着多个河流阶地(河流在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近似阶梯状的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推测图中冰碛垄最后形成的是()A.M2B.M3C.M4D.M64.古湖可能是()A.

泥石流阻塞形成的堰塞湖B.地壳断陷形成的构造湖C.冰碛物阻塞形成的堰塞湖D.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湖5.下列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①T1阶地形成②T2阶地形成③古湖泊形成④P冲积扇形成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答案】3.A4.C5.D【解析】【

3题详解】由图中冰碛垄位置可知,冰碛垄与河道位置大部分重叠,冰川退缩后形成河流的过程应该是从河流下游向上游退缩,最后形成的冰碛垄应该是位置最靠近上游的,从图中信息可知,M2冰碛垄位置在河流最上游,应该是最

后形成的,A对,BCD错。故选A。【4题详解】题目中提到“在冰川退缩过程中该地曾发育有古湖”,说明不是在冰川存在和侵蚀的过程中形成的湖,D错;若为构造湖,湖边应存在断层或较陡的湖床,图中湖床等高线稀疏,位于冰碛垄上,没有断层痕迹,B错;若为阻塞形成,应

在湖所在位置的河流下游处留下阻塞的物质,由图中可知,该处为M2冰碛垄,冲积扇位于更远处的下游,故阻塞物应为冰碛物而不是泥石流,C对,A错。故选C。【5题详解】由图中可知,阶地应该是地势抬升后河流向下侵蚀产生的,而使地势抬升的应是由于古湖形成,湖水使河水流速放缓

后在湖底形成的沉积物,故先形成的是古湖,然后形成位置较高的T2阶地,再形成位置较低的T1阶地,冲积扇P切断了T1阶地,故应形成于T1阶地之后,顺序应为③②①④,D对,ABC错。故选的D。【点睛】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

积的地貌,是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一般在青藏高原比较多见,在低海拔的地方很少有大规模的冰碛垄。冰碛垄的形成过程涉及冰川体携带大量的碎屑物随冰川体向下滑动,随着海祓降低、气温升高,冰川体前端融化,所携带的碎屑物沉积,沉积物随着冰川的运动源源不断的在此累积,随着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冰川退缩,碎屑

物堆积体在冰川体前端显露出来,形成冰碛垄。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依次相隔1个月的甲、乙、丙3个日期太阳高度角随时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示期间()A.太阳直射点先南移后北移B.甲日昼长为一年之中最长C.乙日晨线与纬线夹角最大D.丙日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远7.该地3个日期地方时7时的太

阳位置正确的是()A.B.C.D.【答案】6.C7.A【解析】6题详解】太阳高度角由日出时刻的0升高到正午最大,再降低在日落时刻的0。由图中北京时间可计算,甲日昼长大于12小时,乙日昼长等于12小时(北京时间14时日出,第二天

2时日落),丙日昼长小于12小时。该地位于北半球,结合甲到丙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可确定乙日是9月23日,则甲日是8月23日,【丙日是10月23日。由8月23日到9月23日再到10月23日,太阳直射点南移,A错误;北半球昼

长达到一年中最长的日期是6月22日,而不是8月23日,B错误;乙日9月23日,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故晨线与纬线夹角最大,为90°,C正确;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远,即地球位于远日点,应在7月初,而丙日是10月23日,D错误。故选C。【7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甲是8月23日,乙

是9月23日,丙是10月23日。乙日(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介于50°~60°,说明当地位于30°N~40°N,正午太阳常年位于正南方。甲日为8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当地昼长夜短,地方时6时前东北方向日出,后往正东、东南方向移动;乙日为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当地昼

夜等长,地方时6时正东方向日出,后往东南方向移动;丙日为10月23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当地昼短夜长,地方时6时后东南方向日出,后往正南方向移动。故3个日期地方时7时,甲日太阳位于偏东方向,乙丙均位于东南方向(且丙日太阳更靠南)。根据图示正东图例,可知南侧位于右侧,四幅图中只有A图

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直射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直射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太阳视运动轨迹中观测点位于北半球,则太阳运动轨道面均向南倾斜;观测点位于南半球,则太阳运动轨道面均向北倾斜;观测点位于赤道,则太

阳运动轨道面与地平圈垂直。焚风是指干燥空气下沉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麓,常受焚风影响。下图为2009-2018年石家庄焚风发生频次的日内变化及年内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8.石家庄焚风发生频

次及原因对应正确的是()①白天较低,山坡升温较慢②夜晚较高,山坡山风叠加③夏季较低,逆温现象明显④冬季较高,西北季风影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太行山山麓焚风频发影响可能有()A.雪线高度上升B.大雾天气增加C.森林火灾减少D.小麦收获

提前【答案】8.D9.D。.【解析】【8题详解】石家庄在太行山东麓,焚风主要为从西侧太行山吹来的西风,从图中可知,夜晚和冬季发生焚风的频次较高,夜晚从西侧山坡向下的焚风与山风叠加,强度更大,白天与谷风方向相反强度降低,①错,②对;冬季西北季风盛行,西风从太行山向下易形成焚风,焚风增加地面温度

,逆温现象减弱,③错,④对。D对,ABC错。故选D。【9题详解】太行山无常年积雪,故没有雪线,A错;焚风水平流动,吹散大雾,B错;焚风提高地面温度,使森林干燥,火灾发生概率增加,C错;焚风带来热量,促使小麦收获提前,D对。故选D。【点睛】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焚风现象是由于湿

空气越过山脉时,被迫抬升失去水分(一般形成地形雨)并在山脉背风坡一侧下沉时增温,形成高温并且干燥的气流。因而气团所经之地湿度明显下降,气温也会迅速升高。职住关系是指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位置关系,下图为城郊轨道交通沿线两种职住关系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10.

极化型职住关系主要反映了轨道交通沿线()A.交通方式多样B.逆城市化严重C.生产要素集中D.居住用地短缺11.与极化型相比,平衡型职住关系的突出优点是()①减缓就业型站点的拥堵②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地位③缩短职工

平均通勤时间④人口趋向轨道沿线集聚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0.C11.A【解析】【10题详解】读图,极化型职住关系中,生产要素集中在就业型站点附近,轨道交通沿线交通方式主要依赖轨道交通,交通方式较单一

,A错,C正确。极化型职住关系不能表明人口从城市向乡村迁移,不能反映逆城市化问题,B错。极化型职住关系中居住型站点较多,居住用地较多,D错。故选C。【11题详解】与极化型相比,平衡型职住关系中就业型站点分布在居住型站点之间,职工平均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缩短,也避免大量人流向一个就业型站点集聚,减

缓了就业型站点的拥堵,①③正确。平衡型职住关系就业站点分散,弱化了中心城区核心地位,②错。平衡型职住关系中,各类型站点之间的通勤联系方式更为多样,有利于缓解人口向轨道沿线集聚,④错。故选A。【点睛】拓展:职住平衡。职住平衡是在某一给定的地域范围内,居民中劳动者的数量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大致相等,

即职工的数量与住户的数量大体保持平衡状态,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勤交通可采用步行、自行车或者其他的非机动车方式;即使是使用机动车,出行距离和时间也比较短,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就有利于减少机动车

尤其是小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用电负荷是指电力消耗总功率。用电负荷高峰时,需启动正常运行以外的发电机组来满足用电需求,这部分机组称为调峰机组。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电力系统某日电力负荷及不同能源发电功率曲

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2.图示电力系统中,该日火力发电()A.发电功率与用电负荷完全同步B.调峰功率高峰出现在10时左右C.发电功率受煤炭资源蕴藏量限制D.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呈正相关13.在保障调峰能力前提下,该地为减少碳排放,可()A.减少区域内用电量B.增加火力发电机组C.降低风

力发电比例D.增强水力发电能力【答案】12.B13.D【解析】【12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火力发电功率与用电负荷并非完全同步,A错误;读图可知,用电荷高峰出现在10时左右,故调峰功率高峰大致出现在10时左右,B正确;火力发电功率主要受用电负荷等因素影响

,而非煤炭资源蕴藏量,C错误;从图中看,火力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并非呈正相关,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减少区域内用电量不现实,A错误;增加火力发电机组会增加碳排放,B错误;降低风力发电比例不利于利用可再生能源,且

不一定能减少碳排放,C错误;增强水力发电能力,可增加清洁电能,在保障调峰能力前提下能减少碳排放,D正确。故选D。【点睛】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主要有使用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大兴安岭多年冻

土区位于大兴安岭最北部,在稳定的东北积雪区中是雪深最深、积雪时长最长的区域,年均积雪深度9cm以上,年均积雪日数超过120天。下图是1974—2020年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积雪深度及日数年内分布统计。完成下面小

题。14.11月一次年3月该地区积雪日数相对稳定,与此无关的因素是()A.气温较低B.降雪日多C.海拔较高D.风力强劲15.研究表明,该地冬季平均积雪深度与平均地面一雪面温差呈正相关,这表明积雪具有()A.反射作用B.吸热作用C.散热作用D.保

温作用【答案】14.D15.D【解析】【14题详解】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在11月一次年3月期间气温均低于0℃,因此均为积雪日数,故积雪日数相对稳定,A不符合题意;从积雪深度可以看出,11月一次年2月期间积雪深度增加明显,说明降雪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保持低温,雪的融化较少,B不

符合题意;大兴安岭北部为山地,海拔较高,会使气温降低,C不符合题意;而风力强劲会吹走、吹化积雪,与积雪日数相对稳定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15题详解】题干中“积雪深度和地面一雪面温差呈正相关”,意思是说积雪的“厚度”越大,地面一雪面温差也越大,反之,越小。这说明积雪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D正确;

雪本身有反射作用与积雪的“厚度”无关,A错;雪可以吸热而融化,则地面一雪面温差会变小,B错;下雪的时候凝雪才会散热,C错误。故选D。【点睛】当近地气温较高时,积雪表层开始融化,大量吸热,造成虽有升温条件(日照),气温却不回升,也就是俗话说的“雪后寒”。气温过低,积雪无变化(或

直接结冰),对气温无明显影响。在天然环境下,积雪松散的结构有效阻止了空气和地面间的传热,导致地温不会随气温剧烈波动(尤其是夜间),积雪本身并不会影响地温,所以等于是起到了保温作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渤海是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结冰海区,每年冬季渤海都会有海冰发生,冰期3~4个月,每年的12月为初冰期,1~2月中旬为盛冰期,2月下旬~3月初为融冰期。在融冰期,流冰受海流影响会发生漂移。海冰灾害是渤海冬季的主要海洋灾害。下图

示意常年渤海海冰生消变化。(1)指出渤海海冰灾害危害较大的行业,推测我国海冰监测的主要方法。(2)简述辽东湾海冰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3)分析辽东湾海冰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答案】(1)危害较大的行业:石油开采、海上运输和海洋渔业。监测方法:利用海洋站、调查船现场勘

察,利用飞机雷达和卫星遥感监测。(2)时空分布特点:(北部海区)海冰出现的早,持续时间长;海冰面积大,盛冰期和融冰期海冰多集中在东南海岸。原因:辽东湾纬度更高,温度低;海湾封闭性好,受陆地影响大;辽东湾海冰受西北风影响大,在东

南岸堆积。(3)海冰反射率高,减弱了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减少;海冰是热的不良导体,阻隔海水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海冰减少了海水蒸发,导致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解析】【分析】本题以渤海为材料,涉及海冰冰情、地理信息技术以及海—气相互作

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渤海海冰灾害对海洋渔业、海上石油开采和海上交通运

输行业危害较大。为了及时监测海冰情况,我国主要采用飞机雷达和卫星遥感监测、利用海洋观测站和远洋调查船勘测的方式进行监测。【小问2详解】辽东湾海冰的时空分布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辽东湾的北部海区的海冰出现的时间较早,海冰消融

的时间较晚,冰期持续时间较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海域海冰面积较大,初冰期海冰主要集中在北部海域,盛冰期和融冰期海冰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海域。这是由于该地区纬度较高,受冬季风影响大,温度较低,海水易结冰;同时,辽东湾海域较封闭,海

水流动性差,且受陆地影响较大;冬季该海域盛行西北季风,受西风季风吹拂作用,海冰在东南岸堆积。【小问3详解】海冰会影响海水蒸发,导致近地面空气湿度降低;海冰可以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海冰的存在会减少太阳辐射能的吸收,从而降低海水的温度,海洋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减少,导致气温降低;海冰对于热量的

专递能力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会阻碍海水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潮湿或地表积水的环境中,死亡植物体分解缓慢,有机物不断积累,这些积累的有机物被称为泥炭,积累泥炭的土地被称为泥炭地。泥炭地被认为

是最大的陆地碳储库。苏门答腊岛东部分布有大面积的泥炭地。当地基于经济目的,一方面大规模采伐热带雨林,另一方面排空泥炭沼泽积水,然后放火烧掉泥炭,进行农田和经济林的开发。有专家认为,未来苏门答腊岛有“碳汇”功能降低并逐渐转变为“碳源”的风险(“碳汇”

是指从空气中清除碳的过程,“碳源”则相反)。目前印尼政府已颁布法规保护和逐渐恢复泥炭地。(1)分析苏门答腊岛泥炭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的原因。(2)简述苏门答腊岛“碳汇”功能降低并逐渐转变为“碳源”的过程。(3)说明保护苏门答腊岛泥炭地是如何实现自然环境服务功能

的。【答案】(1)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充沛,河流众多;东部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易形成地表积水环境;多森林和沼泽,植被茂盛。(2)热带雨林转变为农田或经济林,使其固碳(光合作用或吸收二氧化碳)效率降低;排空泥炭沼泽积水,造成泥炭不能持续形成,不能继续清除空气中碳;焚烧泥炭会加速释放地质时期内

已固定的碳。(3)提高固碳能力,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调节服务;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支撑服务;提供美丽风景,供人类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等文化服务。【解析】【分析】本题以苏门答腊岛泥炭地为材料,涉及泥炭地成因、碳吸收以及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

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苏门答腊岛东部地区泥炭地主要分布的原因是因为该地区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

畅,容易积水;同时,该地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为泥炭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此外,植被茂密,死亡植物体多,也为泥炭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物质来源。【小问2详解】苏门答腊岛“碳汇

”功能降低并逐渐转变为“碳源”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热带雨林被砍伐,转变为农田或者经济林,植被覆盖率降低,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导致森林碳汇功能降低;其次,泥炭沼泽被排水,不能够继续吸收固定空气中的碳,进一步加剧了碳汇功

能的降低;焚烧泥炭,导致泥炭中在地质史上固定的碳被释放出来,大量的碳进入大气中,转化为“碳源”。【小问3详解】保护苏门答腊岛泥炭地可以实现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泥炭地能够储存大量的碳,能够发挥调节气候的能力,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泥炭地能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发挥了调节服务能力;泥

炭地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发挥了支撑服务;能够提供独特的景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能够为人民提供休憩旅游观光的场所,使人们获取精神享受,体现了文化服务功能。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理论蒸发量是指在理想的气象条件和充足的水分供应下,理论上能够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的水分总

量。开都——孔雀河流域水资源较短缺,近年来当地推广棉花种植膜下滴灌技术。下图为新疆局部略图。的(1)开都——孔雀河流域理论蒸发量空间分布特征为____、____,分析其自然原因____。(2)简析开都——孔雀河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的原因。(3)说明膜下滴灌对棉花增产的积极作用。【

答案】(1)①.分布不均②.自西北向东南递增③.自西北向东南海拔降低,年均气温升高;自西北向东南降水减少,光照时间变长;东南部植被少,多大风天气。(2)气候干旱;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融水量受气温影响大;冬冷夏热;气温年际变化小。(3)缓解土壤盐碱化,提高棉花单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灌溉面

积;抵御低温冻害能力增强。【解析】【分析】本题以开都——孔雀河流域为材料,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开都——孔雀河流域理论蒸发量总体分布不均,自西北向东南递增。影响蒸发的因素有光照、气温、风速、裸露的水域表面积或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湿度等。自然原因:读图可知,自西北向

东南海拔降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气温高会使蒸发能力增强,导致理论蒸发量增加。自西北向东南降水减少,光照时间变长,有利于水分蒸发。东南部植被少,地表裸露面积大,更利于水分蒸发,多大风天气,会加快空气流动,带走水汽,进一步促进蒸发。【小问2详解】该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

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冰川融水量主要受气温影响,夏季气温高融水多,冬季气温低融水少,所以流量季节变化大。而气温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导致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小,所以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小。【小问3详解】膜下滴灌可以精准控制灌溉水量,减少水分蒸发和地表积水,从而缓解土壤盐碱化,有利于棉花生长,提

高单产;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可以灌溉更多的土地,扩大了灌溉面积;同时,膜下环境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抵御低温冻害的能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