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523.000 KB
  • 2024-09-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doc,共(19)页,523.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60615d2ace0d55bb1ce4b1e87f42ce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其弟周公摄政,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不久,管叔、蔡叔

联合封于宋地的商王后代武庚作乱,被周公平定。这反映出A.周初分封未改变松散的国家形式B.西周亟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C.叛乱导致分封制遭到严重的破坏D.分封制在不断地攻伐中日益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管叔、蔡叔联合封于宋地的商王后代武庚作乱”反映出武王分封后并未对封地进行

有效的监管,没有改变松散的国家形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秦代才建立起来,故B项错误;此时分封制还未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分封制的完善,故D项错误。2.中国古代社会的建构方式是血缘而不是契约,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

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这表明古代中国A.分封制的影响深远B.君主权力高度集中C家国同构格局明显D.家族观念十分浓厚【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反映了宗法制

有利于凝聚家族对族人的管理和处置,发展为政治关系。从而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格局,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秦朝开始才出现君主权力高度集中的内容,B错误。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对

材料表述不全面,排除D。【点睛】宗法制的作用:对当时: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④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

起。对后世: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3.《为吏之道》竹简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它是迄今为

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为吏之道》宗明义:“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韱(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表明秦朝()A.贯彻礼法兼施治国思想B.重视规范官员政治行为C.内圣外王思想已然确立D.黄老之学退

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为吏之道”等信息可知,秦朝要求官吏重视调查研究,不袒护、不徇私、不轻信,重视规范官员的政治行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秦朝的严明法度,以法治吏的思想,不

能体现礼治思想;C选项错误,内圣外王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是道家的政治思想,秦朝并未实施;D选项错误,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成为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某论文参考资料如下:《中国宰相制度变迁》、《宋代转运使补

论》、《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论文的主题应是A.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演化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C.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消长D.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君主专制制度,二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宰相制度变迁》、《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宋代转运使补论》、《元代行省制度研究》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综合这两个方面,此题应选择D项;A选项只符合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故A排除;材料未涉

及监察制度的演变,故B排除;C选项只符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国宰相制度变迁》、《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宋代转运使补论》、《元代行省制度研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方面入手,

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

任命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对“史实”“史论”“史识”概念的解释分析选项可知,A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

,A选项错误;B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B选项错误;C选项叙述的是对郡县制的评价,是“史论”而非“史识”,C选项错误;D选项叙述的内容是以科学史观为指导,分析郡县制度大量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结论,即科举制是怎样的制度,属于“史识”,因此D选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

“史实”“史论”“史识”三大史学要素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辨析他们所属的类型,得出正确答案。6.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

”;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A.由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C.开放的社会环境使科举制发展完善D.士人人生价值追求的趋同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始不以进士握第,不娶

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入翰林知贡举”可知,唐宋时期士人注重官位升迁、以登相位为荣的价值追求,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向平民社会转化,A不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科举制发展完善,C不符合题意。故选D。7.有学者

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答案】C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唐宋之际,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逐步由世家大族到地方士人精英,原因是科举制在宋代的深入推广,故选C;A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8.下面是1894年英国《笨

拙》杂志上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漫画,画面右边为一位文明女神注视着左边大海两条巨龙之间的战斗。此漫画A.表现出该战斗的复杂性B.谴责了日本的侵华行为C.暴露了殖民者的优越感D.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文信息“1894年”“大海两条巨龙之间的战斗

”可知,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再综合漫画的出处、名称“《文明的胜利》”及图中文明女神的形象可知,漫画表现了西方殖民者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持观望态度,并认为日本的胜利是西方文明的胜利。故漫画暴露了西方殖民者的优越心态,故选C项。其他三项由图片难以得出,排除ABD项。9.北洋

水师的英国教官琅威理“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水师中有“不怕丁军门(提督丁汝昌),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由此可见A.北洋官

兵自觉维护主权B.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C.北洋水师已经实现西化D.英国侵略势力受到一定遏制【答案】B【解析】【详解】琅威理治军严明,办事勤勉,在舰队官兵中灌输英国海军的条令,风纪严肃,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而官兵处

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说明中国官兵存在懒散、松弛的恶习,风纪不严肃,说明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故B正确。北洋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不是“维护主权”的表现,也不属于“英国侵略势力”排除A、D;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10.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C.

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鸦片战争时,中国民众没有支持中国军队,袖手旁观,甚至为英军提供服务,没有认识到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众缺乏民

族意识,故选D;材料不能体现国人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排除A;中国民众为英军提供服务,排除B;材料反映中国民众对鸦片战袖手旁观,不能说明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行进

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1.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

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材料“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

、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显然这一举措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B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错误;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属于国内革命战争而非民族战争,C错误;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12.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

,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农民

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A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解

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1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某一运动的大会上说:“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

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A.辛亥革命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答案

】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A选项排除。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B选项排除。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领导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D选项排除。14.如图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对其共同点认识错误的是A.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实行了特殊的社会制度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和生活方式不变,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两者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5.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

、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下列哪一方针政策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另起炉灶【答案】B【解析】【详解】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深化同周

边国家关系”等,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B项正确;“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分别是建国初期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国民党时期外交提出的外交方针,AD两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体现,

而且不是专门针对周边关系提出的外交政策,C项错误。16.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对苏联不能有依赖之心,对苏联的经验不能盲从照搬,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腿走路,“战略上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以上体现的外交原则是A.一边倒B.独立自主C.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D.另起炉灶【答案】B【解析】【详解】“对苏联不能有依赖之心,对苏联的经验不能盲从照搬,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腿走路”体现了新中国不盲从苏联经验,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故B正确;一边倒指的是在国际斗争中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

错误;另起炉灶针对的是国民政府屈辱的外交政策,故D错误。17.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

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新中国建立初

期的外交。根据材料,周恩来认为中国要积极发展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选C项;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新型区域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8.《大国梦起》一书中指出,联手抗苏的战略共识构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深入分析来看,此正常化中包含着不正常,因为第三者的压力走到了一起。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世界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解决中国台湾问题C.

“第三方的压力”来自于日本的不断崛起D.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推动中关关系改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关键词“联手抗苏的战略共识”可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是政治意愿的影响而不是世界形势变化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解决台湾问题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

要原因,故B项理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三方的压力指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包括日本的崛起,故C项理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美国孤立政策的失败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背景,故排除D项。19.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军队列成方阵,这种军阵由十

二列步兵密集组成,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位,直到全部阵亡。结果此战雅典以一万步兵战胜了十万波斯军队。从中可以体会到的雅典政治特色是A.法律至上B.公民意识C.直接民主D.轮番而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描述了雅典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

,“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位,直到全部阵亡”,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培养了战士的公民意识,战士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为了城邦的独立不惜付出生命,故B正确;雅典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直至战死,并非出于法律规定,故A错误;直接民主即

全体公民都享有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材料中的战例不能体现,故D错误。20.梭伦时期规定执政官上任必须宣誓遵守法律,而不是宣誓效忠于某人;伯利克里指出“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

们遵守法律”。这说明古代雅典A.执政官权力受到法律的保护B.提倡个人民主与自由C.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具有尊祟法律的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梭伦和伯利克里都强调“遵守”国家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古代雅典具有尊崇法律的传统,D项

正确;执政官宣誓遵守法律,不能说明其权利受法律保护,A项错误;比起个人自由,伯利克里更重视遵守法律,B项错误;两人观点都不是在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项错误。21.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个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与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

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个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罗马法A.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性强B涉及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D.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答案】B【解析】材料是

对财产的保护,说明了罗马法特别重视保护私有财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内容丰富翔实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保护财产而非协调社会矛盾和巩固统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在保障

奴隶主的权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2.有学者提出,“1832年改革法案并未显著扩大选民范围,但也使得代表权的基础从世袭特权向人口和财富因素转移。”这表明1832年议会改革A.增加了选民数量B.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C.稳定了社会局

势D.促使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选权【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使得代表权的基础从世袭特权向人口和财富因素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故选B;据材料“未显著扩大选民范围”,排除A;材料没涉及社会局势问题,排除C;1

969年18岁以上的英国人民才获得普选权,排除D。23.《大国崛起》中指出,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所以光荣,在于它没有流血,更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在于它的过程不像一场革命,而在于它的结果是地地道道的革

命。这主要说明“光荣革命”A.以理想方式实现了政治变革社会发展B.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的政治进程C.使英国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D.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光荣革命。

题意主旨侧重于光荣革命的革命方式,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排除C项;加强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以后,故排除D项;光荣革命“完成了1640

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并且是通过不流血的和平政变,所以是以理想方式实现了政治变革社会发展,故选A。24.“废除并替代奥巴马医疗改革法案”是特朗普的一个核心竞选承诺,特朗普一上台就签署了有关废除医改法案的行政命令。2017年5月4日,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7月17日晚,全体48名民主党参

议员均表示反对此法案。“很显然共和党废除并替换奥巴马医疗改革法的努力不会成功”。这主要反映了美国A.立法权高于行政权B.政党操纵政府决策C.参众两院制约总统D.参议院是权力中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实行行政权受国会的限制,故选C;美国的

政治体制是三权分立,A项排除;美国政党不能操纵政府决策,B项说法有误,排除;参议院是权力中心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25.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A.空想社会主

义产生与发展B.巴黎公社的伟大壮举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D.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只是概括了“圣西门”这一幅图片的主题,不能完全反映其他三幅图片的主题,选项不符合题意,故

A排除;“巴黎公社的伟大壮举”只是概括了“巴黎公社”这一幅图片的主题,不能完全反映其他三幅图片的主题,选项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题目图片分别显示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的尝试、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总结后可知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选项符合题意,故C正确;“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不能概括题目的前三幅图片的内容,选项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26.“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

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表明俄国的十月革命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C.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D.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及其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词“历史的引领者”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

创造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故B项正确;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及其格局不属于引领者的范畴,故C、D项错误

。27.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发展速度使明显放慢,出现停滞现象。到1985年,美国这个原来世界上最大债权国的国家,第一次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外债总额达1000亿美元,财政赤字超过2000亿美元,在工业品的出口方面落

后于西德和日本。由此可见,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A.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助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C.使美国丧失了霸权地位D.加剧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战后美苏两国间日

益加剧的军备竞赛成为阻碍两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美苏经济实力的下降和霸权地位的衰落,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美国并没有丧失霸权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苏两国间的

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故D项错误。28.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多极化趋势

进一步加强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述“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可知认为苏联解体对美国不利。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快,而美国要维护自己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当然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

因此对其来说是个灾难,故B正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苏联解体没有本质关系,故A项错误。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其与美国分庭抗礼在性质上与苏联和美国分庭抗礼相近,对美国来说最多是继续面对挑战,说不上是新生的灾难,而且苏联刚解体时,俄罗斯

的力量不及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没有那么巨大,故D错误。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与苏联解体也没有本质关系,故C错误。29.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演讲中说:“西方世界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以确保‘非共产主义世界中的不发达地区……不致沦为那种称为共产主义的奇特而难以驾驭的现代社

会组织的形式控制之下’。”对这一演讲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A.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否定和替代B.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C.表明美国放弃冷战思维和政策D.是为了争夺第三世界国家并且遏制苏联【答案】D【解析】【详解】罗斯托主张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使其“不致沦为那种成为共产主义的奇特而难以驾驭的现代社会组织的形式控制之下”,结合20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可知这一演讲的主旨是为了争夺第三世界国家并遏制苏联,故选D项;该演讲是对马歇尔计划的深化,不是否定和替代,排除A项;该演讲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以遏制苏联,不是为了维护这些发展中

国家独立自主的地位,是美国强化了冷战思维而非放弃,排除BC项。故选D。30.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租借的英国高升号运兵船。根据国际法,8月3日英国认定日本应对英国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负责,12日英国仍重申这一立场,20日英国转而声称中国应负赔偿责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英日矛盾因战争爆发而

消除B.中国在中日的舆论战中失利C.事件责任的裁定受利益主导D.中国战败导致英国态度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英国态度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其旨在纵容日本扩大侵华,以扩大自身的在华权益,由此可知,C符合

题意;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矛盾冲突,一度时期有所缓解,但“消除”的说法不正确,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舆论战的信息,故B不正确;当时甲午海战尚未开始,故D不正确。第Ⅱ卷(共计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3分,第32

小题12分,第33小题15分,共计40分。)31.法治取代人治、民主代替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

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材料二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树枝越界的,

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十二铜表法》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议会成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权利法案》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指出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的政治体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

法的基本特点。(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取得的主要权力。并回答这一做法对英国政体带来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的政体形式。试分析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建立起“

至为完美的国家”的原因。【答案】(1)治国理念:依法治国。政治体制:奴隶制民主政治。(2)特点:保护私有财产;注重法律公平。(3)权力:立法权;选举权;言论自由权。体制:君主立宪制。(4)“至善完美的国家”是指资产阶级共和国。理由: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强大,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资产阶级软弱;三民主义有明显的局限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方政治体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

武之地”分析得出。联系所学可知,古希腊建立的政治体制奴隶制民主政治。(2)罗马法的基本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根据材料中的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成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可以得出,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取得

的主要权力由立法权、选举权和言论自由权。这一做法对英国政体带来的影响是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4)联系所学可知,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的政体形式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社会性质、资产阶级软弱、三民主义有明显的局

限性等方面来回答。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确因落后而有很大困难,但这些因难绝不是不可克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绝没有当年海地与法国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而且,中国不是象海地那样的小国,而是拥有几亿人口和辽阔领土的大国。中国的实力并

非全面地处于劣势。——摘编自林华国《如何看待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

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以史为鉴——中国二战史研究综述》材料三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

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摘编自张继业等《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值得永远铭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国的困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的论述。(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答案】(1)困难: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落后;经济实力与西方相距甚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军队战斗力弱。(2)理解: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3)地位:中国抗击着日军的主力;是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日本法西斯的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析】【详解】(1)困难:根据“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得出经济实力与西方相距甚远;根据所学,还可从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落后、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军队

战斗力弱分析回答。(2)理解:根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得出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根据“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得出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3)地位:从日本投降前海外兵力分布看出,中国抗击着日军的主力,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根据“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得出中国的抗战对日本法西斯的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

大改革回眸】材料我国统编教材编写开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步入正轨。自清末至民国时期,都有官方统一的“部编教科书”,但由于旧中国持续的内忧外患和政府的腐败无能,控制力和执行力的不断衰减,加上教材质量不佳等原因,最终教材的统编工作以失败而告终。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我国

教材编写事业的新篇章。1950年,教材编写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将全国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权力收归中央,组织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编写队伍,并参考苏联的经验,开始编写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教科书。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撰混乱的局面,推动了新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摘编自郭戈《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教材编写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教材编写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历时长

,过程曲折,都发行过统编教材;官方统一负责;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专业性。(2)意义:加强了统编教材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纂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新的教材制度;强化了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解析】【详解】(1)“

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我国统编教材编写开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步入正轨”得出:历时长,过程曲折;由材料信息“自清末至民国时期,都有官方统一的‘部编教科书’……1950年,教材编写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将全国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权力收归中央”得出:都发行过统编

教材、官方统一负责;由材料信息“组织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编写队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专业性。(2)“意义”,根据材料细息“1950年,教材编写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将全国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权力收归中央,组织了一支专业

化、职业化的编写队伍”、“并参考苏联的经验,开始编写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教科书”、“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撰混乱的局面”、“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统编教材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纂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新的教材制度、强化了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角度分析。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