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01(新高考卷区)解析版.docx,共(20)页,705.35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5f66c628166b5f6ddd0d163eccb64f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好题优选优组卷·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11月模拟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11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空灵
,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
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
、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译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
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
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由曲地在丛树中逶选,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事不灵。亭子是实用
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
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材料二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
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正好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史上偏于抽象写意的艺术品的两个基本点。然而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空就成了"顽空""死空",谈不上美
感的力量了。因此,中国古代美学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外枯"乃指外形的简约、空虚;"中膏"是内在的生命力之旺盛,所以
"似澹而实美",并非一片死寂枯竭。刘克庄说过类似的话叫"若近而远,若淡而深";金圣叹则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来表达这种艺术境界。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涉及"简"的问题。简者简约,美学上的简约不同于科学论文或其他实用文体中的省略,而是说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也就
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
心境和意蕴的缘故。王维这首小诗名为《鹿柴》,全诗共四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荡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
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束,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林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总之,从美感经验的角度
说:空灵和简约是指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发生之力,每一意象、每一线条、色彩、音响都凝聚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美感张力。如宗白华先生说的:"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而这,不正是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的地方吗?形简而旨丰,以高度抽象、
饱蕴张力的形式传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理想在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国的古诗一向以意象简洁称著,而简洁中包含无穷的情感意味。(摘编自陶东风《空灵论》,文章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艺术"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中特别注重"虚"的创造,"虚"是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的途径之一。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C.中国古代美学
谈空灵往往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眼光,灵实和虚空构成了空灵风格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D.以极其简约的意象或线条传达丰富意蕴,给人以无穷想象,空灵的境界由此达成,因此可以说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材料二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空灵"这一话题。B.中国园林中假山、回廊等不可替代在于它们引领的虚空世界饱含着灵动性和深意。C.材料二将诗画放在一起论证,可表现出在中国艺术中"
空灵"存在共通性的特点。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是(3分)A.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B.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C.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
稀。(晏几道《临江仙》)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4.结合两则材料,给"空灵"下一个定义。(4分)5.《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的景致作了如下描写: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
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
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这座"潇湘馆"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6分)1.C(A项,“途径之一”有误,原文表述为“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
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B项,“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有误,材料一“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水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并没有与绘画,诗词比较。D项,"抽象艺术超过写实艺术”有误,材料二只对抽象艺术和写实艺术的部分做了比较,并未
得出整体上孰优孰劣的判断;“因此”也有误,属于强加因果。)2.B(“不可替代”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讲到了假山,回廊、小桥等陈设的美学意义和亭“有着独有的地位”,而并不能推出这些是不可替代的)3.D(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
空灵即在静穆的氛围、简化的外形中包蕴着丰盛的美感和生命的灵气。D项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A项,意为小草得到雨露的滋润,变得生机勃勃,花儿却遭到春寒侵袭难以绽放。诗歌虽为王维所作,但写于王维晚年,这两句言外之意为花儿尚且有如此遭遇,何况世
态炎凉,不说也罢。诗歌表面劝慰友人,实际也表达了王维欲用世而未能的愤激之情,有“金刚怒目”之意,因而A选项重在借花草抒情,与静穆的氛围,空灵的简约感、审美性不相符。B项,通过比喻和工笔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女性
的妆容,与空灵对简约的要求不符。C项,以叙述性的语言表情达意,材料二中所指的空灵则侧重于用简约的意象构筑诗歌意境,因面不符合.)4.空灵是以虚中有实、空中有灵,用简单的形式包蕴丰富的美感为特征,包括"空”(虚、无,静穆
)和“灵”(有、灵气、生命)两个基本点,在中国诗、画、园林等中国艺术中共同追求的祟高境界和重要美学思想。(中心句为“空灵是一种崇高境界和美学思想”,1分;“虚中有实"“形式简单却美感丰富”的特征,1分;"两个基本点”,1分;“诗、画,园林”的外延,1分。要点全面,用语表达接
近即可)5.①“潇湘馆”中曲折的游廊将人由外引领进入深处;②泉水流出形成的溪涧盘旋蜿蜒,与翠竹交相辉映,于小园中有山川之趣;③“潇湘馆”中“千百竿翠竹遮映”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①“潇湘馆”的陈设简约,而有雅致清幽之
意境,虚实相生,空灵相成。(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得满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4届高三河南省金科新未来1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在水一方王安忆我下乡落户的地方叫做五河,那里流传一句话:“五河五条河,淮浍中通沱,吃水要人驮
”。“浍”是“浍水”,“沱”是“沱河”;“中”和“通”至今没有明白是哪两个字,又是哪两条河,但无疑都是从淮河分叉出来的支流;第三句“吃水要人驮”却是直观的一幕。也不知道何种原因,沟渠交集汇流,地下水却不能饮用,坊间的说法,洗衣不下灰,煮米煮不烂,和面和不开。我们几百
户的村庄,只有一口甜水井可以生饮。到了城里,乡人称作街上,食用则全由淮河供给,所以,河滩上就有了一幅图画:汽油桶汲满水,安置在平板车上,拉车人弯着腰,绷直肩上的绳系,压瘪了车轱辘,一步步上岸,走过石板路,送去各家
各院。记得每桶水的价格是五角钱,按20世纪70年代的币值,这相当可观,清贫人户还是要拜以自己的劳力。驮水的营生集中在渡轮码头,上船和下船即可目睹,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后来,看《清史稿》方才知道“五河”是有名籍的,清代起就是著名的产酒地。这一项在
我的记忆中得到印证——县城的街巷空场,铺满了热腾腾的酒糟,船还未驶进码头,空气里就壅塞了醋酸,这气味也是哀伤。那时候,心情被忧虑占据,青春本就是惆怅,加上遭际,人在孤旅,前途未卜,或者,酵素自身就有戚容,它催化了天地悠远死生契阔,氤氲弥
漫情何以堪。无论以物质论,还是考工记,这一切本可视作人类进化,可惜我困顿在局部里,完全注意不到个体外的存在,于是,与它擦肩而过。从上海去往五河的路途颇为曲折。县城的陆路,唯有联通地区公署宿县的长途车,一日一来去;水路从淮河而行,也
是一日一来去。清早,大柳巷始发,五河排第二站,经无数停靠,最终到蚌埠。其中明光和临淮关沿铁路线,通火车,后者地名里有“关”字样,像是官渡。但我从来没在那里登岸,因火车只是过路,班次有限还都是慢车;蚌埠则是水陆枢纽,车次多,时间上就有余裕。倘若顺风顺水,下午三四点即入港,从容往火车站去,看一路风景,
吃一些闲嘴,仿佛进上海之前的热身。在乡人心目中,蚌埠就是个大码头,即便我们在田拢茅屋呆久了,陡然来到,也是目眩。汽车的鸣笛,街头的相骂,消防栓撞开龙头,水漫金山,电线杆子上短路的火花,都闪烁着城市之光。返回的路程,却是沉郁的。必须黎明时分在蚌埠下车,赶上客轮,才不至于滞留中途。这城市远不如来时的
可爱,漆黑的水泥壁垒,嵌着路灯,投下人影,梦魇似的。码头更显得凄凉,货船、驳船、拖斗,还有水上人家的水泥船和木船,星星点点的亮,其实那就是渔火,文人墨客的化境。可是,谁顾得上呢?诗词歌赋于当时的我们,实在太奢侈了。秋
冬季节,船就是在晨曦中起锚。我常常在甲板上站完一整个航程,即便满脑子愁烦,可也不能不注意日头跃出河面,染一川金水,然后在柳行后面跃跃地走,如歌行板的节奏。这情景是辉煌的,世事却是一味地辜负,于是更生凄楚。太阳活泼泼地跟随
船走,渐渐上了柳梢,再一跃而出,到了中天。光色平铺开来,晴空万里,这一艘轮渡的投影,豆荚似的,且薄如蝉翼,很奇怪,仿佛一个自己看着另一个自己。晨雾散去,景色并不因此变得鲜丽,反而是苍茫。十多年后,我在美国,第一次看密西西比河,惊艳于它的丰饶。有人将它比作长江,
实在是看走眼了,它更像亚马逊河,仿佛人类的婴儿期,膏腴肥沃,安然沉睡。而我们的河流,印刻着五千年文明的代价,看了要叫人落泪的。对岸传来砰的捶击,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照理也是古风,可谁想得起来,我们又一次和历史错过。从县城到我们村庄,要翻过一道一道的“圩”,
乡人们叫做“反”,可能是动词“翻”的谐音,地名上则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按《辞海》解,“圩”即“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堤坝层层围绕中的我们村,叫做“大刘庄”。无论村落还是所属的耕地,都不临近任何水道,让人有一种旱地平原的错觉。事实
上,每到农历六七月,大水涨出河床,漫过圩子,将刚出苗的豆地淹没,圩子顿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那里称农田为“湖”,下田即“下湖”。和风景中的“湖”不同概念,它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我们村就是这样和淮河遥相呼应,并
存于一条生命线。写作《五湖四海》①并不起因于它,而是反过来,从梢上开端,那就是拆船。台湾中山大学进出口的隧道正对渡口,我那时没事就搭乘轮渡,从这岸到那岸。二次大战结束,日军撤离,炸毁的船舰沉入海底,于是,拆
船业勃兴,带动这城市的大小经济体。其时,沉渣滤尽,海面平静,取而代之以渔业和餐饮。拆船这行当有一种隐喻,近指生产活动从水域到陆地,远的看,则可视作人类解体上一期文明,进化到下一期。建设和颓圮的周期在缩短,更替不断加速,新和旧推挤着,
废墟的裥皱里顶出楼宇。我还想写一个类似挪威作家汉姆生《垦荒记》那样的关于原始出发的故事,但二次文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此时此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来到眼前,如手卷般徐徐展开。小说中将安置拆船的作业场往东南方向迁徙,直至芜湖,这就到了长江边上。我从来没去过著名的芜湖,但长江贯通上下
,纵横交错,跑到哪里都跑不脱似的,不曾涉足的地方,不曾经历的故事,不曾认识的人……都在我的脑海中,你就不敢说没去过!现在,我的所有思绪全都集合起来,追根溯源似的,来到淮河流域那个小小的村庄。仿佛又是六七月的涨水期,秋作物全到了湖底,乡人们站在台子上,我们那里,村落都是建
在土垒的高地,叫做“台子”,鸡犬声声,炊烟袅袅,湖面上映出青苗的影子,多么像大洪水中的方舟,我们都是方舟的遗民。(有删改)【注】①《五湖四海》是作家王安忆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叙述了“50后”的修国妹和张建设这对“猫子”(水上人家)创业成功的故事,从生活细微处窥见时代巨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小
说在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在人间烟火中考量变迁中的人性与伦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五河城里的驮水营生比较繁荣,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B.五河是有名的产
酒地,作者下乡落户时,虽留意过县城的酒糟和空气里的醋酸味,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际而没有过多关注。C.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但回来时心情正好相反,觉得蚌埠不如之前“可爱”,沿途所见更显恐怖和凄凉。D.文章结尾,将六七月涨水期中的大
刘庄比作大洪水中的方舟,强调其周边水势浩大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的悲悯情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引用五河县流传的一句话,交代五河县的地域特点,引出下文对驮水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辛。
B.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同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地坛荒芜破败的景物描写一样,都能衬托出人物身处困境中的苦闷心情。C.作者不愿意接受有人把密西西比河比作长江,而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五河县大刘庄下乡落户时的见闻感受、为下文
交代写作《五湖四海》的初衷做铺垫。8.文章在叙述木杵捣衣、“圩”的地名和乡人称农田为“湖”等内容时,使用“照理也是古风”“流露出斯文的传统”“更可能包含人文和自然的秘辛”等说法,含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创作《五湖四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D(A项,“由于地下水不能饮用”错,村中的一口甜水井也是地下水。“
但作者认为这和古人的生活毫无二致,因而心生苍凉”错,原文是“这情景有一种古意,尤其是逆光中的剪影,地老天荒,让人心生苍凉”,只是说五河城里驮水卖水的场面让人觉得五河人还生活在古代,不是说他们和古人的生活完全一样。B项,“但因正忧虑于个人遭
际而没有过多关注”错,作者没有过多关注还有其他原因,如青春的惆怅、酵素自身的戚容等。C项,“作者从五河到上海的途中,一路心情舒畅”错,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作者在蚌埠到上海的路程中是心情舒畅的,但大刘庄到蚌埠则不
一定了,所以“一路心情舒畅”不能确定。)7.C(“愿意把长江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长江流域土地的贫瘠和资源的匮乏”错,根据原文“它更像亚马逊河……直到那时候,我们还用木杵捣衣”可知,作者愿意把密西西比河比作亚马逊河,意在突出五千年文明对长江流
域的过度开发造成的贫瘠。)8.①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当时落后的地域习俗。木杵捣衣是古老的习俗,乡人们保留书面语“小圩”“大圩”来称呼地名,以及把农田称为“湖”都使文章具有一种人文意识。②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进步缓慢和生存环境较差的忧心。
木杵捣衣代表了一种原始和落后,“湖”的概念更来自土地的淹没,圩中人民面对着一种生存上的困境。(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9.①20世纪70年代,作者下乡落户的经历让她认识到长江流域
的文明发展太过缓慢,需要进化到下一个文明,而人们已多次错失了发展机会。②受台湾拆船业的启发,作者认为拆船寓意新旧文明的加速更替,于是想写一个拆船的故事。③作者想写一个原始出发的故事,而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
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安徽合肥六校联盟11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题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
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
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
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
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
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节选自曹操《求贤令》)10.文中画波浪
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公谓A诸将曰B吾降C张绣等D失不便E取其质F以至G于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或相
反关系的称谓。B.“唯魏种且不弃孤也”中“且”与短语“且战且退”中“且”含义相同。C.顿首,旧时一种礼节。跪而头短暂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敬礼。D.“遂亡归吕布”中的“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年少有为,为人看重。曹操年少时尚义任侠,机灵能干,善于随机应变,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尤其被桥玄、何颢看重。B.曹操善于反省,知错就改。曹操深受张绣投降又反叛之害
,自己中箭,长子被杀,他当众检讨剖析错误,并承诺不再犯错。C.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D.《求贤令》和《短歌行》中均表达了曹操的“求贤若渴”之情,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较大不同,前者多直接表达
,后者多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13.翻译下列句子。(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14.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
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答案】10.BDF11.B12.A13.(1)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2)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
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14.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
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曰”表示后面是曹操对各将领说的话,“曰”表示领起后文说话的内容,故应在B处断开;“吾降张绣等”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失”是过失,作下句的主语,“失”前断开,即D处;“以至于此”表示前文“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的结果,故应在其前断开,即
F处。故在BDF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般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副词,将;连词,一边……一边。句意: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一边作战一边后退。C.正确。D.正确。逃亡;丢失。句意:就逃亡归附了吕布。/
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受到当时人追捧认可”错误,原文为“世人未之奇”,是说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
能力。(1)“济”,拯救;“安”,使……安定;“其”,大概。(2)“有司”,各级官府,主管官员;“遗滞”,被遗漏;“官”,官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可知,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
士,未必都能有德行。结合“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可知,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参考译文: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
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
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当初,曹
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
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
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
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
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六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
,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摘编自曹操《求贤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福建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小题。卖花声·题岳阳楼①张舜民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
作本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C.“醉袖”运用借代修辞,以
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美。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16.请简要概括本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所表达情感的异同。【答案】15.B16.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不同点:①张词写出了
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对前途的迷茫。②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错误,“十分”二字,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
“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的是歌妓的情态,歌女没有笑容。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杜诗颈联“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
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老病有孤舟”“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张诗“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
,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总之,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不同点:①“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写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
我离开的京都长安,张词写出了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对前途的迷茫。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
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高三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________,__
______?”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纷飞,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贤才犹豫不决的现状,曹操借此启发贤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2)《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两河的景色。(3)《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向敌人屈膝的国君对国家的疆土毫不爱惜。【答案】(1)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3)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解析】注意重点
字词的写法,如“匝”“予”“芥”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江西赣州市十八县(市、区)二十三校期中联考)(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临近傍晚,去镇上卖鱼回来。只见几个女孩身披彩霞沿着河岸在水里摸虾,霞光洒
在河面泛起一道道金光。虾很有灵性,平常在水里A,但一觉到危险马上就一扫尾巴,搅起一股浑水逃之夭夭了。①摸虾时,要相对选择平坦的河床,②最好还长有少量的水草。③人站在水里,弯下身子,④双手浸入水中,⑤慢慢地向前移动,虾感觉不到危险
;⑥双手离虾大约还有二十厘米左右时,⑦朝虾猛然一合,⑧连同河泥、水草和虾一起捏在手里。⑨掐住虾在水中荡一荡,洗净后装入虾篓,⑩然后继续向前摸去。回家路上在菜地里割些韭菜,晚餐就做一道韭菜炒河虾。记忆中,到了晚上,老家水乡,家家户
户把长条桌子搬到室外,先做餐桌,后当凉床。桌上放一碟花生米、一只咸鸭蛋、一盆凉拌黄瓜、一碗油炸鱼干、一盘韭菜炒虾,色香味俱全。人用筷子顶住啤酒瓶盖,用力一拨,只听得“噗”的一声,B。一家子围着长条桌子吃晚饭。男人们边喝边聊
,且聊且笑,有说夏季收成的,有聊稻秧长势的。女人们一边吃饭,一边摇着芭蕉扇给孩子们驱赶蚊子。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游动得很慢B盖子被打开了19.语句①可修改为:摸虾时,要选择相对平坦的河床。语句⑤可修改为:慢慢地向前移动,让虾感觉不到危险。语句⑥可修改为:双手离虾大约还有二十厘
米时(或改为“双手离虾还有二十厘米左右时”)。【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后面“但一觉到危险马上就一扫尾巴,搅起一股浑水逃之夭夭了”可知,此处应填“游动得很慢”之类的内容;B处,根据前面“人用筷子顶住啤酒瓶盖”可知,此
处应填“盖子被打开了”之类的内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第①句,“相对选择平坦”语序不当。“相对”的不是“选择”,而是“平坦”,故要将“相对”调到“平坦”的前面。第⑤句,“虾感觉不到危险”结构混乱,“虾感觉不到危险”和前文主语不一致,要在“虾感觉不到
危险”前面加上“让”。第⑥句,“大约还有二十厘米左右”不合逻辑,删掉“大约”或删掉“左右”。(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夏天是生意淡季,我们一群孩子就开始比赛逮苍蝇。卖服装的人家里多的是透明塑料袋,长方形,硬硬的,不会变形。塑料袋一边
前端突出一截,贴有胶带,把这一截剪了,待两边一样长,用手把袋子拦“腰”聚拢起来握紧,前面聚成张开的喇叭状,后面成了一个鼓鼓的“储蝇室”,“捕蝇器”便做好了。远远看到有苍蝇贪婪地趴在西瓜皮上,慢慢举起“捕蝇器
”,脱掉鞋,悄无声息地挪移过去,(1)靠近了,要轻,要快,伸手,猛地罩住。轻轻松开手,苍蝇便“嗡嗡”地,一头撞进“储蝇袋”里了。冬天是生意旺季,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备货。爸爸着手改动门面的布局,(2)一面用网格架起来的墙被拆了,从进门一直延伸到厨房边的狭长门面
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冬季衣服。厨房的过道、客厅、我的房间、二楼的楼梯上整齐地码着未拆封的衣服,生意再慌张,爸爸都能准确找到需要的衣服款式和型号。20.请写出以下句子中引号的作用。①用手把袋子拦“腰”聚拢起来握紧。②后面成了一个鼓鼓的“储蝇室”。③苍蝇便“嗡嗡”地。21.对文学作品来
说,句式运用往往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句式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分别写了孩子们捕虾和做“捕蝇器”捕苍蝇的事情,请分析这样选材的特点。【答案】20.①表示特殊
含义。②表示强调。③表示直接引用。21.第(1)句:运用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分明,节奏感较强,句意明晰,简洁明快,一语中的。既形象生动又短促有力地体现了捕苍蝇时的迅猛有力。第(2)句:运用长句,表意严密,精确,细致,内涵丰富,集中紧凑,逻辑性强,体现了父亲将门面布局改动后门面狭长、衣服式样多与数量
多的情形。22.①选取日常生活的事情来体现孩子们的生活状态。②富有童真、童趣,体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③用孩子腔调生动描述孩子们捕虾和做“捕蝇器”捕苍蝇的事情,具有诗意浪漫。【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本处
的“腰”是指袋子中间的某个部位,所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②袋子的后半部分是用来盛放苍蝇的,所以引号表示强调。③“嗡嗡”是苍蝇发出来的声音,所以引号表示直接引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句式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第(1)句:本处运用了五个五句,第一个句子三个字,第五个句子四个字,其
他每个句子两个字,所以从句式上看,运用了短句。短句的连用,富有节奏感,并且每个句子表示逮苍蝇的一个步骤,所以句意非常地明确,简洁明快,通过这些短句可以看出逮苍蝇时要轻、要快、要有力,表达非常地生动形象。第(2)句:本处运用了两个句子来表情达意,所以运用的是长句。长句修饰语比较多,表意严密,
精确,细致。本处说到父亲将用网格架起来的墙拆掉了,门面是从进门一直延伸到厨房边,并且是狭长的,父亲在上面挂满了冬季衣服,并且衣服的款式是各种各样的,内涵丰富,集中紧凑,逻辑性强,体现了父亲将门面布局改动后门面狭长、衣服式样多与数量多的情形。【22题详
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选材特点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I说的是看到的几个女孩子披彩霞沿着河岸在水里摸虾的情景,而语言文字运用Ⅱ写到的我们一群孩子开始比赛逮苍蝇,所以两个文段都是描写的孩子们的生活,所以选取日常生活的事情来体现孩子们的生活状态。语言文字运用I具体描
写了捉虾时的情景,而语言文字运用Ⅱ具体来写孩子们就地取材,用透明塑料袋制成“捕蝇器”,富有童真、童趣,体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两个语段都是作者对以前生活的回忆,这里面描写孩子们捕虾和做“捕蝇器”捕苍蝇的
时候,用孩子腔调进行生动描述,具有诗意浪漫。四、写作(60分)23.(浙江绍兴市11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劳动的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是劳动的情趣——劳动是充实而美丽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李绅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
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劳动是辛苦的,但换来的是收获。因此材料接着引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一切幸福的果实,都是辛苦的劳动创造的。从这两句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出材料歌颂了劳动的伟大。而
材料引用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则意在说明,躬耕劳动除了辛苦之外,更蕴含着远离世俗机心、亲近大自然的乐趣,而“戴月荷锄归”更是透露出诗人劳作后心满意足的感受,体现了劳动的情趣。总的来说,人们通过劳动
创造或改造很多东西,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进而带来物质,精神的满足。所以劳动可以改变生活,劳动能够创造幸福,它是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现实社会里,各行各业劳动者所得到的收获是各不一样的,唯独相同的是劳动者在付出劳动后,都能感觉到欣慰和充实。所以材料其实意在引导考生,在分
别考虑劳动的苦与乐各自的内涵后,深入思考劳动中蕴含的充实与美丽。写作时,若写议论文,可以先适当阐述劳动之苦与劳动之乐的关系,二者可以有所偏重,但决不能只写“苦”或者只写“乐”。然后可进一步说明,只有经历了
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的“苦”,才能体会到不爱劳动者无法拥有的“乐”,这是一种痛苦并快乐着的境界。而对于劳动的乐,则可逐层深入,先论述劳动对自身带来的乐趣,然后进一步说明更有一些高尚的人,并不只以自己的苦乐来评判劳动的苦乐,而是能“为天下之乐而乐”。若写记叙文,则
可选取为城市美容的清洁工人,保卫一方平安的人民警察,扶贫攻坚的干部等,通过典型的事例,生动形象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展现他们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也可以借助环境的细节进行烘托,表现人物劳动的辛苦与从中体验到的快乐,从而升华对劳动苦乐的理解和感悟。立意
:1.汗水,铸就快乐人生。2.欲有所乐,必先有所劳。3.勤有所得,劳而有乐。例文:以劳动为荣,享受劳动之美千百年来,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改善生活。从上古时期开始,劳动的重要性就从没被忽视过。劳动带来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保证的是农耕大国的正常
运转,是小农经济社会稳定。而到了今天,劳动依然是个人发展、国家兴盛之源。劳动何其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都是“秋收万颗子”背后付出的艰辛劳动。“种豆南山下”的诗情画意是充满乐观的滤镜,而事实往往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劳动既苦,
为何还要坚持?“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劳动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充盈丰富,更是精神的满足。热爱劳动的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便不在意苦与累。劳动何其美。“采采芣营,薄言采之。”反复吟唱的是对辛勤劳作的礼赞,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虽然疲惫但又多么充实的生活。劳动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就是给人带来对未来的希望。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劳动是生活的基础。劳动也是文化和文明发
展的基础。以劳动为荣,便能乐在其中,享受其中的美。现代社会,劳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不需要日日起早贪黑,不需要每天挥汗如雨,现代科技的发达让人们不必再坚持辛苦的耕作。但是时代的新任务井不径松,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今天,是另一种艰苦。所
幸,劳动精神从没有改变。在今天,热爱劳动的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复兴号”领跑世界,C919成功首飞,嫦娥四号月背着陆,都是无数伟大的劳动者辛勤劳动,创造发明的结晶。斗转星移,不曾消逝的是劳动的精神,沧海桑田,不曾变化
的是美德的传承。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推动时代的发展,纵使过程千般苦,必有成就回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