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48.528 KB
  • 2024-12-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docx,共(11)页,48.52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57ef06502e01e8d2568fffa2b76099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

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程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

,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

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

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

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

,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材料二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

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

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

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

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

、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

正的胜迹所在。(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

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

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B.从周宝供的

《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D.两则材料都谈到

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

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4.两则材料分别论

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韩井墨中白的拥有韩家酒坊,是酿酒师多年的梦想。酿酒手艺祖传的,多少代

,记不清了。酿酒师只记得三张清晰的画面,那是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文字。第一幅:梅山,四面环河,西高东低,西多山丘,东一马平川……酿酒师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曾是孔子的最爱。孔子讲学到归仁,爱喝韩家酿的酒。醉圣酒,名扬徐国。梅山泉水甜,韩家先祖

才在此开酒坊的。此外,梅山北黑土宜长高粱,梅山南黄泥地,宜种山芋。高粱、芋干、大米,配上梅山泉水,佳酿也。天时,地利,人和,韩家全占了,醉圣才能闻名天下。第二幅:梅岭,沟湖,东低西高,丘陵处牛马成群,平原上稻花飘香……酿酒师太祖的太祖的太祖……也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

酿的酒还叫醉圣,在楚国,无人不知。项羽爱醉圣,直至自刎乌江前还和虞姬共饮同一碗。刘邦得天下,醉圣成为他的最爱。第三幅:梅村,沟河环绕,如围上厚厚的白围巾……冷冬,怎能少一壶酒呢?那个夏天,归仁大堤决口,冲毁了梅村,韩家酒坊变成一片汪洋。第二天,泗州城也淹没

了,连同泗州城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泗州城没了,泗州的名字还在,韩家老井没了,他还在。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酿酒师一直活在别人的酒坛中,他酿的酒再好,可那不是韩家酒坊,更不是

醉圣。酿酒师在梅村,置块地,那是他给东家酿酒多年的工钱。有了自己的酒坊,酿酒师要把关于祖先的传说变成一坛坛酒。酿酒师识好酒,早年是舌头尝,后改鼻子闻,现在他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他的双手因此

比常人的白。粮为酒之肉。酿酒师只选用梅村周边的高粱、大米、山芋为原料,他还花银子在自家院子里打口深井,井壁特用梅村的碎石堆砌成围,用水就取碎石井里冒出来的地下水。好酒不怕巷子深,酿酒师的酒还叫醉圣。传说中的醉圣重振江湖。泗州人说,酿酒师坛里酒就是传说中孔子和楚霸王爱喝

的醉圣,韩家后继有人了。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师知道,该来的人怕是走在路上了。大雪封门,梅村煮雪。正堂屋,八仙桌上,一坛酒,对碗双筷,四碟菜,花生米、雪里蕻、豆腐干、绿豆饼。酿酒师独坐桌旁,望着门外说:“进来吧,天太冷,喝壶酒,再干事。”“

谢谢。”话音刚落,人飘然而入。“坐吧。”酿酒师脸如佛般平静。“韩先生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谁人不晓?请先生谅解,拿人银子,帮人消灾。但我不明白,先生专注酿酒,怎么会结下如此仇家?”“同行冤家吧!”酿酒师没有怨恨。“那也不至于废人手足呀。”“哦?看来是讨厌我的手,并不想取我

性命。坐下吧,边喝边聊。担心害你不成?”说着话,酿酒师拿起筷子,每碟菜都吃一口,又倒半碗酒喝两口说,“酿酒人心里,只有酒。”来人坐下,并不喝酒,也不吃菜,只听。“他讨厌我手酿酒好,让你来废了它,感谢坦诚相告。他们之所以酿的酒比

不上我的酒好,是因为心,酿酒人的心怎能不平静呢?要知道曲为酒之骨,他们只知道装甑是酿酒的关键环节,却不懂,要做到轻、松、匀、薄、准、平,讲究匠人的心平气和,心如佛最佳。当然,做好这,还需要好水。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不过,干你们

这行,听这些,也没有用。来,还是喝酒吧,天太冷了。”酿酒师又端起小半碗酒,慢慢喝。来人抿下嘴唇,口渴的样子,但强忍住了说,等你喝完酒。“不能放我一马?”酿酒师微笑着问。来人摇头不语。“我们无仇,更不想同你结冤。”酿酒师国字脸上有点无奈,“不过,

可以放下刀,改行卖酒,烧酒也中。”“先生说笑了。银子拿了,这是规矩。”“不能改?”来人再次摇头。“你醉了,已无缚鸡之力,走吧。”酿酒师也笑了。来人不信,欲抬手,举无力。大惊。“醉的是双手,腿脚还清醒,莫怪不留宿了。”酿酒师起身送客。来人听话地站起身,走向门外。“

稍等。”酿酒师上前,把两小坛酒,一左一右挂在来人胸前说,“放心喝吧,一坛送给他,一坛可自饮。”随后轻轻在来人双肩一拍说,“慢走。”来人走了,如雪化一般。临别那一拍,刘一刀就晓得了,酿酒师的寒冰掌绝不是东家说的测酒温度神了那般简单。隔着桌子,运力于酒香,

就把自己双肩的穴位锁住了。刘一刀见着东家,把银子和一坛酒丢给他说:“酒好不全是酿酒师的手,还因为韩家那口井,废不了。对了,人家还转告,如需用水,马车随时去拉。”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跃上院墙,两片雪花飘落。面对着一坛酒香,东家又想起民间关于那口井的传说来。(有删改)6.下列对

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绘“梅山”“梅岭”“梅村”三幅画面,写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B.酿酒师为了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执着地寻找韩家老井,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C.酿酒师为东家酿酒多年,因而他的东家认为,酿酒师能够酿出好酒全在于一

双巧手。D.刘一刀是一名杀手,为人谨慎坦诚,敬佩酿酒师人品,最终被酿酒师震慑和感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人物言行的描述叙写灵活自如,同时又深入人物内心,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B.小说细节描写以形显神,“

脸如佛般平静”“慢慢喝”“微笑着问”这些细节表现出了酿酒师的心境。C.本篇小说中许多段落都很简短,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叙事节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D.酿酒师谈论酿酒的文字,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巧妙地交代了他能够酿造出美酒的原因。8.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

对后文所作提示或暗示。请找出本文的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9.《小说月刊》“传奇”栏目的引导语说,“传奇,就是世代演义对那些高人奇事所行的注目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传奇”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

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

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秦之异人质于赵,处于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①,必无危

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

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

,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的赵矣,赵之豪杰得知名者不

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选自《战国策》)【注】①太

山四维:以太山维系四隅,比喻安全稳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后欲取[A]而子之[B]使秦[C]而欲屠赵[D]不顾[E]一子[F]以留[G]计[H]是抱空质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

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文中正是指年岁。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C.西面,名词作状语,在西面。与《鸿门宴》中“张良西向侍”的“西向”意思不

一样。D.侯,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谋略而言,吕不韦深谋远虑,他善于分步骤来进行谋划,先后亲自游说了异人、阳泉君、秦王后及赵王。B.异人回到

秦国后,吕不韦出主意让他穿着楚服见王后,是因为他知道王后是楚国人,这样可以投其所好,获得王后的好感。C.吕不韦游说赵王,注意以赵国的长远的利益来说动赵王送归异人。这种方法和烛之武说动秦王“舍郑以为东道主”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D.异人为秦王分析形势,提出边关

早闭晚开的建议,得到了秦王对他才能的认同,这也是他后来被立为太子的原因之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2)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14.吕不韦决定帮助秦国异人的原因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别匡山【注】李白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释】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

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少年李白曾在这里隐居十年,读书学剑。本诗写于李白24岁离开大匡山远游之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手法多样:远近结合、有动有静,写远山时还点染出了一片青碧的不同

层次。B.颔联写山村图景,人们携犬漫步于山间小径,傍晚砍柴归来,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以平静悠远之感。C.颈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意境相似,都运用了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眼前奇景。

D.不同于李白多数作品浪漫雄奇,这首诗语言风格是清新隽永,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李白作别匡山时内心复杂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

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起伏多变;“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3)《书愤》在今昔

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4小题,12分)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春秋战国这

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B.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孔子一生积极求索,“知其不可而为之”,他的奋斗的一生正是他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C.春秋战国时期,在各诸侯

国之间的交往中,外交官反应是否敏捷,应对是否巧妙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史书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的的D.原始儒家的“仁”包含着人道精神,他们从这种人道精神出发,提倡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友好交往。19.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在明.明德②我树

.之成而实五石③小.学而大遗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⑤其坚.不能自举也⑥其未兆.易谋⑦虽父之不慈.子⑧见贤.思齐焉⑨故亏.父而自利A.①③/②⑤/⑦⑥⑧/④/⑨B.①⑦/②⑥/③⑤⑧/④⑨C.①③/②⑥/⑦⑤⑧/④⑨D.①⑦/②⑤/③⑥⑧/④/⑨20.对下列句子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

的一项是()①子自爱,不爱父②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⑤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⑦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⑧当察乱何自起A.①④⑧/②⑦/③⑤/⑥B.①②⑦/③⑥/④⑧/⑤C.①④⑧/②⑦/③

⑥/⑤D.①②⑦/③⑤/④⑧/⑥21.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B.“四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C.“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诗、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D.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

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法、道、墨四家。(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生活的时代确实混乱无道,“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

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①。在这个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②。但孔子正是这样一位“痴人”。面对一个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并践行了自己的使命,挽狂澜于既倒。孔子的处境,真正令人同情,但他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殉道精神,更让我们③。他用自己的行为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榜样,以自己的生命之汁点亮一盏明灯,使后世一切以各种借口逃避伦理责任的行为都无所遁形。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是一个饿殍遍野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

是孔子!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3.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

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你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

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41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