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五次二轮复习检测语文试题.pdf,共(5)页,932.58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55774763c7c50aa7ea7a13263d9ed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语文·第2页(共8页)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12月22日9:00—11:30】昆明市第一中学郑重声明:严禁提前考试、发放及网络传播试卷,违反此规定者取消其联考资格,并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对于首位举报者,经核实奖励2000元。举报电话:0871-65325731昆
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五次复习检测语文试卷命题人:杨?谢晶晶张琪�卢彦伶周晓娟审题人:昆一中语文命题小组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儿童本位”究竟应该以哪里的、什么样的“儿童”为本位?中国“儿童”自被“发现”起,便不是
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与“国家民族”这一宏大命题叠合在一起。从晚清“少年中国”的激情呼吁,到“儿童”作为“人性”的发现与解放的重要载体,中国“儿童”在现代语境下,既是弱小、纯洁、自然未开化的代名词,又是被委以重任的国家未来。这一
悖论使作为现代语境下的“儿童”带有极强的中国特殊性。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作家们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们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儿童”总是呈现出浪漫唯美与现实关怀并存的特性。首先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山之作———叶圣陶的《稻草人》中的浪漫唯美。《稻草人》中被界定为具有“儿童本位”特点的4篇童话———《
小白船》《燕子》《芳儿的梦》《梧桐子》,从没有名字到以青子、芳儿等唯美词汇取名,无不在体现抽象和概念化的“儿童”特点。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认为,作家努力捕捉儿童的心理、想象和情感,但“所表现出的一切与儿童的生活、儿
童的心灵依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其原因恐怕正在于抽象的一味浪漫的童心未必能完全概括中国儿童活泼丰富的心灵世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这个时期作家们作品中的“儿童”,也有着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体现在《花园外》《祥哥的
胡琴》等作品中,即类型化的儿童演变为长儿、祥儿这样沾染泥腥气的名字。其中《画眉》有极强的隐喻性,飞出黄金鸟笼的画眉“因为见了许多不幸的人,知道自己以前的生活也是很可怜的”。走出封闭的、被想象为纯真浪漫、不需要共享成人文化信息的“童年”宫殿,才进入了更广阔的真实的童年生活。在《花园外
》中,只想到花园看看的长儿被守门人一把推开,受到众人嘲笑,“长儿听见笑声才发觉花园门口停着这许多车辆,坐着这许多人。他难为情极了,慢慢地爬起来,装作没事儿一样,看到别人都不注意他了,才飞快地溜走了。回到家里,母亲还在洗他的衣服,长儿
也不跟母亲说什么”。如此真实的心理和动作描绘,让“长儿”兼具共性与中国个性,栩栩如生而意味独特。(摘编自金莉莉《现代儿童观与中国儿童文学叙事变革》)材料二:儿童文学不应该仅是“给儿童看”的文学,它还应该是“成人文学”,即应当是“帮助儿童成人”的文学。考验儿童文学价值的地方,在
于作家要如何让孩子勇敢面对诸如死亡、孤独、歧视、不幸等等话题,在小心翼翼向孩子展示人生的全貌时,提前给他们注射疫苗,锻造心灵。艾利克斯·希尔《天蓝色的彼岸》,讲述因车祸死去的小男孩哈里,在幽灵阿瑟的帮助下,重返人间和家人做最后告别的故事。创伤
性的死亡,被处理成为对家人、朋友的眷恋。小男孩带着读者经历了一段理解和接受死亡的心路历程:“好好活着,别担心我。我很好,死亡早晚总会发生,我们最终都要死。我想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早了点,但别为我难过,我很好。我又交了新朋友,我不孤单
。”在这段心灵之旅中,读者完成了生命教育。《圣诞忆旧集》是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童年的真实写照。他父母离异,孤身寄养在远方亲戚家,与年过六旬的老表姐相依为命。尽管生活拮据窘迫,老表姐却乐观积极,带着7岁的主人公
忙忙碌碌一整年,就为了烤出31个水果蛋糕,表达对好心人的感谢。哈珀·李则在作品《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以孩童视角讲述律师阿蒂克斯·芬奇独自一人为被诬告强奸的黑人汤姆·鲁滨逊辩护,但仍未能拯救他,最终导致汤姆死于乱枪之下的故事。生活是粗粝的,笔触仍然保
持温暖。人类本能需要故事。对于儿童文学,我们强调有好故事,但故事却不能成为终点。(摘编自陈思《优秀的儿童文学,提供的是什么》)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儿童既有弱小、纯洁、自然未开化的一面,又承载了国家未来,这种悖论赋予“儿童”极强的中国特殊性。B作家虽在努
力地捕捉儿童的心理、想象和情感,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准确抓住中国儿童活泼丰富的心灵世界。C真实的心理和动作描绘,将长儿当时的困窘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塑造了他兼具共性与中国个性的儿童形象。D从帮助儿童的角度看,儿童文学作者不
应该回避人生的沉重话题,而应该正向引导,给孩子打好预防针。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一段先破后立,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现代语境下的‘儿童’带有极强的中国特殊性”的观点。B“但故事却不能成为终点”言外之意是还应该关注故事的教育价值,呼应了材料二第一段中的观点
。C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都没用到太多高深的学术术语,而是逐步展开自己的观点,于平淡中蕴藏深意。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式,两则材料都呈现了内容翔实、理据充分的特点。语文·第1页(共8页)语文·第4页(
共8页)3下列各个选项观点与材料二观点一致的一项是(3分)A《萤火虫姐弟历险记》通过萤火虫“小姐姐”和“小弟弟”在城市中的“冒险”经历,带小朋友们发现身边可能被忽略的生命。B叶圣陶在其童话作品《鸟言兽语》中,借麻雀和松鼠间的对话,展开了关于“鸟言兽语”与“人言人语”孰是孰非的讨论。
C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讲述了名叫爱丽丝的小女孩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国度并经历了一系列奇幻冒险的故事。D麦克·莫波格的《奔向荒野》讲述9岁的小男孩威尔,身处异乡、父母双亡,不得不依靠智慧在丛林之
中艰难生存下去的故事。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侧重论证儿童文学的哪一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干校六记·下放记别杨绛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
学所,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下放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文学所是十一月十七号走。这次下放是所谓“连锅端”———就是拔宅下放,好像是奉命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没用的东西、不穿的衣服、自己宝贵的图书、笔记等等,全得带走,行李一大堆。我们的女儿阿圆、女婿得一,各在工厂劳动,
休息日回家,就帮着收拾行李,把箱子用粗绳子密密缠捆,防旅途摔破或压塌。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可准备的呢。默存说不用筹备得太
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学部既已有一部分下了干校,没下去的也得加紧干活儿。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傅”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傅”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也痛,脑袋也
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封。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当然关心干校生活,常叫我讲些给他们听。他们也告
诉我一个笑话,说钱锺书和丁XX两位一级研究员,半天烧不开一锅炉水!我代他们辩护:锅炉设在露天,大风大雪中,烧开一锅炉水不是容易。可是笑话毕竟还是笑话。默存他们过年就开始自己造房。女同志也拉大车,脱坯,造砖,盖房,充当壮劳
力。默存和俞平伯先生等几位“老弱病残”都在免役之列,只干些打杂的轻活儿。他们下去八个月之后,我们的“连”才下放。我们“连”是一九七○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
自杀去世。得一承认自己总是“偏右”一点,可是他说,实在看不惯那伙“过左派”。他们大学里开始围剿“五一六”的时候,几个有“五一六”之嫌的“过左派”供出得一是他们的“组织者”,“五一六”的名单就在他手里。得一末了一次离开我的
时候说:“妈妈,我不能对群众态度不好,也不能顶撞宣传队;可是我决不能捏造个名单害人,我也不会撒谎。”他到校就失去自由。阶级斗争如火如荼,工宣队领导全系每天三个单元斗得一,逼他交出名单。得一就自杀了。阿圆送我上了火车,我促她先归,别等车开。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可是我
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睁开眼。车窗外已不见了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火车慢慢开动,我离开了北京。(有删改)文本二:干校六记·小引钱锺书杨绛
写完《干校六记》,把稿子给我看了一遍。我觉得她漏写了一篇,篇名不妨暂定为《运动记愧》。学部在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搞运动,清查“五一六分子”。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歇疟,疾病始
终缠住身体。“记别”,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现在事过境迁,也可以说水落石出。在这次运动里,如同在历次运动里,少不了有三类人。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至于一般群众呢,
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
账,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
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所以,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被培养的感情;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就没有列上它。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
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浮生六记》———一部我不很喜欢的书———事实上只存四记,《干校六记》理论上该有七记。在收藏家、古董贩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今天,发现大小作家们并未写过的未刊稿已成为文学研究里发展特快的新行业了。谁知道没有那么一天,这两部书缺掉的
篇章会被陆续发现,补足填满,稍微减少了人世间的缺陷。(有删改)语文·第3页(共8页)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语文·第6页(共8页)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开头交代了学部知识分子下放干校的历史背景,为读者理解后文事件提供了时代语境。B“
连锅端”“坐冷板凳”“老弱病残”等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生活气息,也有一定的调侃意味。C作者将“木箱铁箱”与“血肉之躯”相对比,“血肉之躯”更经得起折磨的结论带有荒诞色彩。D对家人团聚的期待与得一自杀的结局形成了鲜明对比,既表现默存的天真,也反映得一的
刚烈。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两年多干校生活中忽快忽慢的运动节奏比喻为“间歇疟”,形象贴切,调侃意味浓厚。B“葫芦案”指冤假错案,“葫芦”谐音“糊涂”,典故出自《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C作者对运动中“三类人”的分
析,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自省力,反语的运用增强了艺术表现力。D作者根据文学研究的特点,结合《浮生六记》只存四记的缺漏,推知《干校六记》会有新的篇章。8请分析文本一最后一段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9两个文本在回忆过往、叙述历史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荀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年少时,南阳何异之,曰:“王佐才也。”初平二年,去绍从太祖。太祖
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
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将往。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獉獉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
皆与筹焉。太祖问:“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言:“荀攸、锺繇。”先是,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建安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议欲还许以引绍。曰先退者势屈
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
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八年,太祖录前后功,表封为万岁亭侯。十二年,复增邑千户,合二千户。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獉獉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劳军獉獉于谯,因辄留。太祖军至濡须,疾留獉獉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
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B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
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C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D曰/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素结指平时勾结,“素”字与《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素”字含义不同。B如此是指像这样,“如”字与《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的“如”字的含义相同。C劳军指慰劳军队,“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南”的“军”含义相同。D疾留指因生病留守,“疾”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年少有才,南阳人何称赞其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后来荀归附魏太祖,亦被赞有张良之才。太祖虽征战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筹划。B太祖征讨陶谦时,任命荀担任留事,他及时发现了张邈等人的反叛行为,诛杀叛将,稳定局面。后
又不顾个人安危出见郭贡,最终使其退兵。C官渡之危时,因为军粮将尽,太祖本打算退兵许县以引开袁绍军队,后在荀的建议下就地坚守,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其大将。D太祖先前对荀赞赏有加,让其晋爵加邑,后荀反对太祖晋爵,认为太祖应怀忠诚
之心,保持退让,两人关系出现裂痕,荀最终忧郁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4分)(2)太祖以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4分)14郭贡最终带领
军队离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敷浅原①见桃花刘次庄桃花雨②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③西。【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
今江西星子县境。②桃花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③画梁:有彩绘图案的屋梁。庆全庵①桃花谢枋得②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释】①庆全庵:庵址不详,或当在福
建。②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屡次坚拒元朝征召。语文·第5页(共8页)语文·第8页(共8页)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诗和谢诗都是以桃花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都寄寓了诗人心中的那份执着的追求。B刘诗一、二句实写诗人看见
的飘零落花,谢诗第二句则实写庆全庵桃花盛开的景象。C刘诗三四句另辟蹊径,桃花竟获得了燕子的青睐;而谢诗却运用典故而未写出新意。D刘诗中的“溪流”、谢诗中的“流水”都与桃花息息相关,但所蕴含的情思不尽相同。16这两首诗中,桃花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2)苏洵在《六国论》中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开门见山就提出了六国破灭是因为“”的精辟观点
;而贾谊在《过秦论》上篇结尾指出,秦国以很小的地盘而“致万乘之势”,最后却因为一个人发动叛乱而导致彻底灭亡,根本原因就是“”。(3)在《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首先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①。如何训练才能把文章写的与心里要表现的“完全相同”呢?也就是说文章如何才能写得更加准确?建议初写者应该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应从“知道清
楚的”和“易于着笔的”这两种材料入手,记日记是初习写作的最好方法。其次,初学者最初写文章时经常是“不假思索”。这样任意写下去,写到后来常②,甚至前后矛盾。这种写法只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写
只是一个记录。所谓“成竹在胸”,或称之为“打腹稿”,这其实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很难做到。而朱光潜先生的做法是在两者之间,即全用腹稿和全不用腹稿两个极端的一种折中法。他曾在书中把自己长期苦练摸索出的写作秘诀,
毫无保留,③。“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
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朱先生既强调思维发散,又强调纲举目张,思路清楚,难道有人会否认这些秘诀对于任何阶段的写作者都不是使你拨云见日、如梦初醒的一种点拨吗?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如何训练才能把文章写的与心里要表现的“完全相同”呢?A应从“知道清楚的”和“易于着笔的”这两种材料入手。
B初学者最初写文章时经常是“不假思索”。C“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D“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每种树叶里,都含有天然色
素,如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红色素等等,但这些色素在叶子中含量的比例差别很大,①,叶子就呈现出哪种颜色。春夏时分,对于合成时需要较强光照和较高温度的叶绿素来说,它的含量占绝对优势,而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含量远远低于叶绿素,因而叶片一般只会显现出绿色。
到了秋天,当叶子中叶绿素的比例降到低于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比例后,叶片就显现出后者的黄色和橙色。最后,当叶子意识到自己快要离开枝头时,它竭尽全力制造出了红色素。而树叶中几乎所有的红色素,都是花青素的产物。花青素是怎么来的呢?
花青素是产生于细胞质中并被运往细胞的空胞液泡的开始是无色的但在加入了糖分子和其他一些化学成分后就产生了红色、栗色、紫色和蓝色的一小组黄酮醇分子
。在低温和干旱等季节因素的诱导下,叶子内的水分在此时逐渐减少,导致了输送作用的减弱。叶子在白天制造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后,不能完全从叶子里输出,②,浓度越来越高。所以,③这两个因素“催生”了花青素。它是一种“变色龙”,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碱性液中呈蓝色。进入秋天,枫树等红
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会逐渐呈现酸性,花青素便让整个树叶显现出“姹紫嫣红”。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
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第7页(共8页)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
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