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秘籍04 回眸苏联 瞄准新政(新经济政策100周年,苏联模式85周年,苏联解体30周年) -备战2021年中考历史抢分秘籍(原卷版).doc,共(20)页,1.413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48ef60641732b6f090b9da6406435f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秘籍04回眸苏联瞄准新政(新经济政策100周年,苏联模式85周年,苏联解体30周年)2021年是新经济政策100周年,苏联模式形成85周年,苏联解体30周年,大国崛起苏联,备受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1917年11月,在列宁领导下,俄国爆发十月用
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三年国内战争结后,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为此,1921年,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1922年,苏联建立。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変成强大的工业国。在社会主义
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苏联模式。ニ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空前壮大。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改革最终失败,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历史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始终贯穿于其发展进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美国罗
斯福新政是通过改革使国家摆脱经济危机、巩固统治的一种自我调节,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古今中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经验教训将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中考考查重点:考点预测一十月革命考点预测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预测三苏联解体考点预测四社会主义性质改革考点预测一十月革命1
.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2)二月革命没有解决俄国的社会矛盾,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公开镇压革命群众。(3)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2.时间、地点:1917年11月6日
—7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3.领导人:列宁。24.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5.主要事件: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突破防线,冲进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主要领导人,临时政府被推翻。6.结果:(1)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2)成
立苏维埃政府。7.历史意义(影响):(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社会主义革命。(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3)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拓展01】十月革命的背景(1)经济上: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
有所发展,但依然很落后。(2)军事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社会矛盾激化。(3)政治上: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4)外交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统治陷入全面危机。【拓展02】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的原因(1)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尤其是列宁的正确领导。(2)俄国人阶级力量比较强大且掌握革命武装。(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战争,失去民心。(4)战使帝国主义势力无暇顾及俄国。【拓展03】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1)不同:俄国是中心城市暴动,武
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叔的道路。(2)原因:中俄两国的国情不一样。俄国是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城市无产阶级力量比较集中,所以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先在城市暴动成功,然后在国建立政权;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城市无产阶3阶力量
相对薄,反动势力在市比较强大,所以中国革命主要依靠农民的力量,以农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3)启示:无论是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对马列主义思想要灵活运用,
而不能生搬硬套。1、(2020年贵州铜仁)下列各项中,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理解正确的是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答案】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
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D正确;C排除;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A排除;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B排除;故选D。2、(2020
年四川成都)在历史学习中,应正确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B.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C.1921年,苏俄开始实
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D.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事实和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解答】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
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历史解释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C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选项B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
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解释。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4考点预测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俄内外形势内:反革命叛乱应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评价保证了战争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外:国际武装干涉超出了战时需要,不适应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时间特征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大
力发展商品经济1921-1928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发展经济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联的建设苏联建立时间1922
年苏联解体时间1991年工业形势工业落后应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帝国主义包围作用农业国-工业国农业形势粮食收购危机应对农业集体化措施消灭富农,集体农庄工业化发展需要作用保障工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苏联模式又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特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表现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评价成就迅速实现工业化奠定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苏联赢得巨大国际声誉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指令性计
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损害农民利益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拓展01】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农轻重协调发展;关注民生;加强民主法治等。5
【拓展0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列宁的历史贡献。①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②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俄国,后改名为苏联。③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④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拓展03】俄国不同
时期的名称(1)沙俄:1547年-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2)苏俄:1917年-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3)苏联:1922年-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4)俄罗斯:1991年——现今。【拓展04】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拓展05】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61、(2020年四川德阳)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基本线索,下列史实在线
索上排序正确的是①实施新经济政策②取消义务交售制③开始农业集体化④实现国家工业化A.①②④③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④③①②【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赫鲁晓夫领导下,苏联取消义务
交售制;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始农业集体化,随后又实现国家工业化;故①③④②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2、(2020年贵州黔西南节选)根据下列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探究相关问题。材料一苏维埃俄国领导人列宁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材料中的“苏维埃俄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列宁所说的“利用资本主义”是指苏维埃俄国在1921年实行的什么政策?【答案】(1)性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策:新经济政策。【考点】苏俄
新经济政策【解答】(1)据材料“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苏维埃俄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列宁所说的“利用资本主义”是指苏维埃俄国在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最终
战胜国内外敌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战争结束之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在列宁领导7下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余粮收集制,实现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到
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考点预测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壮大成立经互会照搬苏联模式改造东欧中苏友好、越南、朝鲜、古巴等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时间1953-1964背景斯大林模
式弊端日益显露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但不能根本上突破。主要领域农业领域主要措施批判个人崇拜;垦荒运动,玉米运动,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1964-1982主要领域重工业经济特点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戈尔巴乔
夫改革时间1985-1991主要内容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挫折东欧剧变时间1989年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主义事业重大挫折苏联解体时间1991年根源斯大林模式【拓展01】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给我们的启示。(1)政策的制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3)改革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4)改革要注意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的协调发展。(5)改革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拓展0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中国的启示认识: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失败。②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③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的革来步完善。(2)启示:①切实加强执政党的建设。②经济建设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③坚持走适合本国国8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拓展03】苏联解
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于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2)直接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3)具体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偏差;共产党自身的原因;经济方面的错误;民族方面的因素;西方和平演变等
。(4)认识: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和冷战的的终结。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但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1、(2020年江苏扬州)1991年,强大-时的超级大国苏联结束了它辉煌而又悲
壮的历程。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苏联模式的弊端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马歇尔计划的运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它使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但,苏联模式也有严重弊端,农轻重比例失调,这一点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B符合题意。A在1921年开支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故不符合题意;C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故不符合题意;D是冷战
的表现之一,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2、(2020年湖北荆门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开始实行经济政治改革,但总体效果不佳。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
,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民族之间从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9【答案】(3)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苏联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解析】(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据“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开始实行经济政治改革,但总体效果不佳”可归纳出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原因还有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考点预测四社会主义性质改革苏俄(联)新经济政策(1921—1928)1、1921年,苏俄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
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新经济政策“新”:新在将社会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联系起来。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改
革。对内改革成效不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勃烈日涅夫改革(20世纪六七十年代)勃烈日涅夫1964年开始执政,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与美展开军备竞赛,科技重心在军事上,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状态。改革没有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对外:全球缓和战略2、对内:经济上,改革困难;政治上,一党制变成多党制,最后改革失败,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变化,回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
大挫折。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对内改革:①农村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②城市改革: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2、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影响: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
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20世纪苏、美、中三次成功改革的名称、异同点及给
我们的启示(1)改革: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33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978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2)异同点: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或危机、政局不稳情况下进行的改。②前提相同:都不改变原来的社会制度,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③影响相同:都使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政局稳定,
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点:①特点不同: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罗斯福新政:政府大规模千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3)启示:①发展经济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采取恰当的政策。②要大胆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1、(2020年贵州
黔南州)下面图一和图二分别宣传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美国实施的经济措施,这两项11措施的实施A.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C.说明了两国的经济环境相同D.都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答案】A【解析】依据图一“一五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
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依据图二“以工代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属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故A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与发展重工业无关,排除B;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
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排除C;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与罗斯福新政不符,排除D。故选A。1.(2021·云南昆明市·九年级一模)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A.巴黎公社B.二月革命C.辛亥革命D.十月革命【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6日晚(俄历10月24日),列宁秘密
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12“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
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题干中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选项D符合题意。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A排除;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
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C排除。故选D。2.(2021·河南焦作市·九年级二模)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换:俄国不再是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十月
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B.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C.十月革命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D.俄国成为欧美国家竞相效仿的对象【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工人、农民的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因此据“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
理解最恰当的是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B项符合题意;A项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排除;CD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故选B。3.(2020·山西吕梁市·九年级二模)九年级1班小明同学在复习中国革命道路时画出下面的思维导图,并对该图作出了解释。其中表述正确的是①《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指导作用②斯大林在俄国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③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
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说法错13误,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①③④的说法都
是正确的,C符合题意;故选C。4.(2021·河南九年级其他模拟)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短短四年中,苏维埃俄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政治形势得以稳定,改善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192年12月,在全国上下团结的基础上,便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苏联成立,制定了第一部宪法。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
)A.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B.巩固了新生工农政权C.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D.改变了社会主义性质【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苏维埃俄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政治形势得以稳定,改善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
维埃俄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政权,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5.(2021·四川成都市·九年级一模)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事实的是()①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②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③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A.①③B.③④C.①②D.①④【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
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中①④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故D正确;②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属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故②错误;故C错
误;③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属于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故③错误;故AB错误;故选D。6.(2021·广东深圳市·九年级一模)1929年至1936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
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而这一时期的苏联风景这边独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到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苏联风景这边独好的主要原因是()A.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B.实行计划
经济,探索出苏联模式14C.批判个人崇拜,发动垦荒运动D.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倡导政治多元化【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的时间是1929年至193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两个五年计划,探索出苏联模式,使
得苏联成为工业强国,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事件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故选B。7.(2021·河南许昌市·九年级一模)下表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钢产量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其地
位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苏联模式的形成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答案】B【详解】分析图表信息可知,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机器制造、电力、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发达。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开始苏联相继实行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从落后农业国发展为先进工业国。B正确;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苏俄建立后工业发展仍然较为落后,A错误;苏联模式的形成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
的颁布。与题不符。C错误;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被正式废止。D错误。综上故选B。8.(2021·河南许昌市·九年级一模)“赫鲁晓夫作为徘徊在新旧两个阶段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踏进了新阶段,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阶段的泥
沼中不能自拔。”这里“仍陷在旧阶断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主要是指A.不能改变农业落后的局面B.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改革难以使重工业得到发展D.改革在理论上不能取得重大突破15【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成为苏联领导人,领导苏联进行了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终导致他“仍陷在旧阶断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改革失败。B正确;AD是不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结果。AD
错误;斯大林模式下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停滞落后。因此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C与题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B。9.(2021·河南焦作市·九年级二模)有关苏联改革,有人评价道:“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这句话中“改垮了”实质上是A.
国家变得四分五裂B.社会制度发生变化C.国家名称发生变化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结果改革仍然没取得成果,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991
年底,苏联解体,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社会主义制度变为了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据题干关键信息“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可知,这句话中“改垮了”指的是苏联解体,其实质上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是苏联解体的实质,排除。故选B。10.(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表反映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粮食、肉类、奶类年均产量和农庄庄员月均收入变化的情况,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A.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直接作用B.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明显C.高度集中的体制带来的弊端D.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成效【答案】D【详解】依据
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正值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举措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题干中粮食、肉类和奶类等年均产量均激增的现象即为其具体体现。选项D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时期是192
1年到1925年,排除A;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排除B;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改革取得的成效,不能反映出高度集中的体制带来的弊端,排除C。故选D。161、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发出的一声
怒吼,俄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以上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建立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答案】D【解析】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材料“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发出的一声怒吼,俄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信息,故D符合题意;宪章运动是
1836年到1848年英国工人们为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而掀起的工人运动,这次运动有一个政治纲领——《人民宪章》,因此得名为宪章运动,排除A;巴黎公社建立于1871年3月28日,排除B;1917年3月8日至12日(公历2月23日至27日),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
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排除C。故选D。3、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斯大林模
式制约发展D.完成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行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出苏联重工业发展迅速。故B符
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行,故A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和完成农业集体化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4、下面是苏联“一五”计划、“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简表。它主要反映了苏联A.商品经济繁B.工农业协调发展C.国际地位提高D.工业化
成就突出【答案】D【解析】考察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一五”计划、“二五”计划时期以及图表中数据重工业增长为143%、139%,而农业增长在一五计划期间为“负”等信息可知,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工业化成就相对突出,但农业生产相对落后。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在苏联1928年到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使苏联从落后农业国变成了强大工业国。D正确;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采用的是计划经济模式,A错误;根据图表分析可知,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第一个五年期间呈现负
增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成长的速度明显落后于重工业与轻工业,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C与主题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D。5、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列宁”、“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四个关
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巴黎公社B.俄国“二月革命”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苏联的解体【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的“列宁”、“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四个关键词,可知都与1917年11月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相关,故C符合题意;巴黎公社
、俄国“二月革命”与列宁无关,排除AB;苏联的解体是1991年,与题干的列宁无关,排除D。故选C。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也遇到不少挫折。下列史实与之无18关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戈尔巴乔夫改革C.欧
洲共同体的建立D.东欧剧变【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与之无关”,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建立了欧洲
共同体。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C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A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使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到资
本主义国家,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BD排除;故选C。7、1991年,苏联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这一事件带来的国际影响是A.两极格局结束B.柏林危机C.非洲17国独立D.掀起拉美独立运动【答案】A【解析】考查点:苏联解体。解题思路:紧扣“1991年,苏联的红
旗悄然落下”可以判断是1991年苏联解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故A符合题意;柏林危机的时间是1948年,排除B;非洲17国独立是1960年,排除C;拉美独立运动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排除D。故选A。8、如表显示的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导致表中现
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五年计划时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社会劳动生产增长率(%)“八五”1966~19707.78.56.819“九五”1971~19755.77.44.6“十五”1976~19803.74.43.2A.经济体制
僵化B.中苏关系破裂C.欧共体的扩大D.社会性质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所给数据可知,“八五”、“九五”、“十五”期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社会劳动生产增长不断下降;其原因是由于斯大林模
式具有严重的弊端,经济体制僵化,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故A正确;中苏关系破裂是外交方面,题目考查的是经济角度,故排除B项;欧共体的扩大与苏联经济发展无关,故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后,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故选A。9、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既感受到了旧制度所带来的压力,又体会到了新制度所带来的辛酸。谁是冷战失败的承受者?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谁呢?“□”应是A.苏联B.美国C.俄罗斯D.法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
“他们既感受到了旧制度所带来的压力,又体会到了新制度所带来的辛酸”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在法理上继承了苏联,国家制度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俄罗斯人民承受了巨大的动荡,故C符合题意;苏联,1922到1991年,是冷战的主要参预者
,不是冷战失败的承受者,故A不符合题意;美国,从1783年以来,一直是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故B不符合题意;法国,从1789年以来,一直是资本主义制度,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010、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
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当时的“现实”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C.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
权D.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答案】B【解析】当时的“现实”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导致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符合题意;资产阶级临时
政府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排除A;十月革命胜利后,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排除C;苏联模式在1936年形成,排除D。故选B。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66—1970
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但改革步子不大,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依然存在。进入70年代,农业增长率滑坡。1971—1975年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仅为0.8%,1976—1980年为1.9%.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仍未根本解
决。——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答案】(1)趋势: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滑坡。根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
式)的弊端。【解析】(1)第1问:根据材料一“1966—197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进入70年代,农业增长率滑坡。1971—1975年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仅为0.8%,1976—1980年为1.9%.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仍
未根本解决”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滑坡。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是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