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四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2.331 MB
  • 2024-10-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天津市四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津市四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津市四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天津市四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5)页,2.33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44b567590c8f8d0633875888ccc69e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第I卷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陕西省姜寨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

13000平方米。出土的文物有石、骨、角、蚌、陶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1万多件,出土的黄铜片是中国发现较早的铜器残片。下列项中,对姜寨遗址的分析正确的是()A.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鼎盛时期B.基本具备了初始国家的形态C.呈现出原始人群的典型特征D.出土的陶器可能用于储藏粟【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姜寨遗址。根据材料“出土的文物有石、骨、角、蚌、陶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1万多件,出土的黄铜片是中国发现较早的铜器残片。”及所学可知,姜寨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

为主的遗址,此时该区域已经在种植农作物粟,其出土的陶器可能用于储藏粟,D项正确;商周阶段已经进入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排除A项;国家初始形态的雏形如监狱、军队、法律等国家暴力机器的出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原始人群是史前时期

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群又可分为“猿人”、“古人”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排除C项。故选D项。2.古代典籍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

。下表文献中“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甲中“宅兹中国

”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乙的大意为中原与四方少数民族以及五方之民,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可以相互转换,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丙的大意为秦国地理位置偏僻,

不与中原各诸侯国往来,被当做不开化的少数民族来看待,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丁的大意为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是因为有其礼仪,之所以被称为夷狄,是因为其没有礼仪规范,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其文化概念。由此可知,材料甲、乙、丙中“中国”之意是相同的,而材料丁是文化概念;故文

献材料丁“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3.先秦各家思想中都包含着许多对人的身心如何安放问题的思考,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人要遵循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

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C.礼崩乐坏导致社会混乱D.儒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

期(中国)。据材料“心灵的安居之所”、“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等可知,先秦时期各家都注重探讨人的身心如何安放的问题,这其实是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即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使人心思定,B项正确;A项中的“趋于统一”说法错误,这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并不是趋于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当时儒道并非主流思想,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秦朝灭亡后,率众击败秦军主力的项羽短暂地掌控了天下霸权,项羽没有

推行郡县制,而是根据秦末起义军将领的实力和战功,分封了诸侯。项羽的分封,反映了()A.先秦旧贵族势力复辟B.秦朝政治制度被全盘否定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D.西周制度仍有较强生命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

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灭亡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项羽按照军功和实力来封诸侯,显然受到了秦的军功爵位制的影响,但他并非按旧贵族的血统来分封诸侯,也没有大封自己的子弟,既有制度上的复古,也有受时代影响而作出的变化,具有新旧交

替的时代特点,C项正确;据材料,项羽并非按旧贵族的血统来分封诸侯,不能反映出“先秦旧贵族势力复辟”,排除A项;他是按照军功和实力来封诸侯,的显然受到了秦的军功爵位制的影响,排除B项;项羽不是按血统来分封诸侯的,与西周的分封制不同,不能体

现“西周制度仍有较强生命力”,排除D项。故选C项。5.中国古代制定历法,一方面是“敬授民时”的需要;更重要的一面是历法准确被视为王朝是否顺应天命的标志。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

天元,顺承厥意”。这说明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B.王朝巩固统治的需要C.历法决定王朝的兴亡更替D.“天人感应”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

料中的“改正朔”、“敬授民时”指的是重视修订历法,即每个改朝换代的帝王即位后要重新修订历法,以顺承天意,这说明古代帝王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更重要的一面,不是小农经济的需要,排除A项;C选

项说法有误,排除C项;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为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思想的学说,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材料未体现天人感应深入人心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6.《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的编者回避了魏

晋士族在魏晋政坛上沉浮消长的许多实际内容,所以这很容易给初读《世说新语》而又不大了解魏晋历史的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这些士族文人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出人神仙境界的世外桃源中人。翻翻《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史

书,人们不难看到,魏晋政治风云变幻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士族的积极参与和活动奔波,《世说新语》中许多挥塵谈玄、超然物外的风流名士,竟然对政治角逐表现出偌大的兴致。这说明()A.运用史料须先辨伪考证其真实性B.研究历史人物只能依据史书不可借助小说

C.评价历史人物应运用唯物辩证法D.掌握多类型的史料利于深入认识历史人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世说新语》与《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关于魏

晋时期的士族文人有着不同的描述,这说明对多类型史料的考证有利于更深入的了解历史人物,D项正确;材料与考证历史的真伪性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历史人物辩证的看待说法,排除C项。故选D项

。7.五牛图为唐代画家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史书中记载,韩滉就任宰相期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据此可知()①中国古代造纸工艺高于西方②重农思想主导了绘画艺术③蕴含作者鼓励重视农耕之意④画作承载丰

富的历史信息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韩滉就任宰相期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可知,材料绘画蕴含作者鼓励重视农耕之意,③正确,材

料绘画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可以用来研究唐代的历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的造纸工艺,不能对中外造纸工艺进行对比,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唐代一幅绘画,不能说明重农思想主导了绘画艺术,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

故选D项。8.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曾上奏称:“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富室差得自宽,而贫者困穷日甚。"司马光此言意在()A.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B.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C.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D.批评王安石变法违背初衷【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和“富室差得自宽,而贫者困穷日甚”可知,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其目的是通过王安石变法加重人民负担来批评王安石变法,D项正确;司马光指出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问题,但没有涉及其建议宋神宗进行改革,排除A项;司马光通过王安石变法对下层民众

造成的不良影响来抨击王安石,作为地主阶级代表的司马光不会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司马光批评的是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非对政府的谴责,排除C项。故选D项。9.如图是西夏的榆林石窟壁画《唐僧取经图》。据考证,该

画根据唐玄奘途经瓜州(今甘肃境内)时的真实故事绘制而成。孙悟空的原型是帮助玄奘偷渡玉门关的胡人石槃陀,老马则是瓜州人送给他的坐骑。这一壁画()A.完整地还原了历史真相B.印证当时中西陆路盛行C.反映民族交融的趋势D.源自《西游记》素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

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正向题。时空是:西夏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地区的壁画中出现了以汉族“玄奘西行天竺”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壁画内容中有汉族的玄奘和少数民族的石槃陀,反映民族交融的趋势,C项正确;玄奘西行天竺发生在唐朝,壁画创作于西夏,虽然壁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但无

法做到完整还原历史,排除A项;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特别是在辽宋夏金时期,河西走廊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中西陆路交通不畅,排除B项;小说《西游

记》创作于明朝中期,晚于壁画创作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0.以下是历史上某时期中央政府对一项重大事务决策的讨论,内容包括①江南城市偏远不利于控制全国②为巩固统治需要加强北方边防③长江下游山川险固、气象雄伟④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北方据此可知,该重大事务为()A.宋代迁都临安问题B.

元代重开运河问题C.明代都城选址问题D.清代闭关政策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都非常大。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

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题干①②的讨论符合朱元璋定都南京的弊端,③④的讨论是在讲都城在南京的优势,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宋代迁都临安的

原因在于宋人不愿意承认北宋的覆灭、地处江南水乡的临安经济发达及交通便利,与①②的讨论不符合,排除A选项;元代重开运河是因为南北经济差距在此时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江南,为南方财赋顺利北远,与讨论内容均无关,排除B选项;清代闭关

政策问题与讨论内容均无关,排除D选项。故选C项。11.明代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五千六百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海防前线共设卫五十四,千户所一百二十七。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

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这表明当时()A.海防形势急剧变化B.政府重视开发海洋C.海防实力十分强大D.海防建设较为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下“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可见当时海防建设较为完善,D项正

确;倭患严重和殖民者侵扰主要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海防采用卫所制度主要目的是固守海防,而不是开发海洋,排除B项;海防实力强弱需经实践检验,而非取决于兵力配置,排除C项。故选D项。12.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他们在停留上海的7天中发现,有400艘从

100吨到400吨不等的船只,装载大豆、面粉,从天津、奉天开来;从福建、台湾、广东,以及越南、暹罗等地开来的船每天有三四十艘之多。据此推断,当时()A.传统朝贡贸易体系解体B.上海成为外贸中心C.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D.英国觊觎中国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

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32年(中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世纪30年代,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觊觎中国市场。派船只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情况,特别是商业贸易情况,为打开中国市场作准备

,D项正确;鸦片战争(1840-1842年)后,传统朝贡贸易体系逐渐解体,排除A项;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此后上海逐渐成为外贸中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图①③③④代表的是中

国某一历史时期并存的政权,排列正确的顺序是()A.北宋、金、吐蕃、西夏B.北宋、辽、西夏、吐蕃C.南宋、金、西夏、吐蕃D.南宋、辽、吐蕃、西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

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辽宋时期。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①是北宋王朝,其都城是东京开封府;②是辽朝,都城是上京临潢府;③是西夏王朝,都城是兴庆府;④是吐蕃政权,位于今天的西藏地区。B项正确;金朝(1115年-1234

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南宋的都城为临安。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时间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

辽、大理国、西夏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排除ACD项。故选B项。14.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在对外交涉中时常援引国际法,有意识地遵照国际法来处理中外关系,但依然未能得到列强的公正对待。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

)A.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未能洞察国际法规的本质C.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D.意识到挽回利权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从材料可知,清政府已经意识到国际法的重要性,但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经

常得不到公正对待,说明当时的国际法体系还是为西方列强服务的,清政府没有认识到当时国际法的本质,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清政府在对外交涉中常援引国际法,说明清政

府已具备民族国家的意识,懂得维护自身利益,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清政府处理外交事务,未涉及挽回利权,排除D项。故选B项。15.《马关条约》规定,如果中国在三年内付清赔款,不仅利息全免,日本还将从威海卫撤军。为此,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借款合同。根据合同要求,由海关总税

务司赫德(英)代征四省七处厘金抵偿部分债款。但这遭到所涉地方督抚不同程度的反对。据此推知()A.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B.地方分裂割据势力迅速增长C.清政府公信力已经完全丧失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清政府对外面临巨额赔款、贷款、出卖国家部分税收主权”“遭到所涉地方督抚不同程度的反对”可直接得出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A项正确;材料虽涉及地方督抚对中央的不满,但并未发展成地方分

裂割据势力,清政府公信力也没有完全丧失,排除BC项;材料中“巨额赔款、贷款、以部分税收作抵押”等现象是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表现之一,但材料还体现了国内督抚的态度,D项片面,排除D项。故选A项。16.章太炎曾是鼓吹“排满

”最激烈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他于武昌起义当日即致书满族留日学生,对自己昔日过激的言论深表歉意,同时表示清廷被推翻之后,“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章太炎民族观的转变()A.消除了满汉民族的隔阂

B.适应了革命斗争的需要C.引发了武装起义的浪潮D.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萌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章太炎曾是鼓吹‘

排满’最激烈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在武昌起义之时,表示“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目的是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团结满人推翻清政府统治,B项正确;满汉民族的隔阂不会因为章太炎一人观点而“消除”,排除A项;章太炎的言论有利于联合满人推

翻清政府,但“引发了武装起义的浪潮”夸大了章太炎民族观的影响,排除C项;晚清时期民族意识已经萌发,排除D项。故选B项。17.某同学研究历史问题,找到了如下资料:1867年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1898年盛宣怀督办北洋学堂、1906年黎渊筹建北洋法政学堂、1918年范旭东在天津成立水利

碱厂。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A.追求民主的历程B.近代工业的发展C.天津的近代化探索D.近代教育的起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机器局、北洋学堂

、北洋法政学堂、水利碱厂都位于天津,分别推动了天津经济、教育近代化,所以材料研究主题是天津的近代化探索,C项正确;天津机器局、水利碱厂均属于近代工业,与追求民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洋学堂和北洋法政学堂不属于近代工业,排除B项;天津机器

局、水利碱厂不属于近代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18.阅读《中共广东历史简明读本》目录(部分),下列选项中,最不可能在第二章出现的是()A.北伐誓师B.新三民主义C.国民党一大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据所需知识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苏瑞金成立,不在广东,D项符合题

意,选择D项;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做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在1926年誓师北伐,据所学知识可知,ABC均发生在广东,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9.1931年2月,共青团中央局通过了《团在苏区中的任务决议》,决定开展“共青团员的礼拜六”活动

,每星期抽出一天,组织团员、少先队员无偿地帮助红军家属种田,为红军运军粮、挖战壕、送枪械,并创作了歌曲《共产青年团礼拜六》。该活动体现了()A.国民党“围剿”政策的失败B.根据地生产力大幅提高C.患难与共的长征革命精神D.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共青团员每周抽一天无偿帮助红军家属、红军劳动”,结合所学,这一做法使红军家属深深感受到党的温暖

和做红军家属的光荣,他们给战斗在前方的红军亲人写信,鼓励亲人安心杀敌,这一活动也增强了后方青年参加红军的决心,推动人的思想解放,从而为扩大红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

现“共青团员的礼拜六”活动对国民党“围剿”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共青团员每周抽一天无偿帮助红军家属、红军劳动,并不能使根据地生产力“大幅提高”,排除B项;长征时间是1934-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1927年1月至1933年2月,毛泽东在对农村进行

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的情形》等重要调查文本。毛泽东的早期农村调查()A.贯彻了八七会议所确定的总方针B.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路线C.有助于探索符合实际革命道路D.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1月至1933年2月。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毛泽东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

国农村进行了广泛调查,这种调查有助于加强毛泽东对基层农村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探索符合中国世纪的革命道路,C项正确;八七会议是1927年8月7日召开的,所以这些调查并不是为了贯彻八七会议的总方针,排除A项;这些调查是为了加强对基层的了解,并不是为了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不是这些调查,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材料解析题(21题16分,22题20分,23题14分,共5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海昏侯墓由土文物展的展品(部分)的注: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根据海

昏侯博物馆公众号信息整理材料二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文物漆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1)根据材

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海昏侯墓相关文物展品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思想和中外交流方面史料价值。(2)基于材料二,有人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有违历史史实”。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答案】(1)价值:玉印和《汉书>的记载证实西汉曾实行郡国并

行制;漆衣镜和竹简的内容可论证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情况;五铢钱、黄金器物等可印证汉代实行币制改革、与民休息等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异域风光的文物’’可论证西汉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2)不赞同。理由:穿衣镜是实物

史料但属于艺术品,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其掌握的有关孔子生年的史料也有待进一步考证;应该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的是根据据材

料一玉印内容可知,玉印和《汉书》的记载证实西汉曾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一“孔子”“《礼记》”等可知,漆衣镜和竹简的内容可论证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情况;根据材料一“五铢钱”可知,五铢钱、黄金器物等可印证汉代实行币制改

革、与民休息等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根据材料一“异域风光文物”等可知,“异域风光的文物’’可论证西汉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亮明态度,如不

赞同。其次,论述理由,从穿衣镜和《史记》的史料价值展开即可,如穿衣镜是实物史料但属于艺术品,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其掌握的有关孔子生年的史料也有待进一步考证,应该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22.晚清时期的海洋思想和海防问题材料一

林则徐的早期海防思想,主要表现为以守沿海口岸为主的近海防御的主张。但是,他的海防思想并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不断地丰需和发展的,通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争实践,他逐步认识到,要真正战胜侵略者,没有一支“船炮水军

”是不行的。他所说的“船炮水军”指的就是近代海军。林则徐主张“外海战船,宜分别筹办也。”并强调“此系海疆长久之计"。——摘编自戚其章《晚清社会思潮演进史》材料二严复认为,中国历朝历代满足于陆地农耕生计,忽视海权,自弃海洋大利,结果导致国家落后,遭受列强侵略。如果中

国有的强大海权,就能获得海洋利益,也可避免被强敌侵扰。要掌握海权,就要有强大的海军。严复说:“非海军岂足图存?他日国权仲张,自必有强盛海军为之防卫”。所以,“事处今日,欲以为自强固围之图,必在筹办海军”。——摘编自郑剑顺《严复的海权观及海军建设思考》(1)评析林则徐和严复海

洋和海防思想的异同。(2)依据所学,简述并评价晚清政府兴建近代海军的活动。【答案】(1)相同:都主张建立强大的近代海军,加强海防,打击列强侵略,保卫中国的海疆。不同:林则徐的主张主要限于建立近代海军,防范外国侵略。严复指出中国古代长期不重视海洋权利,是导致落后的重要原因;拥有强大的海权就能

从海洋获取的利益。评析:近代中国的海洋和海防思想随着对世界了解的深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而逐步发展。(言之成理即可)(2)简述: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购买和制造轮船枪炮、建立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近代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

清朝兴办海军的努力遭到重创;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评价:在清朝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半殖民地状态之下,单纯依靠学习西方的技术,无法真正实现“自强”的目标。(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相同:据材料一“要真正战胜侵略者,没有一支‘船

炮水军’是不行的。他所说的‘船炮水军’指的就是近代海军”,据材料二“如果中国有的强大海权,就能获得海洋利益,也可避免被强敌侵扰。要掌握海权,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可以得出都主张建立强大的近代海军,加强海防,打击列强侵略,

保卫中国的海疆。不同:据材料二“严复认为,中国历朝历代满足于陆地农耕生计,忽视海权,自弃海洋大利,结果导致国家落后,遭受列强侵略”“要掌握海权,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林则徐的主张主要限于建立近代海军,防范外国侵略。严复指出中国古代长期不重视海洋权利,是导致落

后的重要原因;拥有强大的海权就能从海洋获取的利益。评析:据材料一二两人对海洋、海防的不同认识,并结合所学,林则徐的认识产生于列强刚开始侵略中国时期,严复的认识产生于中国进一步遭到侵略,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时期,可以得

出,近代中国的海洋和海防思想随着对世界了解的深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而逐步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简述: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以自强,购买和制造轮船枪炮、建立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近代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

灭,清朝兴办海军的努力遭到重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评价: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海军活动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但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之下,洋务运动不变革封建制度,只单纯依靠

学习西方的技术,无法真正实现“自强”的目标。23.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道: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

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北洋

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论证: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

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的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多角度论证,答出四点即

可)总之,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近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阶段。【解析】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782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