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12月)大联考生物试题.doc,共(28)页,363.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34dc53f9d36fd32e467145476c0e6d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天壹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12月大联考生物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B.变性的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C.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D.物质的跨膜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答案】C
【解析】【分析】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等,由基本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一条或几条多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
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
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详解】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A错误;B、变性蛋白质的肽键并未被破坏,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B错误;C、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有关,C正确;D、跨膜运输中的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组成元素,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准确识记。2.下
列关于蓝藻和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蓝藻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蓝藻细胞和酵母菌细胞都能进行有丝分裂C.蓝藻和酵母菌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D.蓝藻的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答案】C【解析】【分析】1、由原核
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
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
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B、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并且不能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C、细菌和蓝藻均以DNA作为其遗传物质,C正确;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转录和翻译都
在细胞质中进行,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3.某研究小组以过氧化氢为材料进行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组实验,丁图为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下列分
析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的浓度为无关变量B.若要研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则乙组与丙组实验互为对照C.若利用乙组与丙组实验研究酶具有高效性,则乙组为对照组D.乙组
、丙组实验对应的结果依次为丁图中的曲线a、b【答案】D【解析】【分析】1、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2、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要唯一;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
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对照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相同。3、本实验中,分组对比,自变量可以是有无催化剂(甲、乙和丙)、催化剂的种类(乙和丙
),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通过气泡产生的速度体现出来,无关变量有过氧化氢的量、催化剂的用量等【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催化剂、催化剂的种类,A错误;B、乙试管添加了2滴3.5%FeCl3溶液,丙试管添加了2滴肝脏研磨液,两者对照说明有机催化剂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B
错误;C、研究酶具有高效性,分别添加催化剂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做对照,乙和丙都属于实验组,C错误;D、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快;FeCl3也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比不用催化剂的甲组分解速率快,对应的
曲线依次是a、b、c,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要求考生能够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并根据不同的对照实验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4.如图为葡萄糖和Na+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能加速小肠上皮细胞从肠
腔中摄取葡萄糖B.小肠上皮细胞运出Na+与运出葡萄糖的方式相同C.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TP的水解D.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与进人神经细胞的方式均为协助扩散【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
,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Na+运出细胞时,是通过Na+—K+泵的转
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详解】A、胰岛素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进而降低血糖,而不能加快小肠上皮细胞运输葡萄糖,A错误;B、Na+运出细胞时,是通过Na+—K+
泵的转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葡萄糖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C、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Na+浓度差造成的电化学梯度势能,C错误;D、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
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而Na+内流进入神经细胞也是协助扩散,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解题关键是识记葡萄糖和钠离子的运输方式,考生要明确葡萄糖只有进入成熟的红细胞才属于协助扩散
,其它均为主动运输。5.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含量比值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含量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B.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细胞外溶液浓度比值升高C.人体细胞内O2/CO2含量的比值,线粒体内
比细胞质基质高D.突然停止光照时叶绿体中NADP+/NADPH比值升高【答案】D【解析】【分析】1、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2、人体细胞内二氧化碳的运输是由线粒体运输到细
胞质基质,二氧化碳的运输是自由扩散,因此线粒体内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氧气由细胞质基质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线粒体,因此细胞质基质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线粒体。3、在光照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停止光照时,短期内暗反应照常进行,对NADPH利用照常进行,NADPH减少,NADP十增
多,NADP十/NADPH比值升高【详解】A、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活动旺盛,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低,A错误;B、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减小,细胞外溶液浓度升高,细胞液/细胞外溶液浓度比值下降,B错误;C、由分析可知,细胞质基质中氧
气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线粒体中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因此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低,C错误;D、突然停止光照时,短期内暗反应照常进行,对NADPH利用照常进行,NADPH减少,NADP十增多,NADP十/NADPH比
值升高,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与细胞代谢的关系,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物质变化,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6.红霉素为一种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其作
用机理在于能专一性的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中核糖体的移位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红霉素可以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B.红霉素能够阻止翻译过程中肽链的延伸C.滥用红霉素会导致细菌发生耐药性
突变D.用红霉素治疗疾病属于免疫系统中的防卫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它是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由题可知,红霉素对细菌的代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病毒的生命活动不起作用,A错误;B在翻译过程中,随着核糖体mRNA上的移动,合成的肽链延长而红霉素能抑制蛋白质
合成中核糖体的移位,故红霉素能够阻止翻译过程中肽链的延伸,B正确;C红霉素能将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筛选出来,而不是诱导细菌发生耐药性突变,C错误;D用红霉素治疗疾病的过程依赖于药物的作用,不属于人体的免疫功能,D错误。故选B。7.不考虑突变,下列关于二倍体动物(体细
胞内染色体数为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内染色体数均发生2N—4N的变化B.细胞内染色体数发生N—2N的变化,主要是指着丝点一分为二使同源染色体加倍C.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4N—2N的变化后,产生的两个子
细胞中核遗传信息相同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2N—N变化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均无姐妹染色单体【答案】C【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
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前期中期后期末
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nnn2nn【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都不发生变化,A错误;B、细胞内染色体数发生N→2N的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主要是指着丝点一分为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此时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C、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4N→2N的变化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其产生的两个了细胞中遗传信息相同,C正确;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2N—N变化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
二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含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变化规律,能结
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8.如图所示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核酸杂合双链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核酸杂合双链片段中含有5种核苷酸和2种五碳糖B.此核酸杂合双链片段中相邻的G与C均通过三个氢键连接C.若乙链是甲链的模板,则图示结构
可能在艾滋病患者体内出现D.若甲链是乙链的模板,则甲链上的密码子决定了乙链的碱基排列顺序【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链含碱基T,为DNA单链;乙链含碱基U,为RNA链。因此甲链到乙链为转录过
程,乙链到甲链为逆转录过程。【详解】A、此核酸杂合双链片段中含有8种核苷酸和2种五碳糖,A错误;B、此核酸杂合双链片段中单链上相邻的G与C通过“―五碳糖―磷酸―五碳糖―”连接,双链上相邻的G与C通过三个氢键相连,B错误;C、若乙链是甲链的模板,则表示逆转录,所以图示结构可能在部分被病
毒感染的患者体内出现,如艾滋病患者,C正确;D、若甲链是乙链的模板,则甲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乙链的碱基排列顺序,而密码子位于mRNA上,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
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如图所示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一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Ⅳ一3关于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B.Ⅱ一2基因型杂合的概率是100%C.Ⅲ一3和Ⅲ一4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3/8D.Ⅳ一1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生一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是1/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Ⅲ-2患甲病而其父母都正常,所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Ⅰ-1为患甲病女性,而其儿子正常,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而其儿子患乙病,说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A、由Ⅲ-3和Ⅲ-4不患乙病,生出患乙病的男孩,且Ⅲ-4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可推出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Ⅳ—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依次
往上推,其致病基因来自Ⅲ-3、Ⅱ-2、Ⅰ-1,故Ⅳ-3关于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A正确;B、由Ⅱ-1和Ⅱ-2正常,生出患甲病的儿子(Ⅲ-2),且Ⅰ-1患甲病,Ⅱ-3正常,可推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的基因型为Aa
XBXb,Ⅱ一2一定为杂合子,B正确;C、由Ⅱ-1和Ⅱ-2正常,生出患甲病的儿子(Ⅲ-2),且Ⅰ-1患甲病,Ⅱ-3正常,可推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Ⅲ-3的基因型为1/3AAX
BXb、2/3AaXBXb,Ⅲ-4的基因型为AaXBY,二者生一个不患病孩子的概率为5/8,故Ⅲ-3和Ⅲ-4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3/8,C正确;D、Ⅳ-1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其与正常男性(XBY)婚配后,生出患乙
病男孩的概率为1/8,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伴性遗传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系谱图和题干信息“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判断甲、乙的遗传方式;其次根据表现型推断出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利用逐对分析法解题。
10.某哺乳动物的毛色受三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1(黄色)A2(黑色)A3(白色)控制(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某一基因存在纯合致死现象。基因型为A1A3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1A2的个体交配得到F
1,F1表现型及比例如图所示t相对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哺乳动物中复等位基因的存在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该哺乳动物的群体中,基因型为A1A1的个体不能存活C.F1中个体自由交配所得巧中黄色:黑色:白色=5:3:1D.F1中黄色个体与黑色个体交配,后代出现白色个体的概率为1/8【
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分析可知,老鼠毛色的性状受复等位基因控制,并且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因此黄色属的基因型有A1A2、A1A3,A1A1纯合致死;白色鼠的基因型有A2A2、A2A3;黑色鼠的基因型只有A3A3。【详解】A、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A正确;B、基因型为A1A2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1A3的个体交配,理论上F1的基因型为A1A1、A1A3、A1A2、A2A3,而图中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
色∶黑色=2∶1,推知A1基因纯合致死,B正确;C、F1中个体随机交配,得到的F2中致死(1/9A1A1)∶黄色(2/9A1A2、2/9A1A3)∶黑色(1/9A2A2、2/9A2A3)∶白色(1/9A3A3)=1∶4∶3∶1,故F2的
实际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黑色∶白色=4∶3∶1,C错误;D、F1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2A1A3、1/2A1A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2A3,它们交配产生的后代出现白色个体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首先根据题干信息
确定每种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能够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解题关键是“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11.黑腹果蝇X染色体存在缺刻现象(缺少某一片断),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
交得F1,F1雌雄个体杂交得F2。已知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雄性全部为红眼,雌性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X与Y结合的子代不会死亡B.F1白眼的基因型为XrXrC.F2中红眼
个体的比例为1/2D.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3【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知,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雄性全部为红眼,雌性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说明X染色体缺刻会使雄性致死,即X-Y致死,F1中雌果蝇
的基因型为XRXr、XrX-,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详解】A、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可知,X-Y个体死亡,A错误;B、F1白眼的基因型为XrX-,B错误;C、F2中,雌蝇都
是红眼,雄眼中红眼:白眼=1:2,所以F2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5/7,C错误;D、F1雌蝇产生的配子XR:Xr:X-=1:2:1,雄蝇产生的配子为XR:Y=1:1,又因为X-Y致死,所以F2中雌雄个体数量
比为4:3,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解题的关键是根据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判断出X-Y个体死亡。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种群中控制有利性状的基因使种群基
因频率发生改变B.同一品种的花生在不同营养条件下所结的果实大小不同,这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说明了捕食者通过将一种生物消灭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D.一种生物的两个种群之间一旦形成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就成为了不同的物种【答案】D【解析】【分
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3、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
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而不是基因,A错误;B、同一品种的植物在不同营养条件下植株高度表现明显不同,这属于由于
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C、斯坦利的“收割理论”中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这就是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C错误;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
的标志,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
应该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1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中的物质不能再回到组织液中B.组织液中所含物质的种类、含量与细胞内液基本一致C.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
不断发生变化D.尿素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需要由肾脏形成尿液排到体外【答案】C【解析】【分析】1、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
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
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淋巴中的某些物质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由血浆再进入组织液中,A错误;B、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物质含量差异很
大,如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糖原只存在于细胞内,B错误;C、由于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细胞代谢不断消耗一些物质和产生废物,使得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不断变化,C正确;D、尿素是体内含氮物质(如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需要通过血液运输排到体外,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点睛】本
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及化学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4.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合成并分泌生长激素B.能够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C.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调节相关
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答案】A【解析】【分析】考点是下丘脑的功能,考查通过总结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详解】生长激素是垂体合成并分泌的,A错误.下丘脑中有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感受器,B正确.下丘
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正确.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调节包括垂体在内的相关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D正确.【点睛】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如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15.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B.效应
T细胞只能来自受抗原刺激后的T细胞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由基因决定D.细胞免疫过程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等【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
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
参与体液免疫,A错误;B、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再次受同样的抗原刺激,也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B错误;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C正确;D、没有识别作用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吞噬细胞,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胞免疫的过程。
16.下列对膝跳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当膝盖下的韧带受刺激后,参与膝跳反射的所有肌肉都收缩B.膝跳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但是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控制C.膝跳反射依靠三个神经元才能完成D.用电极直接刺激传出神经
也能引起膝跳反射【答案】B【解析】【分析】膝跳反射的过程:感受器(膝部韧带)→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腿部肌肉)。【详解】A、当膝盖下的韧带受刺激后,参与膝
跳反射的伸肌收缩,A错误;B、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B正确;C、膝跳反射是由两个神经元构成的,C错误;D、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膝跳动作,但该过程没有反射弧的全部成分参与,故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掌握膝跳反射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17.研究发现,细胞分裂素可解除顶端优势。为探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部位及效果,研究人员用适宜浓度的细胞
分裂素溶液、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你认为应该设置几组实验,实验的处理方法为()选项组数处理方式A一在①②处同时涂抹细胞分裂素溶液B二一组在①处,另一组在②处涂抹细胞分裂素溶液C三一组不作处理,一组切除②,一组在①处涂抹细胞分裂素溶液D四一
组不作处理,一组切除②,另两组处理方式同B选项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部位,实验原理是细胞分裂素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因此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细胞分裂素作
用的部位,即①部位和②部位,因变量是侧芽的发育情况。【详解】A、在①②处同时涂抹等量细胞分裂素溶液,没有反应出自变量,自变量应该是细胞分裂素作用的部位,即①部位和②部位,A错误;B、设两个实验组,一组在①处,另一组在②处涂抹等量细胞分裂
素溶液,②处自身产生的内源细胞分裂素对实验有影响,缺空白对照,B错误。C、实验组切除②,在①处涂抹细胞分裂素溶液,与对照组相比由2个自变量,C错误;D、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切除②,排除了尖端内源细胞分裂素的影响,D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应实验变量的控制是解题的关键。18.反馈调节广泛存在于生命活动过程中以及生态系统中。下列过程没有体现反馈调节的是()A.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增加导
致植食性动物增加,接着浮游植物减少B.环境污染导致生物死亡,尸体腐烂加剧污染,导致更多生物死亡C.寒冷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人感觉到冷并主动添加衣服D.血糖浓度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
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维持稳态。【详解】A、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增加导致植食性动物增加,接着浮游植物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B、环境污染导致生物死亡,尸体腐烂加剧
污染,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C、寒冷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人感觉到冷并主动添加衣服,这属于神经调节,没有反馈调节,C错误;D、血糖浓度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这是胰岛素发挥的作用从而降低血糖,这属于反
馈调节,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反馈调节的概念和,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反馈调节是系统的工作结果作为信号,反过来调节系统本身。19.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小型犬浣熊的数量多达数千只,目前还不属于濒危物种。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
关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需要使用样方法B.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三营养级C.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时最大D.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小型犬浣熊神群数
量在b~c时期处于下降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A、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应该使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B、小型犬浣熊属于食肉类动物,但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至少占有第二和第
三两个营养级,B错误;C、若该曲线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差值,种群在a~c时期该差值总是大于0,则种群密度在a时最大,C正确;D、若该曲线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增长速率,a~c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则种群在a~c时期处于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C。2
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C.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D.分解者分
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再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
程。(1)物质: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2)范围:生物圈;(3)过程:是指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往返出现。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
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详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A正确;B、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而物
质是循环利用的,所以有的生态系统可不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物质补充,但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B正确;C、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C正确;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再
利用,能量不能被利用,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掌握其中“物质”、“生态系统”和“循环”的含义;识记碳循环的过程,掌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能
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二、非选择题21.如图是探究光照强度对黑藻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装置图,将该装置置于不同光照强度下得到下表中实验数据,其中每格刻度对应的气体变化量是10μmol。请回答下列问题:光照强度(μmol·m-2·s
-1)右侧刻度变化(格·h-1)02506100121501820018(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光照强度为0μmol·m-2·s-1时,U型管右侧刻度的变化情况应为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光照强
度超过50μmol·m-2·s-1后,引起装置中右侧刻度变化的气体来自光反应中___(填过程)。本实验除了可用刻度变化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外,还可以通过观察__________来反映净光合速率的大小。(2)在光照强度为100μmol·
m-2·s-1时,装置中的黑藻每小时产生的O2量是_________μmol。该装置中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刚刚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光照强度可能是150μmol·m-2·s-1,也可能是____。(3)为了使实验数据更为精确,请设置对照组来校正物理因素等引起的误差。___________
__。【答案】(1).下降(2).水的分解(3).CO2缓冲液中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的数量(4).140(5).在100~150μmol·m-2·s-1之间(6).另外将装置中的黑藻换为同质量经消毒过的死亡黑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置于各个对应的光照强度
下,记录数据变化【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当光照为0时,黑藻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气压减小,会使液面左升右降,当光照增大时,黑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气压增大,会使液面左降右升。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光照强度为0μmol•m-2•s-1时,黑藻只进行呼吸
作用消耗氧气,气压减小,会使液面左升右降;光照强度超过50μmol•m-2•s-1后,黑藻光合作用光反应通过水的光解释放氧气,气压增大,会使液面左降右升。本实验除了可用刻度变化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外,还可以通过观察CO2缓冲液中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的数量来反映净光合速率的大小。(
2)据表分析,光照强度为0时,黑藻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黑藻的呼吸速率是20μmolO2.h-1,在光强100μmol·m-2·s-1下,装置中黑藻每小时产生的氧气量是真正的光合强度,真正的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净光合强度=20+120=140μmol。该装置中黑藻的光合作用强
度刚刚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光照强度可能是150μmol•m-2•s-1,也可能是在100~150μmol·m-2·s-1之间。(3)为了使实验数据更为精确,另外将装置中的黑藻换为同质量经消毒过的死亡黑藻,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置于各个对应的光照强度下,记录数据变化。【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影响相关实验,熟悉光合作用过程,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22.如图所示为人体发生的某些调节和代谢过程示意图,图中甲
、乙、丙表示三种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a、b、c、d、e表示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物质。回答下列问题:(1)当人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兴奋最终传到图中的甲,引起甲合成并分泌a的过程称为____。(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
节,存在着下丘脑一垂体一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为进一步探究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对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I.实验方案①挑选两只处于生长期的大小、性别相同的兔,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测定两只兔血液中______含量。每天1次,连续3天。②第4天开始,一只兔
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另外一只实验兔_______。③一段时间后依次测定和记录两只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Ⅱ.请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②指出上述实验方案中的一项不足之处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③请推测步骤纠正后第三步最可能的实验结
果是____________。④本实验设置了哪两种对照____________。【答案】(1).反射(2).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3).饲喂等量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食物(4).兔样本数太少,应选择多只兔进行重复实验,避免因兔的个体差异引起实验误差(5).实验兔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促
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对照兔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几乎无明显变化(6).实验兔和正常饲养兔的空白对照、实验兔饲喂甲状腺激素前后的自身对照【解析】【分析】1、从图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
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信使RNA,e是酶,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通常是糖蛋白,合成蛋白质过程称为翻译,激素分泌调节一般为负反馈调节。2、探究实验的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在实验前要注意材料的选取编号、自变量
的确定、对照组的设置.该类实验的一般步骤是:根据实验目的处理实验材料、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得出结论。【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为结构基础。当人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
冷刺激时,相应的兴奋最终传到图中的甲,引起甲合成并分泌a的过程称为反射。(2)I.①本实验是探究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对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故在做实验前先测量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以防干扰实验结果的测量。②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甲状腺激
素的含量,对照组应是正常组,饲喂正常的适量食物,实验组是饲喂等量含甲状腺激素的食物。Ⅱ.②本实验实验材料只有两只兔,数量太少有偶然性,所以设计实验时,实验材料要多,并多次测量,以防个别数量等影响实验结果。③实
验组是饲喂甲状腺激素组,所以第三步中测量兔的激素含量变化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因为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经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对照兔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几乎无明显变化。④本实验的
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对照组应是正常组,实验组是饲喂甲状腺激素组。实验兔和正常饲养兔的空白对照,实验兔饲喂促甲状腺激素前后的自身对照。【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及及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
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
修订的能力。23.荒漠化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之一,通过努力,中国巳成为世界上治沙最多的国家,为世界治理沙漠提供了宝贵经验。回答下列问题:(1)从群落角度分析,荒漠化过程实质上是__________的过程。(
2)沙漠治理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由一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演变为灌木,主要原因是______。(3)荒漠化土地适合甘草等抗旱植物生长,这些植物能通过固氮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具有良好的治沙改土效果,这体现了群落与无机环
境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4)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为减小误差应注意_______(答出3点即可)。【答案】(1).群落(次生)演替(2).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3).一定区域内无机环境的
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变着无机环境(4).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和数量适宜、取平均值【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详解】(1)荒漠化过程实质上是群落
(次生)演替改变的过程;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因此沙漠治理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由一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演变为灌木。(3)荒漠化土地适合甘草等抗早植物生长,这些植物能通过固氮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具有良好的治沙改土效果,这体现了群落
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一定区域内无机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哪些生物能够在这一区域定居和繁衍;生物群落的存在又改变着无机环境。(4)在用样方法调查优势种的种群密度时,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意随机采样、样本足够的多和取平均值。【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
及实例,掌握群落演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4.某种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A、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紫色眼,A存在而B不存在时为红眼,其
余情况为白眼。回答下列问题:(1)该果蝇种群中,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现有两只紫眼果蝇杂交,子代出现紫眼和红眼两种类型,且红眼只出现在雄果蝇中,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现有红眼雌果蝇
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得F1,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眼果蝇:紫眼果蝇:白眼果蝇=3:3:2,且各眼色果蝇中雌雄个体数量基本相等。若让F1中全部紫眼雌果蝇测交,则后代出现红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_。若让F2中全部紫眼雄果蝇与白
眼雌果蝇随机交配,则后代中白眼雄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3)研究者发现,控制果蝇的棒眼基因(R)和正常眼基因(r)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正常眼雌性果蝇和棒眼雄性果蝇杂交,F1出现了一只正常眼雌性果蝇(染色体数目正常)。若变异只发生在双亲一方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请推测
F1出现正常眼雌性果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2).AAXBY和AaXBXb、AaXBY和AAXBXb、AAXBY和AAXBXb(3).1/4(4).1/6(5).在父方形成精子时,X染色体
缺失了含R基因的片段,形成了X染色体上不含R基因的精子【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又由于“基
因A、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紫色眼,A存在而B不存在时为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则基因型为A_XB_的个体表现为紫色眼,基因型为A_XbXb、A_XbY的个体表现为红眼,基因型为aaXbXb、aaXbY、aaXBXB、aaX
BXb、aaXBY的个体表现为白眼。【详解】(1)据分析可知,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Y、aaXBXB、aaXBXb、aaXBY5种,据题意“两只紫眼果蝇杂交,子代出现紫眼和红眼两种类型,且红眼只出现在雄果蝇中
”可知,此杂交组合用遗传图解可表示为A_XB_(紫眼)×A_XBY(紫眼)→A_XBX-(紫眼)、A_XBY(紫眼)、A_XbY(红眼),符合此杂交组合组合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和AaXBXb、AaXBY和AAXBXb、AAXBY和AAXBXb。(2)由“红眼雌
果蝇(A_XbXb)与白眼雄果蝇(aaX_Y)杂交得F1,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眼果蝇:紫眼果蝇:白眼果蝇=3:3:2”可推知,F1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紫眼)、AaXbY(红眼)
,亲本的基因型为分别为AAXbXb、aaXBY,让F1中全部紫眼雌果蝇(AaXBXb)测交,即AaXBXb×aaXbY,后代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所占比例为1/2×1/4=1/8,后代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所占比例为1/4=1/8,因此后代出现红眼果蝇的概
率为1/8+1/8=1/4。F2中紫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XBY、2/3AaXBY,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XbXb、1/2aaXBXb,雄果蝇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1/3AXB、1/3AY、1/6aXB、1/6aY,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4aXb
、1/4aXB,因此F2中全部紫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随机交配,则后代中白眼雄果蝇所占比例为1/6×3/4+1/6×1/4=1/6。(3)正常雌眼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正常情况下,二者杂
交的后代雌果蝇全部为棒眼,雄果蝇全部为正常眼,而F1出现了一只正常眼雌性果蝇(染色体数目正常)。若变异只发生在双亲一方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则F1出现正常眼雌性果蝇最可能的原因是在父方形成精子时,X染色体缺失了含R基因的片段,形成了X染色体上不含R基因的精子。【点睛】本题具有一
定的难度,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伴性遗传等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25.黄曲霉毒素是由真
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种能降解黄曲霉毒素B:的微生物,可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1)黄曲霉毒素B1可引起细胞癌变,其属于_______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根本
原因是_______。(2)为了筛选能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微生物,需要配制以黄曲霉毒素B1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接种培养后,在该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不一定为一个种群,其原因是_______。(3)用平板划线法纯化某菌株时,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
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接种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其目的是_______。(4)若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基中的黄曲霉毒素B1能呈现出一定的颜色,能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微生物将黄曲霉毒素B1降解会使颜色褪去,则可以通过测定来确定不
同菌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能力的大小。选择出能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微生物后,若继续探究该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B:时所需的适宜温度,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答案】(1).化学(2).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3).选择培养基(4).在以黄曲霉毒素B1为唯一碳源的培
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可能不是只有一种(5).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培养基(6).透明圈的大小(或直径)(7).比较不同温度下等量的该微生物降解等量黄曲霉毒素B1的速率【解析】【分析】1、细胞癌变
的原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2、微生物的纯化(1)原理: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单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
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1)黄曲霉毒素B1属于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可引起细胞癌变,
其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2)为了筛选能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微生物,需要配制以黄曲霉毒素B1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接种培养后,由于以黄曲霉毒素B1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可能不止一
种,在该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不一定为一个种群。(3)用平板划线法纯化某菌株时,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渐分离以便得到单一的菌体。接种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其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4)由于能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微生
物将黄曲霉毒素B1降解会使颜色褪去,故可通过测定透明圈大小来确定不同菌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能力的大小,透明圈越大,说明降解能力越强,这样选择出能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微生物后。若探究该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B1时所需的适宜温度,可以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等量的
该微生物降解等量的黄曲霉毒素B1的速率,速率最大时所对应的温度,即其最适温度。【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癌变、培养基、平板划线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26.如图是将某抗原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内制备“工程菌
”的示意图,图中BamHI、EcoRI、SmaI、HindⅢ分别代表相应的限制酶。回答下列问题:(1)获得抗原基因的途径可以是以抗原蛋白的mRNA为模板,在______酶的催化下,获得所需基因。(2)利用质粒作为运载体时,常常需要对天然质粒进行改造,若图中P为启动子,它是_____的位点;青霉素抗
性基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可作为____基因,其作用是_____。(3)利用PCR技术扩增抗原基因时,需要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的物质有_____、成对的_______、4种dNTP和热稳定性DNA聚合酶等,扩增过程可以在PCR扩增仪中完成。(4)构建重组质粒时,一般使用BamHI和HindⅢ对含
抗原基因的DNA片段和质粒分别进行切割,而不单独使用EcoRI切割,是由于BamHI和HindⅢ共同切割可以防止_____。筛选该工程菌时应进行两次筛选,先在添加____的培养基中选出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单菌落,将单菌落分别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取菌液在添加_____的平板上划线,将
导入重组质粒的工程菌筛选出来。【答案】(1).反转录(2).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3).标记(4).便于鉴别和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5).抗原基因(6).引物(7).质粒和目的基因自身环化,同时也可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8
).青霉素(9).四环素【解析】【分析】分析质粒:质粒上含有BamHI、EcoRI、HindⅢ的切割位点,其中HindⅢ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位于四环素抗性基因上。分析图抗原基因:质粒上有限制酶EcoRI、BamHⅠ、SmaI、HindIII四种限
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其中SmaI的切割位点位于抗原基因上。【详解】(1)获得抗原基因有两条途径:一是以抗原基因的m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反转录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所需基因;二是根据目标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相应的mRNA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其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再通过人工合成(化学)方法合成所需基因。(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可以驱动目的基因的转录形成mRNA。青霉素抗性基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是做标记基因。标记基因的作用是鉴别受体细胞中是
否含有目的基因(以便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3)PCR是一种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断的核酸合成技术,它是利用DNA双连复制的原理。利用PCR技术扩增DNA时,需要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的有机物质有:模板DNA(抗原基因)、热稳定性DNA聚合酶、
引物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因为DNA复制时,子链总是从5′向3′方向延伸,而子链与模板链反向平行。(4)构建含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时,用SmaⅠ切割会破抗原基因,不能使用SmaⅠ切割。由于抗原基因和质粒性基因上都含有限制酶BamHI、EcoRI、HindⅢ的切割位点,如果单独用限制酶EcoRI
切割,会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导致质粒和抗原基因自身的环化。用BamHI和HindⅢ同时处理,这样使目的基因两端的黏性末端不同,既可防止质粒和含抗原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也可以防止抗原基因和质粒反向连接,同理,也可以防止质粒自
身环化。分析图形可知,HindⅢ酶切割会导致四环素抗性基因破坏,因此为了筛选出含转入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应在筛选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青霉素,平板上长出的菌落,需要进一步鉴定才能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的单菌落,这是由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有的含有质粒,有的含有重组质
粒。需再一次筛选,需取菌液在添加四环素的平板上划线,将导入重组质粒的工程菌筛选出来。【点睛】本题结合基因结构图和运载体结构图,考查基因工程的技术和原理,重点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要求考生认真分析图形,能根
据图中信息选择合适的限制酶,准确判断限制酶切割的结果,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