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32.762 K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2)页,32.76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30bd3fdcaba20862fdab6f846fccca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

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

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远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

》《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

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

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

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

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

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摘编自《“是人”“斯人”之争》)材料二: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

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

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

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

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一场“斯”“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

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摘编自《“是人”“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B.因为时间的久远,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

、著录,同一文献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C.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D.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2.根

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并未统一,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的。B.“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

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C.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D.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字斟

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现象与其余不同的一项是()A.李白的《静夜思》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B.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C.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就做“乱石崩云,惊涛裂岸”。D.《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傻子袁良才自古猷州多奇人。如果高傻子不算,谁算?高傻子有姓无名,绰号就是大名。人如其名,傻大个,黑不溜秋,看去浑似一座铁塔。高傻子打小饭量奇大,十来岁时一顿要吃一瓦罐米饭。可惜他投错了胎,爹娘是个佃户

,一瓦罐饭那可是一家老小一天的口粮啊!爹娘想把他送人,高傻子饭量大的名声早传开了,没人家敢接这只烫手山芋。从此,高傻子走上了乞讨之路,如同路边的一根野草,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天可怜见,这时高傻子遇见了长庆班。长庆班是唱黄梅调的。猷州古属东吴

,老百姓说的也是吴侬软语,特别喜欢听黄梅调。长庆班里的头牌花旦梅如雪,那真叫一个漂亮!猷州百姓眼睛都看直绷断了,啧啧道,要是搁在大清朝,她早就被选秀进宫了,册封个贵妃也说不定!梅如雪的戏也唱得好,一亮嗓子就让人皮松肉软骨头酥,魂都不在身上了。长庆班的班头姓韩,韩班头慈眉

笑眼,一颗心那是豆腐做的,比菩萨还心善。的也是高傻子命不该绝,大肚汉巧遇了大善人。长庆班戏唱到哪个地方,高傻子就跟到了哪个地方,人家唱戏他看戏,眼珠瞪得螺蛳大,人家开饭他看人家吃饭,直看得人家吃不下饭。韩班头说,伢子要不要来一碗?梅如雪笑得咯咯的,一人省一口,养只小花狗。高傻子也不道谢,也不推让,

一连干了三海碗,还摸着肚子说“饿”。一个戏班的人都傻眼了!韩班头虽被高傻子的饭量吓到了,但终究还有副菩萨心肠,他不顾戏班里大多数人的劝阻,执意留下了高傻子。高傻子食量那么大,戏班总不能养一个闲人,其他演员有意见啊!韩班头毕竟是韩班头,用人所长

,让高傻子专干粗笨的力气活,像搭戏台、搬道具、挑水劈柴什么的,高傻子几乎一个人包揽下来,而且干得那是竹排上照镜子——漂亮!演员们这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竖着大拇指,夸韩班头,高!实在是高!更“高”的还在后头呢!长庆班到了一个叫乌石垄的地方唱戏

,当地的几个泼皮无赖纠缠着韩班头索要“地皮钱”,给少了还不依,韩班头只差磕头下跪了。一旁的高傻子终于恼了,随手连根拔起身边的一棵垂杨柳,倒拎着朝泼皮们劈头盖脸地打去。这些无赖只在戏文中见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做梦也没想到真让他们在现实中见到这一出,哭爹喊娘,四散而

逃。高傻子一“战”成名。从此谁也不嫌他饭量大了,韩班头专门跟伙夫打招呼,每顿给高傻子备足一瓦罐米饭,不能亏了他的肚皮!猷州有两个邻县,一个叫泾川,一个叫太平,老是为边界不清纷争不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历任县官为此头痛不已。这年太平来了一个行伍出身的县长,姓武,是个大老

粗。武县长去找泾川县县长,说,干脆,文定不成,我们来武定!两县各选一个大力士,在离争议边界各方五里处,各背一块两百斤重的界碑,一口气,不许歇脚,谁碑扛得远界线就定在哪里!对方也为这事伤透了脑筋,点头应允。正好这当口,长庆

班到了太平地界儿。武县长请梅如雪唱堂会,边看戏边唉声叹气的,梅如雪打听到武县长的心事,说,我有一个最佳人选,保管贵县稳赚不赔!梅如雪推荐的人选,不用猜,高傻子!高傻子果然给梅如雪争脸儿,一口气将两百斤重的界碑背出十里路,白占了泾川好多

地面。长庆班得到太平县长不少赏钱,从此两县民间有了“割泾补太”之说。1938年春,日本人占了猷州。武田正雄让人把韩班头“请”去,告诉他,今后长庆班专门为他们演出。韩班头擦着一头冷汗,这事……容我回去,请示请示梨园鼻祖的意思。梨园鼻祖是唐明皇。韩班头惊魂未定地回到戏班,把日本人的意思

跟大家说了,大家无语。两条路明摆着:一条是不归路,当汉奸,苟且偷生。另一条,就是死路!韩班头眼一闭,双泪长流,请梨园鼻祖定夺,听天由命吧!高傻子双手捧出梨园鼻祖的枣木灵位,众人齐齐跪下,等待韩班头讨问如何行事。忽听

“叭嚓”一声,高傻子一个趔趄,枣木灵位从他手中脱落于地,摔成两半。鼻祖不依哩!高傻子大叫。鼻祖不依哦!众人齐叫。大家快跑啊!高傻子再发一声喊。人们像猛醒过来似的,四散而逃。只见高傻子左腋夹着韩班头,右腋夹着梅如雪,似乎脚不点地,飞奔而去。这时,他们

的身后,日本人的机枪“突突”了起来,跑在后面的人倒下一片。不久,猷州七井山上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为首的叫高傻子。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韩班头埋怨高傻子:一个牌位你咋都捧不住?死了那么多兄弟姐妹?!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捧不动啊!高傻子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高傻子”为标题,既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的形象,又吸引了读者的兴趣。B.高傻子走上乞讨之路,是因为他饭量太大,爹娘养不活,又没人敢接收,表现了他悲惨的人生。C.小说采用

先抑后扬的方式,写了高傻子从被嫌弃到受韩班头偏爱,再到后来走上革命抗日道路的经过。D.梅如雪向武县长推荐高傻子参加扛碑比赛,就是因为要感谢武县长邀请戏班唱堂会,知恩图报。7.关于文中枣木灵位“脱落于地”“摔成两半”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日本人的要求,韩班头“双泪长流”地

请示梨园鼻祖,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奈、痛苦之情。B.韩班头回到戏班,转述日本人的意思,大家无语,是因为面对严峻的形势,谁都想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C.枣木灵位从高傻子手中脱落,是因为梨园鼻祖示意,暗示大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

要屈从日本人。D.大家“四散而逃”,因为都想坚守民族大义,不愿意当汉奸、为日本人唱戏,三十六计走为上计。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韩班头这一人物形象。9.有人认为故事到“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就可以结束,后面的文段作用不大,可删去,但不删比是删去的表达效果要

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的表达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

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

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

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

。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

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B.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C.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D.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

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指兄弟排行中最小的或一个朝代、季节的末期等。文中是指公孙弘的表字叫做“季”。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C.“上大说之”与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D.“愈益厚之”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之”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弘因为贫穷,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及相关著作,六十岁开始为官,最终官至丞相

,可谓大器晚成。B.公孙弘每次上朝议事,先陈述种种事情,然后向皇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不当面驳斥,也不在朝廷上与人争论。C.公孙弘违背约定,遭到汲黯的责备。汲黯在皇上面前说公孙弘不忠、欺诈,公孙弘以退为进,阐述缘由,赢得皇上信任。D.公孙弘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他

把俸禄都用来供给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却报复与他有仇怨的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2)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14.公孙弘从平民到丞相,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隐①赏桂呈朔翁吴文英西风来晚桂开迟。月宫移。到东篱。簌簌惊尘,吹下半冰规②。拟唤阿娇来小隐,金屋底③,乱

香飞。重阳还是隔年期。蝶相思。客情知。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一夜看承④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注】①荷塘小隐:毛荷塘家宅名。荷塘:毛荷塘,吴文英词友。②半冰规:半圆月。③“阿娇”“金屋”,化用汉武帝幼时对其姑母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的典故。④看承:看待,特别看待。15.下列对这首

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宫移。到东篱”写词人月下赏桂的盛景。“东篱”二字,既写出词人赏桂时的悠然心境,又暗示了桂花与菊花一样都有高洁的品质。B.“簌簌惊尘”意思是在半轮明月照映下,桂花飘下,簌簌作响,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云外飘香、月轮飞花

的优美画面。C.“吹下半冰规”是“半冰规吹下”的倒文。“冰”不仅点明是秋月,而且将月之皎洁勾出,有一种玉洁冰清的意境。D.词人将桂花与阿娇并提,美人与娇花相衬;以蝴蝶相思比拟,均体现词人与友人的相遇相知,盼望再次与朋友聚首赏桂之情。16.请简要赏析尾句“一夜看承应

未别,秋好处,雁来时”的精妙之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的(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的手法体现了诗人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不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就连遗物也随着岁月杳无踪迹了。(3)苏轼《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直播平台上,传统文化以视听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促使传播者自觉创新传播形式,与当下的媒介形态相适应。一方面,传统文化内

部的各个环节都成为了传播的内容,跳脱出了传统传播渠道的限制;另一方面,再小众的传统文化门类,在直播平台上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得传统文化在直播平台上呈现出①的传播生态。而传统文化的直播打赏也成为观众基于认知价值为文化消费自主定价的方式,成为了传播者挖掘传统文化潜在价值的驱动力。

在当下,直播打赏平台异军突起,显示了其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但由于其大众性、低门槛的特质,一些②的传播内容混入其中,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造成了错误引导。这些问题倘若忽视,将会对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传播造成不良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直播平台存在一些问题就完全否定它的价值和作用,③不可取,

平台方除了已在技术、知识层面上给出了积极应对方案之外,政府部门、文化各界、有关部门更应有所警醒。在下一阶段,如何让新媒介在传统文化传播上再添“一把..火.”,继续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形式,同时规范个体行为、预防不正之风、规避不良的社会影响,需要多方④。18.

下列句子中的“一把火”,与文中加点的“一把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新官上任三把火”,嘉庆在亲政后就把这一把火...烧向了和珅,真可谓是雷厉风行。B.数字人民币逐步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数字人民币“遇见”冬奥会,又为冬奥再添一把火...。C.作为一名

教师,既要有“一桶水”的积淀与功底,更要有“一把火...”的智慧与激情,方能助力学生勇敢追梦。D.对于桑蒂亚戈来说,生活是一把火...,一把无形的火,一把用斗争燃烧自己的火,为他带来光明与希望。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

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

社会的生活①。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

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②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③的社会。21.下列各项中,对上述文段内容概括最全面、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人口

的流动率小。B.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C.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乡土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D.乡土社会是富于地方性的“熟悉”的社会。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

据要求写作。2022年四川农业大学迎来了一位32岁的大一新生。他名叫吴东,曾经两次参加高考,分别考上北京的一所211大学和四川省内的一所大学。可是他却沉迷游戏而荒废学业,最终辍学。后来参加工作,因为没有学历,只能从事一些基础工作,

薪资低,还没有上升空间。于是他顿悟了,决定重新高考。他辞掉工作,通过上网课的方式复习高中知识点。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努力,最终以570分的成绩被四川农业大学成功录取。吴东说,今后会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也有读研深造的计划,希望自己能够在学术上走得更远,不辜负重来一次的机会。读了以

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

共5小题,17分)【1~5题答案】【答案】1.C2.D3.D4.①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等事例,用来论证“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差异”的观点,生动具体,有说服力。②比喻论证,文章把“

‘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比喻成“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观点。③引用论证,引用李海峰教授提出的看法,用来论证“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的观点,使

论证更有说服力。5.①中华文化文脉悠长,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②《孟子》在后世不断地被人们广泛应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是语言流变的产物。③“斯人”获得大众青

睐,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④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9题答案】【答案】6.D7.C8.①为人善良。高傻子饭量大,大家都嫌弃他,但韩班头菩萨心肠,执意留下高傻子。②知人善用。韩

班头发现高傻子力气大,就安排高傻子专干粗笨活,获得众人称赞。③能屈能伸。在乌石垄唱戏,被索要“地皮钱”,为戏班能唱戏,宁愿花钱消灾。④具有爱国情怀。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先委婉拒接,拖延时间,后参加抗日武装,保家卫国。9.①结尾

通过对高傻子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暗示了灵位落地是高傻子故意为之,丰富了高傻子心怀民族大义,不屈服于日本人,敢于抗争的形象。②结尾的叙述,间接交代了灵位落地的原因,照应前文,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赞扬了以高傻子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爱国情怀。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A11.C12.B的13.(1)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常常诋毁公孙弘,但皇上越发厚待公孙弘。(2)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

上与他们相处很好,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14.①生活节俭,乐善好施,家无余财。②顺从皇上的旨意,不当面驳斥,不在朝廷上与人争论。③机智善辩,勇于自我批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

16题答案】【答案】15.D16.①尾句的意思是月光下赏桂虽只一夜,但格外引人重视,可看作我们永不相别的印证。大雁飞来之时,将是秋空万里最美好的时光。②用虚实结合手法,着眼于眼前离别之事,想象的是来年秋景,以设想之景作结。联想丰富,诗情与意境完美融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池鱼思故渊③.舞榭歌台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寄蜉蝣于天地⑥.渺沧海之一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3小题,11分)【18~20

题答案】【答案】18.B19.①百花齐放②粗制滥造③因噎废食④齐心协力20.除了平台方已在技术、知识层面上给出了积极应对方案之外,政府部门、文化各界也应有所警醒。(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1~22题答案】【答案

】21.D22.①是富于地方性的②每个孩子都是③没有陌生人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