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06-????????.docx,共(12)页,54.91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2f99e129577b677ecb810db558d829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八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也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中国幅员辽阔,边境线很长,民族、地理、文化多样,使得中国的治理难度极高。然而,中
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便以“四土”“天下”为声威教化范围,这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不能完全依赖政治与法律,还需要辅以德治。三代德治以文武、周公之政为集大成,儒家将之视作礼乐教化的渊薮,并以之为王政典范来喻教历代君王。礼乐教化的中心任务实际上是通过宗族认同以培育政治认同。家国同构
决定了政治关系实质上是由血缘关系来确立的,传统儒家以“君父—臣子”来表达这种关系。由此在社会意识领域中,孝、忠合一,这成为“家国同构”的观念形态。西周推行礼乐教化,并非政治权力运用中的权宜之计,而是基本
国策。礼乐精神一经确立,这种以内制外、以德化民的做法便成为历代统治者遵奉的治国经典。源于早期国家家国同构关系的伦理观也成为传统中国的重要价值观念。周秦之后,“家国天下”观念之所以仍然能够流传后世,与历朝历代的德治国策有关。在长达两千年的实践中,德治的形式日益广泛,既有显性的系统化程序,如朝廷规定教
育、选士制度,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影响,社会共识由此而凝聚,社会风气也由此而改变。在“润物细无声”式的以德化民这方面,儒家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家国同构的观念被儒家进行了内在性的转化。《论语·学而》篇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们在家庭伦理中感受到的亲情血缘之爱,成为对他人之爱的起点,进而成为社会责任感与入世精神的基础。将基于自然血缘之爱升格为对天下的责任意识,是儒家作出的重大思想贡献。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
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国同构”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天
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材料二: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国与家紧密联系、休戚与共,个人
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对此孟子曾做了精辟阐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要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价值追求,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驱动,家国情怀往往与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紧密相连,与情真意切的诗意表达密不可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礼记》“儒
行”篇教导儒生“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于两千多年前就将中国儒家的人文理想融入个人价值取向之中,成为鞭策历朝历代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箴言和信条。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还将这一信条发扬光大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从政准则。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记载,西汉大将霍去病击溃斩
杀十余万匈奴部队后,汉武帝刘彻为表彰其赫赫战功为他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宅院府第,霍去病坚辞不就并气概豪壮地说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句旷世名言穿越浩茫历史时空,砥砺后人放却当下享受,矢志保家卫国。家国情怀不仅是永恒珍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摘编自刘金祥《中国人深
层的文化心理密码》)材料三:作为品行高洁的政治家,王安石挚爱自己的国家,关切民众的疾苦。他极为赞赏杜甫在“瘦妻僵前子仆后”“饿走半九州岛”的生存状态下,仍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这样博
大的胸襟和高尚的人生境界令王安石赞叹不已,并愿学习效法,甚至希望杜甫复生与之交游。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深深契于先贤之心,王安石深切地忧国忧民。作为地方官的王安石,“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
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他指出了百姓痛苦的重要原因。“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他内心充满对百姓的怜悯,并表明为民瘼起而奋争的决心。他看到并指出了封建王朝的国家危机,表达了自己为国为民的政治意向。从王安石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的家国情怀
深沉而真挚,朴实而绵长。家国情怀构成其德量和气节的深层力量和核心内容。(摘编自沈伟鹏、刘东超《一民之生重天下——王安石笔下的家与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国天下”思想的形成与传统道
德观念和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等有关,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B.儒家将三代德治视作礼乐教化的渊薮,并以之为王政典范来喻教历代君王,通过宗族认同培育政治认同。C.儒家将基于自然血缘之爱升格为对天下的责任意识,作出了重大的思想贡献,在以德化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D.家国情怀不只是一种情感要求和心灵皈依,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这也体现在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文字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阔的地域使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便以“四土”“天下”为声威教化范围,并决定了古代中国国家
建构的方式。B.家国同构决定了政治关系实质上由血缘关系确立,并由此在社会意识领域中形成了孝、忠合一的观念形态。C.两千年历史中,德治有显性的系统化程序,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影响,凝聚了社会共识,改变了社会风气。D.家国情怀是永恒珍贵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今天仍应继承并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家国天下”内涵的一项是(3分)()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D.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4分)5.如果把材料三作为论据,能否论证材料一或材料二的观点?为什么?(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甥舅俩李春雷一千多年前的那天,曾巩三岁,王安石刚满周岁。彼时,他们还是婴幼儿。几十年后,他们出类拔萃,都成为时代的人杰。一千多年后,大浪淘沙,他们更是成了历史的巨人。来到抚州,必须拜谒王安石和曾巩。大师巨匠总是比肩携手。比
如宋六大家,四川三人是父子,江西三人则是师生。而两位学生辈的王安石与曾巩,不仅是同乡,是朋友,还是甥舅。他们不仅是亲戚,更是好朋友。两家是世交,曾父与王父是同学。王安石得遇欧阳修并受到赏识,缘于曾巩的介绍。而王安石对曾巩的文章,更是倍加推崇,其祖母、父亲、母亲、岳父去世后,皆由曾巩
撰写墓志铭。虽是好朋友,追求与风格,却完全不同。政治上,王安石胸怀天下,锐意变法,敢吃螃蟹,敢闯禁区,大刀阔斧,舍我其谁;曾巩则属于保守派,身处基层,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个标准的勤吏。姓名
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文学上,也如此。王安石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强调文学的现实功能:“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其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笔如刀锋、字字点穴。最著名的《
读孟尝君传》,不足百字,却否定了历朝观点,实属千秋名篇。曾巩的文风集司马迁,韩愈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开阖、承转、起伏、回环皆有法度。其代表作有《墨池记》《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对于对方,两人都有着透
彻的认识。王安石比曾巩小两岁,走上仕途却早十几年,政治经验更丰富,观人识才最老辣。他虽然称赏曾文,却又看到了其弱点,遂在早年的赠诗中明言:“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这两句,简直就是对曾巩人生的预言和定位;不适合官场,却可以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文学家。而曾巩,在宋神宗召见时,询问王安石的
缺点,曾巩直言“吝”,即执拗、小气之意。这个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后来,人们戏称王安石为“拗相公”,正是“吝”的另解。他们根本上相同又相通,都是君子。两人虽是亲戚加朋友,但王安石身为宰执,从未提携曾巩,曾巩身为下属,并未攀附王安石。他们
坚持各自的政见,互不妥协。政见不睦,徒说无益,那就不见面、不争吵。许多年里,他们甚至中断了联系,但是从未互相攻击,只是保持沉默。沉默中,沿着自己的路径,走向各自的高峰。王安石,委实是一个千年不遇的天才。一介文人,却又通透政治
,并主导了中国历史上继商鞅之后的又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却为中国政治文明留下了巨大财富。而曾巩在仕途清淡的同时,于文学上追求更高,揣摩玩味,在文本上做到了极致。他俩和老师欧阳修以及文友三苏一起,高擎古文运动的大旗,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力抵萎靡文
风,坚持文以明道,使中国散文正本清源、蔚为大观,从而改变了文学史。就这样,烟云散尽、落日辉煌时,他们又走到了一起。元丰六年春,曾巩扶母亲灵柩乘船南归,王安石特意迎到江边吊唁。此时,曾巩已病重,到达江宁后便卧床不起。那段
日子里,王安石常常探望,执手倾谈。两位老亲戚老朋友,相好如初,就像少年时那样。不久之后,二人相继谢世。不要以为去世,一切就结束了。他们又同样被历史误会。从南宋至元明清,王安石变法基本被否定,他甚至被视为奸臣。按照传统评价,变法有“急政”或“苛政”之嫌,引起激烈“党争”,导致北宋亡国。有人在
评判两宋时,将王安石与秦桧并列:“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转机出现在近代。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急欲变法而富国强兵,遂开始重新认识王安石。从此,对他的肯定评价才成为主流。史学家称,王安石变法,是人类思想
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才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由此,王安石被称为“千古一相”。而曾巩,他的文章最初并没有被格外重视,直到明初,文坛才开始将其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排名最后。进入清代,最富影响的桐城派作
家群,更注重“义法”,遂将曾文奉为楷模。康熙年间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共选录文章316篇,唯一入选超过百篇的作家就是曾巩,计128篇,数量远超其他七人。经过几百年时光的淘洗,这甥舅俩,都成为历史甄定的巨人。在他们去世九百多年后,我来到抚州,瞻仰先贤。那一
天,武夷余脉群峰青翠,天上白云悠悠,阳光雪亮,清风香甜,令人想到徐徐流动的历史。眼前的世界,热烈而生动,似一片澎湃的海洋,如一台无终的大剧,更像一株苍翠的大树,春夏秋冬,青青黄黄。每个人,都是一片树叶或一枚小果,暂时栖居在这株屹立于洪荒的大树上,蓬勃着,摇曳着,梦想
着,成熟着……日月无语,天地有心。唯有时间,是宇宙间沉默的、永恒的帝王。(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几十年后”“一千多年后”两个时间节点写出了
王安石与曾巩不同时期的共同特点,增添了历史厚重感。B.王安石与曾巩的文章风格完全不同,但王安石总请曾巩为自己去世的亲人写墓志铭,可见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巩。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C.王安石和曾巩虽然政见不睦,二人在许多年里互不妥协,坚持己见,但从未互相攻击,而
是保持沉默。D.文章讲述了王安石和曾巩不同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历史甄定的巨人”是对二人的高度评价。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叙述王安石和曾巩在政治和文学上不同的追求与风
格,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领域的高下。B.文章第四段点明曾、王二人的关系,不仅照应标题,也为后文两相对照来写两人的经历、品性、追求等内容做铺垫。C.本文取材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突显了“形散”的特点;同时,聚焦于对二人的赞美与崇敬,
体现了“神聚”的特点。D.本文思路清晰,“追求与风格,却完全不同”“文学上,也如此”“都是君子”“同样被历史误会”等显示出作者的行文思路。8.文章以“唯有时间,是宇宙间沉默的、永恒的帝王”一句作结,产生了怎样的文学
效果?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9.作家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第一层是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等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请结合本文对此加以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
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删改)材料二:初选
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纟恒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于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纟恒,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
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
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建议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铁耙龙爪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
,更下河北转运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按视。诸埽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
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节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
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其法A用铁B数斤C为龙爪形D沈之E水底F系纟恒G以船H曳之I而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
法自已”的“已”意思不同。B.课,原意为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的以备考核的业绩。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
不同。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
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
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转运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8分)(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14.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了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
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焚书坑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①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七律·读《封建论》②——呈郭老毛泽东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③。百代都行秦皇法,“十批”④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
子厚⑤返文王⑥。[注]①祖龙:指秦始皇。②《封建论》:是柳宗元的一篇政论文,重点论述周朝“封建制”的弊端。③秕糠:空壳无实或籽实不饱满的谷粒的壳。④十批:《十批判书》,郭沫若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而发表的一系列论文,
提倡“民本位”,反对“极权主义”的“君本位”。⑤子厚:柳宗元,字子厚。⑥文王:周文王,西周奠基者,首推中国封邦建国的“封建制”。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题材上两诗互不相同。章诗属缘于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咏史怀古诗,毛诗属缘于读《封建论》以回应郭沫若的政论诗。B.在表达方式上两诗略有差异。两诗都以议论为主,表达对秦朝政治的看法,毛诗全诗议论,而章诗则将议论与对史事的描述巧妙融合。C.在主题思想上,两诗看法对立。章诗极力批评秦王的政令,而毛诗从当代政治家
的高度,否定了儒家的政治观,十分推崇秦王的功绩,完全赞同秦王所采取的措施。D.在艺术表达上,章诗略带夸张,“烟销”“未冷”等词突出了秦王的焚书坑儒动摇了其统治根基,直接导致人民奋起反抗;毛诗用语朴素晓畅,通篇
直接表达观点。16.对于“仁政”与“法治”,两诗的看法有何不同?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引“网
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2)《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的“,”。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3)“铁马”让人想到披甲奔跑、快疾如风的战马,力量感十足,充满战
意豪情。该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勤俭节约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绵延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人具有标识性的美德。原始初民运用简易的
工具对自然进行有限开发,①,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存,必须以“勤”开源,以“俭”节流。故而,勤俭节约②,是对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勤俭节约从生存论层面转变为思想价值层面,成为修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归于先贤的伦理论述和精神提升。老子、孔子、诸葛亮、司马光等先贤都将节俭视为重要的美德加以倡导,如司马光为其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强调“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节俭与美德相连,使“节俭”不再是个体行为层面的特殊事件,而是上升到具有普
遍意义的精神层面,成为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勤俭节约是持家和安邦的共同价值要求。以“勤俭节约”来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是历来家训家规中的重要内容。对子孙后代强调勤俭,意在通过勤劳来开源并创造劳动成果,通过节俭
保存家庭实力,使家庭生生不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家国一体的伦理文化作用下,“克勤克俭”的思想从家庭层面③,强调“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的安邦之道,强调节俭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俭节则昌,淫
逸则亡”。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19.某同学在生活中讲究排场,铺张浪费。请根据文本内容,从节俭的作用的角度写一段话,劝诫这位同学。要求:语言表达
得体,运用“总—分”结构,层次清晰,80字以内。(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齐湣王25年,孟尝君被派至秦国,秦昭王欲聘他为相,然而有人进谗说孟尝君是齐人
,任其为相,会“先齐而后秦”,昭王“谋欲杀之”。孟尝君向昭王的幸姬求救,幸姬说:“愿得君狐白裘。”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孟尝君只有一件,已献给了昭王,再无可送。孟尝君乃遍问门下之士,一时“莫能对”。后来一个位居最下座的士说,他可以做到。他“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
中”,把狐白裘偷了回来。幸姬得到狐白裘后“为言昭王”,孟尝君得以释放。然而昭王很快又后悔了,“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带着门客们匆忙逃跑,“夜半至函谷关”,然而函谷关须待“鸡鸣而出客”,惶急之时,又一个位居下
座的士说,他会学鸡叫。那就叫吧!一叫引动群鸡皆鸣。秦兵追到时,孟尝君已经出关离开秦国了。“鸡鸣狗盗”的成语便源于此。《史记·孟尝君列传》说:“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
之后,客皆服。”针对这个故事,王安石写了一篇《读<孟尝君>传》,讽刺道:“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这当然是王安石的个人看法,不足为训。20.下列是从这段有关“士”的语料中概括提炼的观点,其中最恰当的一
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与卿大夫纷纷养士,出现了许多关于士以及养士的故事。B.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有一定知识与技能的人,凡有一技之长者均可以成为士。C.在春秋战国时代,士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已然成为社会中独立的中坚力量。D.中国古代的士有独立人格与高
尚操守,为了国家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21.有人认为,语段中画波浪线的一句话是插入正常叙事中的赘余表达,可以删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22.文中关于“鸡鸣狗盗”之人有两种看法,你赞同哪种观点呢?说说你的理由。(3分)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
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字典中,“担当”作为动词出现,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意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担当”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植根在人们的心灵中。因为在一些特殊的
关头,只有有优秀品质才会跨越思考的界限,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关系到自己、家庭、国家、社会的一些事情,是怯弱地回避逃离,还是勇敢地站出来,担当这份责任?进退之间就彰显出我们的品质和灵魂。请以“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
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答案与解析1.B“儒家将三代德治视作礼乐教化的渊薮”错,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儒家视作礼乐教化的渊薮的是“文武、周公之政”。2.A“辽阔的地域使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便以‘四土’‘
天下’为声威教化范围”错。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辽阔的地域”与“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便以‘四土’‘天下’为声威教化范围”之间并无因果关系。3.B这句话是烛之武当时对郑伯的推辞之语,未能体现“家国天下”的内涵。4.答案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先明确“家国情怀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
化承续”的观点,然后对其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再次强调“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②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分析透彻。解析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先明确“家国情怀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的观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
和道理论证“无论是《礼记》里……还是《岳阳楼记》……抑或是陆游……”“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礼记》……”“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记载……”列举事例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家国情怀不仅是永恒珍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再次强调“家国
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②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无论是《礼记》里……还是《岳阳楼记》……抑或是陆游……”“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礼记》……”“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等记载……”等是举例论证,“孟子
曾做了精辟阐释……”等是道理论证。5.答案①材料三不能论证材料一的观点。因为材料一论述的主要是“家国天下”观念的形成过程及现代意义,而材料三展现的是一个古代文人大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材料一观点难以形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②材料三可以论
证材料二的观点。因为材料二阐述的观点是“家国情怀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而材料三所展现的王安石承续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解析①材料三不能论证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材料一题目“‘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和“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可知,材料一主要论述的是“家国天下”观念的形成过程及现代意义,而材料三“作为品行高洁的政治家,王安石挚爱自己的国家,关切民众的疾苦”“深深契于先贤之心,王安石深切地忧国忧民”“他的家国情怀深沉而真挚,朴实而绵长。家国情
怀构成其德量和气节的深层力量和核心内容”展现的是一个古代文人大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材料一观点难以形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②材料三可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家国情怀不仅是永恒珍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固有
的文化基因”可知材料二阐述的观点是“家国情怀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而材料三“作为品行高洁的政治家,王安石挚爱自己的国家,关切民众的疾苦”“深深契于先贤之心,王安石深切地忧国忧民”“他的家国情怀……深层力量和核心内容”所展现的王安石承续杜甫忧国
忧民的家国情怀,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6.B“可见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巩”于文无据。文章只说两个人在文学上的追求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并未评价两人文章的优劣。7.A“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领域的高下”错误,应是意在突出二人尽管有不同,但同样伟大。8.答案①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时间比作“
沉默的、永恒的帝王”,表达了时间有为一切做决断的权力,它最终给了曾巩和王安石一个公允的定论。②升华主题,作者借王安石与曾巩的人生经历来证明,无论当时经历如何,历史都会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由此激发读者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③语言凝练,含蓄慰藉,极富哲理内
涵,让读者在阅读思考中有所感悟,意味悠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①“唯有时间,是宇宙间沉默的、永恒的帝王”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时间”比作“帝王”,用帝王有为一切做决断的权力来表达时间有为一切做决断的权力,时间最终给了曾巩和王安石一个公允的定论。②王安石与曾巩同样被历史误会,作者借王
安石与曾巩的人生经历来证明,“经过几百年时光的淘洗,这甥舅俩,都成为历史甄定的巨人”,无论当时经历如何,历史都会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升华了文章主题,激发读者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③以“唯有时间,是宇宙间沉默的、永恒的帝王”作结,含蓄蕴藉,使语言更具文学色彩,极富哲理,启迪读
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让读者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9.答案①叙述之美。本文注重历史的细节,用大量翔实的史料梳理了曾巩和王安石之间的交往和他们的
友谊的变迁史,以及他们去世之后被历史误会,等等。②意境之美。作者客观评价了二人的政治追求与文风等的不同,肯定他们的君子之风,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美,感情色彩浓烈。③哲理之美。文章结尾处借抚州风物说理,阐述了个体在永恒不灭的世界中经历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哲
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解析由“而曾巩,在宋神宗召见时……执拗、小气之意”“元丰六年春,曾巩……就像少年时那样”“转机出现在近代……重新认识王安石”“而曾巩,他的文章最初……奉为楷模”可概括出答案①。由“王安石为了实现政治理想……笔如刀锋、字字
点穴”“曾巩的文风集……回环皆有法度”“两人虽是亲戚加朋友……只是保持沉默”可概括出答案②。由“眼前的世界,热烈……蓬勃着,摇曳着,梦想着,成熟着……”可概括出答案③10.答案DFH解析“其法”是主语,“用铁数斤”是状语,“为”是谓语,“龙爪形
”是宾语,结构完整,后面应断开,即D处断开;“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应断开,即F处断开;“以船”是“系纟恒”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以船”后断开,即H处断开。11.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错,“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为副词“不久”,“无法自已”
的“已”意思是“停止”。12.B“以铁、木、石为材料”错,由“以石压之”可知,“石”不是制作材料;“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无中生有,原文“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已又移船而浚之”只是介绍了制作和使用方法,没有谈到效果。13.答案(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
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2)范子渊嘱咐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解析(1)“兼听广纳”,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拥蔽”,堵塞蒙蔽;“通”,到达。(2)“属”,嘱咐
;“牒”,文书;“从”,听从。14.答案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解析由“王介甫亦颇闻之……按视”“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可知,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
上奏;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问魏征道:“君主怎样是贤明的,怎样是昏昧的?”魏征答道:“广泛地听取意见就是贤明,偏信某个人就是昏昧。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
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唐太宗说:“好啊!”材料二:当初,候补官员李公义陈述说请求用铁龙爪来疏浚黄河。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用粗绳索系到船上,拖拽它前行。宫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只在木下
排列出像耙子的形状,用石头压着它,两旁系上粗绳索,两端钉在大船上,相距八十步,各自用革车绞它,来来去去抓挠荡起泥沙,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这件事交给大名安抚司(去核实),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同试验这个方法,都说
不能用。恰好范子渊回京,王安石问范子渊,疏浚河流的铁耙龙爪法很好,是什么缘故说不可用?范子渊于是改变了态度说这的确是很好的方法,只是当时一起试验的官员意见不合罢了。王安石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范子渊为都水外监丞,设置了浚
川司,让他推行这个方法。子渊于是在河上发令指使,让分管督察的役卒,用这两件东西疏浚河道,(记录)政绩说某日用铁耙、龙爪法疏扫若干步,深若干尺。实际情况是水太深,那么耙不能到底,空拽着来回;水太浅那么耙齿被泥沙阻碍,拽不动。恰逢都水监丞
程昉建议在大名河水流弯曲处开通直河,范子渊嘱咐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时天下都说浚铁川耙、龙爪如同儿戏,正足以用来供人们谈笑,王安石也听到了不少,重新下令给河北转运安抚司,让他
们向朝廷推荐人并予担保。恰逢王安石罢相,文潞公上奏说:“河水水势盛大,不是耙子可以疏浚的,秋天河水干涸原本就是常理,即使是河边很愚蠢的人,都知道浚川耙对事情没有帮助。臣不敢像他们一样担保上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密○封○装○
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奏章递上,皇上不高兴,命令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去察看。各个疏浚河道的人都说水都是夏天涨水秋天又下降,不只这一年。于是上奏水位下落实在不是耙的效果。皇上又命令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试验浚川耙。每
次料位测量,有的比原来深,有的不增不减,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冯宗道每天根据实情向皇上报告,皇上心中逐渐明白。恰逢荥泽河堤水上涨,皇上赶紧下诏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河堤危险即将决口,依赖用浚川耙疏导得以幸免,全部画图来禀告皇上。皇上赞
赏了他。15.C“完全赞同秦王所采取的措施”说法错误,毛泽东认为对秦始皇应当“少骂”,对“焚坑事业”是需要“商量”的。换言之,即对秦始皇的历史功业应多肯定,少否定,多否定甚至根本否定的观点是不对的,所以并不是“完全赞同秦
王所采取的措施”。16.答案章诗中“烟销”“帝业虚”“未冷”“山东乱”等词语表明作者认为严刑酷法导致官逼民反,抛弃了仁政的法治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毛诗中“秦犹在”“实秕糠”“百代都行秦皇法”等词句表明,作者认为治理国家“法治”更重要,“仁政”
很多时候徒有虚名。秦始皇推行的很多制度,使中国受益几千年。解析章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竹帛化为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虽然有险固的关河,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竹帛烟销”是实写,指秦朝焚书坑儒的法治。“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严刑酷法导致官逼民反,接续陈胜吴广起义的刘邦项羽最终灭亡了秦朝。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
得其反,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严酷的法治最终只能导致政权削弱,进而国家灭亡。毛诗“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秦始皇虽然身死,但他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至今还在,而孔子代表的儒学虽然千百年来名声很高,可留给后人的功绩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百代都行秦皇法”,秦
始皇建立的国家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功莫大焉。可见毛诗认为儒家的“仁政”只是虚名,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而秦始皇的“法治”使中国受益几千年,可见治理国家,法治更重要。17.答案(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示例1)楼船夜雪瓜
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示例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示例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8.答案①所获得的物资有限②最初属于生存论层面③扩展到国家层面解析①处,根据上文“原始初民运用简易的工具对自然进行有限开发”以及下文“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
下生存”可知,“简易的工具”与“资源有限”是对应关系,可填“所获得的物资有限”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下文“勤俭节约从生存论层面转变为思想价值层面……”可知,勤俭节约最初属于生存论层面,可填“最初属于生存论层面
”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在家国一体的伦理文化作用下,‘克勤克俭’的思想从家庭层面”可推断,“克勤克俭”是由家到国的发展趋势,可填“扩展到国家层面”之类的内容。19.答案(示例)节俭对家庭、国家都非常重要。对家庭而言,节俭能保存家庭实力,使家庭生生不息。对
国家而言,节俭能使国家繁荣昌盛。希望你远离浪费,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表达的角度是“节俭的作用”,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劝诫。劝诫的时候要注意被劝诫人的身份,表达要委婉。另外,还要运用“
总—分”的结构,即可以先从大的方面阐释节俭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从几个小的方面具体分说。注意字数限制。20.BA.只是对基本事实的一个概括,不算观点。C.“独立的中坚力量”错误,材料中的士只是孟尝君的门客,依附权贵生存,不是“社会中独立的中坚力量”。D.材料中的“士”没有涉及独立人格和高尚操守,也没有
为国家牺牲。故选B。21.答案(示例1)不能删除。理由:①此句是叙事中插入的闲笔,宕开一笔,舒缓叙事节奏,使叙事富有变化,摇曳多姿;②突出强调狐白裘的贵重,引发读者对孟尝君命运的关注,从而营造紧张气氛。(理由每点2分,若不
表明观点扣1分)(示例2)可以删除。理由:①叙事前后语境已能体现“狐白裘”的贵重,插入此句,语意重复,表达不利落;②插入此句,打断正常叙事节奏,叙事不紧凑,不利于紧张气氛的营造。(理由每点2分,若不表明观点扣1分)解析首先表明观点,然后阐
述理由。如认为不能删除,可从不同角度分析这句话的作用。从叙事节奏上看,上文说到昭王“谋欲杀之”,孟尝君向昭王的幸姬求救,昭王的幸姬想要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狐
白裘,然后插入这句话,交代关于狐白裘的情况,舒缓叙事节奏,使叙事富有变化,摇曳多姿;从内容上看,“直千金,天下无双”强调狐白裘的贵重,这么贵重的东西最终能不能救出孟尝君,引发读者对孟尝君命运的关注,营造紧张气氛。如认为可以删除,同样可以从以上角度作答,从反面入手进行分析即可。如“孟尝君只有一件,已
献给了昭王,再无可送”,语境已能体现狐白裘的贵重,插入此句,语意重复,表达不够简洁;打断紧张的叙事节奏,不利于紧张气氛的营造,情节不紧凑。22.答案(示例1)赞同“鸡鸣狗盗”之人是人才的观点,因为在紧急时刻,有一些平时看起来只有微不足
道的本领的人,往往能发挥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善于用人之长,不要轻视小人物。(示例2)赞同王安石的观点,鸡鸣狗盗之徒的确非雄才大略之人,假如孟尝君身边有胸怀韬略者的话,他可能就不会陷入入秦而不用,仓促逃跑的地步了,所以,用人的时候,一定要选用真正的人才
。解析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明确观点,即认可哪种观点,然后结合“鸡鸣狗盗”之人的言行以及价值陈述理由。如认可“鸡鸣狗盗”之人,可以结合材料中孟尝君紧急情况之下依托这些“鸡鸣狗盗”者的微末技艺而脱身来分析,他们
展现了用人之长的价值。从材料中来看,如没有“狗盗”者,昭王的幸姬就不会“为言昭王”,孟尝君就不会得以释放;如没有“鸡鸣”者,孟尝君就无法离开秦国。所以要用好人才,用人之长。如认可王安石的观点,就要指出鸡鸣狗盗之人的特点
,从材料来看,“鸡鸣狗盗”是指学鸡鸣叫以骗人,装成狗的样子盗窃,这都是低贱卑下的行为,不是雄才大略之人所为,正因为孟尝君身边都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才会在秦国陷入这样的境地,才会落到仓皇逃窜的地步,所以用人要选真正
的人才。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阐述了“担当”的含义,然后从实际行动与思想境界两个层面,阐述了“担当”的重要性。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努力“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也就是试题给定的标题)。而给定命题“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是一个动宾短语,属于观点型命题,该命
题的中心是“担当”,所谓“担当”,指承担责任,敢于承担责任,有魄力,包容一切并对其负责;“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明确了追求的方向。接着就要思考:担当什么责任?为什么要担当这些责任?如何才能担当这些责任?担当了这些责任之后会如何?借助这些问题打开思路。这责任可以是自己的,可以是家庭的
,可以是国家的,也可以是社会的,学生要思考在这些方面,我们该担当的具体责任是什么,比如对自己而言,要能够勇于承担自己的过错;比如对于家庭而言,要能够勇于担负教育子女的责任;等等。从为什么的角度来看,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能彰显人的高尚品质
;从如何做的角度来看,要想做一个有担当的人,需要有实力的储备,有精神的支撑;等等。参考立意:(1)事不避难,勇于担当。(2)厚植家国情怀,勇于担当责任。(3)顺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4)匹夫之责,家国担当。[例文]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浩瀚夜空,因背负着收纳繁星皓
月的担当,才越显深邃神秘;莽莽大地,因背负着收容嫩草绿树的担当,才呈现勃勃生机;潺潺溪流,因背负着收留游鱼细石的担当,而更显其清澈可人;绚丽花朵,因背负着招待忙蜂舞蝶的担当,才有秋日香甜硕果。人也一样,因背负着担当,才成其为人。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使人获得成功。唐太宗李世民因肩负拯救天下百姓
的担当而推翻暴政,获得了百姓的拥戴;邓世昌因肩负保卫祖国的重任而驾驶着战舰与敌人同归于尽,光荣地被载入了史册;刘翔因肩负实现国人梦想这一伟大责任而奋勇拼搏,获得了“亚洲飞人”的光荣称号。从古到今,这些事例都诠释着一个道理:只有
心有担当,才能获得成功。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使人彰显伟大。王顺友,一位朴实坚强的“传奇”邮递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过滩涉水,翻山越岭,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情,演绎了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收信者与寄信者的期待化为了厚重的担当,时刻提醒
、激励着他,这才造就了投递准确率100%的奇迹。一个普通人,历经艰难,背负担当,而彰显伟大。反观老坛酸菜事件,作为一家有影响的企业,他们没有因肩负民众的健康饮食这一重任而将其化为动力,反而因贪图利益,抛弃责任而不顾良知,使数以万计的生命承受着痛苦。这种企业因没有
担当,最终受到人们的唾弃和法律的审判。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使人造福世界。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老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誉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间,淡泊名利。他为
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因为在他的心中依旧背负着让人远离饥饿的担当。一介农夫,播撒智慧,勇承担当,而造福世界。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使人超越生命。桂希恩,一位温和而坚定的仁者。他把温暖传递,他让爱心凝聚,直到更
多的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仁者的担当让他知难而上。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世界有博大的爱。一位仁者,汇聚爱心,勇承担当,而超越生命。歌德曾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
一种爱”,这种爱使那些真正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们获得成功与荣誉,并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们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并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