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9)页,4.48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2bcd274a83e17419de5647934a7df1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级高二上期10月月考地理(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题64分)北京时间2023年4月16日,我国风云三号G星成功发射。作为全球降水测量卫星之一,风云三号G星在离地球407公里太空中,可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降
水进行高精度观测。图为风云三号G星,完成下面小题。1.风云三号G星观测的现象主要发生在()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臭氧层2.风云三号G星发射升空过程中气温()A.先升-再降-再升-再降B.先降-再升-再降-再升C.总体越来越高D.总体越来越低【答案】1
.A2.B【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风云三号G星观测可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降水进行高精度观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因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因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所以,风云三号G星观测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A正确;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臭氧层也位于平流层中,BD错误;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小,无明显的天气现象发生,C错误;故选A。【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可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再增加。因此,风云三号G星发射升空过程中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因为平流层含丰富臭氧,臭氧能直接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升温。高层大气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会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又持续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重要作用。近3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长很快(如下图所示),全球变暖备受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二氧化碳作用主要是()A.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B.地球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的原料和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D.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4.近300年来,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①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大气成分的化学反应③人口增加,呼出的二氧化碳增长④毁林导致森林面积减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答案】3.C4.D【解析】【3题详解】二氧化
碳的作用主要是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正确;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氧气,A错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氮元素,B错误;吸收紫的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是臭氧,D错误。故选C。【4题详解】
近300年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大面积毁林导致森林面积减小,因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减少,最终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增加,①④正确;大气成分之间在自然界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应、人口增加,呼出的
二氧化碳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增长的作用不大,②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上的大气,有氮、氧、氩等常定的气体成分,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等含量大体上比较固定的气体成分,也有水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臭氧等变化很大的气体成分。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
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左图
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5.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A.升高,④增强B.升高,③增强C.降低,②增强D.降低,①增强6.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5.D6.B【解析】【分析】试题
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结合图可知尘埃颗粒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①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D正确。【6题详解】由材料可
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
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图为城市风示意图(风向未标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关于图中大气运动方向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以下沉气流为主B.乙地的风由郊区吹向市区C.丙地以上升气流为主D.丁地的风由市区吹向郊区8.对大气有污染企业最应该布局在()A
.甲地B.乙地C.丁地D.戊地【答案】7.D8.D【解析】【7题详解】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丙气温高于郊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甲、戊以下沉气流为主,近地面形成高压,所
以市区和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乙、丁的风都是从郊区吹向城区。故选D。【8题详解】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热力环流,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市,甲、乙、丁三地在热力环流内,戊在环流圈外;化工厂大气污染严重,如果
布局在图中甲、乙、丁处,大气污染物会随风吹向市区,对市区造成污染;而戊地则不存在此种问题。故选D。【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
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某种辐射或作用。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的的9.图中字母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A.B—大气辐射B.C—大气反射C.G—地面辐射D.F—大气吸收10.下列关于D辐
射,说法正确的是()A.D辐射仅仅发生在夜晚B.D辐射量,阴雨天必定大于晴朗天C.D辐射能延缓地面的降温速度D.D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答案】9.D10.C【解析】【9题详解】B代表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故A错误。C代表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故B错误。G代表被地面反射的太阳辐
射,故C错误。F代表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故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10题详解】D辐射代表大气逆辐射,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有大气逆辐射,故A错误。大气逆辐射不一定阴雨天必定大于晴朗天,这句话说的太绝
对,故B错误。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可以延缓地面的降温速度,故C正确。大气逆辐射是长波辐射,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下图为南半球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12.
图中①地风向()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为1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摩擦力C.地转偏向力D.重力【答案】11.C12.B13.A【解析】【11题详解】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图中③地等
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力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根据等压线的分布,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之后考虑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即可画出①地风向为东北风,B正
确,AC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风属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而后产生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继而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即为风,故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A正确;而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只是影
响风向或风速的因素,不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BD错误;浮力与风的形成无关,C错误。故选A。【点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和荒漠因性质差异,使得气温在时空上发生变化,可形成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下图
示意7月河西走廊某绿洲与荒漠间测得的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绿洲内的玉米田经常需灌溉,与灌溉前相比灌溉后的白天()A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提前B.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提前.C.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滞后D.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滞后15
.图中绿洲稳定的逆温现象开始的时间约为()A.8:00B.12:00C.16:00D.20:0016.绿洲与荒漠间的局地热力环流除了引起温度的变化外,还能导致()A.荒漠下部减湿B.荒漠下部增湿C.绿洲上部增湿D.绿洲下部增湿【答案】14.C15.C16.B【解析】【14题详解】绿洲内的玉米田灌
溉后使土壤中水分增加,结合水分与土壤的热力性质差异可知,土壤水分增加后,增温速度变慢,地面辐射减弱,大气温度降低,且大气的增温速度变慢,即灌溉后的白天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滞后,C正确,ABD错误。故选
C。【15题详解】逆温指的是气温随海拔升高100m下降不足0.6℃,或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的现象。由图可知,约16:00开始,绿洲距地面10m处的气温高于距地面5m处,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层,C正确,AC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受绿洲与荒漠间形成的局地热力环流的影响,荒漠地表温
度较高,干热空气上升并输送到绿洲上空,导致荒漠上部减湿、绿洲上部减湿,C错误;与此同时,近地面绿洲的凉湿空气向荒漠输送,使荒漠近地面水汽含量增加,导致绿洲下部减湿,荒漠下部增湿,AD错误,B正确。故选B。【点睛】一般情况下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在某些天气条件下,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m下降不足0.6℃,或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且地面温度低于0℃时,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如下图。霜冻是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
表面或植株体温降低到0℃以下时,引起作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以下哪种天气条件有利于霜的形成()A.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B.
微风阴雨的冬春清晨C.大风晴朗的冬春夜晚D.大风阴雨的秋冬清晨18.与黑霜相比,白霜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小,以下解释正确的是()①黑霜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②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
大于黑霜③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④黑霜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减缓了气温回升的速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17.A18.A【解析】【17题详解】秋冬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
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因此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利于霜的生成,A符合题意;阴雨天气时云层较厚,夜晚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强,近地面不易冷却,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B;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
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C、D。故选A。【18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黑霜是因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
,人们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但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①正确;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现象时,水汽的保温作用较强,因此白霜时的近地温度高于黑霜时的近地温度,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②正确;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导致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③正确;
黑霜时未结霜,不存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热量的现象,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
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
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除辐射冷却形成外,在冷平流以后或洼地上聚集冷空气时,都有利于其形成。因此在洼地与山谷中,产生霜的频率较大。在水边平地和森林地带,产生霜的频率较小。位于西安市西长安街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多米,直径达10多米)、玻璃集热棚(夜晚也可将
储存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集热棚内加热,使热气流上升)。玻璃集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空气在通过过滤网墙时,可以滤除掉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和杂质),地面上铺鹅卵石,下图示意除霾装置,据此完成下面问题。19.与除霾塔的主要工作原理类似()A.水汽输送B.海陆风C.热岛效应D.
雨岛效应20.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是()A.多云微风的白天B.阴雨大风的夜晚C.晴朗无云的白天D.晴朗微风的夜晚21.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的主要目的是()A.增强导流塔稳定性B.加快集热棚内升温C.加大集热棚粗糙度D.吸附大气中的霾尘【答案】19.C20.D21
.B【解析】【19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
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所以其工作原理主要是热岛效应,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题详解】在白天,集热棚和周边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周边道路和建设物热容量小,升温快,此时集热棚与周边的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热力环流不强
,除霾效率不高,A、C错误。阴雨大风的夜晚,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B错误。晴朗的夜晚地面降温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更大,微风有利于大气运动,更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此
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D正确。故选D。【21题详解】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可以增强热岛效应,热力环流强度增加,促进周边气流流向集热棚内,B正确;松散的鹅卵石不会增强导流塔稳定性,A错
误;加大集热栅的相糙度,不利于空气流动过滤,C错误;鹅卵石不会吸附大气中的霾尘,D错误。故选B。【点睛】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下图为部分区域大气环流
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2.乙地气候特点是()A.炎热干燥B.寒冷干燥C.高温多雨D.温和湿润23.丙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A.干冷的极地东风B.冷湿的极地东风C.干冷的中纬西风D.暖湿的中纬西风【答案】22.A23.
D【解析】【22题详解】由图可知,乙地气流下沉,位于30°N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其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A正确;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寒冷干燥,B错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C错误;受中纬西风控制,温和湿润,D错误。故答案选A。【23题详解】丙地是副极地低气压
带,是来自较低纬度的暖湿西风遇到极地的冷气流爬升,形成极锋而形成的降水,D正确C错误;干冷的极地东北风遇到中纬西风后,干冷的东北季风位于锋面下方,不可能抬升,AB错误。故答案选D。【点睛】低压上升多阴雨,高压下沉多晴朗。低纬信风干又热,中纬西风温又湿,极地东风干又冷。下图为东亚部分地区示意
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4.影响甲、乙、丙三地气候特征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海拔高度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纬度位置25.与甲地相比,丙地()A.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B.冬季气温更低C.候鸟南迁时间较早D.河流封冻期更长【答案】24.B25.A【解析】【2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纬度位置相近,都属于季风气候,大气环流状况一致,都位于平原,海拔高度相近,但由于距海远近不同,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甲地气候大陆性最强,丙地气候海洋性最强;乙地表现为由大陆性到海洋性的过渡。故影响甲、乙、丙三地气候特征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海陆位置,不是海拔高度、大气
环流、纬度位置,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题详解】与甲地相比,丙地气候的海洋性更强,冬季气温更高,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候鸟南迁时间较晚,河流封冻期更短,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海洋性气候与
大陆性气候的差别:在气温方面的表现为,大陆性气候的日较差、年较差数值都较大,而海洋性气候则相反。在降水方面,大陆性气候的云量少,晴天多,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较多;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云量多、降水量多,降水的季节变化小。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及M(14°S,75°W)
、N(13°S,38.5°W)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6.图中M、N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D.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27.下列各地区,与
N地的气候类型及成因一致的是()A.印度半岛B.亚马孙平原C.马达加斯加岛东部D.澳大利亚西北部【答案】26.C27.C【解析】【26题详解】根据图像可得,M地位于南美洲低纬度西海岸区域,安第斯山脉的西侧,结合气候资料图可得,M地最低气温为15°C
以上,全年降水稀少,因为为热带沙漠气候,N地全年高温,且全年降水量充沛,无明显季节变化,因此为热带雨林气候,故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27题详解】N地位于巴西的东南部,为来自于海洋上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充沛,且受巴西暖流影
响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也为热带雨林气候,同为来自于海洋上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充沛,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影响增温增湿。C选项正确;印度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A选项错误;亚马孙
平原是在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B选项错误;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草原的成因与印度半岛气候成因一致,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远离
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蜂巢屋”是叙利亚阿勒颇地区的传统民居,石质基底上全是土坯堆砌而成,墙体厚达80厘米,具有圆锥形屋顶,仅一座拱形大门,没有窗户,下图为叙利亚周边地区区域图及“蜂巢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叙利亚沿
海地区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及原因()A.全年均匀西风带影响B.全年稀少信风带影响C.夏季集中夏季风影响D.冬季集中西风带影响29.“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推测其主要原因()A.抵御夏季的雨水B.防御冬季的风
沙C.夏季隔热,冬季保温D.墙体坚固,稳定性好【答案】28.D29.C【解析】【28题详解】如图示叙利亚位于地中海东岸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时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冬季时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所以叙利亚沿海地区降水在冬季集中,排除ABC,故选D。
【29题详解】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应属于地中海气候,该地应具有夏季炎热,冬季多雨,春秋多风沙的气候特点。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A错误。地中海气气候冬季多雨,风沙天气少,因此厚墙并不能防御冬季的风沙,B错。厚墙可以阻隔夏季阳光,使得室内较为凉爽
,还能阻挡冬季冷空气,室内降温慢,C正确。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并不是厚度大,墙体就越坚固,稳定性好,将茅草和泥土作为墙体材料才能起到坚固墙体的作用,D错。故选C。【点睛】蜂巢屋主要的分布地区在叙利亚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
地区。当地民众利用泥土混合茅草盖成一个个形状呈圆形的房屋,屋顶呈圆锥形,村落内多个房屋并排相连,很像自然界中的蜂巢,所以这种房屋被称为“蜂巢屋”。图左为世界某区域图,图右分别是甲、乙两地风力统计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0.造成甲、乙两地一年中风力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C.洋流的影响D.海陆位置的影响3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1月风力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位于东风带的背风坡,风力小B.甲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风力小C.乙地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大,风力大D.乙地受东北信风的影响大,风力大32.2022
年1月份一艘油轮自东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该油轮航行()A.逆风逆水B.顺风顺水C.逆风顺水D.顺风逆水【答案】30.B31.C32.A【解析】【30题详解】结合图片可知,甲乙两地分别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南北两岸,且该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地中
海气候是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在冬季甲乙两地均受盛行西风影响,但是甲地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风力相对较小,乙地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风力比较大,B正确;甲地位于伊比利亚半岛,陆地面积较小,受海陆热力性的差异影响微弱,对风力影响有限,A错误;
洋流一般影响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状况,对风力影响小,C错误;海陆位置一般影响区域的降水状况,会对甲乙两地风力大小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31题详解】结合图片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地中海西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冬
季受盛行西风影响。一月份甲乙两地受盛行西风影响,结合图片等高线可知甲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处,风力相对较小;乙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处,风力较大,C正确;ABD所描述风向不对,ABD错误;故选C。【32题详解】1月份该海域风向为盛行西风,游轮自东向西会逆风;由于地中海海水盐度大于大西洋的海水盐度,根据
密度流的形成特点,该海域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自西向东),故逆风逆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中海气候一般分布于南北纬30~40度之间,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干燥少雨。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湿润。两个盐度不同的海域,在海水表层会形成从低盐度海域流向
高盐度海域的密度流。二、非选择题:共36分。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哈密市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昼夜温差大,以盛产哈密瓜闻名。当地生产的哈密瓜、无核白葡萄甘甜多汁。位于该市山区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年平均气温较低,但是这
里却有一座小型“热带植物园”→一座面积为56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种有香蕉、火龙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下图为温室大棚原理示意图。(1)应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哈密市昼夜温差大的原因。(2)据图分析温室大棚可满足热带、亚热带水果生长的主要原因。(3)农民会打开大棚工作门使棚内与棚外形成循环气流。
工作门近地面气流的流动方向是____(a:由大棚外部流向大棚内部;b:由大棚内部流向大棚外部)(填字母)。【答案】(1)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因而昼夜温差大。(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温室到达地面;地面吸热后产生长波辐射;温室透明覆盖材料能有效阻隔地面长波辐射,使热量在大棚内蓄积(满足热带、亚热带水果生长的热量需求)。(3)a【解析】【分析】本题以新疆哈密温室大棚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等
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大气受热过程对昼夜温差的影响主要从白天的削弱作用与夜晚的保
温作用的角度进行解释。哈密地处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多晴天,大气透明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小问2详解】温室大棚可满足热带
、亚热带水果生长,主要是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由图可知,太阳辐射可透过温室到达棚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产生地面长波辐射;温室棚顶覆盖的材料可以降低地面辐射向棚外的散失,使热量更多的蓄积在棚内,提高棚内温度。【小问3详解】棚内温度
高棚外,故棚内地面形成低压区,棚外为高压区,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故近地面的气流流向为由大棚外部流向大棚内部。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
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2)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
岛强度。解释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3)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答案】34.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35.白天受
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36.增加城市绿地、水体面积,建设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分散城市中心人口、产业等。【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东部某海滨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的热岛强度变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其应用等
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从图中多
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该城市7时和17时的热岛强度均为正值,说明城区气温高,气压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风向均表现为高压区的郊区吹向低压区的城市,方向相同;读图可知,该城市7时热岛效应强度较大,17时城市热岛强度较小,说明7时城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7时的风速
大于17时的风速。【小问2详解】由所学热力环流知识可知,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白天近地面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主要以海风为主。夜晚主要以陆风为主。题干提到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说明该时段的海陆风应当是白天由气温较低的海洋
吹向陆地,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城市热岛强度。【小问3详解】热岛效应指城区气温高于郊区,主要是由于城区人类活动较多,排放废热较多;城区多硬化地面,受热升温较快;城区建筑物高大密集,通风散热不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即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及城市发展等角度,为缓解热岛效应,可
对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等适当进行分散,市中心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等;为加快热量散失,应当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对建筑物的高度和格局进行规划。3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马拉维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其自然
景观独特,茶叶产量位居非洲第二位,近年来马拉维茶业产量均超过4000万千克,98%供出口,主要出口到英国等国家。茶树为灌木或小乔木,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阴,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茶叶四季可采,但只有在特定时间段采摘的茶叶才最为珍贵,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该
国A地多年平均降水资料图。(1)根据材料,描述A地的气候特征。(2)据图试推测B地相较于A地年降水量差异与雨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答案】(1)全年高温,干湿(旱雨)季分明。(2)B地年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
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到达B地时受山地抬升作用,产生大量降水。【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马拉维自然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点及其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分析能力
,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中信息信息,马拉维位于南纬10~15度,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小问2详解】根据上题可知,马拉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B点纬度低,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长,降水较多,同时,结合图中信息可知,B点位于马拉维湖西侧,
东南信风经过湖泊增湿,受地形抬升,本地区降水较多,因此B地降水量大,雨季较长。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