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5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52)页,2.92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26141f37610764bb51c441267c1c1b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谏太宗十思疏0102030405目录导入解题,突出重点难点初读文本,掌握重要字词再读课文,认识君臣心性赏读文本,品味劝谏艺术延伸拓展,巩固学习成果导入解题,突出重点难点01比干因劝谏昏庸的商纣王而被挖心,临死前,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来表明自
己的心志。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诠释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5-文死谏,武死战初唐也有一位敢于劝谏、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他就是魏徵(“征”的繁体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一份奏章《谏太宗十思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魏徵
勇于担当的情怀与高超的劝谏艺术。-7--8--9-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4.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素
养目标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
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20卷,已散佚。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
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
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
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解题】-14-初
读文本,掌握重要字词02求木之长()浚()殷()忧谗()邪黜()恶谬()赏垂拱()壅()蔽塞()源载()舟jùnyīnchánchùmiùgǒngyōng【正音】zhăngsèzài17思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什么?为什么思?怎么思?结果如何?整体感知自学指
导一【研读课文,理清第一段文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思国之理,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长得好使动,使…稳固疏通水道树
根德行与道义明智的人,指唐太宗谦辞,极愚昧无知的人主谓之间,取独希望流得远想要转折连词,却深厚何况安定自学指导一【研读课文,理清第一段文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作动词,行节俭掌握,主持天地间喜
庆,福禄考虑帝位指示代词,这形作名,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可能判断句形作名,重位形作名,重任,重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固本思源”为俞,说明“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反正↓↑→→↓↑比喻对比第一段排比合作释疑一:分析第一节论述结构当堂训练选择题: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木(cháng)之长者浚(jùn)其泉源B.虑壅(yòng)蔽正身黜(c
hǔ)恶C.克终者盖(gāi)寡董(dŏng)之以严刑D.垂拱(gŏng)而治仁者播(bŏ)其惠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凡\百元首,承\天景命B、虽董\之\以严刑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D、代\百司\之职役哉DA第二课时魏征【学习目标】1、积累第二
、三段中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等。2、理解“十思”的积极意义。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所有的大疑问副词,难道轻
视别人深递进转折好帝王能够表示推断代词,代指天下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连词,那么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监督苟且应当路人怀念名词作状语,表面上父母兄
弟子女同震,威吓即使名词作状语,内心里只是托起翻,倾覆谨慎句首反问,难道……吗?自学指导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2以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什么问题?3用古人的论述以的关系,比喻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
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设问水和舟民和君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明确】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
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建造,兴建使……安宁谦虚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自学指导【研读课文,理清第三段文意】假设连词,如果,
应当想到养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名作动做国君顺承连词,就目的连词,来想要的东西克制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慎排斥;形作名,奸恶的小人网三面,留一面担心听不到下面意见形容词的使动,使
……端正以(之)为,把……当作自学指导【研读课文,理清第三段文意】意动用法,以……为乐,喜欢意动用法,以……为忧,担心盘,快乐;田猎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
其忠。光大不恰当地奖赏选拔形作名,好的意见不要形作动,想尽诚信的人此仁爱,宽厚献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自学指导【研读课文,理清第三段文意】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
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不亲自处理政务管理出游,游乐极尽为什么一定毁坏,亏损役使,劳损政策宽松教化自学指导【研读课文,理清第三段文意】3.念高危4.惧满溢5.乐盘游
(狩猎)6.忧懈怠7.虑雍蔽8.想谗邪9.恩所加10.罚所及1.见可欲2.将有作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思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以怒而滥刑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正己安人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戒奢侈戒焦躁虚怀若谷戒放纵戒懈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赏罚分明自学指导分析第三段中“十思”的积极意义除十思外,还要:弘九德选拔任用人才听从善言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什么思思些什
么1.提出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2.分析问题3.解决问题合作释疑【细读全文,理清思路】(以“固本思源”为喻)(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具体做法)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思源二.总结历史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出警告
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反面正面居安思危一.语言特点: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比喻排比,生动有力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2)比喻论证【写作特色】补充材料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初唐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即位初期,为了缓和阶
级矛盾,尚能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在一片太平盛世的欢呼声中,功业日隆的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唐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
,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导致民怨沸腾。补充材料在国力上升、日渐繁盛的“守成”时期,国君往往容易陶醉于自己的成绩,陶醉于歌舞升平的盛况,自我满足,自我骄纵,不思进取,而皇帝身边的大臣或迫于皇帝生杀予夺的权
力,或出于对自己的仕途考虑,常常三缄其口,不敢做“吹哨人”,甚至歌功颂德。当皇帝在朝堂上听不到理性的声音的时候,那么距离危机就不远了。这时就迫切需要有人来拉响警报!那么谁敢于做这个“吹哨人”呢?赏读文本,品味劝谏艺术04NoImage劝谏者具备了敏
锐的洞察力、清醒的头脑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就一定能劝谏成功么?同学们生活中免不了要劝说别人改变看法或主张,你也许有过劝说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请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谈谈规劝别人成功与否与哪些因素有关?Im激探究之趣答激探究之趣1敢于劝谏:规劝者的勇气、责任感、使
命感。12敢于劝谏:规劝者的语气、技巧与智慧。小结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如比干、屈原。但魏徵在唐太宗骄奢忘本、大兴土木之时,
不口是心非,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敢做“吹哨人”,积极建言献策。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他的刚直不阿,据理力争体现了古代臣子的责任与担当。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敢担当还要有能担当。规劝者的劝谏艺术,比如
说话的语气、技巧与智慧也直接关系到规劝的成败。NIma品劝谏之术用语之妙设喻之妙思路之巧品劝谏之术用语之妙NoImage不可以。“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而“臣以为”有自以为是之嫌。“臣闻”能否改成“臣以为”?用语之妙N
oImage魏徵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君臣、主仆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唐太宗为“明哲”。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下愚”,而称唐太宗为“明哲”?用语之妙NoImage不能。“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
,而“是故”是论述的口气,较为生硬。“诚能见可欲”能否改成“是故见可欲”?思路之巧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段分析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治国的必要性。本段先指出过去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的历史现象。然后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没有取得天下时,忧患深重,所以能团结臣民,竭诚待下;一旦得了天下,当了人君,便难免踌躇满志,纵情傲物。“傲物”的进一步发展,就难免滥用刑威来对付百姓。而这只能使百姓存着幸免的心理,却不会感恩怀德;表面恭敬,而心里不服。思路之巧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段分析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治国的必要性。最后指出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最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须知这股力量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舟,可以覆舟。换言之,人民积怨到了
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最终将推翻暴君的统治。这一段从现象说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也就是历史教训的角度,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重要性。这是分析问题的部分。思路之巧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的?提出“居安思
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从正面来回答了如何居安思危的问题。本段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乐盘游
”、“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补充材料贞观十一年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造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
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并且他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因此“十思”是富有现实针对性的。思路之巧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意义何在?国家可以“垂拱而治”。这是倡导“积其德义”的做法——
“十思”,是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可见,全文思路十分清晰,“是什么(人君当思)------为什么要思------怎么办(思些什么)”的结构思路,符合人们正常的认知规律,也易于被君主接受。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意义何在
?国家可以“垂拱而治”。拓展延伸魏征的劝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劝谏,在方法上有何不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有许多优秀的遗产。这些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对当今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都还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请谈谈“十思”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