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2.256 M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docx,共(18)页,2.256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25036a4777d6799e2bc27830df053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

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

质题,时空是隋唐时期。根据材料“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隋唐王朝

对全国的统治,这说明建设交通有利于隋唐两代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工运河修建技术,也无法对比得出“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海路并举,而且材料也没有对水陆与陆路交通进行比较,排除B项;大运

河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1933年的某份统计材料显示,截至1931年,我国48个开埠口岸城市的人口总计为1353.5万,占1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总数的1/3以上。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一现象说明我国近代()A.城市

化水平快速提高B.城市化深受开埠影响C.产业结构严重不平衡D.工业化缺乏内驱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开埠口岸城市人口数量在10万以上城市人口总数中占比较大,且这些城市的分布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反映了开埠通商对中国近代早期城市化发展具有客观的推动作用,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沿海地区城市的发展,未涉及全国的城市化水平,排除A项;材料说明我国近代城市化深受开埠影响,无法体现不同产业的结构比重,排除C项;材料虽然突出了开埠通商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但并未否认国内因素对工业化的驱动作用,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

一条高铁飞越豫鄂渝”。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天堑变通途,郑渝高铁从黄河到长江,从绿城到山城,过平原、入林区、跨峻岭,全长1068公里,最快仅需4小时。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渝高铁通车后将形成连接中原、华中和西南地区的快捷高速铁

路.通道,进一步完善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网。这表明()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B.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C.高铁发展使得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郑渝高

铁通车后将形成连接中原、华中和西南地区的快捷高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网”可知郑渝高铁的兴建完善了我国的铁路交通网,加强了不同区域间的联系,C项正确;高铁并不属于新型交通工具,因此不能体现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高铁交通网的完善对于区域联系的影响,并不能说明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排除B项;“彻底地突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15世纪以前,天花病主要爆发于欧亚大陆、西非、北非及一些毗邻地区。16—1

8世纪,每隔十几年,美洲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的天花病,感染者死亡率高达25%—30%。这一现象告诉我们()A.美洲人的卫生观念薄弱B.疫病需要人类共同应对C.世界联系加强弊大于利D.早期殖民主义罪恶累累【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题干信息,15世纪以前,天花病主要爆发于欧亚非地区,16世纪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天花病传入美洲,造成了土著的大量死亡。天花病的传播表明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在应对疫病威胁方面,全世界应当团结合作,B项正确;16—18世纪天花在美洲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美洲人对天花病毒

缺乏免疫力和防疫手段的不成熟,而非美洲人的卫生观念薄弱,排除A项;世界联系加强虽然引发了疫病传播等问题,但仍然利大于弊,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殖民活动造成了美洲天花疫病流行,而是论述天花疫病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5.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

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如按摩科学、针灸科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等。这一现象()A.有利于传统中医的专业化B.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C.体现出政府对中医的扶植D.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答案】A【解析】【详

解】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然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学科”,可知中医在西医的影响下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A项正确;仅通过中医科学的分类更加细致,无法体现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排除B项;材料只有政府对中医开业有要求,并没

有扶植,排除C项;材料只是讲述中医在西医影响下的变化,无法体现人们对中医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6.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试行)》,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185.69亿元增加到383.09亿元。这些措施()A.推动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B.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C.使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D.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答案

】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并扩大了公共卫生支出,这些措施利于促进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D项正确;因为国家公共卫生观念的日益深化才促使国家采取了这些措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

是几项措施,不能反映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排除C项。故选D项。7.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

方财政部门时,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都属于金融业务

,这些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金融业务,C项正确;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商人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8.20世纪六

十年代,日本、新加坡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技术,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互不相容的。然而,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有相似之处B.东亚地区发展主要因素是内部团结一致C.日本、新加坡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D.亚洲许多国家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多数学者认为儒学与现代化互不相容,但到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了儒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亚洲许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D项正确;欧洲模式并没有儒学的推动,排除A项;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学者都认识到儒学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得出东亚内部的团结一致,排除B项;儒学属于日本、新加坡的传统文化,并非外来先进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9.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

焚书坑儒”政策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黄宗羲等批判专制思想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

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至清朝(中国)。通过题干中的示意图可知,d处是宋明时期,该处处于高潮的主要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而不是“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D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D项;a处是秦朝时期,实行了“焚书坑儒”,大大打压了儒家思想,所以该时期处于低潮,A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A项;b处是汉朝

时期,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B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B项;c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C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0.1941年蒋介石评论说:“

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根本意图是()A.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B.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C.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势D.通过整

肃思想实现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的【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41年(中国)。据材料“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

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可知蒋介石认为真正的新文化运动,应是尊重本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爱国精神,同时服从国家的法律规范,说明其目的是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B项正确;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并不是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排除A项;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势,也是为统治服务,排除C

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地区成果两河流域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埃及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古罗马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

的一统中国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结合图示可

以看出两河流域、埃及、古罗马以及中国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文明,体现出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表述绝对,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排除A项;世界文明无优劣之分,排除B项;古代文明之处,各文明间

呈现出彼此独立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12.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A.天

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和西亚)。据材料“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

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可知外来的入侵,使得原有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体系遭到了破坏,学者纷纷逃亡西欧,在西欧继续传承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说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局变化带来

的影响,并不是强调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排除A项;材料体现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无法得出其对文化中心转移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意大利的文化体系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13.约翰·赫斯特在其《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样说到: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

腊人高明,对打仗和治国方面都极为有用的工程建筑,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这体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是()A.创造性与继承性B.多样性与开放性C.

多元性与统一性D.凝聚性与世俗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可知,罗马在治理帝国的法律以及工程建

筑上要比希腊人更高明,说明罗马文明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而在其他方面继承了希腊文明,体现了继承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多样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多元性与统一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凝

聚性与世俗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14.中古时期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法学家

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A.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B《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C.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罗马法在中古时期初期处于衰落状态,从12世纪开始,罗马法逐步被重新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西欧的法律现状同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不适应,罗马法逐.渐被重视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西欧各

国对罗马法进行研究,未涉及用罗马法反教会,同是,国王不是资产阶级,排除A项;《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并不等同二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排除B项;《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观察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中国的夏朝存在成熟文字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珍贵资料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D.不同区域出土了不同的文物,体现了世

界文明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史(世界)。据图示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甲骨文、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属于不同区域的不同文物,有着不同的特色,说明世界文明的多元性,D项正确

;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中国的商朝存在成熟文字,排除A项;罗塞塔石碑碑文应是象形文字,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16.如图为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A

.移民推动美国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B.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状况日益改变C.移民解决了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盾D.移民解决了美国以往种族歧视问题【答案】A【解析】的【详解】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建国以

来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多种族的人。图中提到美国重要的三次移民浪潮,移民来源较广,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这种移民格局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中只能看出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随时间的推移在发生变化,不能得出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状况日益改变,排除

B项;美国主流文化指基督教文化、自由市场文化、快餐文化等,移民结构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的同时也加剧了其内在的矛盾,排除C项;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与移民紧密相关且种族歧视问题今天依然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17.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张)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

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材料说明张骞的行为利于西汉()A.国力达到鼎盛B.扩大政治影响C.扩大统治疆域D.开通丝绸之路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密切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扩大了西汉的政治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力

问题,排除A项;通婚不一定是归属,设置有效机构管理方可,所以无法得出“扩大统治疆域”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张骞的行为利于西汉扩大政治影响,“开通丝绸之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8.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

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

流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认为“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可见李圭认为对外交流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中

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国人出外甚少”,可知中国参与国际交流不积极,不能体现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其他国家的情况,不能证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李圭的

言行是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不是倡导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B项。19.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A.加强了

文化交流B.推动了民族迁徙C.促进了思想解放D.引发了宗教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打击了教会势力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教会的思想控制,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

放,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对教皇思想统治的影响,没有促进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对欧洲思想变革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排除B项;蒙古西征发生于13、14世纪,而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主要是由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20

.“和田马钱”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可

以证明当时A.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交流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D.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答案】B【解析】【详解】于阗地区地处丝绸之路要道,成为东西方文明汇聚之所。和田马钱,从其铸造

、形貌、币值等信息可以得出,它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产物,故B正确;这不足以说明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和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故AC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足以说明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故D错误。21.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

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出处记载《汉书.张骞传》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吕思勉《中国通史》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原令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

蹈甸的路。A.汉代张骞开通了蜀身毒道B.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D.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中国与印度地区交往的记录,说明汉朝四川与印度已有贸易往来,故选B;

张骞开通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与印度地区的贸易往来,而非人口迁移,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印度上层人士的态度,排除D。22.以“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为主题布展,与主题不符合的是()A.希罗多德的《历史》B.

《荷马史诗》C.柏拉图的《理想国》D.帕特农神庙【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文明,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的希腊被称为“古典时代”。《荷马史诗》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文化,早于“

古典时代”,故本题应选B项;《历史》主要反映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的希波战争,《理想国》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初,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经典政治哲学著作,帕特农神庙建造于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的雅典。均属于“古典时代的希腊

文化”,与设问要求“不符合”不符,故排除A、C、D三项。23.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

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进步意义,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24.有学者认为,比起诸子百家来,儒家“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对儒家“特别的文化优势”理解最准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B.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C.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对百家文化优势的融合D.儒家文化的优势在于不断适合统治者的需求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

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B项正确;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汉代,排除A项;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对百家文化优势的融合与材料“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

涉及儒家文化不断适合统治者需求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宫

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

,国民议会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

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据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

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

,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

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1995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故宫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

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所做出的共同贡献。【答案】(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

(藏品日益丰富)。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2)成立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沿革: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

19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3)共同贡献: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文物建设);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物保护);向全球开放,推进世

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发展(文物交流)。【解析】【详解】(1)一问变化可根据材料一“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可以看出卢浮宫一开始是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从材料一“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可

知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场所;根据材料一“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可知卢浮宫的藏品日益丰富;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关系、法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近现代民族观念和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

展进行分析阐述。(2)一问成立意义根据材料二“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可知成立故宫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封建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根据材料一“皇宫成了故宫,终于

向平民百姓开放”可知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并从故宫博物院清点文物、整理典籍、保护文物的措施分析可知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问历史沿革根据材料二进行梳理可知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

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分居大陆和台湾;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3)共同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物建设、文物保护、文物交流角度进行阐述即可。26.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四家

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材料二《诸子百家关系图》——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三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

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

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材料四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

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

变。——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1)材料一、材料二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3)根据材料四,

指出90年代“国学热”出现的经济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答案】(1)特征: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原因:社会变革的需要;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2)评价:进一步促进

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3)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认识: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国情状况密切相关。【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可知诸子百家争

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根据材料“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及所学知识可知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社会变革、国家统一方面作答。如社会变革的需要;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

国家统一趋势增强。(2)评价: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要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根据材料“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可分析出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

担当意识;根据材料“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3)背景:根据材料“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可分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初步建立;根据材料“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可分析出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国情状况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认识: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

发展演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载体,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城市的公共

空间以广场为核心,而中国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则以街市为载体。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空间形态围合式面状开放空间线性延展式空间空间属性静态交往空间动态交往空间公共生活的内容宗教活动,集会活动世俗生活,商业与娱乐形成过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城市

公共空间的地位城市空间的中心地位城市空间的从属地位——摘编自周艺、张哲《文化的力量——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对比与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城市公共空间”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地位

明显不同。阐述:西方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处于城市中心地位,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民主政治文化,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城市中的广场、竞技场等公共空间作为民主政治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具有中心地位;中国古代城市长期以政治统治或军事功能为主,突出以官衙建筑或礼制建筑作为城市中心,而以民居和

商业活动为主的公共空间则处于城市中的从属地位。中国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城邑遗存(如平遥古城等)均呈现出这一显著特点。示例二: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世俗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形成阐述:古代中国深受儒家礼制思想与等级制度的影响,中国早期城市布局以政

治目的为先,城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由唐末至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形式——街市。其产生是满足一般市民的需要,因此更贴近市民的生活,以商业与娱乐为主的世俗生活为主,市民在街道两边做起了买卖,中国传统的戏曲在街市中的瓦子勾栏内得到了发展

,街市的繁荣表明,世俗的力量,突破了早期城市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抓住材料主旨,紧扣主题“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展开论述即可。材料涉及西方和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不同方面的介绍,可以分别就中

西方古代公共空间展开论述,也可以就中西古代城市公共空间比较展开论述,如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地位明显不同,通过比较不难得出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地位明显不同,结合材料可以论述如下:西方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处于城市中心地。位,源于古希腊

时期的民主政治文化,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城市中的广场、竞技场等公共空间作为民主政治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具有中心地位;中国古代城市长期以政治统治或军事功能为主,突出以官衙建筑或礼制建筑作为城市中心,而以民居和商业活动为主的公共空间则处于城

市中的从属地位。中国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城邑遗存(如平遥古城等)均呈现出这一显著特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