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x,共(5)页,28.63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1eac06f4890b6bf8f9b2077450f0a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0世纪初,革命党人陈天华在《猛回头》小册子中说:“怕只怕,做印度,广土不保”;“怕只怕,做波兰,飘零异域”;“怕只怕,做非洲,永为牛马”;“怕只怕,做南洋,服事犬羊。”
据此可知,陈天华主张(A)A.救亡图存B.实业救国C.维新变法D.阶级斗争解析材料反映陈天华通过印度和非洲等沦为殖民地的遭遇来警示国人,宣传救亡图存的革命思想,故选A项;实业救国主要体现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排除B项;维新变法主要体现改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排除C项;强调阶级斗争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D项。2.(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1905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C)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解析“创立民国”,
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C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属于民族主义,排除A、B两项;“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
排除D项。3.湖北新军起义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至中午时分,他们便完全控制了局势,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这场起义(A)A.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B.标志着中华民国的建立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D.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
星星之火解析材料反映武昌起义的成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选A项;B项是指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排除B项;C项是指南昌起义,排除C项;D项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排除D项。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成立的政府是(C)A.同盟会B
.北洋政府C.南京临时政府D.湖北军政府解析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故C项正确;1905年建立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排除A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中央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排除B项;1911年武昌起义后建立湖北军政府,排除D项。5.(2021·浙
江金华高一期末)武昌起义爆发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几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原因有(A)①“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②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③“立宪运动”的失败使立宪派转而
支持革命④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干涉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中央集权遭到破坏,故①正确;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故②错误;“立宪运动”的失败使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故③正确;此时帝国主义仍然加紧侵略中国,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6.某校历史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主要收集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C)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运动解
析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涉及的研究课题是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7.(2021·北京东城高一期末)1912年3月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其实质意义在于(A)A.否定封建君主专制B.确立民主共和政体C.
实现自由民主法治D.传播民主共和观念解析“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肯定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从而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故选A项。8.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次革命”指的是
(B)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未推翻帝制,排除A项;五四运动爆发时,帝制已经被推翻,而且五四运动没有在政治领
域建立共和政体,排除C项;国民革命推翻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排除D项。9.(2021·广东普宁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A)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社会习俗的移风易俗在鸦片战争后已经开始,而且对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而言,不具备转折性的意义,排除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产生并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排除D
项。10.(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对于辛亥革命建立的政体,有学者认为,共和政体只是国外的、空洞的仿制品,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土壤中毫无根基。可见,他的观点是(D)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辛亥
革命没有群众的支持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D.共和制缺乏深厚民主基础解析辛亥革命后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两千多年,缺乏深厚的民主基础,故选D项;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民主革命力量并不弱,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辛亥革命没有群众支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
改良,排除C项。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11.孙中山认为,社会问题在欧美积重难返,欧美各国的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这体现的政治理念是(C)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理性主义解析“社会问题”“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
”等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通过社会革命解决少数富人享有大量财富的民生主义理念要解决的问题相一致,故选C项;民族主义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民权主义是实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排除B项;理性主义倡导独立思考、民主、科学,排除D项。12.(2022·山东临沂高二期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可以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上述条文(D)A.保证了人民享有民主权利B.充分体现了民主自由原则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D.意在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重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意在防止权力过度集中,故选D项;《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无法保证人民享有民主权利,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主自由原则,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体现了民主进程的进步性,排除C项。13.(2021·浙江宁波高一期末)中国历代政权特别重视“正统的名分”,在近代这被称作“法统”,即统治权力的法
律依据。有学者指出,民国的法统其实有南北两个来源,可以用民国初年两个代表性的法律文件来体现。这两个文件最有可能是(A)①《钦定宪法大纲》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清帝逊位诏书》④《中华民国宪法》A.②③B.②④C.①③D.
①④解析《钦定宪法大纲》是由清政府制定的,不是民国初年文件,故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民国初年代表性法律文件的体现,故②正确;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圣旨,是民国初年代表性法律文件的体现,故③正确;《中华民国宪法》颁行于1946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14.(2021·山西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直接催化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与多元一体民族
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的成功转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A)A.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B.促进了广大民众思想解放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D.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解析辛亥革命促进了中
国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促进广大民众的思想解放,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承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无关,排除D项。15.(2021·山西怀仁高一期末)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社会结构
得到完全意义上的重建,各种旧势力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平民阶层没有参加革命,平民的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据此可推知(C)A.平民阶层的政治悟性还没有觉醒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C.辛亥革
命隐藏着失败的巨大危机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缓慢解析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社会,旧势力仍然掌握权力,民众没有参与革命而且其生存条件也没有根本性改变,这就注定了辛亥革命最终不能完成其既定的任务,说明隐藏着失败的巨大危机,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平民的政治悟性尚未觉醒,排除A项;题干只
是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没有深入拓展,排除B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缓慢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层原因,但题干是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排除D项。16.(2021·山东滨州高二期末)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当时许多报刊均对其做了跟进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1年10月
14日的报道:中国的紧张局势并未减弱,英帝国一直秉承的原则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利摆脱来自上层的奴役,这属于他们的内部事务,其他各国没有理由进行无理的干涉。1911年11月29日关于武昌的报道:袁世凯正在引导他人接受这样的观点,除了推翻朝廷,关于立宪政府的一切事宜已经得到认可,再进
行争斗已没有意义。1912年2月15日的报道:孙中山的行动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人们认为,这表明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关系出现误解,当孙中山准备移都南京时并未征得外国的同意。——摘编自英国主流报刊《泰晤士报》材料二1911年10月21日,《最后之胜负如何》
载:今以革命党与政府,较二者所遇之天时,果孰顺乎?所据之地利,果孰优乎?所得之人和,果孰多乎?1911年12月20日,《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载:故欧人前此惟知中国有李鸿章,李死惟知有袁世凯,今则惟知有孙
逸仙,而袁世凯次之。1911年12月27日,《和呼战呼》载:愿我将士勿少希望于和议之可成,急整军旅,俟一旦停战期满,即率大军北进,以慰国民之热望。——摘编自上海《民立报》(1)请对《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言论基调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2)指出《民立报》对
于辛亥革命的态度并分析该报刊的影响。(3)基于以上分析,谈谈运用报刊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参考答案(1)由中立转变为干涉革命(支持袁世凯,抑制孙中山)。《泰晤士报》代表着英国的政治立场,随着革命形势(范围、力量对比等)的发展影响
了英国的在华利益,于是态度发生了变化。(2)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宣传,推动了革命进程的发展。(3)报刊基于不同立场和态度,对历史问题的报道具有主观性。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方面搜集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并进
行史料辨析,去伪存真,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