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2021高考语文: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单文精练五 春秋文化三家

DOC
  • 阅读 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31.127 KB
  • 2024-11-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2021高考语文: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单文精练五 春秋文化三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2021高考语文: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单文精练五 春秋文化三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2021高考语文: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单文精练五 春秋文化三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 已有9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2021高考语文: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三单文精练五 春秋文化三家.docx,共(4)页,31.12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1d23e426844e1b06b6a35da32e2265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单文精练五春秋文化三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为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地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提出各种思想主张、政策谋略,施展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

三家。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周礼可以说是殷周社会秩序思想的一个总结,核心是设定了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之间的同一秩序。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

”。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的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正是“仁

”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

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其一是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其二是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以乡建制,推行

全民皆兵的政策,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钩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

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是历史的倒退,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导致社会危害。“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春秋时期的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首先在政治文化内部,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彼此对应,由此导致王道和霸道相互制衡,形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而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又和政治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浓重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和“礼崩乐坏”有直接关系,社会危机催生了诸多思想家及思想流派。B.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思想主张纷纷提出,孔子、管仲、老子也提

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C.儒、法、道三家思想均是为了使诸侯国解除内忧外患,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儒道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是由于“礼”的出现。D.儒家文化属于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是“礼乐文化”,核心似乎是“

礼”。西周时“礼”是上层人士的特权,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三个维度论述“礼崩乐坏”的时期,执政卿大夫们提出各种思想主张、政策谋略,施展于政治、军事等领域。B.对孔子思想的介绍,引用相关经典,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对礼乐文

化和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了详细介绍和分析。C.文章介绍管仲的思想时,以“执‘法’严厉”和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等事实来架构,并强调其民本思想。D.文章结尾采用对比论证,阐释了春秋时期的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重点介绍了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仁”及“仁”的独立性使儒家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在“礼”和“仁”中,“仁”应该是核心,“礼”是依据手段。B.孔子“仁政”思想的产生,吸收并发展了殷周“礼乐文化”,以“仁”为人性依据,把“亲亲”之爱扩大为“泛爱众”。C.管仲属法家的

主要原因是,只需法律管制,执法严厉,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终目的是延伸王权,实现“霸道”。D.道家在动荡的社会面前采取的是逃避策略,因为文明发展了,社会才退步;“无为而治”“绝圣弃智”是逃避策略的典型表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不仅对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

继承得最全面和最深入,而且还扩大了礼的范围,并为之找到了人性根据“仁”。B.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的创造者是齐国名相管仲,他将孔子的“仁政”用到人才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C.老子的道家文化实际上是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对立面,老子认

为当时所有的政治策略都给社会带来了危害。D.孔子的“仁政”、管仲的“霸道”、老子的“道”,三家学说构成了春秋时期的重要文化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的三个

文化流派是在面对当时社会“礼乐崩坏”的局面,各诸侯国感受到严重危机,都在想方设法地解除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形成的。B.对以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为基本框架的政治文化,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这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

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C.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有民本思想,讲究礼;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仁政在他那里不过是增强实力、实现“霸道”的手段。D.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的政治文化都导致了历史的倒退,并且认为所有的争权谋利、钩心斗角的政治

斗争都是虚无而且无益于社会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实施以乡为建制单位,来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既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策略,即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B.

老子的道家思想有着针对性的社会现实基础,它正是面对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人心不古的政治黑暗现实,主张“无为而治”,回归于“道”。C.春秋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即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构成的关

系是平等的,它们合在一起与道家文化形成对立。D.儒家、法家、道家文化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着,相生相克,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答案精析第一组1.C[“儒道文化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是

由于‘礼’的出现”于文无据。]2.D[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对三个文化流派介绍,没有重点介绍哪一个,均为略写。]3.B[A项“‘仁’应该是核心,‘礼’是依据手段”错,张冠李戴,应是“‘礼’应该是核心,‘仁’是依据手段”。C项根据原文“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选项中“

只需法律管制”错,还需要德治。D项根据原文“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可知,“因为文明发展了,社会才退步”因果倒置。]第二组1.B[“将孔子的‘仁政’用到人才上”错,原文是“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2.D[“整个春秋时代的政治文化都

导致了历史的倒退”与原文不符;“所有的争权谋利、钩心斗角的政治斗争都是虚无”错,原文是“看到了争权谋利、钩心斗角背后的虚无”。]3.C[“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构成的关系是平等的,它们合在一起与道家文化形成对立”错,儒家

与法家是“王道和霸道相互制衡”,“合在一起”也于文无据。]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3495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