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03 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 Word版含解析.docx,共(33)页,211.99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07f576a20c599594c0db9cc4eda2be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三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的奠定目录考点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易错点01】宋朝科举制【易错点02】元朝行省制度【易错点03】宋代官僚体制考点二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易错点01】经济重心南移【易错点02】宋明
理学考点三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易错点01】宦官专权【易错点02】明朝内阁制【易错点03】清朝军机处【易错点04】明清督抚制度考点四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易错点01】明清之际的儒学【易错点02】朝贡贸易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
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宋朝科举制【点拨】宋朝科举制相比唐朝有何进步之处?【破解】科举制的历史作用:(1)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
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3)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宋朝科举制相比唐朝有何进步之处:(1)殿试成为定制,确立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2)增加录取名额;(3)实行“别头”“锁院”“封弥”“誊录”
等制度,完善考试程序与规则;(4)确立按地区分配录取名额的制度。【深度剖析真题】011.(2016·江苏·高考真题)“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警示】宋朝科举制的进步之处【问诊】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以看出与唐朝相比,宋代的科举制更加注重公平公正,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取士科目
的信息,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进士及第的地位状况,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实行“别头”“锁院”“封弥”“誊录”等制度,完善考试程序与规则;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体
制.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走出误区专练】1.(2023年浙江·一模)有资料显示,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科举中的“常科”)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在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这主要反映了北宋科举制()A.取消了报名资格限制B.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D.实行了崇文抑武方针【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至宋代跌至13%;寒族在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可知,至北宋时期,名族公卿占比降低,而寒族占比增多,说明官吏来源更
广,扩大了统治基础,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报名资格的状况,且“取消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北宋科举制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北宋的治国方针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年保定·三模)如表为唐、宋两朝科
举取士及由进士入相的人数变化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时期登科人数宰相人数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唐朝660312322宋朝45640135111A.扩大了中枢机构的规模B.考试录用程序更趋公平C.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D.
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发展【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较之于唐代,科举取士的数量大增,由科举人相的进士人数也大增,由于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由社会精英
组成的文官政治体制完全确立,彻底取代了唐代以前的门阀世族政治,并为后来的各个朝代所继承,D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判断中枢机构规模是否扩大,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考试录用程序,排除B项;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夸大了宋代科举变革的作用,排除C
项。故选D项。3.(2023年·南昌·一模)宋代科举制“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可应举入仕,从而扩大了取仕范围”。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统治基础的扩大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C.传统门第观念的淡化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答案
】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录取范围,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这是因为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B项正确;宋朝政治统治基础仍然是地主阶级,并未变化,排
除A项;传统门第观念淡化有利于社会流动,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C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属于社会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4.北宋《神童诗》里有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
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据此判断,下列对宋代科举制解读正确的是()A.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B.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C.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D.扩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科举
制扩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选官途径问题,不能判断科举制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选拔程序问题,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5.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但到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
身不重乡贯”,甚至发展到后来,连僧道也可参加考试。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A.弱化了官员的政治素质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C.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答案】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与隋唐相比,宋代科举制放宽了科举考生的门第出身,应试范围扩大,这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项正确;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宋代科举制度改革,有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排除D项。故选C项。元朝行省制度【点拨】元朝行省权力大而专【破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行省作为中书省的对外派出机
构,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基本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且行省内部也存在权力制约,行省权力的大而不专,决定了它只能为中央集权服务。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点,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这种特点
使得行省既要服从中书省的制约,又为元代统治地方而服务。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深度剖析真题】
1.(2022下·江苏·高考真题)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
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警示】元代监督行省的权力。【问诊】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
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
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
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且行省内部也存
在权力制约,行省权力的大而不专,决定了它只能为中央集权服务。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点,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官员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从而有效地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行省的划分特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走出误区专练】021.(2011·江苏·高考真题)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
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详解】“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2.(2018·天津·
高考真题)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
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详解】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
;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
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3.(2022年·辽宁·期末)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反—正—合”三个阶段
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C.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材料“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
‘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可知这里的“正”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指藩镇割据下地方的自主权过大,那么“合”应为既发挥中央的集权又照顾地方分权,A项正确;B项强调的是“反”,而非合,排除B项;消除封建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强调的是“正”而非合,排除D项。
故选C项。4.(2023年·浙江·模拟预测)元世祖前期和中期出现的行省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特定的军政需要,事毕即撤。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明洪武时期,中书省被撤,行省独存
。由此可见()A.行省发展过程漫长曲折B.行省运作具有较大随意性C.行省长官成为割据势力D.行省由军事转为监察机构【答案】A【详解】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元朝、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从
临时机构到半固定化,再到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发展过程漫长复杂,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具体是如何运作的,排除B项;行省要服从于中央,故行省长官成为割据势力说法错误,排除C项;行省后来成为行政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5.(
2023年·山东·模拟预测)至顺元年时河南江北行省的20个路府州当中,8个来源于原江淮行省,7个来源于原湖广行省,5个来源于原中书省,所以,河南江北行省是典型的邻壤切块式。同时,江浙行省是由原江淮行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和福建行省合并而成,也可勉强归于邻壤切块式。这种做法()A.扩充了行省的社会职
能B.有效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版图D.意在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的行省划分
打破了原有的江河便利,采用邻壤切块式,这种做法有助于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到行省的具体职能,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这种做法打破了原有的江河便利,实际上增加了行省内的沟通成本,排除B项;明清时期,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版图得以奠定,排除C项。故选D项。宋代官僚体制【点拨】宋代官僚体制运行中的理性色彩【破解】两宋时期,在士大夫们积极参与设计更革之下,设官分职体制中的理性化精神日益显现出来。官、职、差遣的分离,在缓和矛盾、着眼效率的同
时,确立了职级与事类的分立体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权的明确与集中。【深度剖析真题】1.(2022年·全国·高考真题)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
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警示】宋代管理体制运行中官、职、差遣的分离具有理性色彩。【问诊】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
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03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
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本题围绕宋代官
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副手”、“参谋”、“审核员”“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走出误区专练】1.(2024年上·云
南·阶段练习)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诏:各知府公事须知州等长吏与通判共同签署方可实行,“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此诏书旨在()A.削弱州府权力B.把财政权收归中央C.加强中央集权D.防止武将拥兵自重【答案】C【详解】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北宋规定地方公事需要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才能实行,表明知州与通判互相制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州府的知州与通判的制衡,而不是削弱州府
权力,排除A项;B项设转运使司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而不是知州和通判,排除B项;设置文臣任知州来防范武将专权,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年·绍兴·阶段练习)宋初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局面,也出现“财已匮而枢密
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状况。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
负担【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可知宋初将相权一分为三,强化皇权,削弱相权,但是三者彼此之间并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治理
效果,一定程度影响了行政效率,即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C项正确;分割相权并没有解决宰相擅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割相权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不是社会危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分割相权影响了行政
效率,并不是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年·乐山·一模)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A.基于藩镇体制
框架适度优化B.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
,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知,宋朝对地方权力进行分割,相互牵制,有效的削弱了地方势力,同时也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基于藩镇体制框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削弱地方权力,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而非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C项;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年·曲靖·三模)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
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分割相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分割相权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答案】D【详解】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
三司主财务”,“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可知宋初将相权一分为三,强化皇权,削弱相权,但是三者彼此之间并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治理效果,一定程度影响了行政效率,即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D项正确;分割相权并没有解决宰相擅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割相权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不
是社会危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分割相权影响了行政效率,并不是加重财政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年·蚌埠·三模)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
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
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但路对州级长官无直接统领权,表明路是宋朝政府为加强地方控制而设置的不同于传统行政区的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A项正确;路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路有权监管地方军政、财赋、司法、盐铁专卖等事,并非不
掌握实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路设置后的财政支出,无法得出“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二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经济重心南移【破解】经济重心南移指中国古代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即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如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经济
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叶以来(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
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元明清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粮食(南方成为重要农业生产区、产粮区,如2021山东卷粮食分布区)、户口(南多北少,如2021全国卷、2020山东卷人口密度)、财政(依赖南方)、酒运(元朝重新开通运河和发展长途海
运的目的就是为了运输江南的粮食和财赋、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相对分离)、和影响(一般通过经济文化角度切入,如2017全国卷考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2013考南方民间信仰成为全国性的信仰,2015考科举状元分布,2013东汉一一唐历史地图变迁、2013北京南北方县的数量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的原因(如北方多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工具、劳动力;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南方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等)【深度剖析真题】1.(2021·全国·高考真题)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都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
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A.长江以
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警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与原因。【问诊】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01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
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答案】A【叮嘱】经济
重心南移指的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如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叶以来(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南多
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南宋时,民间出现“苏常熟,天下足”谚语)。元明清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湖广熟,天下足是清代前期谚语。)【走出误区专练】1.(2023·河南·模拟预测)如表是汉、唐、宋三朝不同地区人口比例分布表,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合理的是()时代人口比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75.5%20.9%1.6%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61.4%25.8%2.8%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4.8%58.4%6.8%A.国都变迁影响经济重心
的转移B.北方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C.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趋于分离D.南方的崛起带动文化发展【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宋三朝(中国)。根据材料表中的数据,西汉到北宋黄河流域人口比重减少,而长
江珠江流域人口不断增多,结合所学这一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表明此时北方的政治中心与南方的经济重心趋于分离,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唐、北宋都城在北方,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不大,排除A项;北方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说法错
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下·福建·模拟预测)下面是二十四史收录的各省名人统计表。据此可知()省别唐南宋人数占比人数占比陕西26120.37%60.99%直隶22317.41%71.16%山
西18214.21%172.81%河南21917.10%376.13%山东977.57%132.15%江苏826.40%498.11%浙江342.65%13622.52%A.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人才差距扩大B.南方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C.经济发展格局改变人口布
局D.人才分布导致南强北弱局面出现【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由唐到宋,江南名人占比持续增加,各个领域的名人辈出是当地经济文化进步的产物,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的进步,B项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北名人分布的变化,无法看出南北人才差距,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只是名人分布的变化,而非“人口布局”,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人才分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3.(22-23下·浙江·模拟预测)据
《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后期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不足1/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11处;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超过2/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44处。这一现象说明()A.南方部分集镇吸引大量人口B.北方逐渐丧失政治中心地位C.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在形成D.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
普及【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中北宋后期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出现了众多人户密集的州府,这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正在
形成,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南方部分集镇对人口的吸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状况,未涉及政治中心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稻麦复种制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全国·模拟预测)据学者研究,元朝书院共
计有408所,除9所尚无法得知其所在地点外,其余399所分布于以下地区:江浙行省167所,江西行省80所,中书省55所,湖广行省42所,河南行省37所,陕西和四川两行省各9所。之所以出现这一格局主要是因
为()A.经济重心南移B.北方政治地位稳固C.文化政策导向D.政治局势南稳北乱【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方行省的书院占绝大多数,北方书院数量相对较少,这是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的影响,A项正确;元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无法解释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元代文化政策并不偏向南方,排除C项;元实现了大一统,南北政治局势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5.下表是一位学者对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地域分布所做的统计,有人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这一分析
过程()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表朝代中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其他唐朝73%11%6%10%北宋63%17%10%10%南宋6%26%65%3%A.严谨解读了材料的内容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答案】
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根据材料唐宋时期美术家分布南方逐渐多于北方,就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较片面,忽视了政治因素对文化重心南移的影响
,C项正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影响古代文化发展的因素不只是经济一项,单从经济方面下结论,不够严谨,排除A项;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而材料并未体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排除B项;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地域分布和宋代时期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宋明理学【点
拨】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破解】宋明理学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继承孔孟正宗,融合佛道思想,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称“道学”,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南宋后期受到官方尊崇)和“陆王心学”(南宋陆
九渊和明朝王阳明)。宋明理学核心观点:本体论(理(心)是世界本原,程朱认为理是外在、陆王认为理是内在)、认识论(格物、格心)。理学具有思辨化、理论化、世俗化、佛学化的特点。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学化
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如”天理“等。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
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02考查方向:一是考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或特点(2021考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意在维护礼教纲常;2019考程颗诗体现的主旨人与万物皆同理;地方卷考朱熹、王阳明的观点);二是
考理学的影响(2021全国卷善书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广东卷服饰体现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理学强调教化、注重气节道德、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也扼杀人性和忽视经世致用)。“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实际上,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深度剖析真题】1.(2023·江苏·高考真题)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思想家观点程颐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朱
熹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警示】理学的核心就是维护儒家伦理道德。【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
中国)。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看见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综上可看出,两人都主张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
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读历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权衡,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排除C项;心学理念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程朱理学中的积
极因素:一般认为,程朱理学专讲道德性命、修身养性、不务实际,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后逐渐变成僵化的教条。但程朱理学中也含有积极因素,如其在确立初期强调经世致用,鼓励人们敢于质疑,独立思考,重视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等。(1)积极影响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局面,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人们的思想。(2)消极
影响①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③夸大了“心”(即
“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走出误区专练】1.(2023·山东省高考真题)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B
.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
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
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2.(2022·广东·高考真题)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
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答案】C【详解】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
,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李觏和张载没有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无锡·期末)“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
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C.积极缓和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D.存理灭欲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意思是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的意思是如果富贵是可以求取的,即使去做
地位低下的工作去求取,也在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意思是遵循天理,则不追逐利益,却没有不得利的,遵从人的欲望,则追求利益不得,而祸患已跟随而至,综上可知,朱熹主张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追求财富与道德
伦理相互统一,未体现“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存理灭欲”,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常州·开学考试)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
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于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已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C.生成了“为往圣继绝学”
的口号D.植根于“格物致知”的精神【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田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针对许多自
然科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探究万物本原,试图得到其中的“理”,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朱熹的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思想并未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排除B项;“为往圣继绝学”是横渠四句中
的内容,是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不是朱熹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辽宁·模拟预测)朱熹说:“遇事触物,皆撞着这个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居处便恭,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这
一观点旨在强调()A.亟须重塑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B.以伦理道德规范人的日常行为C.通过内心反省实现个人的价值D.不同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忠”“孝”“恭”“敬”均属于儒家伦理道德,朱熹所说的“这个道理”,强
调的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B项正确;朱熹强调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并不意味着要重塑传统儒家文化,排除A项;“内心反省”属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排除C项;朱熹在此强调的不是社会责任,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三从明朝建立到清
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宦官专权【点拨】宦官专权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破解】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当皇权受到威胁、皇帝对臣属有所疑忌时,皇帝便用宦官来监视、控制朝臣,分割、削夺其权力;在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
部矛盾尖锐时,宦官常凭借亲近皇帝的有利条件,控制皇帝,进而执掌军政大权,形成专权局面。但是宦官的权力由皇帝赋予,故宦官专权不能说明皇权遭到削弱,反而说明皇权得到强化。【深度剖析真题】1.(2017·全国卷·高考真题)明初朱元璋
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01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警示】宦官专权体现了皇权的强化。【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
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可知,从明朝宦官读书识字可以推断出,明朝时期,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明朝中后期,宦官辅助皇帝处
理政务,所反映的是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A项正确;宦官参与决策是皇帝权力增强的表现,而非衰落,排除B项;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已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在明朝,宦官有参与决策的权力,而非掌握,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叮嘱】明太祖时期规定宦官不得干政,但在明代却仍然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宦官在明朝也没有法定的决策权,明朝宦官干政并非因为官僚制度不完善造成。清朝设立了内务府,但清朝并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这种情况根本的原
因是,明朝时期皇帝任用宦官制衡内阁或士大夫官僚集团,但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需要宦官制衡其他机构或集团。【走出误区专练】1.(2023·济南·二模)明太祖曾在宫门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
机构——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宦官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A.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B.中枢权力机构异化C.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
出主要结论是:虽然明太祖时期规定宦官不得干政,但在明代却仍然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清朝设立了内务府,但清朝并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是,明朝时期皇帝任用宦官制衡内阁或士大夫官僚集团,但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需要
宦官制衡其他机构或集团,C项正确;宦官在明朝也没有法定的决策权,明朝宦官干政并非因为官僚制度不完善造成,排除A项;明朝朱元璋废丞相之后,中枢权力机构就已经异化,这不是造成明清宦官权力不同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方面,并非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中央集权方面,排除D项。
故选C项。2.(2023·六安·开学考试)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
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君主给予内阁“票拟”职权
,给予司礼监“批红”职权,这表明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D项正确;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监阁共理互相制约,没有体
现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乌鲁木齐·二模)明代中后期,皇帝将自己“批红”权利交给宦官管理的司礼监,司礼监向皇帝负责,与内阁没有隶属关系。此后出现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阁臣倾轧异化政治生
活B.司礼监和内阁间相互制约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D.早期民主思想兴起与发展【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出现内阁、司礼监,其权力的大小均来源于皇帝,因此题干现象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项正确;结合所学,
内阁所掌握的是票拟权,最终的决策权在与皇帝的批红,材料体现的信息与阁臣倾轧异化政治生活不符,排除A项;司礼监和内阁分别掌握着票拟权和批红权,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所以不存在相互制约,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中国还处于君主专制时期,不存在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4.(
2023·淮北·一模)明英宗天顺年间,司礼监的宦官到内阁,阁臣只需常服接见;到彭时任首辅时,则要衣冠整齐接见宦官,阁臣与宦官相向而坐。这一变化表明()A.封建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中枢机构实现了良性运作D.宦官与
内阁的权力对等【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天顺年间,司礼监的宦官到内阁,阁臣只需常服接见;到彭时任首辅时,则要衣冠整齐接见宦官,阁臣与宦官相向而坐”可知,随着宦官干政的程度越来越深,内阁诸臣由于需要与宦官频繁打交道,对宦官也就越来越客气,这
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项正确;封建等级制度没有受到冲击,排除A项;题干材料表明中枢机构没有实现良性运作,排除C项;宦官与内阁的权力对等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武汉·模拟预测)据记载,“国
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
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可知,明朝时期内阁权重,到了清朝内阁不得干预天子批阅奏章,说明清朝内阁权
力受到削弱,C项正确;明朝内阁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在明清的变化,无法说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清朝内阁名存实亡,作用并不明显,排除D项。故选C项。明朝内阁制【点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破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
从顾问,帮他处理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并不是只存在于明朝,内阁是清朝重要的辅政机构,并不是只存在于明朝。只是清朝时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小,特别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深度剖析真题】1.(2020·全国·高考真题)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
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警示】宦官专权体现了皇权的强化。【问诊】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
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
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答案】A【叮嘱】内阁制不是对宰相制的继承和延续比较宰相内阁相同(相似)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同地位百官之首仅备顾问职权制度赋权凭皇帝意志作用制约皇权加强皇权明朝内阁对皇权有
一定的约束作用.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当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走出误区专练】1.(2023·遵义·一模)崇祯九年四
月,武生李班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02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姑不究”。材料反映()A.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B.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C.内阁逐渐丧失票拟权D
.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改票”的频繁及其更改标准的模糊性,使得崇祯朝政治运行中充满皇帝的个人意志与
主观色彩,阁臣的逢迎与将顺,使得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D项正确;内阁不掌握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未完整体现国家权力结构,排除B项;C与材料皇帝否定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浙江
·模拟预测)明朝景泰以后,内阁设诰敕房和制敕房,由中书舍人掌办一切诏敕机密文书。正统年间,国有重要大事,内阁大学士可会同各衙门于内阁会议。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行政效率提升B.内阁权力扩大C.中枢机构权力下移D.内阁统辖六部【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有下设机构,内阁可会同其他衙门来开内阁会议,这说明内阁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从顾问机构到参与决策),其权力扩大,B项
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效率问题,排除A项;这反映的是内阁权力扩大,而非下移,排除C项;让其他衙门来内阁开会不等于内阁统辖它们,更不等于内阁统辖六部,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广东·模拟预测)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
总其成,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材料意在说明明朝()A.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有效制约C.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D.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皇帝把决策权分散”“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皇帝总其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废除宰相后,君主集权加强,同时为缓解政务与决策压力,也在适当扩大
分权,这说明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D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还体现了“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A项片面,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排除B项。“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
”,但是各部门是否“平等”地参与决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保定·二模)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掌吏部事大学士李本奉旨专行考察百官,但都察院却没有参与;1569年,大学士赵贞吉兼任都察院之时,阁臣高拱也在兼掌吏部。这种权力分工()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B.实现了中枢权力间的制衡C.加剧了明代吏治的腐败D.使内阁成为法定中央机构【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吏部的一项基本职能是会同
都察院司职考察,都察院的职责是纠劾百官,在整个行政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材料所属事例表明,明朝两大总制百官的要害部门互相牵制,且同时受内阁控制,这在当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中枢权力之间并没有形成相互之间的平衡,如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督
察院与吏部的相互制衡,没有体现吏治腐败,排除C项;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和决策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南昌·二模)自明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
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旨在()A.提升内阁地位B.削弱六部职权C.提高行政效率D.助推君主集权【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
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内阁在设立之初就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以备皇帝顾问的内饰机构,内阁权力的上升,正式君主集权的体现,D项正确;内阁地位提升是材料所述的变化,本题考查这种变化的目的,排除A项;内阁权力上升不代表六部职权削弱,排除B项;材料中内阁权力上升与行政效率没有关系
,排除C项。故选D项。清朝军机处【点拨】军机处强化了皇权【破解】军机处建立过程:(1)清初,设内阁,但同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最高权力,威胁到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2)康熙
时期,设南书房,与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从明太祖废丞相与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再
到军机处的设立,反映出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3)雍正时期,为了用兵西北,同时为了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威胁,设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内阁逐渐名存实亡。军机处特点:“简、精、速、密”:(1)办公场所:地处内廷,比邻皇帝(2)选用对象:亲
臣重臣;(3)选拔方式:临时差遣、兼职;(4)职权:参与决策,秉旨办事,上传下达。影响:既加强了行政效率,也强化了皇权,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并非只处理军务:最初,军机处不过是西北用兵时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后来其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如帮03助
皇帝撰写上谕、处理奏折,审核内阁、翰林院所拟论旨,议大政、谳大狱,为皇帝准备政事的参考资料,参与科举考试,等等。军机处所承担的职权使它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深度剖析真题】(2017·北京·高考真题)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
,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警示】军机处强化了皇权【问诊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
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答案】D【叮嘱】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
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走出误区专练】
1.(2022·湖南·高考真题)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而敬畏南书房行走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
”,是地方不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邯郸·三模)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十八日,军机处呈递奏片:“查向来钦奉谕旨及批折内交各部院衙门会议、速议、核议、议奏等件,该部院于议奏
后并不知照军机处……谨公同商酌拟交片各部院衙门嗣后遇有各项交议折件,于议奏奉旨后,将原奏及如何奉旨之处一并钞录知照军机处备查。”该奏片奉旨依议。这说明()A.军机处职权有所扩大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中央集权出现了危机D.行政效率
不断提高【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2年(中国)。根据材料“谨公同商酌拟交片各部院衙门嗣后遇有各项交议折件,于议奏奉旨后,将原奏及如何奉旨之处一并钞录知照军机
处备查。”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同治帝、光绪帝皆年幼继位,不能履行处理国家政务的职责,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其间,皇太后对军机处的依赖远超以往,军机处的职权遂有比较大的扩张。在文书处理上,军机处在内外奏折、题本、秋审黄册等重要文书上预先拟旨;在官员任用上,军机处不再呈递空名谕旨,而
是对各部尚书、侍郎及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开单请简,还取得了各省密考折片单的阅看权。军机处的这些职权大部分沿续到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帝以后,对光绪朝中后期乃至宣统年间的政局产生深远影响。故军机处职权有所扩大,A项正确;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出现了危机,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军机处职权有所扩大,效率高低无从得知,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静海·一模)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
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清朝军机处设立之初,军机大臣的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是说让其入值办事,军机大臣多为兼职,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A.军机处服务皇权的专一性B.军机处内部运行的简单性C.军机处政治地位的
中枢性D.军机处设置的临时差遣性【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军机处设立之初,......军机大臣多为兼职,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
。”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大臣多为兼职,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说明军机处的设置具有临时差遣性的性质,D项正确;军机处服务皇权,但其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说明非专一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军机处内部运转的信息,排除B项;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但其是兼职
机构,而非政治地位的中枢性,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大连·二模)从1730年到1911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据此可知,清代(
)A.笼络各族精英参与统治B.贯彻民族平等政策C.注重提高军机处的效率D.加强皇权专制统治【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从1730年到1911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
人,占总数的46.7%;汉族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可知清代任用不同民族的精英参与统治,进而更好的巩固统治,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及了清朝任用不同民族的官员,与贯彻民族平等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军机处无关,排除C项;任用不
同民族的精英是为了完善官僚体系,进而巩固统治,未涉及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贵州·模拟预测)雍正设立军机处,找到了“最便于独揽朝纲的权力配置格局”。他也曾在朱批中明确指出,他的很多批示“不过据一时之见
”,教诲性质居多,因此要求各地督抚“奉到朱批之后,若欲见诸施行,自应另行具本,或咨部定夺”。雍正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皇权并保障行政合理性B.缓和满汉之间矛盾以巩固统治C.完善权力配置提高行政效率D.减少决策失误加强对地方控制【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
最便于独揽朝纲的权力配置格局”“奉到朱批之后,若欲见诸施行,自应另行具本,或咨部定夺”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强化了皇权。同时皇帝要求地方督抚审慎实施朱批意见,有利于保障行政的合理性,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军机处加强皇权和
保障行政合理性,未体现缓和满汉之间矛盾,排除B项;材料做法强化皇权并保障行政合理性,但“完善权力配置提高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雍正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强化皇权并保障行政合理性,与减少失误和加强对地方控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明清督抚制度【点拨】明清督抚制
度即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导致地方行政权力扩大,削弱了中央集权【破解】明清督抚制演变过程:(1)明代设置督抚,临时派遣监察地方,后来逐渐常态化和制度化,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2)清代前期:督抚专
掌地方军政要务(3)晚清时期:经历了镇压太平军起义和洋务运动,督抚权力进一步膨胀,甚至可以组建军队,为以后清朝的覆亡种下恶果。特点:(1)分省设巡抚,跨省设总督(2)职能由最初的监察到统领一方的行政长官(3)由临时
派遣到专设。影响:(1)积极:提高了行政效率(2)消极:地方行政权力扩大,削弱中央集权.【深度剖析真题】1.(2016·全国·高考真题)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
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警示】明清督抚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问诊】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
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答案】B04【叮嘱】明清督抚制度经历了由临时派遣到专设的演变历程。【走出误区专练】1.(2023·湖北·阶段练
习)清初督抚的设置,基本上仍沿袭了明代的外差制度“因事而设”的特点,定鼎北京之后,督抚的设置由北而南向四周,进一步在控制的疆域内逐渐重建和扩广,拥有了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据此可知,清代督抚制度的确立()A.构建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B
.削弱了清国家政策的稳定性C.导致了地方冗官现象加剧D.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清朝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督抚制度由最初的临时派出官员发展到后来有了自己的衙署,拥有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并且
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这反映出督抚成为有效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权力之间的制衡,排除A项;清代督抚制的确立与发展,经历了由外差制向地方制转化的过程,适应了当时清朝政治统治稳定
的需要,排除B项;地方冗官现象加剧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河北·模拟预测)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三司”分割,但“三司”分立也带来了各自为政、难以协调的问题,督抚制
度因此逐渐建立。这表明,明朝()A.地方行政层级逐步增加B.基层行政权力扩大C.地方行政制度不断调整D.中央权力逐渐下移【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的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在
三司分立的情况下,再设置督抚制度,体现了明朝地方行政制度因国家治理需要不断调整,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地方是省、府、县三级,而元代是省、路、府、州、县多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行政权力的扩大,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因国家治理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并非是中央权利力的下移,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怀化·二模)下表选自钱实甫《代职官年表》,据表可知()清朝前期督抚民族成分表总督巡抚顺治康熙雍正合计顺治康熙雍正合计满洲03410440552681蒙古01010011汉军3743119179103222
04汉人11182453488543176不明11合计190462注:八旗汉军以后金时期臣服的汉人为主。A.巡抚一职象征意义明显B.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崛起C.康熙年间民族矛盾尖锐D.汉官治理地方具有优势【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表1数据可知,在治理地方的重要官职总督和巡抚中,汉族官员和汉族出身的官员占了大多数,而统治者对地方官员的选择,主要还是其治理能力,D项正确;巡抚一职是清朝省级地方的重要实权官员,
排除A项;汉族官僚势力崛起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而非清初,排除B项;康熙年间满汉民族矛盾虽然仍然存在,但远不及顺治年间,材料也无法反映民族矛盾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邵阳·二模)乾隆时期,总督“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
巡抚则是“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群吏之治”。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头衔,从一品;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头衔,从二品。据此可知,清朝前期督抚制度()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C.标
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导致权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督抚职权明确,并且拥有相对独立的军事权、财政权、人事权、司法权,同时督抚既是地方最高长官,又兼任中央官职,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A项正确;材料
中仅反映出督抚的职权的特点,不能反映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督抚的权责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四川·阶段练习)明代前期,督抚官员以行使监察职能为主,此外还处理地方特定事务;
到明代中后期,督抚逐渐演变为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监察职能已不再是其主要职能,但在行政序列上,督抚依然隶属于都察院系统。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A.地方监察效能的提升B.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C.君主
专制制度的演进D.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中后期督抚虽然具备行政职能,但是依然受到都察院的管辖,这主要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非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监察效能提
升无关,排除A项;督抚属于地方高级行政机构,非基层治理体系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四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明清之际的儒学【点拨】明末清初的儒学家仍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破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未推动社会转型,也没
有启发近代的民主思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影响(1)进步性①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②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局限性①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②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③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社会的转型。④从性质上看
: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1)客观原因①缺乏政治基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②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③缺乏思想基础: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④缺乏群众基础: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2)
主观原因:自身缺陷明显,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深度剖析真题】1.(2017·浙江·高考真题)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
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警示】明清督抚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问诊】材料体
现的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这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A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C项;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属于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并非是
新理学,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叮嘱】尽管李贽和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都激烈地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但他们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不断为儒家思想增
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但只是着眼于黑暗现实的披露,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更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故未能推动社会转型。但它对晚01清先进知识分子改造社会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走出误区专练】1.(2016·江苏·高考真题)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C.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D.渴望得到
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B【详解】从题意可知,这符合李贽“离经叛道”的特点,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B正确;李贽虽然衣着上有儒佛的特点,但并不能说明他融合儒学和佛学,故A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故C错误;材料中李贽虽狂狷但并不能体现他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错误。2.(202
0山东·高考真题)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
萌芽发展【答案】B【详解】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
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D项错误。3.(2023·浙江·一模)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
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A.提倡个性自由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C.抨击君主专制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
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体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正确;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排除A项;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郴州·模拟预测)顾炎武在书信中指出:“窃叹夫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
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其言论()A.抨击了士人空谈义理的学风B.渗透了儒家民本主义的理念C.意在赓续孔子儒学主流思想D.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答案】A【详解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顾炎武的相关言论,他反对当时空谈义理的学风,认为“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学风中存在务虚的弊端,A项正确
;材料抨击了士人空谈义理的学风,题干没有反映民本主义的理念,排除B项;顾炎武所言意在揭露和抨击士人空谈义理的行为,并非赓续孔子儒学主流思想,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顾炎武属于地主阶级思想家,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沈阳·模拟预
测)明末清初学者颜元曾评论道:“朱子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据此可知,颜元
()A.倡导经世致用的育人思想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倡导提高教育的社会地位D.主张实行反满兴汉的政策【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材料表明宋元以来
的儒者羞与武夫齿,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这是对当时理学的一种反思希望儒学成为倡导经世致用的育人思想,别让儒者成为妇女态,A项正确;材料是说理学的一些弊端,不是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教育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C项;材料是体现理学的一些弊端,不涉及
反满兴汉,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岳阳·模拟预测)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对于“贤君”“明君”及其仁政,他予以充分肯定;王夫之主张天子、宰相、谏官“环相为治”的权力“制衡”机制,天子受谏官监督并接受其批评。这
反映了()A.近代意义的民主意识B.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C.封建君主制受到批判D.儒学力图突破传统束缚【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认为历代帝王皆贼,主张建立制衡天子的机制
等,反映出儒家学者在继承“仁政”等传统思想的同时,批判君主专制,力图突破传统伦理道德束缚,D项正确;据所学,两人思想本质上是儒家思想,并非近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排除A项;二人观点不能说明监察体系在不断完善,排除B项;二人批判的是君主
专制而非君主制,排除C项。故选D项。朝贡贸易【点拨】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破解】朝贡体制: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雏形是古代中国(大陆地区)的畿服制度。朝贡贸易体系含义: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买”、“抽解”和“进奉”。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禁止买卖的货物)
,由政府全部收买;对非禁榷品,抽分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官方使节往返,以礼物赠答的贸易方式。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时间: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止于马关;(1895《马
关条约》)目的:不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奇珍异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评价: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计经济效益赏赐贸易违背经济规律,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后因国力衰退而中止。【深度剖析真题】1.(2016·全国·高
考真题)(17·18·全国·高考真题)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
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警示】明清督抚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问诊】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
B项正确;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B02【叮嘱】朝贡贸易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对于民间贸易而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贡品种类等均有严格规定。明朝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走出误区专练】1.(2023·福建·模
拟预测)明朝前期,在“朝贡”和“海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国家垄断了胡椒贸易,还将胡椒用于支付官员的俸禄。到了明中期,官员们将折俸胡椒拿到市场售卖获利,某些官员甚至与私商勾结,参与胡椒走私。据此推知,明中期()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B.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朝贡体系逐渐走向瓦解D.官
僚集团腐化堕落【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到了明中期,官员们将折俸胡椒拿到市场售卖获利,某些官员甚至与私商勾结,参与胡椒走私”可知,官员售卖胡椒,参与胡椒走私,这从客观上反映
了明朝中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B项正确;“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朝贡体系在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渐走向瓦解,排除C项;题干中官员将胡椒拿到市场售卖,只是将物品转换成货币,不属于腐败行为,参与走私的某些
官员不能代表整个官僚集团,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河北·三模)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他们在停留上海的7天中发现,有400艘从100吨到400吨不等的船只,装载大豆、面粉
,从天津、奉天开来;从福建、台湾、广东,以及越南、暹罗等地开来的船每天有三四十艘之多。据此推断,当时()A.传统朝贡贸易体系解体B.上海成为外贸中心C.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D.英国觊觎中国市场【答案】D【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32年(中国和英
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世纪30年代,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觊觎中国市场。派船只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情况,特别是商业贸易情况,为打开中国市场作
准备,D项正确;鸦片战争(1840-1842年)后,传统朝贡贸易体系逐渐解体,排除A项;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此后上海逐渐成为外贸中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的商业经营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毕节·三模)明成祖统治时期,实行“厚往
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形成了“四夷来朝”的盛况。明成祖病逝后,继位的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明仁宗这一政策调整()A.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C.冲击了传统的夷夏秩序D.导致了朝贡贸易体制崩溃【答案】A【
详解】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明成祖时期奉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大规模的对外活动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而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明仁宗时期并未放弃与外国的交往,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并不意味
着其放弃华夷秩序观念,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依然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徐州·模拟预测)下图是1430-1510年间东南亚部分国家向明朝朝贡次数变化情况统计图。变化的原因最有
可能是明朝()A.国力渐趋衰落B.对外贸易发展C.海禁政策推行D.君主专制强化【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30——151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
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东南亚部分国家向明朝朝贡次数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前期,东南亚各国因为受明朝强大国力的威慑,以及明朝对藩属国薄来厚往朝贡贸易的吸引,朝贡频率高,而朝贡贸易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材料中东南亚部分国家向明朝朝贡次数减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明朝国力渐趋衰落,A项正确;据
所学知识,明朝朝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东南亚部分国家向明朝朝贡次数减少,并且明朝中后期进一步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外贸易发展”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推行,一直持续到明末,不是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君主专制
强化指的是君权的加强,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南开·二模)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指出,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
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据此判断,这个历史时期是指()A.隋唐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民国时期【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
“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可知中国明清时期,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也使得中国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项正确;隋唐时期白银还未大量使用,排除A项
;宋元时期白银也未大量使用,排除B项;民国时期,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在世界经济中不占支配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下·成都·三模)下表可以用来说明()表:关于1517年葡属马六甲总督派员
出使中国的相关记载文献记载文献出处“……船上满载胡椒。葡人欲往广东,中国官吏不许,(舰队指挥官)强驶入内河,放炮举敬礼。抵广东后,国使与随员登陆,中国人接待颇优,择安寓以舍之。”16世纪葡萄牙历史学家巴罗斯著《亚细亚》“蓦(蓦然)有大海船二只,直至广
城怀远驿,称系佛郎机国进贡……以其人不知礼,令于光孝寺习仪三日,而后引见。”《筹海图编》引时任广东按察佥事顾应祥语A.中西实力对比逆转B.中国国门被迫打开C.西学东渐由此开启D.朝贡体系受到冲击【答案】D【详解】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本质题。时空是1517
年(葡萄牙和中国)。据材料“国使与随员登陆,中国人接待颇优,择安寓以舍之”,“以其人不知礼,令于光孝寺习仪三日,而后引见”,可以看出西方殖民者来华,强行登陆我国领土,并且不守礼仪规矩,说明此时中国的朝贡体系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中西实力的逆转,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
后,国门被打开,排除B项;西学东渐之前就已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