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广东省江门二中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共(18)页,494.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04bbb2eabe091cba6e32324b3c21ea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江门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八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1.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品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
可估量的。”这里的“两国关系的改善”是指()A.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B.切实改善中英两国关系C.两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D.保护鸦片走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文中的材料,注意时间1840年,以及材料中所说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
是不可估量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后,应该决定发动侵略战争,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选项中BC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由
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下列场景与历史事实相符的是()①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②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③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④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协商关税
额。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②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出现在1895年,与1843年上海的场景历
史事实不相符,排除含有此项的ABD。而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要同英国商定,所以①③④场景与历史事实相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23.“英国人开向大清帝国的那一炮,只不过是一个
里程碑式的标志,从事实上证明我们已全方位地落后于西方。”材料中那炮代表的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直接影响是A.中国近代化开始B.洋务运动兴起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英国人开向大清帝国的那一炮,只不过
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从事实上证明我们已全方位地落后于西方”分析可知,材料中那炮代表的战争是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结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指洋务运动,B项是发生在19世纪
60—90年代,C项发生在1898年。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4.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林则徐虎门销烟B.清政府闭关锁国C.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迫切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故C符合题意。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
发的直接原因;清政府闭关锁国使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都属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但不属于根本原因,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英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战争。5.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章中提出:“追(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
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函(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3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国
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答案】B【解析】【详解】林则徐认为鸦片泛滥,白银外流,对内影响兵源,影响财政,特别强调“(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表明鸦片泛滥的
最严重的危害是白银外流,充实列强财政,对中国更为不利,故B项符合题意;军备废弛虽然是鸦片泛滥的危害之一,但并非林则徐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AD;鸦片泛滥会导致大量吸食者破产,并不能藏富于民,排除C。故选B。6.“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
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它没有欧美国际协定中通常有的仔细审议。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该材料()A.指出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C.解释了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D.反映了中国外交条约制度的确
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可知《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故A正确。材料没有解释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解释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
国外交条约制度的确立,故排除D项。故选A。7.“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为哀悼—位民族英雄撰写的,请在下列人物中选出与他同类的民族英雄①戚继光②郑成功③林则徐④噶尔丹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
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为哀悼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所作的,因此下列人物中与他同类的民族英雄有①戚继光、②郑成功和③林则徐。明代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林则徐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
略者,以上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而噶尔丹是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葛尔部首领,4不是民族英雄。所以A项①②③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8.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统计表货物
单位旧税率新税率减少百分率棉花担24.195.5677.02棉纱担13.385.5658.45头等白洋布匹29.936.9576.78A.闭关锁国政策的延续B.鸦片走私的冲击C.《南京条约》的签订D.自然经济的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843年前后中国
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统计表”数据可知,棉花等新税率大幅度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表中税率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最后一项内容,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中国危害最大,是导致清朝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数据,并联系所
学知识进行解答。9.《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夷狄”是指A.英国侵略者5B.英法联军C.日本侵略者D.八国联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发端
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可以判断,此段文字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描述。结合课本所学,1856年,英军炮轰广东,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英
法联军北上,打到华北,逼近天津。1860年占领清朝都城——北京。B项符合题意;英国侵略军发动鸦片战争从珠江,进而北上攻打上海,攻陷定海,后直趋天津,但没有攻占北京。A项不合题意;日本侵略军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首先从中国境外丰岛海面开始,C项不合题意;八国联军直接从天津进犯北京,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这场战争首先发生在广东的一个地方,然后进入华北地区,占领了“上国帝京”即北京。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战争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曾经占领国北京,但是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从天津开始,不合题意。由此可知是英法梁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0.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B.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C.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答案】D【解析】【详
解】依据课本所学,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中国近代史。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奋勇抵抗,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血战到底;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
国运动,反封反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由此可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611.发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政权的农民领袖是()A.林则徐B.洪秀全C.李
鸿章D.聂士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太平军”。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北伐和西征,全盛时拥有中国半壁江山,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与虎门销烟有关,C项与洋务运动有关,D项与八国联军侵华是天津保卫战有关。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2.“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某影视剧的主题,如果要展示农民阶级抗击外来侵略的风采,下列素材应该选择的是()①收复新疆②抗击洋
枪队③黄海大战④廊坊阻击战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属于清朝大臣的爱国行动,故含有①的AC不合题意;黄海大战属于清军将领对抗外来侵略,故含有③的B不合题意;太平天国军队抗
击洋枪队属于农民阶级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廊坊阻击战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爱国行为,故D.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农民阶级抗击外来侵略”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13.近代史上西方列强不满既得利益,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
场为目的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对
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不是“西方列强不满既得利益,以进一步打开中国7市场为目的而发动的侵华战争”,A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C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是列强以镇压义和团为目的的侵华战争,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比较几次战争爆发的原因,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的战争。14.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A.俄
国B.美国C.法国D.英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通过《瑷珲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沙俄共割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故A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是帮凶,英国、
法国是侵略者,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沙俄共割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15.“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说法与这段话意思相符的是A.没有将宗教改革一直沿用下去而导致失败B.不能
充分依靠人民而导致失败C.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而导致失败D.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导致失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及所学知识可知,
太平天国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导致失败。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没有将宗教改革一直沿用下去而导致失败、不能充分依靠人民而导致失败、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而
导致失败,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8的相关史实。16.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标志是A.安庆陷落B.天京事变C.石达开出走D.天京的陷
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其失败的标志是天京陷落。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时期。1856年的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囯都城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17.太平天国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运动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这“新情况”是指
A.中央军队和地方武装的联合围剿B.内部变乱导致分裂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D.敌人的长期封锁围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着反对本国封建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双重任务,这就使太平天国遇到了中
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新情况,故C符合题意;反对本国封建主义使太平天国面临着中央军队和地方武装的联合围剿,故A不符合题意是;天京变乱是内部变乱,它导致分裂,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B不符合题意;天京遭到敌人的长期
封锁围困,最终于1864年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8.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该观点A.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
运动B.客观地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C.高度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D.片面地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9【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依据题干中“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说明孙中山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王朝的进步意义,而又否定太
平天国没有建立民主的政权,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地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关键词“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据此可知,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运动既有肯定又有否定。19.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
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D.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
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并抢劫财物烧毁圆明园全园,造成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故B符合题意;ACD不属于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范畴,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20.八年级五班的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了中国在鸦
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这个话题,四位小组成员的发言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A.清朝的政治制度不如英国B.清朝的武器装备不如英国C.清朝政府的战争意志不如英国D.清军可调部队不足【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政治制
度不如英国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故A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朝的武器装备不如英国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故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朝政府的战争意志不如英国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故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清军可调部队不足的说法错误,清朝
战败不是可调部队不足,而是军队没有战斗力。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10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56到1860年,英法发动并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④错误,①②③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BCD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此题可用排除法,排除有④的选项。22.下列哪一城市是中国近代
史上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现代史上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A.上海B.深圳C.南京D.厦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1980年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
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两者都有的是厦门,故选D。【点睛】分析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哪些,在分析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些,从中找出相同的城市即可。23.“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鸦片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C【解析】11【分析】【详解】题文史料中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的标志是鸦片战争,因此“列强的炮声”指的就是鸦片战争。故答案选C。24.19世纪90年代列强对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有利于其
进行经济侵略的条款是A.开放广州、厦门为通商口岸B.中英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以税收作为战败赔款的担保【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90年代列强对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有利于其进行经济侵略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
工厂。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D项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由此
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5.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创办了一
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26.图表是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
馆课程计划表。这体现了,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目的是()A.完全实现教育西方化B.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C.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D.培养翻译、科技人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目的是培养翻译、科技人才。京师同文馆是1862年
洋务派为了培养人才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京师同文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以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7.近代
中国的危机多从海上而来,这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洋务派针对这种状况而采取的措施是A.兴建军事、民用工业B.创建近代海军C.兴建近代学堂D.派遣留学生【答案】B【解析】1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解决海上
危机,洋务派创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海军,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限定词语是“近代中国的危机多从海上而来”。根据这一限定词语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海上危机,洋务派传进了三支海军。28.张之洞1890年创办的湖北官织布
局曾导致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万多匹;实行股份制后的轮船招商局,几年内使得国外轮船公司损失超过千万,美国旗昌行由于持续亏损而不得不被招商局收购。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A.创办了近代第一批工业B.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外国资本C.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D.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张之洞1890年创办的湖北官织布局曾导致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万多匹;实行股份制后的轮船招商局,几年内使得国外轮船公司损失超
过千万,美国旗昌行由于持续亏损而不得不被招商局收购”说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掠夺,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创办近代第一批工业,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故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
题,解答材料选择题要尊重原材料的意思。根据材料中国企业查的创办使外国收入减少设置亏损可知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扩张,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9.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奉行“实业救国”的理念,创办了大生纱厂。下列近代工厂中,与大生纱厂性质相同的是A.14B.C.D.【答案】D【解析】【详
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是民用工业,福新面粉厂是民用工业,故D正确。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排除ABC项,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要弄清楚大生纱厂的性质。然后根
据这一性质即可得出答案。张謇主张创办实业救国,他创办的大生纱厂是民用工业。30.“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A.原因B.经过C.性质D.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中的“旧轨”指的是封建统治秩序;而“逸出旧轨”就是指打破封建统治秩序,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客观上却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这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15
31.《时局图》(如下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中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钟的作用。漫画反映出A.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B.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帝国主义联合清政府共同打击太平天国运动D.清政府成为帝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所给信息,19世纪末,这个只有发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
剖的严重危机,B项符合题意;AC项的内容与题干图片的内容无关,排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
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16B.历史真相因年代
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中方认为丰岛海战是日军挑起的,日方则认为是中方挑起的,这说明由于双方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矛盾观点,A项符合题意;B项中“模糊不清”的表述错
误,历史真相并不会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D两项均未体现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中日双方由于立场的不同,才对丰岛海战做出了不同解释。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33.“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
烟迷船掀翻。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关天培B.林则徐C.邓世昌D.李秀成【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提示词“东沟海战”和“致远”,可以判断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有关。结合课本所
学,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抗敌,在舰艇受重创的情况下,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他大无畏的爱国主义气概和为国牺牲的壮举值得后人纪念。C符合题意;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A不合题意;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
的伟大胜利,B不合题意;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军进行青浦战役,取得胜利。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34.《马关条约)中反映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丰的内容是A.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答案】C【解析】【详解】《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通商口岸的条款中,体现的是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资本输出
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阶段,C正确;A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排除;B加重了中国百姓的负17担,排除;D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排除。故选C。35.“北洋舰队的覆灭不是一场战役的失败,而是那场持续数十年求索的失败。”文中“数十年求索”是指A.鸦片战
争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因此,“那场持续数十年求索”是指洋务运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二、材料题36.材料一: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
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材料二: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
…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建之事”。材料三: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摘自《
外国人评点李鸿章》(1)材料中所提到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2)材料一中,遭到劫掠的是中国的哪个地方?劫掠者是谁?(3)根据材料二概括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4)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2)圆明园
;英法联军。18(3)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4)原因: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日本等列强的侵略。【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
丢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事件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9月,英法联军向北京进犯,10月侵入北京。英法联军在北京大肆抢掠,将被誉为“中国珍珠”的圆明园抢劫焚
烧。(2)依据材料一“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遭到劫掠的是中国的圆明园;劫掠者是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
,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十二生肖丢失,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3)依据材料二“创办轮船
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建之事’”可知,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4)依据材料三“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
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可知,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和日本等列强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