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卷(PDF版).pdf,共(8)页,371.28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f9bc5ee764674ca4cf534e3b038b71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第二学程(高二历史)学科试题1/8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统治者告诉鲁、卫之君,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说推行政令时,要照顾殷人的习
俗,在疆理土地时,则要依照周的法制。这一举措()A.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B.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有效维护贵族间的政治联系D.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商周时期,国家对外征伐与祭祀宗庙的活动,被视为同等重要,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先秦的典籍中,亡国与亡家是并
提的,亡国之君经常是背着祖宗的神主在阵前乞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说明了当时神权大于王权B.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对外征伐推动国家的发展D.折射出天子的绝对权威3.秦汉时期,郡所辖范围很大(常称“千里之郡”),郡内一切民政、
财政和军政等庶务,郡守无不统辖,有“剖符之臣”之称或“古之方伯”之喻。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B.国家实行了军政合一C.郡守拥有地方自治权D.中央集权制尚未完备4.秦废分封而汉廷“推恩”,秦汉大帝国都把宗王视为中
央集权的障碍,可西晋和南朝却出现了重用宗王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皇权加强后的自我保护B.政治动荡下的理性选择C.家天下思想观念的影响D.选官制度降低官员素质5.“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
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6.梭伦改革后,雅典开始流行“人的价值在财富而不在门第”的口号,
以有产者的“财阀政治”取代了土地贵族的门阀政治。这一现象凸显出梭伦改革()A.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础B.保障了平民的政治权力C.推动了政治生活法制化D.打破了贵族的权力垄断7.克里斯提尼时期,公民大会召开频率约为每两天一次。在召开期间,所有公民聚集于一地。在发表本次召
开大会的目的后,允许每一公民对该项提案提出观点,立场有两个:长春市十一高中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题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第二学程(高二历史)学科试题2/8赞同或反对。此时应全体寂
静,带有敌意且不尊敬发言人,将会受惩。这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制度()A.重视民主活动的程序性B.具有多数人暴政的特点C.是原始的间接民主形式D.带有公民权等级化色彩8.伯利克里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使五百人会议成员和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皆由国家提
供膳费,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可领取津贴,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也可得“观剧津贴”。他于公元前443年起到前429年连选连任首席将军,而依照当时的制度,城邦并不给十将军提供薪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为贫苦人民广泛参政提供了经济保证B.伯利克里无私服务于雅典民主体制C.有利于上层奴隶主阶
层掌握政治实权D.客观上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9.如表是《十二铜表法》的目录,由此可见它的特点是()第一表第二表第三表第四表第五表第六表第七表第八表第九表第十表第十一表第十二表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补充条例补充条例A.重视诉讼程序、注重保护
私有财产B.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谨性C.体现了罗马法律的成熟和完善D.维护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10.公元前3世纪,罗马外事大法官在审理跨国民事和商事案件时,会综合所涉各国与案件有关的实体法,根据法的精神而不是法的
条文,运用“衡平”(消除差别之意)手法做出裁决。外事大法官的裁决()A.推动了万民法的产生B.终止了公民法的行使C.平息了跨国民事纠纷D.平衡了各民族的利益11.18世纪初,英国有120名下院议员从国王和政府那里
得到职位、年金,这些议员通常对国王感恩戴德、惟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国王权力呈扩大趋势B.议员专门为王室服务C.议会监督国王效率低D.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12.1787年“制宪会议”是后来才叫的名字
。事实上,如果一起始就打着立“新宪”的主意,起码有三分之二的代表都会裹足不前。2月份在纽约召集的国会(即邦联国会)已明令费城之会“唯一且特定的任务,系修改现行《邦联条例》”。这表明制宪会议召开前,美国()A.旧体制更利于国家发展B.人民抵触资产阶级宪政2
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第二学程(高二历史)学科试题3/8C.人民大多认可邦联体制D.各州意见一致没有分歧13.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
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
强大14.《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一条有如下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收使节
。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表明()A.皇帝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联邦议会的制约B.此时德国本质上仍为封建君主专制国家C.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德意志确立D.德意志三权分立和中
央集权制特征明显15.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A.掩盖了战争的实质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C.揭示了
战争的根源D.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16.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A.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B.英国极力
对华进行侵略C.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1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
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资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
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材料中洪仁玕()A.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吸中央集权B.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较为清楚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来振兴天国D.主张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18.藩司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土、户籍、钱粮。太平天国运动以
来,整军经武对于清朝来说具有了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为了方便战时调配各项资源,原听命于中央户部的藩司,开始受制于地方督抚。这()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第二学程(高二历史)学科试题4/8A.较明显地受到西方自治思想的影响B.为晚清地方势力的膨胀奠定了基础C.说明
清朝减轻了对各族人民的剥削D.反映出清代财政制度的近代化趋势19.中国各区域口岸在全国贸易中的份额,以1895年为界,可分前后两个阶段。1895年之前,上海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约占40%。1895年~1915年,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华北和东北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对这一
变化解读合理的是()A.日本在华扩张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B.一战加快了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C.上海丧失了全国最大贸易港的地位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0.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
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0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由此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21.民国初年,“辛亥革命”
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国初年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频繁出现。这表明()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
代思想界主流思想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22.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A.防止帝制复辟B.限制袁世凯权力C.
维护民主共和制D.推翻清朝统治23.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纷纷组党结社。北京城里“会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星期之日,湖广会馆、织云公所等处无不开会,有身兼数职者匆匆画到即去,谓吾尚数会须赴
也。”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革命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政党观念得到广泛传播C.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D.中华民国政府成分复杂24.近代某次会议上通过的纲领称:“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此次会议()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第二学程(高二历史)学科试题5/8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C.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D.是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25.1926年,蒋介石在北伐军总司令的就职宣言中向北方军人宣称:只要你们向义输诚,即引为同志,“决无南北畛域之见,更无新旧恩仇之分”;张作霖此时也宣称他只知救国,而“绝无南北新旧之见”;孙传芳在对蒋宣战的最后通牒中,
称“不知南北,不问党派,惟知有民宜爱,有国当保”。三人的言论反映出()A.南北地域观念逐渐消弥B.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增强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新旧政治力量已达成共识26.在大革命失败后至1928年间,中
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除上述几次起义外,还有一些以夺取城市为目标或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贸然发动的起义,先后遭到失败;有一些在起义以后,适时地将起义武装转向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公开割据或秘密割据。
这说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基于()A.科学理论的指导B.实践经验的积累C.社会现实的分析D.游击战争的需要27.1935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分析,红军由于大胆穿插,已把蒋介石的尾追部队甩在侧
后。中央红军北上进入四川西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革命根据地,已经有实现的可能。这一判断()A.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准备条件D.体现了长征途中军事路线的重大转变28.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
话:“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有
利于动员全民抗日B.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C.妥协退让的对日态度D.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9.毛泽东认为:“保卫武汉斗争的目的,在于消耗敌人和争取时间,而不是死守据点。”蒋介石当时在日记中也写道:“此时武汉地位已失重要性,如勉强支持,最后
必失。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存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抗战与最后胜利之基础。”材料反映了()A.国共两党在武汉会战上战略基本相同B.毛泽东主张在武汉保卫战中誓死坚守C.两党领袖都认为武汉不重要可以放弃D.武汉会战是争取抗战胜利
的根本基础30.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中正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2020-2021学年度
下学期第二学程(高二历史)学科试题6/8A.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B.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C.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D.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第Ⅱ卷(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31题25分,
选考题15分。请考生在32、33、34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31.(25分)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
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
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材料二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
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
国的梳理》等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第二学程(高二历史)学科试题7/8
(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7分)32.(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包世臣,安徽泾县人,是清代嘉道咸年间颇具盛名的经世学者。面对积弊丛生、财政匮乏的社会现实,包世臣提出了革除时弊、舒缓民生的改革建议。针对有学者提出的控制人口的设想,包世臣主张将发展经济作物和增加农村人口联系起来,提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系统性地开发内地河床、沿海海滩和边地山林。针对因赋税
负担过重而出现的民变事件,包世臣将之与政府货币管理不善(银钱比价失衡)联系起来,主张让白银退出流通,重新引入和发行纸币,同时建议政府通过干预改善和促进农业发展。他在呼吁“劝农”时提倡“恤商”,提出要彻底废除内陆的榷关,以便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更方便地在国内流通。包世臣认为清朝商业
税实际税负过低,建议在地方层面针对所有的商人和工匠,根据他们的财富状况征收商业租。包世臣的主要贡献在于给民生造成极大困扰的漕运和盐政两方面,他提出漕粮和食盐的运输应该委托给私商,而不是政府,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削减政府雇员,而且可以让商人分享利润,每年可以多筹措1
000万两的盐税收入。1830年代,包世臣认识到清朝正处于新兴世界经济体中,他越来越直接地将鸦片进口、白银外流与国内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外国商品进口对国内手工业的影响,由此主张国家对一系列货物进行管制,其生产和消费都要受到严格限制。——摘编自(美)罗威廉《言利:包世臣与19世纪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世臣经济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包世臣经济改革思想中的“前瞻性”。(7分)33.(15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民国三十年(1941年
)十二月下旬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中旬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之后,中国第九战区召开了大规模的庆祝大会。另在此役结束后不久,美国即宣布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同
盟国亦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次月,蒋中正访问印度全力游说印度加入同盟国阵营,因印度各界受此战中国大胜的影响,最终印度同意加入同盟国。随后,英美两国宣布废除对话不平等条约。在此之后的两年内,日军再也
没有向第九战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第九战区部队尤其是长沙一线守军由于长期相持亦放松了警惕,日军则在此战后总结了经验教训,于是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中,日军经过充分准备,集中主力20余万人向第九战区发动攻势,并改2020-20
21学年度下学期第二学程(高二历史)学科试题8/8变进军策略,改由湘江逆水而上夺取岳麓山炮兵阵地,在1944年的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日军成功攻占长沙,并在整个长衡会战中将第九战区击溃而使其至战争结束都再无反击能力。唯在衡
阳保卫战中,第十军孤军坚守衡阳长达47天并重创日军,大大延缓了日军打通其“陆上交通线”计划受挫,令日本国内生产原料匮乏,从而为中国军队会同盟军在滇西和缅北的反攻作战及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作战创造了战略优势。——摘编自《第三次长沙会战》等(1)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历史意义。(9分)34.(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叶适(1150一1223),字正则,是永嘉学派(永嘉学派的共同特点是注重研究有关国计民生、治理国家问题)
的代表人物。他因居住温州城郊的水心村,故被称为水心先生。叶适将他理想中的制度称为“善政”,并称:“以庸君行善政,天下未乱也;以圣君行弊政,天下不可治矣。”制定治国方略,叶适也极为看重手段方法的务实。他察觉到两宋士人多有知易行难之失,“士多以意为善,鲜以力为
善也”。当然唯有重视力与意的结合,才能兼具实材与实德。“天下之理备矣,尺度按之,规矩占之,若称物然,斤石之必以其力,不可诬也。以力从意,不以意为力。力所不及,圣贤犹舍诸;力之所及,则材为实材,德为实德矣”。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也只能沦为空谈。叶适相信
,“士君子之经世,非日委蛇曲从,为终始牢固之术;然而变化诎伸,自当兼通义命”。时隔千年,叶适的制度见解仍然能启发今人,焕发光彩。——摘编自刘园园《叶适的思想学术与文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制度观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适制度观的意义。(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