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化学.pdf,共(6)页,1.36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f8813d185e7cb98945d37291acaac3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化学试卷共6页第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2~2023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化学2023年3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将选择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
栏目内。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Cl-35.5Fe-56Co-59Cu-64Ag-108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我国科学家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
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为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C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链状葡萄糖分子中含有三种官能团C.合成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该新路径有利于促进“碳中和”2.人们在金星大气中探测到PH3,据此推断金星大气层或
存在生命。反应P4+3KOH+3H2O3KH2PO2+PH3↑可制备P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4为极性分子B.K+的结构示意图为C.PH3的电子式为D.KH2PO2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3.中和胃酸药物“达喜
”的有效成分为Mg6Al2(OH)16CO3·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离能大小:I1(Al)<I1(Mg)B.电负性大小:χ(O)<χ(C)C.半径大小:r(O2-)<r(Mg2+)D.碱性强弱:Mg(OH)2<Al(OH)34.实验室用如右下图
所示装置探究SO2与NaNO3溶液的反应(实验前先通入CO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装置甲产生SO2B.装置乙中无明显现象,则SO2与NaNO3未发生反应C.装置丙中注入O2,产生红棕色气体,说
明装置乙中SO2发生了氧化反应D.装置丁吸收尾气并防止空气进入装置丙阅读下列材料,完成5~7题:硫及其化合物有着广泛的作用。硫元素具有多种化合价,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相互转化。不同温度下硫单质的状态和分子结构不同,S8环状分子的结构为。合理应用和处
理含硫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意义。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SO2-4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B.S8是共价晶体C.SO2和SO3中的键角相等D.H2S的沸点高于H2OH︰P︰H∙∙H+192881甲乙丙丁Na2SO3粉末NaNO3溶液NaOH溶液70%H2SO4O
2CO2化学试卷共6页第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6.下列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硫单质呈黄色,可用作橡胶硫化剂B.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草编织物C.Na2SO3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处理
自来水中残留的Cl2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作酯化反应的催化剂7.利用甲烷可以除去SO3,反应为8SO3(g)+6CH4(g)S8(g)+6CO2(g)+12H2O(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反应的ΔS<0B
.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C.及时分离出H2O(g),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上述反应中生成1molS8,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48×6.02×10238.铁铵矾[NH4Fe(SO4)2·12H2O]常用于制备高铁酸盐。下列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铁铵矾溶液与氨水混合反应:Fe3++3OH-Fe(OH)3↓B.向铁铵矾溶液中通入H2S气体:2Fe3++H2S2Fe2++S↓+2H+C.在强碱溶液中,铁铵矾与次氯酸钠反应生成
Na2FeO4:3ClO-+2Fe3++6OH-2FeO2-4+3Cl-+H2O+4H+D.向铁铵矾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Fe3++2SO2-4+2Ba2++3OH-Fe(OH)3↓+2BaSO4↓9.化合物乙是一种治疗神
经类疾病的药物,可由化合物甲经多步反应得到。下列有关化合物甲、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分子存在顺反异构B.乙分子中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C.1mol乙最多能与4molNaOH反应D.用NaHCO3溶液
能鉴别甲、乙10.右图为某微生物燃料电池净化水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电池工作时,N极附近溶液pH减小C.M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6H10O5)n-24ne-+7nH2O6nCO2↑+24nH+D.处
理0.1molCr2O2-7时,有1.4molH+从交换膜左侧向右侧迁移c(S8)·c6(CO2)c8(SO3)·c6(CH4)用电器交换膜H+Cr3+Cr(OH)3Cr2O2-7微生物有机物(C6H10O5)nCO2MN甲乙···ONO2OCH3CH3COOHONH2OCH3CH
3COOCH3BrOHOO化学试卷共6页第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1.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12.室温下用0.1mol·L−1Na2SO3溶液吸收SO2的一种脱硫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H2SO3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Ka1=1.54×10—2、Ka2=1.02×1
0—7,H2CO3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Ka1=4.30×10—7、Ka2=5.61×10—11,忽略通入SO2所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和H2O挥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1mol·L−1Na2SO3溶液中:c
(OH-)=c(H+)+c(HSO-3)+c(H2SO3)B.NaHSO3溶液中:c(SO2-3)<c(H2SO3)C.“沉淀”时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aCO3+HSO-3CaSO3+HCO-3D.“沉淀”分离后的滤液中:c(Ca2+)•
c(SO2-3)<Ksp(CaSO3)13.工业上制备Ti,采用碳氯化法将TiO2转化成TiCl4。在1000℃时发生如下:①TiO2(s)+2Cl2(g)+2C(s)TiCl4(g)+2CO(g)ΔH1=-51.0kJ∙
mol—1K1=1.6×1014②2CO(g)CO2(g)+C(s)ΔH2=-172.5kJ·mol—1K2=1.0×10—4③2C(s)+O2(g)2CO(g)ΔH4=-223.0kJ∙mol—1K3=2.5×1018。在1.0×105Pa,将TiO2、C、Cl2以物质的量比1∶2.2∶2进
行碳氯化,平衡时体系中CO2、CO、TiCl4和C的组成比(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000℃时,反应TiO2(s)+2Cl2(g)TiCl4(g)+O2(g)的
平衡常数K=6.4×10—5B.曲线Ⅲ表示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C.高于600℃,升高温度,主要对反应②的平衡产生影响D.为保证TiCl4的平衡产率,选择反应温度应高于1000℃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实验结论A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X具有强氧化性B向
0.1mol·L−1FeCl3溶液中滴加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氧化性:Fe3+>I2C向NaHCO3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NaAlO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AlO-2比CO2-3更容易结合H+D将溴乙烷、乙醇和烧碱的混合物加热,产生的气体经水洗后,再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溴乙烷
发生了消去反应氧化吸收Na2SO3(aq)烟气中SO2沉淀CaCO3O2石膏600温度/℃20010000.70.60.50.40.30.20.10.0-0.1组成比TiCl4ⅠⅡⅢ化学试卷共6页第4页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61分。14.(15分)钴的氧化物常用于制取催化剂和颜料等。以含钴废料(含Co2O3和少量Fe、Al、Mn、Ca、Mg等的氧化物及活性炭)为原料制取钴的氧化物的流程如下。已知:萃取时发生的反应为Co2
++n(HA)2CoA2•(n-1)(HA)2+2H+。(1)除Fe、Al:先加入NaClO3溶液,再加入Na2CO3溶液调节pH。写出NaClO3氧化Fe2+的离子方程式:▲。(2)除Ca、Mg:当某离子浓度c≤1×10—6mol·L—1时,认为该离子已除尽。①为使Ca2+、Mg2+除尽,必须保
持溶液中c(F—)≥▲mol·L—1。②若调节溶液的pH偏低、将会导致Ca2+、Mg2+沉淀不完全,其原因是▲。[Ksp(CaF2)=1.0×10—10,Ksp(MgF2)=7.4×10—11,Ka(HF)
=3.5×10—4]。(3)萃取、反萃取:加入某有机酸萃取剂(HA)2,实验测得Co2+萃取率随pH的变化如题14图-1所示。向萃取所得有机相中加入H2SO4,反萃取得到水相。①该工艺中设计萃取、反萃取的目
的是▲。②Co2+萃取率随pH升高先增大后减小的可能原因是▲。(4)热分解:向反萃取所得水相中加入(NH4)2C2O4溶液,充分反应后,得到CoC2O4·2H2O。将CoC2O4·2H2O在空气中加热可得到钴的氧化物。分解时测得残留固体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
曲线如题14图-2所示。①B点剩余固体产物为▲(写出计算过程)。②钴的一种氧化物的晶胞如题14图-3所示,在该晶体中与一个钴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钴原子有▲个。题14图-3滤渣萃取反萃取Na2CO3溶液空气NaClO
3溶液除Fe、Al调节pH除Ca、MgNH4F溶液萃取剂H2SO4···钴的氧化物焙烧含钴废料Na2SO3溶液浸取盐酸题14图-218.3161280··150300450600750900温度/℃固体残留的质量/gA(22℃,14.70g)B(33
0℃,8.03g)4.55.05.56.06.57.09997959391·pHCo2+萃取率/%题14图-1····化学试卷共6页第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5.(15分)化合物G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间体,其合成路线之一如下:(1)A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
类型为▲。(2)BC的反应类型为▲。(3)C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写出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①分子中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但不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②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酸化后产物之一苯环上含有2种含氧官能团。(4)D到E
的反应需经历DME的过程,M的分子式为C11H13NO4。M的结构简式为▲。(5)请写出以和甲酸乙酯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和有机溶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16.(16分)对SiO2为载体的加氢废催化剂(主要含有WS2、NiS、Al2S3,少量碳、磷
)处理的实验流程如下:(1)NiS中,基态镍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2)高温氧化焙烧时,WS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滤渣X的成分为H2SiO3和▲。(4)Mg(H2PO4)2易溶于水,MgHPO4
、Mg3(PO4)2均难溶于水。除磷装置见题16图-1所示,向滤液中先通入NH3,再滴加MgCl2溶液,维持溶液pH为9~10,得到复合肥料NH4MgPO4固体。①实验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CHOCl—CH=CH2题16图-2题16图—1水浸液磁力搅拌器MgCl2溶液NH3ABCDEFGNH
3COH3COOHNH3COH3COClOHClH2NNaH,DMSOPOCl3甲苯H3COH3COONO2H3COH3COONH2H3COH3COOCHONH2H3COH3COOHFeCH3COOHHCOOC2H5正丁醇钠NaNO2HNO3二噁烷NH3
COH3COOClH2N浸渣NiSO4·6H2O废催化剂Na2CO3CO2水浸CaWO4空气沉钨CaCl2溶液NH3MgCl2溶液除磷NH4MgPO4SO2、CO2氧化焙烧钠化焙烧滤渣XHClpH=6~7加热煮沸024681012pH501
00xH3PO4H2PO4-HPO42-PO43-磷酸的分布分数x化学试卷共6页第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②磷酸的分布分数x(平衡时某物种的浓度占各物种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题16图-2所示。生成NH
4MgPO4的离子方程式为▲。③向滤液中先通入NH3后加入MgCl2溶液的原因是▲。(5)已知:①该实验中pH=5.0时,Al3+沉淀完全;在pH=6.0时,Ni2+开始沉淀。②实验中须用到的试剂:2mo
l·L—1H2SO4溶液、0.1mol·L—1NaOH溶液。浸渣中含NiO、少量的Al2O3和不溶性杂质。请完成从浸渣制备NiSO4·6H2O的实验方案:▲。17.(15分)工业上利用甲醇和水蒸气可制备氢气。Ⅰ.电解法
制氢:甲醇电解可制得H2,其原理如题17图—1所示。(1)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Ⅱ.催化重整法制氢(2)已知:反应1:CH3OH(g)CO(g)+2H2(g)∆H1=90.6kJ·mol-1反应2:CO(g)+H2O(g)CO2(g)+H2(g)∆H2=-41.
2kJ·mol-1则反应3:CH3OH(g)+H2O(g)CO2(g)+3H2(g)∆H3=▲kJ·mol-1(3)以CuO—ZnO—Al2O3催化剂进行甲醇重整制氢时,固定其它条件不变,改变水、甲醇的物质的量比,甲醇平衡转化率及CO选择性的影响如题17图-2所
示。[]①当水、甲醇比大于0.8时,CO选择性下降的原因是▲。②当水、甲醇比一定时,温度升高,CO选择性有所上升,可能原因是▲。(4)铜基催化剂(Cu/CeO2)能高效进行甲醇重整制氢,但因原料中的杂质或发生副反应生成的物质会使催化剂失活。
①甲醇中混有少量的甲硫醇(CH3SH),重整制氢时加入ZnO可有效避免铜基催化剂失活,其原理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②将失活的铜基催化剂分为两份,第一份直接在氢气下进行还原,第二份先在空气中高温煅烧后再进行氢气还原。结果只有第二份催化剂活性恢复。说明催化剂失活的另外可能的原因
是▲。(5)在Pt-Pd合金表面上甲醇与水蒸气重整反应的机理如题17图-3所示(“*”表示此微粒吸附在催化剂表面,M为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根据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推导M的结构简式并描述步骤2的反应机理▲。CO的选择性=×100%n生成(CO)n生成(CO2)+n生成(CO)步骤1步骤2
步骤3步骤4题17图-3Pt-PdMPt-PdH2*H2CO2C*OOH2Pt-Pd*CH3OHH2O*H2O*Pt-Pd*H2H2HC*OHPt-PdHC*OOH*H2题17图—1电源质子交换树脂H2CO2甲醇水溶液稀硫
酸题17图-2••••••••807570650.40.81.21.62.02.42.83.2n(H2O)/n(CH3OH)甲醇平衡转化率/%0.60.40.2CO选择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