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461.602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共(7)页,461.60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f1331665371afa142778a2ef85114d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必备知识基础练1.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B.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

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C.铅最终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燃烧等返回非生物环境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

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3.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乙→丙B.该生态系统中流经乙的能量最多C.所有箭头表示的含义可以是物质的循环D.所有箭头表示的含义可

以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4.厨余垃圾易腐败,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可将厨余垃圾投放至易腐垃圾减量机,经破袋、粉碎、脱水、固液分离、固体搅拌、烘干等一系列智能化处理,变废为宝,转化成有机肥,通过深埋或兑水使用,供居民用来浇花、种树、肥田等。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厨余垃圾加工成的有机肥,实现了对废弃物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多级利用B.将有机肥施加到农田中,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C.厨余垃圾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有机

肥通过深埋或兑水使用是为了防止造成烧苗5.下列是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其中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D.开发太阳能

、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1组2组

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土壤湿度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的湿度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

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7.关于下图中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

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C.对作物增施农家肥能提高产量,是因为其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利用D.食用菌的能量来源于家畜的同化量8.(2022辽宁锦州模拟)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做好

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简单来说,就是二氧化碳达到峰值。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分析,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碳达

峰、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是()A.导致二氧化碳全球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B.只要我国实现了碳中和,就可解决全球温室效应问题C.步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碳中和,但不利于碳循环D.植树造林、人类减少对化学燃料燃烧的依赖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9.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中的CO2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2)碳元素在D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的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B为。(3)图中D→C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C→D是通过作用实现的。(4

)生物群落中的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以和的形式存在。关键能力提升练10.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全部生物可构成2条食物链B.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e传递到aC.若将c、d的排泄

物用于肥田,有利于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若杀灭c中的农业害虫,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B.由于

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D.在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12.(多选

)关于CO2排放,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尽早实现碳中和(碳排放与吸收相等)的目标。下图是地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段2和3呈现的CO2浓度的变化表明,我国推行植树造林的举措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B.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

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C.曲线段5呈现的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D.CO2是碳往返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及在生物群落内流动的主要形式13.(多选)下图为一个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示意图,①~⑦是对图中箭头含义的描述,所属箭头号码正确的是()①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②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非生物环境③非生物环境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④能量在生物体之间传递转化⑤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⑥碳元素从含碳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⑦

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A.①—(4)(5);②—(4)(5)B.③—(1);④—(2)C.④—(2)(3);⑤—(2)(3)D.⑥—(4)(5);⑦—(1)14.探究课题:土壤中农药的分解主要是依赖土壤的物理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准备: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较大

的容器若干个、灭菌仪器、检测仪器、喷壶、敌草隆(一种除草剂)等。探究步骤:(1)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混合均匀,等量地分装在相同的容器中;(2)将容器分成两组,编号为A、B,将A组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组;(3)分别向A、B两组容器内的土壤上喷施等量的无菌农药“敌草隆”,测定A

、B两组土壤中敌草隆的平均含量(M),然后把两组容器放入恒温箱中培养;(4)六周以后,检测A、B两组容器中“敌草隆”的剩余量并计算各组农药剩余量的平均值(NA、NB)。结果预测:(1);(2);(3)。探究结论:(

1)该实验中组为实验组,组为对照组。(2)把A、B两组土壤放入温室中培养数周后,测得结果分别为图中的曲线A和B。①A曲线的形成原因是;②B曲线的形成原因是;③由该结果得到的结论是。15.共享单车对解决交通拥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下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

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2)图中字母表示生产者,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F、D的数量将。(3)若D的同化量增加1kJ,则至少需E的同化量增加kJ。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具体可表述为。(4)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要求至少写出三条

)。参考答案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C2.C解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的CO2库。甲、乙、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能构成生物群落,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越多,丁是大气中的CO2库,其中CO2含量增加将导致温室效应,A

、B、D三项错误;丙是分解者,分解者中的蚯蚓和蜣螂是真核生物,C项正确。3.C解析由题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总是流经生产者的能量最多。该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物质的循环过程但是不都能表示能量的流动过程。4.A解析能

量不能循环利用,A项错误;有机肥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的种类,微生物能分解有机肥中的有机物为自身提供营养和能量,所以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会增加,B项正确;厨余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有毒物质,经一系列智能化处理,变废为宝,转化成有机肥,处

理后能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增加生物种类,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C项正确;有机肥通过深埋或兑水使用,是为了防止根细胞外界溶液浓度过高,造成根细胞大量失水,即烧苗现象,D项正确。5.D解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③过程指的是生产者固定CO2。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CO2的量,但这不

是最主要的方法,减少大气中CO2的量最主要的方法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以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利用。6.B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湿度,B项错误。7.C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A项错误;图

中食用菌和蚯蚓都是分解者,所以没有延长食物链,人们对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升高,B项错误;对作物增施农家肥能提高产量,增加土壤中分解者的数量,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利用,C项正确;食用菌的能量来源于未被家畜同化的秸秆中的能量,D项错误

。8.D解析导致二氧化碳全球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含碳燃料的燃烧,A项错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要解决全球温室效应问题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B项错误;步行等“低碳”生活有利于碳中和,也有利于碳循环,C项错误;植树造林、人类减少对化学燃

料燃烧的依赖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项正确。9.答案(1)C生产者(2)CO2消费者分解者(3)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呼吸(4)CO2碳酸盐10.D解析图中生物是某些类群,所以不能确定图中生物能构成几条食物链,A项错误;碳

以CO2的形式由e传递到a,B项错误;若将c、d的排泄物用于肥田,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项错误;若杀灭c中的农业害虫,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项正确。11.C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A→D→E→F,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期内D的数量增加,F的数量减少;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包括图中的D、E、F,B是分解者,A是生产者;A→C过程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其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表示消费者F的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其中的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12.ABC解析曲线段2和3中,随着植物登陆、出现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增多,使

CO2浓度下降,表明我国推行植树造林的举措,有利于缓解CO2浓度升高状况,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A项正确;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生物圈,B项正确;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会导致大气CO2浓度升高,C项正确;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往返于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

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项错误。13.AD解析图中(1)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2)和(3)表示承载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但(3)过程不属于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4)(5

)表示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回归非生物环境,同时伴随热能的散失过程。14.答案探究步骤:(2)不进行灭菌处理结果预测:(1)当M>NB,M=NA时,说明农药的分解仅是微生物分解的结果(2)当M>NA,M>NB,NA=NB时

,说明农药的分解仅是物理分解的结果(3)当M>NA,M>NB,NA>NB时,说明农药的分解是物理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结论:(1)AB(2)①高压蒸汽灭菌杀死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农药分解较慢②没有经过灭菌,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农药分解较快③土壤中农药被分解的主要

原因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5.解析(1)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2)根据指向E的箭头“一进多出”可判断E表示生产者,F、D分别代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消费者的数量

均减少。(3)若D的同化量增加1kJ,按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则至少需要E的同化量增加1÷20%÷20%=25(kJ)。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具体可表述为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4)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减少

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等。答案(1)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2)E减少(3)25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4)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等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