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4.227 M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7)页,4.22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e23a136e2bb2ed00d1eb8151c2afe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地理摸底试卷(满分100分,60分钟完成。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命题:林莉李昂审核:秦伟试卷说明:(1)无标注的选择题均为单选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2)标注“多项选择”的答案有多个。一、“透视”我国人口普查(26分)。当我们

将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按照年龄作图时,不难看到几座“山峰”(即“婴儿潮”——指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提升的现象)。据此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多项选择】“80后”(1981-1990年)人口多于“70后”(1971-1980年)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出生率高B.育龄妇女数量增加C.人口政策调整D.医疗卫生条件改善2.若新的一轮“婴儿潮”在近年如期而至,推测其后几年内需求显著增加的职业是()A.中学老师B.建筑设计师C.外科医生D.家政护理人员【答案】1.BD2.D【解析】【1题详解】结合

所学知识可,“80后”人口多于“70后”是因为“60后”育龄妇女数量增加(第二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在80年代中后期成为生育主力军,育龄妇女数量增加,促使第三婴儿潮到来),B正确;“80后”人口虽然多于“70后”,但1981-1990年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1981-1990年人口出生率并不比“7

0后”出生时高,A错;1981-1990年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人口政策不是“80后”人口多于“70后”的原因,C错误;医疗卫生改善的改善提高了新生婴儿的成活率,D对。故选BD。【2题详解】婴儿潮在2016~2020年之间如期而至,其后几年内就业人数增

加的职业是家政护理人员,看护几岁内的幼儿,D对。新增人口没到上学年龄,中学老师不需要增加,A错。新生儿增加几年内新增职业与建筑设计师无关,与外科医生增加关系也不大,BC错。故选D。【点睛】影响出生人口数量的因素:人口基数(育龄妇女数量)、人口出生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育

观念、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等。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未来十年,第一批“人口高峰”将走向他们的另一个里程碑——离开劳动力市场,进入退休状态,中国老龄化程度势必进一步被推高。(1)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将给社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2)近年

来,我国一些城市积极探索社区互助式居家养老模式,即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下列人口构成与该模式产生有关的是()A.年龄结构B.性别结构C.文化结构D.职业结构【答案】(1)劳动力短缺;消费疲软;国防兵力不足;养老保障体

系压力大等。(2)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利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占比不断增加,导致劳动力短缺,经济消费疲软,国防兵力不足,且养老保障体系压

力大等不利影响。【小问2详解】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即社会整体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占比大,导致养老难度大,从而探索互助式养老模式,A正确。这种模式的产生与性别结构,文化结构以及职业结构的无关。故选A。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通过比较第六次(2000-2010年)、第七次(2010-

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研究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1)2000年以来,我国()A.东北地区人口规模持续增长B.中部多个省会城市人口聚集C.沿海地带人口开始止增收缩D.新疆西藏等地人口数量减少(2)结合“中国区域人口迁移动力要素的影响力变化图”,判断2000-2010年区域人

口迁移的首要动力是______;对比两次人口普查结果,目前我国各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新动力是______。【答案】(1)B(2)①.经济因素②.气候和医疗水平【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中国人口变动模式分布图可知,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持续收缩和止增收缩

状态,说明人口规模持续减少,A不符合题意;根据图例可知,中部多个省会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人口集中,B正确;图示沿海地区大部分属于持续增长状态,C不符合题意;图示新疆西藏等地为持续增长和止降回增,说明人口数量增加,D不符合题意。故选B。【小问2详解】

结合中国区域人口迁移动力要素的影响变化图可知,2000-2010年区域人口迁移动力因素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所占比重最高,因此可以判断该时期区域人口迁移的首要动力是经济因素;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动力因素发生明显改变,其中一月份平均气温和人均医护人员数量有所

上升,因此,目前我国各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新动力为气候和医疗水平。【点睛】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发生居住地的改变。一般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开放程度,农业,工业,交通等因素。目前来讲,吸引人口迁移最主

要的因素仍然是经济因素,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影响因素会发生明显改变。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人口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集聚的同时,也出现了农民工因“返乡创业”而呈现

出“弱回流”的特点。(1)据“城镇化发展的诺瑟姆S曲线图”判断,我国目前城镇化处于______阶段,该阶段城市中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分析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影响_____。(2)

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代表城镇化阶段“人口密度与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变化曲线”,其中代表城镇化初期的曲线是______,说明城镇化初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3)与农民工外出打工相比,分别说明“返乡创业”对家庭和农村的意义。【答案】(1)①.中期②.城镇就业岗位多,

有利于吸引人口向城镇迁移,促进城镇化发展。(2)①.①②.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递减(3)对家庭:缓解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对农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镇化的进程,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

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小问1详解】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目前我国城镇化处于中期阶段,在该阶段中,城镇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出现剩余劳动力,而二三产业在城镇的发展,为城镇提供

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人口比重增加,促进城镇化发展。【小问2详解】在城镇化发展初期,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代表城镇化初期曲线是曲线①,城镇化初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规律是由中心城区

向城市外围区递减。【小问3详解】对于家庭而言,农民工返乡创业,靠近自己的孩子和老人,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对于农村地区而言,随着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农民工在外学习的经验、技术以及带回的资金,促进乡村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彩虹之国——南非(26分)。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南非有着各种人种和民族文化,彩虹之国的寓意就是不同种族人们和平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国家里。(1)【多项选择】关于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以山地为主,沿海平

原面积狭小B.东高西低高原地形,东南为山地C.气候干旱,热带沙漠面积广大D.西部沿海分布有大渔场(2)南非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甲地与乙地太阳能资源差异的原因。(3)概括南非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的的(4)在非洲,南非的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前列,农业较为

发达,一直是一个粮食自给并且出口的国家。请结合图中信息,标出种植业(用①标注)和牧业(用②标注)在南非的大致分布位置并说明判断理由。【答案】(1)BD(2)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地

处高原,海拔高,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能资源丰富。(与甲相比,乙地纬度较高,为沿海平原,且临海多云雾,同时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较多,大气透明度较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资源较少。)(任答一方面即可)(3)老年人口比重小,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人口比重大;少年儿童人

口比重大。(4)理由:种植业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地势低平,耕地面积广阔,且降水较多,适宜耕作;沿海地区,海运便利,便于联系国际市场,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牧业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有利于牧业的发展,且面

积广阔,适合规模化养殖;同时南非地区铁路交通便利,便于畜产品的运输。【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南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环境整体性、人口结构图等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南非地理简图确定南

非的地理位置,南非所处地区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西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排除C;南非境内以高原地形为主,整体地势东高西低,东南部有一高大山脉,B正确,排除A;南非西部受寒流影响,本地渔业资源丰富,存在渔场,D正确。故选BD。【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北部高原,海拔高,空气稀

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多晴天,太阳辐射强;而乙地位于西部沿海地区,海拔低,且临海多云雾,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加上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太阳辐射较弱。【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南非的

人口金字塔属于扩张型,年轻人口组比重较大,塔形下宽上尖,即青少年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青壮年劳动人口适中,且未来劳动人口潜力大。【小问4详解】结合南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本国农业发达,种植业分布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便于耕作,耕地面积较大,且沿海地区多云雾,降水较多,有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题干中“粮食自给并且出口的国家”,粮食出口依赖于海运,沿海地区多海港,便于出口联系国际市场;本国境内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牧业分布区分布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有利于牧草的生长,且高原面积广阔,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同时根据图中信息,境内铁路线

广布,便于畜产品的运输。分布位置如图所示: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主峰海拔1087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为“上帝的餐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山顶终年云雾缭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

,虽水源不足但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1)【多项选择】石灰岩受流水溶蚀易形成喀斯特地貌,但桌山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原因可能是该地()A.岩石坚硬,难以溶蚀B.夏季降水少,气温高C.土层薄,植被稀少D.冬季风力大,蒸发旺盛(2)开普敦的夏季是欣

赏和拍摄“上帝的桌布”的最佳季节,请从海陆风和气压带风带角度分析其原因。(3)桌山山顶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气温低B.夏季炎热干燥C.山顶多大风D.土层薄土壤贫瘠【答案】(1)BD(2)原因∶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视线好;从图可知该地位于

沿海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容易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从海洋上带来充足的水汽,遇地形抬升降温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3)B【解析】【分析】本题以开普敦附近“上帝的餐桌”终年云雾缭绕的现象为背景,涉及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和热力环流等知识点,考

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地理的学科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小问1详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包括广泛分布的可溶性岩石,高温多雨的环境,以及地表裂隙多,有利于流水溶蚀。石灰岩可溶性强,岩石特性决定其易被流水侵蚀,A

错误;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石灰岩难以被侵蚀,B正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土层薄,植被稀少关系不大,C错误;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但风力大蒸发强,地表水难以存留,因此石灰岩难以被侵蚀,D正确;故选BD。【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

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降水较少,视线好;结合图片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沿海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无背景风干扰前提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明显,海陆风现象明显,白天海风从

海上带来充足的水汽,遇地形抬的升降温,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小问3详解】该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蒸发量大,植被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演化出叶质坚硬的特征,故选项B正确;气温、大风、土壤肥力不是影响叶质坚硬的主要因素,ACD选项错误。所以选B

。三、陆地水和海洋水(26分)。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泥炭是在冷湿缺氧环境下,由未完全分解的有机质残体长期堆积形成。若尔盖草原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被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它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四周被群山

包围,形成典型的断陷盆地。流域内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近几十年来,湿地退化严重,为此,若尔盖湿地开展了生态恢复工程。(1)若尔盖湿地形成大量泥炭的原因是()A.地处内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B.河流众多,有利于植物的堆积C.海拔高,温度低,植物

分解缓慢D.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若尔盖湿地形成的原因。(3)近几十年来,若尔盖草原湿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有()①气候变暖,蒸发增强②草原鼠害、虫害严重③挖垦滥伐、开采泥炭④黄河凌汛导致洪涝灾害⑤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掩

埋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⑤(4)湿地退化会对黄河水文特征产生影响,例如:黄河可能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5)下列关于若尔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措施,正确的是()A.降低土壤温度

,减少水分蒸发B.退牧还湿,恢复原有生态系统C加快工业发展,解决贫困问题D.保护环境,禁止一切砍伐活动.【答案】(1)C(2)高山冰川广布,多冰雪融水(或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降水多);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高原地形,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较为平坦,水流缓慢(或河道曲折,水流不畅;四周

高山,河水不易外泄;断陷盆地,河水不易外泄)。(3)C(4)①.径流量减小;含沙量增大,水质变差;径流季节变化增大。②.湿地退化,湿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径流量减小;湿地内植被遭破坏,河流水速加快,造成泥沙大量被水流带走,使其下游段黄河含沙量增大,水质变差;湿地对下游河段河

流径流量调节作用减弱,使得其下游段黄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5)B【解析】【分析】本题以若尔盖湿地开展生态恢复工程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湿地的成因、退化的原因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

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小问1详解】泥炭主要是由湖泊沼泽化形成的,湖泊退化后,湖中大量的沼生植物在湖底大量积累。若尔盖湿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较慢,所以多泥炭层,C正确;由材料“泥炭是在冷湿缺氧环

境下,由未完全分解的有机质残体长期堆积形成”,该地泥炭层的形成与人类活动无关,A错误;河流众多不一定有利于植被堆积,B错误;降水较多会导致泥炭层流失,D错误。故选C。【小问2详解】从水循环原理的角度分析该湿地的形成,一般主要从水循环各环节的角度说明该湿地水

量的收入与支出状况。由于该区域海拔高,多高山冰川,夏季多冰雪融水;同时,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降水较多,水量收入多;若尔盖湿地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势高,气候寒冷水分不易蒸发;四周被群山包围,形成典型的断陷盆地,地势中间低、四周高,盆地内部地势相对平坦,水流速度缓慢,排水不畅

;流域内河网密集,谷地宽阔,湖泊众多;有季节性冻土分布,不利于下渗。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利于湿地的形成。【小问3详解】若尔盖草原湿地退化,其自然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导致湿地变干;鼠虫灾害严重,使得湿地遭破坏;

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采泥炭资源、开挖药材等导致植被破坏,加剧荒漠化,导致湿地退化。故①②③正确。该河段黄河凌汛发生较少,且凌汛有利于湿地的形成,④错误;该湿地为泥炭沼泽型湿地,且冻土广布,河流含沙量较小,泥沙淤积不明显,⑤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①②③,故C项正确。【小问4详解】湿地退

化对黄河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从含沙量、流量、流量季节变化入手。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流速减慢,流水中的毒物、杂质和营养物质或被湿地植物吸收,或沉淀积累在湿地泥层中,从而净化了下游水质;由于湿地退化,会使下游河段含沙量增大。若尔盖湿地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来源,由

于湿地退化,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湿地退化导致下游地区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小问5详解】若尔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措施有退牧还湿,恢复原有生态系统,

B正确;降低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实施难度较大,不具有可操作性,A错误;加快工业发展,解决贫困问题是对湿地的开发不是保护,C错误;保护环境,禁止一切砍伐活动不可能实现也不可取,D错误。故选B。下左图是位于非洲东南侧的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右图是海洋表

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左图甲处的洋流与右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A.①B.②C.③D.④10.甲处洋流的影响是()A.加快途经

海轮的航行速度B.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C.使沿岸气候更加温暖湿润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答案】9.D10.C【解析】【9题详解】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附近海域的海水温度向南降低,所以a位于北方,c位于南方,②④符合条件,①

③错误;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甲附近为暖流,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在南半球由北向南流,故④正确,②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甲处是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使沿岸气候更加温暖湿润,C正确;;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海轮的航速变化要考虑航向,A错误

;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能形成渔场,B错误;洋流可以扩大污染的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速度,D错误。故选C。【点睛】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是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受沿岸暖流增温增湿和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带来的地形雨影响形成的。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位于南美洲的梅

里达山区生物资源丰富,在这里可以看到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植被。(1)简析梅里达山区植物种类丰富的自然原因。(2)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拉尼娜就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当拉尼娜

现象出现期间,甲海域水温异常升高,请描述由此带来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变化。【答案】(1)纬度低,热量充足;受赤道低气压带和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影响,降水量大;垂直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2)东南信风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大西洋西部水温上升,蒸发加剧,空气湿度增加;向大气输送热量增多

;降水增多;海----气相互作用更加活跃。【解析】【分析】本题以南美洲的梅里达山区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梅里达山区位于2°~12°N左右,纬度较低,属于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充足;受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的影响,赤道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同时东北信风从大西洋携带较多水汽,使该地区降水量较大;图中显示,梅里达山

脉主峰5007米,其海拔较高,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使水热条件差异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小问2详解】甲海域位于大西洋西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东南信风强度增强;而东南信风增强则会使

自东向西流动的南赤道暖流增强,由于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从而使大西洋西部的水温上升,加大了蒸发量,使空气中水汽含量更高,湿度也随之增加;同时大西洋海域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更强,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增多,造成降水增加。总体上看,东南信风的增强造成了甲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更加活跃。四

、自然环境特征(22分)。易贡盆地是喜马拉雅山区北缘一个宽阔的河谷盆地,谷底海拔2000米左右,夜间常形成逆温层。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适于生长在0℃以上,常见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900-2300米处,但该植被在易

贡盆地分布存在非地带性特征。下图为易贡盆地地形以及1月、7月气温随海拔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研究人员发现冬季谷内逆温层更厚,主要因为()A.冬季风强大B.太阳高度小C.夜晚更长D.大气干燥13.根据材料,推测易贡盆地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A.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小B.上

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大C.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小D.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答案】12.C13.D【解析】【12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易贡盆地的逆温是地形造成的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相对较冷的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

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地形逆温主要发生在夜晚。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冬季昼短夜长,夏季昼长夜短,因此,逆温现象冬季比其它季节更为显著,逆温层也更厚,C正确。当地是盆地,四周高大的山地对冬季风阻挡作用强,A错误;由于是夜间,因此当地不管什

么季节夜晚太阳高度均小于零,B错误;逆温与大气干湿状况关系小,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应该在最冷月气温0°C以上的地区。结合材料信息“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900—2300米处

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当地位于北半球,1月气温低于7月气温,而图示信息在1月2000米的气温约3℃、2600米的气温在5°C左右,根据温度每升高100m温度下降0.6℃的垂直递变规律可以推断,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点睛】一

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多山谷多丘陵时,夜间冷空气停滞在山谷中,

不随上层热气流通过,局部满足逆温形成条件,会更易导致逆温的出现。伊比利亚半岛(见图)海岸线较平直,半岛中东部是高原、山地,半岛西南部有沿海低地平原,南面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图中伊比利亚半岛甲乙丙三处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4.图中虚线范围内的丙气候类

型形成主要原因是()A.纬度B.大气环流C.地形D.寒流15.关于图中甲乙丙自然带描述正确的是()①甲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由甲到乙植被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④由乙—丙植被变化属于垂直地带性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16.2022年1月份一艘油轮自东向西穿过直布罗

陀海峡,则对油轮航行状况描述正确的是()A.逆风逆水B.顺风顺水C.逆风顺水D.顺风逆水【答案】14.C15.D16.A【解析】【14题详解】从图中纬度位置看,该地区地处温带,但不是丙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A错误;山地面积大,地形闭塞,受西风影响小,降水少,B错误、C正确;由材料可知伊比利亚半岛海岸线平直,半岛内部受海洋影响小,D错误。故选C。【15题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

叶林带,①正确;乙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②错误,B、C排除;由甲到乙植被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③正确,D正确;丙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由乙—丙植被变化不属于垂直地带性,④错误,

A排除。故选D。【1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直布罗陀海峡处有密度流,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即自西向东,所以油轮自东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时逆水,B、C排除;1月份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此时直布罗陀海峡受盛行西风控制,多为西风,所以油轮

自东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时逆风,A正确、D错误。故选A。【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3、垂直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山麓自然带与当

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变化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复杂的地理环境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判断A自然带类型并说明其东西狭窄南北延

伸分布的原因。(2)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海拔与相对高度相近,但垂直自然带差异显著。从基带类型来看,甲处为______,乙处为______。从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看,甲处更______(选填:复杂/简单)。从雪线高度看,甲处雪线更______(选填:高/低)。导致这些差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

__。(3)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丙地海岸线破碎的原因。【答案】(1)A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所以东西狭窄;沿岸寒流降温减湿,所以向南北方向延伸。(2)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温带荒漠带③.复杂④.高⑤.纬度(3)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作用;位于西风迎风坡,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解析】【分析】本题南美洲自然带为材料,涉及自然带形成的原因、海岸线破碎的原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A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东西狭窄南北延伸主要受到地形和洋流因素影响,其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所以东西狭窄;沿岸寒流降温减湿,增加南北方向的干燥程度,所以向南北方向延伸。【小问2详解】甲、乙两处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甲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乙处基带为温带荒漠带;甲处纬度较低,水热条件组合类型多,垂直带谱比乙处复杂;甲处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雪线高度大于乙处。主导因素:纬度。【小问3详解】从内力作用角度:丙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层受挤压破碎,易被

侵蚀。从外力作用角度:丙地纬度高,曾冰川分布面积较广,受较强冰川侵蚀作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西风迎风坡,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致使海岸线破碎。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