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2.099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2.09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d6b94b2a3af3b335d9a753880c08ef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邵东一中2024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地理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命题范围:必修一、必修二、选择性必修一时量:75分钟分值:100分考试时间:2024.10.12~13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

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二氧化

碳“零排放”。在光伏发电系统生命周期中,一方面产生碳排放,一方面又实现碳减排和碳吸收,从而达到“碳中和”。下图示意光伏发电景观和光伏发电系统“碳中和”实现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为提高发电效率,戈壁地区须不定期用清水清洗光伏板表面的尘埃。戈

壁滩光伏电站建成后对当地植被生长的有利影响体现在()①降低土壤盐渍化②提高地表温度③提高光照效果④补充植被水源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下列地区中,光伏发电系统自身实现“碳中和”所需时间最短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

高原C.东北平原D.山东丘陵【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清洗光伏面板需要用清水,为植被生长补充了部分水源,④正确;电站建成后遮荫作用显著,蒸发减弱,降低了土壤盐渍化程度,促进了植被生长,没有提高地温,①正确②③错

误。故正确答案为C。【2题详解】【根据材料和右图可知,在光伏发电系统生命周期中,一方面因设备建造和电站建设产生碳排放,另一方面又通过清洁能源生产和光伏场植被固碳实现碳减排和碳吸收,从而相互抵消,达到“碳中和”。光伏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固碳作用不明显。四

个地区中,柴达木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故光伏发电效率高,清洁能源生产量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抵消因设备制造和电站建设产生的碳排放,光伏发电系统自身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最短。故正确答案为A。【点睛】光伏发电

的优缺点:(1)优点: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大有前途的新型电源,具有永久性、清洁性和灵活性三大优点。太阳能光伏发电与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相比,太阳能电池不会引起环境污染;太阳能电池可以大中小并举,大到百万千瓦的中型电

站,小到只供一户用电的独立太阳能发电系统,这些特点是其他电源无法比拟的。(2)缺点:①能量密度低。太阳能的利用实际上是低密度能量的收集、利用。②占地面积大。③转换效率低。④间歇性工作。在地球表面,光伏发电系统只能在白天发电,晚上不能发电,这与人们的用电需

求不符。⑤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大。光伏发电系统只有应用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效果才会好。⑥系统成本高。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效率较低,到目前为止,光伏发电的成本仍然是其他常规发电方式(如火力和水力发电)的几倍,这是制约其广泛

应用的最主要因素。⑦晶体硅电池的制造过程高污染、高能耗。净活跃度指一定时期某区域内就业人口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的差值,可表示该区域就业吸引力的大小。下图示意武汉部分地区的净活跃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017-2019年,图示区域()A.就业人

口总量呈下降趋势B.青山就业人口总量减少C.纸坊就业吸引力最大D.豹澥就业吸引力最大4.为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下列措施合理的是()A.豹澥注重产业升级B.纸坊增加住宅面积C引导阳逻人口外迁D.物流业向中心城区迁移【答案】3.D4

.B.【解析】【3题详解】根据材料净活跃度指一定时期区域内就业人口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的差值,可表示该区域就业吸引力大小。读图豹懈区的净活跃度最高,表明该区域就业的吸引力最大,D正确,C错误;读图整体净活跃度

为正值,表明该区域就业人口总量呈上升趋势,A错误;图示区域在2017-2019年,除青山区、吴家山区2018-2019年为净迁出外,大部分地区在该时间段总体就业以迁入为主,就业人口总量增加,B错误。故选D。【4题详解】读图豹懈区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综合效益较高,产业和城

市融合度较高,不需要产业升级,A错误;纸坊区以汽车制造和服务为主,需要大量劳动力,且该时期就业净迁入人口增多,需要增加住宅面积满足新迁入人口的需要,B正确;阳逻区主导产业为航运和物流,需要劳动力,且图示时间段就业人口迁入较少,仍需要大

量劳动力,不应引导人口外迁,C错误;中心城区地价较高,物流中心占地面积较大,应向郊区交通便利的地区迁移,D错误。该题选B。【点睛】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但诸方面因素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的,不能截然分开。自然地理条件好

的地区往往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相应较高,则地租亦高。地租高低主要与市心距离、交通通达度、环境等相关。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当地时

间下午,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如图示意F岛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F岛的位置可能是()A.12°N,61°WB.12°N,121°WC.20°N,61°WD.20°N,121°W6.当地时间

下午,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是()A.甲岛B.乙岛C.丙岛D.丁岛【答案】5.A6.C【解析】【5题详解】太阳当空,人却没有影子,说明当地为太阳直射点,且地方时为12时,根据北京时间为00:04,计算可得当地经度是61°W,BD错误;8月21日,太阳直射点接近12°N,故该地

纬度位12°N,C错误,A正确。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方位东北,日落方位西北,正午太阳直射,故一天中该地太阳一直在偏北侧。当地时间的下午,太阳位于西北方位,旗杆的影子位于东南方位,所以船的行进方向是东南,位于F岛东南方位的岛屿是丙岛,C正确,

ABD错误。故选C。【点睛】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直射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直射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丹霞地貌是一种以陆相红层为物质基础,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类型。近年来,在陕北地区发现了大量连片分布的丹霞地貌,由陕北高原黄土盖层之下埋藏

的巨厚红层发育而成。其中陕西省靖边县龙州镇有一大片特殊的丹霞地貌,因其岩石纹理形似波浪,被称为“波浪式丹霞”(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对该地“波浪式丹霞”的形成后期影响力最小的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冻融风化D.温

差风化8.陕北高原“波浪式丹霞”的形成过程大致是()A.陆相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黄土堆积B.陆相沉积—黄土堆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C.黄土堆积—地壳下沉—陆相沉积—风化侵蚀D.风化侵蚀—地壳下沉—陆

相沉积—黄土堆积【答案】7.A8.B【解析】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波浪式丹霞”所在位置为陕西靖边县龙州镇,该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强烈,B不符合题意;陕北高原地区冬春季节有积雪覆盖,易受冻融风化影响,C不符

合题意;陕北高原地区,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易受温差风化影响,D不符合题意;材料指出该地区丹霞地貌由陕北高原黄土盖层之下埋藏的巨厚红层发育而成,故其形成后期受冰川侵蚀影响最小,A符合题意。故选A。【8题详解】材料显示“黄土盖层之下埋藏巨厚红层”,说明先有陆相沉积形成红层,后有黄土堆积,之后地壳

抬升,接受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因此陕北高原“波浪式丹霞”的形成过程大致是陆相沉积—黄土堆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B正确,C错误;丹霞地貌为地壳抬升出露侵蚀而成,地势较高,此后不易发生堆积,A、D错误。故选B。【点睛】引起地表形

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

,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图为世界部分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①~⑥的箭头表示盛行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风向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A.②④B.②⑤C.③⑤D.③⑥10.与气温高、

气流辐合下沉特点相符的气压中心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9.C10.D【解析】【9题详解】图中①②④⑥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图中的③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则是南半球

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综上所述,风向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③⑤,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甲为冷高压,气温低,A错误;乙和丙为低压,气流上升,BC错误;丁为高压,是副热带高压留在海洋上形成

的高压中心,气温高,气流在高空辐合后下沉,D正确。故选D。【点睛】气压带风带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的,气压带、风带偏北,表明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可知此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夏季,大陆增温快,气压低,亚欧大陆上出现的气压中心是亚洲低压(或

印度低压)。甲、乙两地为北美大陆西岸中纬度沿海城市。下图为两地逐月降水量累计图。完成下面小题。11.与甲地相比,乙地()A.雨季持续时间较长B.冬季降水比例较高C.夏季降水概率较高D.降水季节变化较小12.影响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洋流

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答案】11.B12.D【解析】【11题详解】甲、乙两地为北美大陆西岸中纬度沿海城市。读图可知,甲地从9月到次年4月左右降水量累计增长较快,说明这段时间是甲地的雨季,乙地从10月到次年3月左右降水量累计增长较快,雨季持续时间比甲地短

,A错误;甲乙两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而甲地雨季较长,乙地雨季较短,因此乙地的冬季降水比例较高,B正确;夏季甲地的降水量累计增长相对较快,乙地相对较慢,所以甲地夏季降水概率较高,C错误;综合来看,与甲地相比,乙地雨季

持续时间较短,降水季节变化较大,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甲、乙两地都位于北美大陆西岸中纬度沿海地区,海陆位置相当,C错误;洋流对两地降水会有一定影响,但难以影响两地降水季节变化,B错误;地形在题干难以获取相关信息,不能确定

其为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而大气环流是影响降水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中纬度地区通常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会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所以影响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D正确。故选D。【点睛】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有:大气

环流、海陆、地形、洋流、锋面、植被、水文、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其中大气环流是决定因素。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

、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气温B.降水量C.蒸发量D.地表径流量14.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A.1961-1979年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D.2000-2020年【答案】13.D14.B【解析】【13题详解】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该湖泊地表径流输入量变化明显,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相互补给量较少,

根据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D正确。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与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关系较小,ABC错误。故选D。【14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

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A错误。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

明显,B正确。1990-2020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CD错误。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故选B。【点睛】内陆咸水湖的水量平衡:支出方式——蒸发、下渗,收入方式

:地表径流输入、地下水补给、雨水补给。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全球性的地域差异形成陆地自然带。下图为欧亚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自然带序号和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I冰原带、

Ⅱ苔原带、Ⅲ亚寒带针叶林带B.I苔原带、Ⅱ冰原带、Ⅲ亚寒带针叶林带C.I冰原带、Ⅱ苔原带、Ⅲ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I冰原带、Ⅱ高山植物区、Ⅲ亚寒带针叶林带16.图中自然带Ⅱ在M处向南凸出的影响因素是()A.地

形B.洋流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答案】15.A16.A【解析】【15题详解】读图可知,自然带Ⅰ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应为冰原带;自然带Ⅱ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北极圈附近,应为苔原带;自然带Ⅲ位于中高纬度欧亚大陆内部,且分布面积广大,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1

6题详解】自然带Ⅱ(即苔原带)向南凸出的位置位于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海拔高、气温低,因此植被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与洋流、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陆地环境地域

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但是,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上述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答案必须写到答题卡上)17.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雷暴的发生除满足丰富的水汽、极不稳定大气和强烈的抬升等条件外,还与地表下垫面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雷暴天气作为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现象,其准确预报是一大难题。海南岛雷暴天气发生极为频繁,夏季的白天多发,但三亚市全年白天雷暴只占38%。下图为海南岛雷暴发生频次图。(1)

描述海南雷暴空间分布特点。(2)从大气运动角度分析海南岛雷暴多发的原因(3)说明雷暴天气难预报的原因。【答案】(1)分布特点:全省雷暴活动频繁;北部多于南部;内陆多于沿海;儋州地区是雷暴活动高值区(三亚为低值区)(2)位于热带,太阳辐射强,全年气温高,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受热带低压(台风

)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海岸线漫长,中小尺度海陆风与大范围季风环流叠加,大气运动复杂多变。(3)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发生的空间尺度较小、影响范围小;影响因素多,突发性强。【解析】【分析】本题以海南岛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雷暴的成因、发生时间、难

以预报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空间分布描述类问题可以从整体和特殊两个角度进行概括。由材料“海南岛雷暴天气发生极为频繁”可知,

,整体分布特点表现为海南全省雷暴活动频繁;读图可知,地形对海南雷暴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五指山区的北缘和西缘是雷暴的高值区,五指山区的雷暴活动明显强于周边地区。具体来看,北部多于南部,三亚为全省雷暴天气最不活跃地区;内

陆多于沿海;儋州地区最高,三亚最低【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雷暴的发生除满足丰富的水汽、极不稳定大气和强烈的抬升等”。海南岛雷暴多发,说明海南岛多强对流天气,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太阳辐射强,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

的太阳辐射量多,全年气温高,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根据所学可知,海南岛位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移动路径上,极易受台风影响,时间长、范围广;海南岛四周临海,海陆风与季风环流叠加,大气运动状况复杂多变,雷暴天气发生极为频繁。【小问3详解】由材料可知,“雷暴为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现象”,强对

流天气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发生的空间范围较小,难以准确预报;由材料可知,雷暴的发生除满足丰富的水汽、极不稳定大气和强烈的抬升等条件外,还与地表下垫面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其发生的状况条件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多,突发性强,难以准确预报。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某高

中学校的师生2017年2月20日去火地岛研学旅行,以下是他们的游记摘要:远处一座座青山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火地岛国家公园里的原始森林,很多树木匍匐在地,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醉汉树”或“醉汉林”,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木屋一样,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下图示意火地岛位置范围,火地岛上的

小木屋和火地岛南部的“醉汉树”。(1)分析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2)分析在火地岛出现许多“醉汉树”的原因。(3)乌斯怀亚的民居多为低矮的木头房子,请指出其反映出的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答案】(1)地处板块消亡边界,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正值夏季

,森林茂密;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数山峰被积雪粗盖。(2)地处西风带全年多盛行强劲的偏西风,树木顺风势而立,(风力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冠)不断生长;加之土层瘠薄,树根扎不深。(3)①位于中纬西风带,风力强大;②当地降雨、降雪多(斜坡屋顶利于排水);

③材料以木头为主,当地森林覆盖率高;④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或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解析】【分析】本题以火地岛位置范围、火地岛上的小木屋和火地岛南部的“醉汉树”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域景观形成原因、聚落形态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

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青山说明植被茂盛,雪峰说明有终年积雪。火地岛地处西风带内,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降水多。我国春节期间为南半球夏季,植被茂密。火地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多高大山脉。由于纬度高,山地海拔高,峰顶有终年积雪覆盖。【小问2详解】该地终年盛行

西北风,风力强劲,加之土层瘠薄,树根扎不深。树木不易挺立生长,顺势匍匐在地,称为“醉汉树”。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背风面树枝正常生长,使得树冠形状呈现不对称。【小问3详解】乌斯怀亚的民居多为低矮的木头房子,用木头建房子,反映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就地取材。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

多地震,木头房子能减小灾害损失。房子低矮是因为位于中纬西风带,风力强大,能防风。斜坡屋顶反映了当地降雨、降雪多,斜顶利于排水等。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左图为中亚区域主要湖泊分布图。材料二:咸

海在1960年为世界第四大湖,到1998年,咸海面积减少了近60%,总水量减少了80%.2014年9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已经消失。材料三:位于伊犁河下游的巴尔喀什湖,分为东西两湖,两湖间有狭窄水道

相连。西湖广阔而水浅,水深不超过11米;东湖水面窄,水深约25米。材料四:伊塞克湖位于北天山的昆格山和泰尔斯凯山之间的盆地,湖面海拔1600米,水域面积6300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702米,为世界第

二大高山湖泊。湖水盐度较高(5.8‰),为高山不冻湖。下右图为伊塞克湖。(1)推断咸海消失后可能给当地气候带来的影响。为(2)比较巴尔喀什湖东西两湖盐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3)简析伊塞克湖终年不冻

的原因。(4)分析伊塞克湖东岸常年积雪的自然原因。【答案】(1)由于湖泊的调节作用消失,当地白天气温升高,夜晚气温降低,日温差增大;夏季气温升高,冬季气温降低,年温差变大;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愈发干旱;风暴、沙尘暴等恶劣气象灾害频率增大。(2)差异:西部盐度比东部小或东部盐度比西

部大。原因:西部有淡水河流水注入,稀释湖水,盐度小。(3)湖泊面积和深度大,水量大,热容量大,冬季湖水降温慢;地处高山盆地中,高山环抱,冷空气难以入侵;湖水盐度较高,不易封冻;气候干旱,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4)位于西风带,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

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海拔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中亚区域为材料,设置4小题,涉及咸海消失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比较巴尔喀什湖东西两湖水文特征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

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素养。【小问1详解】咸海消失,其生态作用就会消失,其对局地气候的调节作用就会消失。具体应该是:咸海消失,其调节气温的功能消失,由于陆地的比热容大,湖退陆进后后,会使当地白天气温升高,

夜晚气温降低,气温的日较差增大;夏季气温升温快、气温高,冬季降温快、气温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变大;对降水的调节功能减弱,湖泊减小,湖面蒸发减弱,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愈发干旱;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力增大,风暴、沙尘暴等恶劣气象灾害危害增大。【小

问2详解】东西两湖盐度的差异,应该从河流水的补给、湖泊的封闭程度等分析。由图可知,西部有河流水注入,河水属于淡水,汇入湖泊后稀释湖水,使西部湖泊盐度减小;而东部缺少河流水注入,且东西湖之间相连的水道狭窄,交换少。所以西部盐度比东部小或东部盐度比西部大。【小问3详解】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原因,应

从湖水深、水的热容量大、盐度高、地形、天气等方面分析。由材料信息“伊塞克湖湖面海拔1600米,水域面积6300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702米,为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可知,伊塞克湖湖泊面积和深度大,水量大,湖水热容量大,冬季湖水降温慢;北部有昆格伊拉套山、西部有吉尔吉斯山、东南有天

山,地处高山盆地中,为高山环抱,冷空气难以入侵;由“湖水盐度较高(5.8‰)”可知,湖水盐度较高,冰点低,不易封冻;当地位于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为【小问4详解】根据图中纬度可知

,该湖位于西风带,而且湖泊东部有高大山脉;当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气流经过湖面时可以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材料显示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海拔较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