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一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docx,共(7)页,302.37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d549a4aef72335f4093673e33d419c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一部2023级高一上学期10月份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题2023.10.09-2023.10.10说明:1.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
小题,第小题2分,共70分)1.浙江嘉兴平湖市庄桥坟遗址从2003年开始发掘至今,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该遗址为大型聚落址,包括居住区、墓地和农业耕作区,有比较合理、明确的区划,墓葬也存在等级差异。据此可知,庄桥坟遗址
属于()A.仰韶文化B.河姆渡文化C.红山文化D.良渚文化2.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大多数建筑都有统一的方向,这种营建规制对后世历代都城建设影响很大。据此判断该遗址()A.显现了权力中心倾向C.凸显
了阶级矛盾尖锐B.是夏朝都城的历史遗存D.呈现出中央集权的形态3.《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B.土地
经营的基本方式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4.西周的用鼎制度是整个礼器制度的核心,不论是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西周实行礼制的目的是()
A.提高乐舞水平B.解决分裂隐患C.维护等级秩序D.巩固专制统治5.2021年9月28日,“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举办,展现了商周时期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既独具气质、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的文明气象。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点是()A.领先世界B.南重北轻C.农牧同源D.多元一体6.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针对这一现象,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A.恢复周礼B.有教无类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7.公元前536年,郑国
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公布于众,让用刑有依据和准则。晋国贵族叔向指责他“弃礼从法”。二十年后,晋国也铸刑鼎公布了成文法。这反映了()A.法家思想成为主流B.土地制度的逐渐改变C.兼并战争日益剧烈D.社会转型的时代需要8.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
出不同于春秋的特点,从货币材质上看,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金属铸币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也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形态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C.赋税制度的优化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9.“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
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A.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形成B.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
认同的纽带D.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失10.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
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井田制度的繁荣D.商业活动的衰退1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繁荣,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派别是()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12.斯塔夫里阿诺
斯在《全球通史》中关于中国的某一制度,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最早出现于西周C.导致了秦的灭亡B
.官员既有封地且可以世代相袭D.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1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表明军
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D.起到了限制和监督皇权的作用14.《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A.“与民休息”政策C.
郡国并行制B.“推恩令”D.刺史制15.汉武帝亲政后,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并让他们为自己出策、发号施令。他们商议的朝政的场所被称为()A.御史台B.中书门下C.中朝D.内阁16.他“继承了儒家的圣王理想和比较积极的道德精英政治观,
编造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同时篡改了经典儒家的人本主义精神,用这样的体系来迎合大一统国家政治的需要”。“他”是()A.孟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朱熹17.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以下不可能出现于
《史记》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C.禹建立夏朝B.陈胜吴广起义D.孔子周游列国18.东汉时期,国家选取官员表面上是皇帝与朝廷掌控,但他们并不会到民间进行察举,导致察举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地方官吏手中。这说明察举制下()A.官僚政治取代门阀政治C.人
才评定标准的不统一B.选官深受地方影响D.地方官吏任务繁重19.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替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矿冶、丝织、制瓷、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由此推知,当时()A.南方民族交融成效更为明显C.北方各项建设均落后于南方B.经济重心已经
明显转向南方D.人口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20.《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A.平民重视
家族荣誉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21.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的用意是()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C.采用中原
模式的国号年号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D.打破夷夏之辨的思想壁垒22.“(北朝)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据此可推知,“新制”包括()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
制D.均田制23.《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C.胡人颠覆了
汉族的饮食习惯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24.图1是隋朝政府在洛阳修建的粮仓含嘉仓遗址。作为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图1A.民间的救济措施C.庄园经济的规模B.粮食的管理制度D.农户的口粮储备25.下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据此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A.弱化了对中原的统治C.有利于北方粮食南运B.提高了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D.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26.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A.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27.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节度使朱温、李茂贞各有接天子以令诸侯之意。这
反映了唐朝后期()A.外重内轻局面出现C.朝廷政治危机严重B.宦官势力消亡D.宰相权力膨胀28.在唐代的江南地区,除广泛施用的传统豆类绿色肥种外,人粪、蚕沙等也已作为基肥与追肥使用、甚至有衣户通过圈养耕牛积累了大量厩肥。这反映出唐代
江南地区()A.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B.先进犁地工具得到推广D.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29.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
,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这一政策()A.激化与少数民族的矛盾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B.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D.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30.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
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相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A.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B.实现了社会风气的公平D.消除了
社会阶层的固化31.《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诏敕或有差失,_则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
(省)D.枢密院32.三省六部制堪称权力制衡的典范,但执政者和设计者同时也意识到各部门间的权力制衡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问题,如决策周期拉长、执行效率降低等。为此统治者()A.完善了科举制C.设立了政事堂B.增设了参知政事D.削弱了宰
相职权33.安史之乱后,唐朝财政收入锐降,为解决财政困难,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该税制“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两税法()A.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
难B.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松弛D.利于遏制当时土地兼并现象34.《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A.佛教开始传入C.儒学正统丧失B
.佛道教广泛传播D.“三教合一”趋势35.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创造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以下对这一时期的科技著作评价正确的是()选项科技著作评价A《齐民要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B《禹贡地域图》世界上现
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C《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很多创新D《唐本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3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诸子,关
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
题。-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独尊儒术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
,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当然,独尊儒学后来走向极端,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也有其显著的弊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等(1)根据材料
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影响。(6分)3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
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字的《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
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
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