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谏逐客书》课件57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57)页,63.96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d030cad8ce45467fe6f007dacf875a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李斯孟夫子一派主张后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先法后王。——毛泽东鲁迅:“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2.了解文学常识,对课文进
行疏通。3.学习本篇文章立论及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4.把握文章的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针对性,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知人论世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
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
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
斩于咸阳市,夷三族。具五刑是中国古代秦汉时一种残酷的处死方法。《史记·李斯列传》曰:“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汉·书·刑法志》曰:“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诅詈者,又先断舌,故
谓之具五刑。”即对被判处夷三族罪者,先施之墨劓之刑,又斩左右趾,再以笞杖杀之,然后割下首级并悬之于木,最后将尸体剁成肉酱。政治废除分封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
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于是,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
,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主要成就文化统一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
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经济统一度量衡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
的允许。统一货币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大。社会修驰道车同轨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
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文学作品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行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李斯作品除上述散文外,还有碑铭。秦始皇先后曾五次巡行天下郡县,其中自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
10年)四次巡行中,都命李斯刻石记功,计有《邹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碣邪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通。书法作品李斯的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令后人追捧。他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
洋洒洒,如江河奔流,鲁迅曾经大力称赞李斯,被称为书法笔祖。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小篆《泰山刻石》李斯的小篆,是在书法上进行创造的优秀典范
。——(王进玉《墨守成规是对传统的误读》)•李斯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
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牵犬东门,岂可得乎?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让扶苏继位,可是李斯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
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篡位,诬陷李斯“谋反”,将其处以五种酷刑:黥[qíng]刑(在脸上刺字)、劓[yì]刑(割掉鼻子)、断舌、砍趾后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
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五次叹息”:一叹:不得富贵(见厕鼠仓鼠);二叹:物极将衰(贵为丞相);三叹:不能自主(篡改始皇遗诏);四叹五叹:
叹不胜怨悔,叹无可奈何(身具五刑)。写作背景秦王政元年(前246),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
。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利用,他们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秦王政十年(前237),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
客卿。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课题解读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指上
书,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文体知识奏疏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
议、章、表、上书、封事等。上书:最早出现于战国(《战国策.齐策一》: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奏:是大臣对政事有所陈述、批评、建议以及对某官进行弹劾时所用的一种陈述性文书。(《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为奏”。)议:臣下就重大国事向君王论说事理、表述意见
的文书。奏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章:大臣受皇帝封赠后表示谢恩的上奏文书。表:大臣向皇帝陈述政事、表达衷情的报告性文书。疏(上疏):疏者,通也。是一种就某一件事情向皇帝疏通意见
,表示看法或有所匡谏的上奏文体。状:汉代末出现的用于下级向上级陈述事由的文体之一。呈:下级官员和吏民向上级陈述事由的公文。文体知识奏疏详:下级官员和吏民向上级陈述事由并请上级批答的公文。揭帖:明清两代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等级很高的机密文件。题本、奏本和奏折:明清两朝大臣向皇帝进奏的主要公文文种。文体
知识缪公大宛蹇叔丕豹鄢陵郢都成皋膏腴功施到今范雎穰侯蚕食犀象太阿纤离灵鼍駃騠马厩宛珠傅玑阿缟窈窕击瓮叩缶搏髀藉寇兵赍赏黔首mùyuānjiǎnpīyānyǐnggāoyúyìjūrǎngcánēxiāntuóxījuétíjiùē
gǎoqiánjījièyǎotiǎowèngfùjīyuānkòufǒubóbì课文正音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
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逐:驱逐窃:私下过:过错产:生,出生。并:吞并。《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
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里的“二十”应当是约数。遂:于是霸:称霸名作状,在西(东)边,在西(东)面迎:迎接来:招致招揽开门见山表明观点,语气谦和,先破后立,指出驱逐客卿做法错误。第一段注释秦穆公:采取非常措施搜罗人才,不仅解除了秦国长期以來的西北
之患,还使秦国拥有了雄厚的人才储备,为实现强国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状语后置秦穆公,嬴姓,赵氏,名任好,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授国政于五羖大夫百里奚,迎蹇叔为上大夫。秦穆公十年(前650年),暗
中重用自晋国逃到秦国的丕豹。在位期间,秦穆公审时度势,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加强国内的发展。在外交方面采取以和为主的方针,与晋国保持相对友好,同时向西发展,使十二个戎国服于秦国,秦国疆域增加了周边千里的土地,称霸西戎,并被周襄王赐予金鼓。秦穆公
像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
富裕。殷,多,众多。被动句,乐于被用。亲服:亲近,归附举:占领政治安定,国力强盛拔:攻取黄河、洛水、伊水三川相交之地。包:并吞制:控制从:通“纵”施:延续西:向西第一段注释土地肥沃移、易:改变险:要隘秦孝公:在秦穆公的基础上
,进一步吸引各国人才,坚持实施南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为实现富国强兵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秦惠王:面对山东六国组成的合纵抗秦阵线,重用张仪,用连横之策成功瓦解六国合纵的图谋,实现了强国的初期目标。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
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
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文译秦孝公,名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
础。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嬴驷十九岁即位,史称“秦惠文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任用张仪连横六国,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秦孝公像秦惠文王像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强:使…强杜:杜绝,阻塞私门:贵族豪门内:同“纳”接纳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蚕:名作状假使却:推辞、拒绝疏:疏远状语后置逐:驱逐第一段注释
负:对不住实:实际秦昭王:重用范雎,打击阻碍秦国强国战略的旧贵族势力,实施“远交近攻”蚕食诸侯的策略,使秦国能够成就帝王的基业。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
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秦昭襄王,名嬴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穰侯
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陷东周王都洛邑,
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秦昭襄王像人物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对人才态度采取措施结果求五子广纳人才遂霸西戎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得范雎打击豪贵强化集权结论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
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第一段举出几位君主起用客卿的史实?这些君主分别启用了哪些客卿?有何作用?问题探究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客何负于秦哉?”②假设论证:假设秦君不重
用客卿的后果。“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③对比论证:正面论证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反面假设四代秦君驱逐客卿的后果段解: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思路分析:
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唯”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最后用秦的发展史实证明客卿有功。此段首言逐客为“过
”,却并不急于继续批驳,而是充分陈述客卿之功,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一句反诘(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又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好印象,为下文批驳错误意见做
好了铺垫。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
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致:得到垂:垂挂服:佩戴建:树立树:摆,架起鼍:扬子鳄说:通“悦”喜好必:如果一定珍贵的赏玩器物实:充实宫外的马圈采:通“彩”,彩绘,彩饰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随侯珠”和“和氏璧”第二段注释生:出产是:这为:作为为:被1.
举例论证:第一层,以珠宝等为例,正面指出秦王对“致”“有”“垂”“服”“乘”“建”“树”的数件宝物的喜爱,并提出疑问:这些皆非秦所产,秦王却“说之”,为何?问而不答,为下文蓄势。现在陛下罗致了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珠,和氏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
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骏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
、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
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用来……的东西饰:装饰娱:使…
愉快宫殿放置礼品地方进:进献缀绕珍珠的发簪傅:通“附”附着,镶嵌。珥:耳饰。古代齐国东阿所产细绢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妖冶美好的佳丽古人多以燕、赵为出美女之地。搏:击打,拍打。髀:大腿。秦人将瓮、缶作为打击乐器。快:使…畅
快真:的确,实在说:通“悦”2.比喻、假设论证:第二层,作者没有正面回答上面的问题,而是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將“不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
不为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这是反面设辞,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几个“不”字连用,文气贯通,节奏明快,语气坚决。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
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
《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
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就:取用退:摒弃去:离开适合观听不是这样是非对错所以:用来……的术:方法跨:统一、据有这是为什么呢?弃:舍弃这样轻:轻视,形作动制:遏制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
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
;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设问“弃”“退”“真秦之声”而“就”“取”“异国之乐”,为何?自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一问同时回答了这一问和第一层的问题,对前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点出了秦王“选
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标准的论辩。华美的辞藻、整饬典雅的句式,读来气势恢宏,颇有纵横家雄伟豪迈的气概。对比论证第四层,以“取人”与“选物”作比较,指出对“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为客者”全在驱逐之列。如此“重
”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这一层虽短,却是更进一步,不再拘泥于用取物标淮与用人标准类比,而是直陈取物时兼采天下、用人时反独重本土是一种对“人”的忽视。作者将立意上升至秦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指
出秦王“逐客”的本质锆误是放弃了对人才的重视,危害的是秦的统一大业。言虽简,意甚明,撼人心。理清脉络第2段,关照现实。指出;秦用外国之物,却不用外国之客卿。先谈秦王“重物”。第一层正面铺陈秦王喜爱的各国珍宝,并指出,“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
陛下说之,何也?”第二层再谈“必出于秦然后可”的后果。第三层从秦王喜好的外国音乐入手,得出结论“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己矣。”接着谈秦王"轻人”。指出了秦王“重物轻人”的结果:第一,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也。第二,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正是这一结论切中秦王心底,影响了秦王的决策。秦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秦王对待人才态度是否相同?问题探究对待外来物品:对待人才:结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重物轻人,非明主之所为类比论证:物→人“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说之。”“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粟:粮食让:辞让,拒绝择:舍弃,抛弃。就:成就却:推却,拒绝武器精良明:彰明第三段注释成:成就比喻论证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
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一步说明纳客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知识拓展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yì)、籴、粜、廪、禀、府、荒、欠收稼穑:“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菽:豆类的总称。稔:庄稼成熟。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廩
: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赐予;赋予。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乃:却,竟然黔首:平民、老百姓资:资助、供给业:使成就霸业藉:同“借”赍:送给、付与止步不前比喻论证作者再次设喻,从土地粮食这类人们最易接
受的道理说起,排比铺陈,论至“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用客治国”为上策。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
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的原因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
“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益:增益,增多以:来资:帮助虚:削弱结第四段注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
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总括全文:“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错误态度;“士不产于秦,而愿
忠者众”呼应第1段,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不当做法。“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照应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之害,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状语后置分析结尾一段。问题探究“士不产于
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一段。“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二段。“今逐客以资敌国”照应第三段。“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照应开头中心论点,进一步突出主题,再次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一、提出问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一段第一句)二、分析问题(二至三段):重用客卿和驱逐客聊的利与弊。(1)客卿对秦有大功(2)逐客是重物轻人(3)逐客是帮助敌国三、结论(四):逐容危及秦国存亡。论证说理的方法小结•第1段提出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第1段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仰仗客卿,成就霸业•第2段比喻论证,假设
论证,对比论证:驱逐客卿,重物轻人•第3段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纳客无敌,逐客资敌•第4段事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驱逐客卿,危及秦国(存亡)结构图解谏逐客书绪论:提出论点,点明态度本论先君之得陛下之失常规之理缪公、孝公、惠王、昭王重客
强国取物、逐客用容治国、逐客资国结论:总结全文,照应论点重物轻人损己利人主题归纳这篇奏章从“跨海内”“制诸候”的战略角度,也是从“秦统一六国”这个战略问题,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
,使其收回成命。文章劝谏角度巧妙,站位高远,其中体现的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等政治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探究争鸣《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一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
命”,体现了“实用价值”。那么,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1、出于对写作背景的深思熟虑。2、出于对上疏对象的深思熟虑。3、出于对个人身份的深思熟虑。写作特色1、列举事实陈述道理极尽铺张排比。2、善用对比手法。3、较深锤炼语言的功力。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