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关键能力·融会贯通+4.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考】.pdf,共(14)页,871.16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c7d667ecfd209a2f27ede7041b6ebf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015·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
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A.甲B.乙C.丙D.丁(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A.葫芦岛B.秦皇岛C.大
连D.烟台(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不足【解析】(1)选B,(2)选A,(3)选C。第(1)题,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图中四地气温≤
-4℃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2-乙两地。甲地位于渤海内部,海水深度大。乙地位于大陆附近,河流注入的淡水较多,海水易结冰,厚度大。第(2)题,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年平均气温≤-4℃日数最长,气温最低,当地海冰厚度最大,故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第(3)题,开采
海冰资源成本过高,开采难度过大。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突破1A.等值线判读B.气候类型判定C.海陆热力差异D.地形地貌分析(2)突破2A.海冰面积大小B.海水盐分含量C.入海径流多少D.海冰厚度分析(3)突破
3A.选项比较B.因果演绎C.假设论述D.分析推导提示:(1)AC(2)D(3)A突破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突破2重要自然资
源的分布及利用自然资源我国分布世界分布合理利用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年径流量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土
地资源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地区多林地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4-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资源被污染或破坏森林资源东北、西南、东南地区南美洲
、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续表自然资源我国分布世界分布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
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可
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突破3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5-(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①“开源
”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20世纪30~50年代,
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据此完成1~3题。1.据图示信息判断,该湖泊()A.湖面少风浪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C.冬季不结冰-6-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2.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A.①B.②C.③D.④3.20世纪30~50年
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C.入湖河水量减少D.出湖河水量增大【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出该湖泊位于西风带内,因此湖面风浪大;北部由于
河水汇入,所携带的泥沙沉积,因此湖水较浅;湖泊所处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冬季湖泊结冰;湖水主要是咸水,因此不能够灌溉。第2题,伏尔加河等河流主要是从湖泊的北部注入,因此湖泊的北部盐度较低,适宜淡水鱼生长。第3题,根据题干材料信息“
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可知,由于降水较少,农业发展需要引河水灌溉,导致汇入湖泊的河流水量减少,进而使湖泊水位下降。【加固训练】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
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问题。-7-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解析】选B。结合图例可以看出①、③地风功率密度等级小,风力资源不丰富;②地风功率密度等级高
,风力资源丰富,而且距能源消费市场(沿海地区)近;④地虽风功率密度等级高,风力资源丰富,但离能源消费市场(沿海地区)远。能力2自然灾害及其对人类的危害1.气温距平(或降水距平)是指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平均
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下图为云南省蒙自市1995~2014年春季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蒙自市春旱最为严重的年份是()A.1996年、2004年B.2000年、2011年-8
-C.2010年、2014年D.2001年、2012年(2)蒙自市春旱频发且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季风变化B.地形阻挡C.深居内陆D.人类活动【解析】(1)选C,(2)选A。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2010年与2014年蒙自市降水距平为负值,说明该时间降水较少;气温
距平为正值,说明该时间气温较高,因此蒸发强烈,导致地表缺水严重。第(2)题,干旱是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导致的自然灾害。蒙自市地处云南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季降水少,在夏季风不稳定的年份,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减少,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少
,因此产生春旱。2.(2016·全国卷Ⅰ)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
力巨大的原因。【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且有大量冰川分布,因此夏秋季节因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同时,夏秋季节降水十分丰富,导致该季节水量巨大;材料中给出了松散堆积物量异常大,且中游河谷狭窄、坡度大,从而导致发生泥石流的规模大、强度大,所以破坏力大。-9-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
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1)突破2A.气温分析B.降水分析C.最高数
值D.最低数值1.(2)突破2A.地形特征B.气候特征C.水文要素D.植被类型2突破1A.空间地形特点B.降水时间分布C.地质物质基础D.人类活动特征答案:1.(1)AB(2)B2.ABC【备用真题】(2015·全国卷Ⅰ)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201
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0-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解析】M地位于河口地区,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右图中看出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而且多暴雨。河口地区受
海潮顶托,影响河水下泄。答案: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突破1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特点防御措施火山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气体、固态物质从地壳中喷出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
流会造成人、物伤亡加强科学研究和管理、实施减灾抗灾措施、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地震地壳运动、火山喷发、人类活动等烈度同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滑坡、泥石流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崎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破坏甚至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11-突破
2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灾害成因我国的时空分布防御措施台风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气旋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台湾等省区①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②加固海塘堤坝③建沿海防护林④渔船返港避风暴雨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春季
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①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监测②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防洪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①改变农业结构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④营造防护林寒潮由强冷空气
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风雪、冻害等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减弱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12-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1~3题。1.图中甲地的自然地貌是()A.河口三角洲B.山前洪积
扇C.峡谷D.台地2.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B.崩塌C.山洪D.干旱3.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A.植树造林B.拆除库坝C.禁止开矿D.人工增雨【解析】1选B,2选C,3选D。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地等值线较为稀疏,说明该地坡度
较缓。由图例可知,甲地为砂石层,而且位于河流沿岸,因此为河流地貌。根据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可以判断,该地的河流流向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西北部为山地,河流流速快,挟带能力强,到达甲地时,由于地形变得开阔平坦,流速减缓,并向四周发散沉积,从而形成冲积扇。第2题,由题干可知,该地位于
华北地区的山麓地带,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读图分析可-13-知,该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由于山地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因此,夏季该地河流补给量大,再加上河流的支流多,因此汇水量大,河流水位会暴涨。上
游流经山地,流水快,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缓,排水不畅,极易导致山洪的暴发。第3题,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需水量大,易出现春旱。应对春旱的有效措施是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拆除库坝、禁止开矿等措施,都不能缓解旱情。【加固
训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雪崩是积雪在陡峭山体发生的一种瞬间崩落现象,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大,火山喷发、地震等可诱发雪崩。1970年5月31日,甲市(位置见下图)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该市130千米左右的山峰发生大规模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被毁,两万多居民死亡。分析此
次雪崩形成及乙市受灾严重的原因。【解析】根据材料提示,此次雪崩是由地震引起的,靠近乙市山峰海拔高、终年积雪量大;本次地震里氏7.6级,震级大,破坏了距该市130千米左右的山峰上积雪的稳定性,从而诱发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几分钟内被毁,人员逃生时间短,伤亡重大。-
14-答案:附近山地海拔高,终年积雪;地震破坏积雪稳定性,诱发雪崩;山体坡度大,雪崩速度快,冲击力大,破坏性强;乙市位于雪崩路径上,雪崩突发,到达时间短,人员来不及逃生。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