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汕尾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准解析】.doc,共(21)页,373.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c5f5b2e6a028d5ea2c4a2d4d4b6946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汕尾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是几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丁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培养基C.甲和乙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含有的光合色素种类相同D.甲中能找到一种细胞结构与丙的
物质组成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甲是水绵细胞结构模式图,乙是蓝藻细胞结构模式图,丙是病毒的结构模式图,丁是细菌结构模式图。【详解】A、细菌不含线粒体,但有部分细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例如硝化细菌,A错误;B、丙是病毒,没有
独立生活能力,其物质和能量来源于寄主细胞,B错误;C、甲不含藻蓝素,乙含有藻蓝素,C错误;D、丙是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甲中的核糖体与丙物质组成相同,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别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掌握其生活习性,结合选
项解答。2.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人体不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C.抗体、神经递质和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作用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答
案】C【解析】【分析】几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详
解】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A错误;B、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C、抗体、神经递质和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作用,C正确;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识记几种物质
运输方式及特点。3.线粒体中的[H]与氧气结合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可转移到细胞质基质中,并与Apaf-1蛋白结合引起细胞凋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氧呼吸过程产生
[H]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C.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将无法合成ATPD.若细胞中Apaf-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答案】C【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反应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场所在线粒体内膜,根据题意,细胞
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且细胞色素c引起细胞凋亡的前提是必须与Apaf-1蛋白结合,据此分析。【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H],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正确;B、[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
段,故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B正确;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也能合成ATP,故细胞色素c功能丧失的细胞也能合成ATP,C错误;D、根据题意,细胞色素c与Apaf-1蛋白结合后才引起细胞凋亡,因此若细胞中Apaf
-1蛋白功能丧失,细胞色素c将不会引起该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C。4.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蔗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能产生砖红色沉淀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可观察到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
、吡啰红染色,其中细胞核呈红色,细胞质呈绿色D.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解离、染色、制片后,可观察到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答案】B【解析】【分析】斐林试剂和还原性糖发生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健那绿为活体染色剂,可将线粒体
染成蓝绿色;苏丹Ⅲ、苏丹Ⅳ分别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和红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物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详解】A、蔗糖不是还原糖,不会和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A错误;B、健那绿为活体染色剂,口腔上皮细胞经健那绿染色后线粒体呈现蓝绿色,B正确;C、
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C错误;D、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后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可观察到细胞中染色体形态,D错误。故选B。
5.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己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①:让绿叶甘蓝
(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绿色B.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乙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C.实验②子代中紫叶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
D.植株乙自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15【答案】C【解析】【分析】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说明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为aabb。实验①的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的子代发生了绿叶∶紫叶=1∶3性状分离,说明乙植株产生四种比值
相等的配子,并结合实验①的结果可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其基因型为aabb,紫叶为A_B_、A_bb和aaB_。【详解】A、根据实验②的杂交结果绿叶∶紫叶=1∶3,说明绿叶是隐性性状,A正确;B、绿叶是隐性性状,所
以甲的基因型是aabb,而乙和甲杂交子代绿叶∶紫叶=1∶3,说明甲的基因型是AaBb,B正确;C、根据B的分析,实验②子代中紫叶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和Aabb,C错误;D、植株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紫叶(9A_B_+3A_bb
+3aaB_)∶绿叶(1aabb)=15∶1,D正确。故选C。【点睛】由题意“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可知:某种甘蓝的叶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据此,以题意呈现的“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和“实验①与②的亲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切入点,准确定位隐性性状为绿叶、只
要含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紫叶,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6.如图所示为某种动物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丙两细胞都发生了基因重组B.图中的细胞均含同源染色体C.可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是甲、乙、丁D.乙、丁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染色体
数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
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甲、丙两细胞都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而都发生了基因重组,A正确;B、图中的乙、丁细胞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C、甲、乙两细胞的细胞质都不均等分裂,分别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
;丁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极体,所以甲、乙、丁可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的细胞,C正确;D、由于乙、丁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等,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了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7.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
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32P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中,若保温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放射性偏高C.噬菌体DNA的合成模板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
质是DNA【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
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因此实验中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错误;B、32P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中,若保温时间过长,会造成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放射性偏高,B正确;
C、噬菌体DNA的合成模板来自噬菌体,C错误;D、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要求考生了解人类在探究遗传物质的历程中,一些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8.生物体细胞中
的染色体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会使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由此,可以导致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出现。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染色体组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B.由受精
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C.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所得的个体是三倍体【答案】D【解析】【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
息。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如人、果蝇、玉米等。3、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
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详解】A、染色体组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因此一个染色体组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B、由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B正确;C、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
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D、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所得的个体是单倍体,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概念,易错点是考生需要掌握单倍体的概念。9.图为人类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
系谱图,已知4号不携带致病基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3、5号一定是此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5号与6号再生一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4D.7号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答案】B【解析】【分
析】分析系谱图:3号和4号表现正常他们儿子8号患病,且4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可推断该病为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由于8号为男性患者,所以可推知3号一定是携带者,由9号患病,可推知5号为携带者,B正确;C、5号为携带者,6号
为患病男性,再生一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C错误;D、3号为携带者,4号为正常男性,7号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D错误。故选B。10.如图所示的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健康的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e、d
过程,a、b、c均可发生B.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C.合成噬菌体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要经过a、b、c三个环节D.a过程只发生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答案】D【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a、b、c、d、e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和RNA复制。【详解】A、健康的人体细胞中,a、b、c、均可发生(如可以正常分裂的细胞内),不会发生d、e过程,只有某些RNA病毒侵染细胞时会有d(逆转录)和e(RN
A复制),A正确;B、在真核细胞中,a(DNA复制)和b(转录)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此外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正确;C、噬菌体为病毒,在大肠杆菌体内合成其子代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需要经过a(噬菌体DNA的复制),再经过b(转录)和c(翻译),三个环节,C正
确;D、a过程(DNA复制)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错误。故选D。11.生活在某大峡谷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成了2个种群,南北岸的松鼠经过漫长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下列说法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只有基因突变
和基因重组为松鼠形态和体色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C.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决定了南北岸的松鼠进化的方向【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
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B、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使两个松鼠种群出现形态和体色上的差异,B正
确;C、新物种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是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例如:四倍体西瓜的培育,C正确;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新物种形成相关知识点,解题需明确物种形成过程中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12.下列有关育种过
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植物进行诱变育种时通常选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花药离体培养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有利于获得纯合子D.西瓜的四倍体植株接受二倍体植株花粉得到的果实为三倍体无籽西瓜【答案】D【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比较:杂交育
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1)杂交→自交→辐射诱变、激光诱花药离体培养、秋秋水仙素处理选优变、化学药剂处理水仙素诱导加倍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举例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
成略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详解】A、由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DNA分子进行复制,所以植物通常选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诱变育种,A正确;B、单倍体育种过程秋水仙素作用于单倍体幼苗,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B正确;C、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然后再用秋
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有利于获得纯合子,C正确;D、将西瓜二倍体花粉传到四倍体植株雌花上,结出的果实为四倍体有籽西瓜,该西瓜的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植株才结三倍体无籽西瓜,D错误。故选D。13.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
正确的是()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不会引起组织肿胀C.饥饿时,血流经过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D.大量失钠,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外液【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1)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
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2)实质: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心肌细胞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B、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
高,引起组织肿胀,B错误;C、饥饿时,血流经过肝脏,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D、钠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所以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D错误。故选C。14.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
外液的温度一般为37℃B.细胞外液的成分中含有葡萄糖C.血浆pH稳定在7.35-7.45之间D.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内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
温度、pH和渗透压。【详解】A、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A正确;B、细胞外液的成分中含有葡萄糖,血浆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B正确;C、人体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血浆pH稳定在7.35-7.45之间,C正确;D、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和细胞内液共同构成
体液,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15.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新生儿出生后,甲状腺水平会升高B.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C.激素与酶一样具有催化作用D
.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分泌并释放【答案】A【解析】【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详解】A、新生儿在离开母体子宫时,大脑垂体可能受到刺激,或者由于孩子体内有母体的激素残留,从而造成甲
状腺水平升高,A正确;B、激素根据化学本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多肽、蛋白质类;②氨基酸衍生物类;②类固醇类;④脂肪酸衍生物类,B错误;C、激素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不
起催化作用,C错误;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D错误。故选A。【点睛】解题需明确激素的化学本质有多种;激素的作用过程是调节细胞代谢进而影响生命活动。16.生长素是人们发现和研究较早的植物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图示某植物地上部分,下列有关生长素调节的
叙述,正确的是()A.①生长迅速而②生长受抑制是由于②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①B.②生长受抑制而④生长较快,是由于①合成的生长素无法运输到④部位C.该植物体地上部分生长素不都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结构合成D.由于④结构能够生长,因此该植物的生长没有体现植物的顶端优
势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及其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①为顶芽,②、③、④均为侧芽。①生长迅速而②生长受抑制,是由于①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②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
,由于②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①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②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②的生长,A错误;②生长受抑制而④生长较快,是由于④距离①较远,①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④部位较少,B错误;该植
物体地上部分生长素,除了由①、②、③、④所示结构合成外,幼叶和形成层也能合成生长素,C正确;该植物的①优先生长,而②、③、④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说明该植物的生长体现了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D错误。17.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取得良
好的效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生长调节剂会损害人体健康B.人工合成的赤霉素能促进作物生长C.2,4‐D可用于去除田间杂草D.乙烯利可促进西红柿细胞的分裂【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
素相似生长发育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详解】A、某些生长调节剂如青鲜素对人体有毒害作用,A正确;B、人工合成的赤霉素具有天然赤霉素的特性,能促进作物伸长生长,B正确;C、利用单子叶作物与双子叶杂草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敏感度的差别,用2,4-D可除去田间双子
叶杂草,C正确;D、乙烯利的作用是催熟果实,无法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故选D。18.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的是A.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B.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上C.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降解D.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看做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详解
】A、组织间隙属于内环境,A正确;B、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发生在细胞内,B错误;C、肠道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泪液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A。19.某同学进行了IAA
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丙是蒸馏水处理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色氨酸可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IAA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IAA的浓度,因变量可以是平均生根数或者平均生根长度C.由图中可知甲组的IAA浓度高于乙组D.达到a点的生根效果,甲
组处理时间比乙组短【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IAA对插条生根的作用,丙是蒸馏水处理组,即对照组,结果显示,甲组和乙组促进生根的效果都比乙组好,且甲组的效果好于乙组,甲组更接近最适浓度。【
详解】A、色氨酸可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图中纵坐标所示的因变量的名称既可用生根数量表示,也可以用生根长度表示,B正确;C、I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甲组的IAA浓度不一定高于乙组,C错误;D、由图可知,达到a点的生根效果,甲组处理
时间比乙组短,D正确;故选C。20.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局部区域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资源不受限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B.若鼠患得到有效控制,可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
率C.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山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容易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D.山鼠的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2.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详解】A
、在资源不受限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A正确;B、若鼠患得到有效控制,可以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但不能改变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C、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
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D、山鼠的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21.图1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同一器官中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2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图3表示某细胞(为图2
所示细胞中的一个)中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细胞中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所处时期是______________;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对应图2中的____(填序号)。(
2)图3所示的细胞对应图2中的____(填序号),Ⅳ对应的基因型是____(3)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子细胞核DNA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4(2).有丝分裂后期(3).初级卵母细胞(4).①(5).②(6).aB(7)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解析】【分析】分析图1:甲图表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乙图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分析图2:Ⅰ表示卵原细胞,①表示初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Ⅳ表示
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分析图3: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2中的细胞②。【详解】(1)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有4对。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细胞质不均分,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对应图2中的①。(2)图3对应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应处
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乙中的细胞②。由于图3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③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细胞IV的基因组成是aB。(3)减数
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过程的子细胞核DNA数不同的直接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核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有丝分裂过程核DNA复制一次分裂一次。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基因表达产物不同,调控细胞增殖方式不同,是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的结果。【点睛】本题
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22.下面左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右图是一个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和b)。请据图
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1)图中①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_期。(2)β链碱基组成为___________。(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常/X/Y)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性遗传病
。(4)Ⅱ8基因型是________,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___________。(5)若图中正常基因片段中CTT突变为CTC,由
此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6)图中体现了基因是通过控制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答案】(1).间(2).GUA(3).常(4).隐(5).BB或Bb(6).1/8(7).BB
(8).不会(9).蛋白质的结构【解析】【分析】左图中可以看出,由于DNA复制过程中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密码子改变,所翻译的氨基酸改变,从而产生了异常的血红蛋白。右图中的系谱图可以看出,“无中生有为隐性”,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隐性
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所以可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此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计算。【详解】(1)图中①表示DNA复制。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一条链为GTA,
因此α链碱基组成为CAT,根据正常基因转录形成的RNA可知,β链是以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碱基组成为GUA。(3)右图中,表现正常的3和4生了个患病的9号,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隐性遗传
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由此可确定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遗传。(4)根据Ⅱ9患病,可知其父母基因型均为Bb,所以Ⅱ8基因型是BB或Bb,由于Ⅱ6和Ⅱ7已经生了一个患病孩子,因此他们的基因型均为Bb,因此再生一
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要保证Ⅱ9(bb)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BB。(5)若图中正常基因片段中CTT突变为CTC,则转录形成的mRNA上碱基组成为GAG,对应的氨基酸仍是谷氨酸。故由此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不会发生改变。(6)图中体现了基
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以及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利用口诀判断遗传病的特点及
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23.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
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回答下列问题。(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_____和_____组成。(2)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
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参与_____
免疫过程。【答案】(1).免疫细胞(2).免疫活性物质(3).先天获得,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防御作用(4).识别被病原体侵染的宿主细胞,结合后使其裂解(5).淋巴(6).B(7).抗体(8).体液【解析】【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指长期进
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特异性免疫: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出生后形成,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详解】(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2)非特异性免疫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免疫方式,
因而对病原体无特异性防御作用。(3)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通常与被病原体寄生的宿主细胞结合,并释放穿孔素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原体。(4)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以作用于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
体,参与体液免疫。【点睛】对免疫调节中的各种概念进行结构化梳理,构建知识网络。24.生态果园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托,通过配置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以果树为主导,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生态果园中田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法,理由是_____。若调查期间有部分标记的田鼠被天敌猎食,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2)下列属于该生态果园中田鼠种
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填序号)。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3)生态果园中的果树、杂草、鼠和昆虫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在群落水平上可研究的问题除了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优势种、群落的物种组成外,还有_______________(填2个)。【答
案】(1).标志重捕(2).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3).偏大(4).①②⑤(5).生物群落(6).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解析】【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
比例)和空间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详解】(1)由于田鼠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重捕个体总数×初次捕获并标记数÷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若部分标记的
田鼠被天敌猎食,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会偏小,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偏大。(2)该生态果园中田鼠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⑤种群密度。而③互利共生属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④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物种组
成的衡量指标。(3)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在群落水平上可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优势种、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点睛】本题涉及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意在考查考生对
相关概念和特征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对种群水平与群落水平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