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老高考旧教材)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Word版含答案.docx,共(5)页,176.21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c56b8d471f128bde5d467f811f6eb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一、选择题1.(2023陕西渭南一模)我国是世界上发明水井较早的国家,在新石器时代水井就用于农田灌溉。距今4500多年的河南汤阴白营水井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水井,其形制相当复杂,已经超越了水井的初期阶段。据此推知,当时中国()A.农业已摆脱自然条件束缚B.农
业生产力得到提高C.手工业技术水平领先世界D.水井建造技术已成熟2.(2023四川高三第一次统一监测)商朝青铜器纹饰以幻想的动物形象为主,尤其是代表凶恶野兽的饕餮纹。西周青铜器主流纹饰是龙纹、凤鸟纹,纹饰排列也由商的中轴对称转为序列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
)A.青铜神秘色彩削弱B.礼乐制度强化C.现实主义风格兴起D.地方统治加强3.(2023河南高三上学期测评)周朝君臣关系虽以宗法为基础,但多需君王自上而下的“册命”以及臣子自下而上的“委质”(把自己质于所盟之君)来维持。战国清华简《四告》中记载四方侯伯“效命于周”。据此可推知,周制()A.实现了周
王对臣子的绝对统御B.蕴含了后世的专制政治传统C.缺乏对人基本生存权利的保护D.构建了完善的君臣契约关系4.(2023江西南昌高三上摸底测试)西周之士是贵族的最低等级,而战国之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见下表):类别阶层学士百家学者策士政治家、说客术
士专门技能者食客形形色色的人才战国时期士阶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贵族的没落B.平民地位的上升C.学术文化的繁荣D.富国强兵的需要5.西周时期,青铜铭文中多次提及耒、耜等生产工具;雅颂之乐常涉及“稼、雨、稷”等字;礼制中也频繁出现“稻人、
草人、仓人、廪人”等职官。这反映出()A.农耕生活浸润礼乐文明B.文艺创作植根于劳动实践C.社会转型推动农业发展D.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形成6.(2023四川百校高三联考)西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盛行休耕制,或种一年休一年,或种一年休
两年。到了战国时期,土地肥沃的地区已经采用连作制,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由此可见,战国时期()A.铁犁牛耕普及全国B.土地所有制发生剧变C.小农经济开始产生D.农业耕作趋于精细化7.(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
)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A.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D.战争推动铁器交流使用8.(2023陕西宝鸡三模)据《周礼》记载,司市是管理市的最高官吏,
其职责是以次序分地段而治理市,把货物分类陈列在市上并辨别其真伪好次使物价平衡,用政令禁止货物奢侈浪费而调正市风,在买卖中以长券、短券缔结合同而结信止讼。据此可知,当时()A.工商食官政策逐步取消B.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C.城市经济功能日益增强D.市场管理制度相对完善9.(20
23陕西铜川二模)孔子在谈及国家治理时说:“道(引导,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也强调“仁之事者……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反映出儒墨两派()A.具有趋同的价值取向B.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C.均强调仁政的重要性D.拥
有相同的阶级立场10.(2023四川南充高考适应性考试)《荀子·王制》记载:“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一主张()A.践行了儒家仁政治国的理念B.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
C.体现出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D.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11.“圣贤”是中国人长久的人生价值追求。法家认为“农、战”是贤,儒家认为贤主要包括学识、行政能力与仁、义、正直、良心等道德,墨子则认为贤应包括兼爱、非攻、节用及具有救民于匮乏和悲惨生活
之中的宗教信念与使命。这说明先秦思想家()A.完成社会秩序重建B.重视个人道德修养C.关注社会现实需要D.提倡建立精英政治12.(2023四川成都一模)《诗经》中描绘的贵族和平民女子,多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端庄、娴雅淑女形象。“楚辞”中描绘的女子多含有“美人迟暮”“香草美人”的理想化政治意象
。据此可知,《诗经》和“楚辞”的共同之处在于()A.植根于礼制传统B.蕴含着人文精神C.体现了平等意识D.彰显出士人风骨二、非选择题13.(2023广西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代是思想之母,实
践是理论之源。”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一种思想,唯有引领时代,方显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时代是思想之母”,即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为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空间。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B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掌握了水井技术并不断发展,水井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故选B项;古代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条件,排除
A项;由材料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已成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2.B商朝纹饰体现出商人重鬼神的特点,西周纹饰图案和排序是周人重神与重社会秩序的体现,故选B项。商代到西周纹饰演变体现出从
具象到抽象的演变,且西周也重神,排除A、C两项;材料反映的现象与地方制度演变无关,排除D项。3.B由材料可知,周朝君臣关系强调臣子对周王的人身依附,体现了后世“君为臣纲”的专制政治思想,B项正确。4.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礼贤下士,士阶层得到重用,故选D项;仅从材料中士阶层的活跃,不能得出贵族的没落,且这一时期传统贵族依然享有特权,排除A项;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士并非来自平民,排除B项;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士阶层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项。5.A根
据材料可知,在当时的祭祀、宫廷宴乐活动中,处处都有农耕生活的印记,这说明礼乐文明受到农耕生活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的“青铜铭文”和“礼制”都不属于文艺创作的范畴,排除B项;西周时期并没有发生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6.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西周、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在耕作方式、农作物熟制方面得到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耕作的精细化,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但未普及全国,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
的变化,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特征,故排除C项。7.C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铁器在当时是社会生产的必要工具,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说明当时中原地区经济水
平较高,故选C项;图中铁器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和辽河等局部区域,排除A项;图中出土铁器的遗址分布北方多于南方,只能反映铁器的使用范围北方相比南方更广,但是无法反映冶铁规模的差异,排除B项;仅由图中信息无法得出战争对铁器使用的
影响,排除D项。8.D由材料可知,周朝有管理商业活动的官吏,而且对商业行为有具体的要求,说明市场管理制度相对完善,故选D项;西周盛行工商食官,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无法推知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没
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日益增强的结论,排除C项。9.B由材料可知,孔子认为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墨子认为对人好的事
情我们应该去做,对人不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制止,不去做。同时孔子认为国家治理的关键在“信”“爱人”“使民以时”,墨家主张“利人”。由此可知两派在治理国家中都重视“民本”,故选B项;儒家与墨家的价值取向不可能一致,排除A项;孔子没有提出“
仁政”主张,墨家此处所说的“仁”也不是仁政,排除C项;儒家当时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墨家代表的是底层民众,排除D项。10.C由材料可知,万物都有生长的规律,人们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出保护自然的思想,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强调“仁义、王道”,排除A项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材料强调改造大自然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是儒道思想的不同,不是融合,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11.C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从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阐述对“圣贤”的认识,都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故选C项;“完成”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儒家和墨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不能以偏概全,排除B项;儒家主张精英政治,这不是先秦思想家的共性,排除D项。12.B由材料可知,《诗经
》和“楚辞”都注重对人的描述和赞美,表现人的精神和意蕴,蕴含着人文精神,故选B项;材料是《诗经》和“楚辞”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无法推知与传统礼制的关系,排除A项;平等意识是近代民主政治的概念,排除C项;士人是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总称,材料是对女子形象的描述,与士人风骨无关,排除D项。13.参
考答案示例: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的反映。论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阶级关系方面,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上背景下春秋战国
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各学术流派针对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术和政治观点,各家之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思想辩论,如墨家与儒家,法家与儒家、道家等。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的反映,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