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说“木叶”》课件23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共(23)页,3.72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bd24e0f0b9d00accb6f6765fc9cbb8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他与吴组绷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调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四剑客”。林庚1933年秋出版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
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者简介林庚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现当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如张中行、吴小如、袁行需、沈泽宜等均为其弟子。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
有特色。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主要著作有《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作者简介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
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谢冕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
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作者简介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
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作者简介静希师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史家早已得到公认,但他在新诗创作上探索的成绩还没有引起应有的
重视,他也许会感到一点寂寞,但仍处之泰然,这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的。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袁行霈作者简介了解文体,初步把握文章特点随笔:随笔
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百度百科说“木叶”:说
说关于“木叶”的道理。学生活动一:通读文章,借助支架,找出文中重要的概念,结合具体诗句,给概念释义。“树叶”:“落叶”:“木叶”:“落木”:(一)树(叶)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
得格外生气勃勃。4.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宋)周邦彦《满庭芳》赏析:写春光已去,雏莺风
中长成了,梅子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午阴嘉树清圆”,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
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6.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7.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
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二)落叶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
篇》译文:年青的姑娘美艳优雅,在岐路采桑,桑树枝条柔动,落叶轻飘。2.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注释:见宿,留下住宿。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
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3.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译文:太阳落山,微风轻吹,飘落的树叶思念枝头。(三)木叶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
《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
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解说: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解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5.亭皋木叶下,陇首
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
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四)落木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赏析: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2.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南北朝)庾信《哀江
南赋》译文: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3.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赏析: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概念释义:“树叶”:“落叶
”:“木叶”:“落木”:概念释义:“树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颜色鲜艳,繁密茂盛。“落叶”:入秋时分,纷乱飘落,枝头繁多,深黄湿润。“木叶”:清秋时节,窸窣飘零,微黄干燥,疏密交织。“落木”:深秋之时
,非常干燥,树叶落尽,空阔舒朗。速读文章,比较四个概念的不同点,思考:作者阐述四个概念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活动二:观点:“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学生活动三:跳读文
章,提取概念,思考: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诗歌语言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作者是如何解释的?“木”作为意象具有怎样的暗示性?原因: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解释: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
者也在此。“木”的暗示性:暗示形状、质感、色彩,甚至声音、动作--暗示树干、木质、落叶、干燥、微黄、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研读文本,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建立起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文本分析。林庚先
生善于用疑问句来引导发现、思考、探索问题。学生活动四:例:1、“木叶”是什么呢?2、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3、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4、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5、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
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6、宁可省去“叶”也不肯放弃“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7、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8、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9、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10、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
言?11、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12、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13、而“树”呢?14、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请结合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并思考林庚先生的探究过程有
怎样的特点?学生活动五:本文创作思路:发现问题(1-3段)“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总结句)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
“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分析问题(4-6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第6段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总结全文(第7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发现问题,列举现象提出概念,列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作者探索过程:抓
住现象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不断追问可以推进思考,形成研究的支架;质疑反思让事理说明更清晰严谨。体现“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