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docx,共(8)页,63.17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bb59a4a02ea7c7a997c0e1bce97ef5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玉溪一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学科试卷(教师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命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材料一:①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②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
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
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
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方法乃至心态也有裨益。③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
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④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
。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⑤另外,逻辑对
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
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宫妇左右”“朝
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
立思考,为我所用。⑥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材料二:①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
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动,从而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造成损害。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②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
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③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
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④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⑤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
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逻辑错误产生恶果,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给一个人定罪,需要有经过法庭辩论而得到认可的一系列证据构成的完整的证
据链。⑥下面看一个著名的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⑦在这个故
事中,那位既卖矛又卖盾的楚人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①的要求,从而闹出了笑话,为后代贡献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有删改)【注】①矛盾律:又叫不矛盾律。其内容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其逻辑要求是:在两个互相矛盾
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肯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B.材料一
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答案】:D【解析】:A项“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误。依据在原文①段最后一句话“……,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所以“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属于无中生有。B项举《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子,是为了阐述“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
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的观点,并非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属于以偏概全。C项“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错误,材料二的原文是“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
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属于偷换概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以逻辑作为论证话题的,但是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而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B.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以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推知鲁四
老爷的守旧闭塞。C.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了使逻辑更严密,可以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收藏家”不能作为“虚拟论敌”的“武器”对“玩物丧志”的观点进
行攻击。【答案】:D【解析】:“不能作为‘虚拟论敌’的‘武器’对‘玩物丧志’的观点进行攻击。”错误。此例可以作为反例(反向论据)去攻击“玩物丧志”观点,即“玩物未必丧志”“玩物不一定就丧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与“自相矛盾”的楚人犯同样
逻辑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一位小伙子在给女朋友的信中写到:“我爱你如此之深,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B.这是一条狗,它是一个父亲。而它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亲。你打它,你就是在打自己的父亲。C.某电站外高高悬挂
一块告示牌:“严禁触摸电线!此为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依法惩处!”D.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因为我确实扎实全面地复习了相关知识,所以有信心考上,但没有一点把握。【答案】:B【解析】:“狗父论证”是个悖论,是一个完全无效的论证,其错误在于混
淆概念而非自相矛盾。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你们这样大吵大闹,影响别人休息。”“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关你什么事!”(“别人”和“你”的概念的混淆、错乱。)A项“若不下雨,我一定来”表明“下雨”的话“我”可能就不去了,这与“愿为你赴汤蹈火”是自相矛盾的。C项“一触即死”说明“违者”肯
定会死,这与“违者依法惩处”矛盾。D项“有信心考上”与“但没有一点把握”矛盾。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②接着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论证。③最后阐明渗透逻辑
思维训练的效果。【解析】:第一段“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点明文章观点;第二段通过举《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例子论证“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
训练。”,接着第三四段又列举《祝福》的事例论证“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然后第五段通过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议论提纲来论证“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第六段结尾阐明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效果。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的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因为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而有了字面之外的意蕴,两联构成了因果逻辑关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对此进行分析。(4分)【答案】①首联和颈联构成因果逻辑关系
,首联议论抒情为因,颈联行为为果。本诗颈联字面意思是诗人作草书、分茶、品茶,悠闲而快乐,但在首联中,诗人感叹世态人情淡薄如纱,并表达身不由己客居京城的无奈。②由此可推断,颈联在悠闲快乐的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意蕴: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
聩,所以诗人不得重用而闲极无聊,从而满腹牢骚。(理解诗意,大致说明其内在逻辑关系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文本材料一第③段原文“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阐述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世味年来薄似纱,谁
令骑马客京华”意思是世态人情近年来淡薄如纱,自己为什么还要客居在繁华的京城呢?这是诗人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世态人情淡薄的慨叹以及身不由己,客户京华的无奈。“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意思是自己闲来无事,于是铺开小纸
从容而作草书,晴日窗下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品茶。这是诗人陆游客居京华,闲来无聊时写草书、喝清茶的行为动作表现。而根据首联的议论抒情可以推断出,正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聩,才让诗人报国之志无法实现,所以在客居的日子里闲极无聊,只能
以写书法品清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又可悲。可见看似悠闲的生活中隐藏着陆游多少的怨愤、悲凉与无奈。所以首联和颈联构成因果逻辑关系,首联议论抒情为因,颈联行为为果。由此可推断,颈联在悠闲快乐的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意蕴: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聩,所以诗人不得重用而闲极
无聊,从而怀满腹牢骚,蕴无限悲愤。(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朱先生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抄写工整的文章,交给白嘉轩:“今后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最大最难的事。我这几天草拟了一个过日子的章法
,你看可行不可行?”白嘉轩接过一看,是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不瞒你说,我这
几天正在思量辞学农耕的事。徐某心灰意冷了;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
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病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
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
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
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白嘉轩又请来两位石匠,凿下两方青石板碑,把《乡约》全文镌刻下来,镶在祠堂正门的两
边,与栽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竖碑互为映照。这镌刻工程继续多日,两个石匠叮叮咣咣凿石刻字,白嘉轩不管田间劳作多么紧张多么疲累,每天至少要到祠堂来观看一回。此后,在闹“交农”事件的前后一年多时间里,《乡约》的条文松弛了。村里出现了赌窝,窝主就是庄场的白兴
儿。抽吸鸦片的人也多了,其中两个烟鬼已经吸得倾家荡产,女人引着孩子到处去乞讨。白嘉轩敲响了大锣,所有男人都集中到祠堂里来,从来也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白兴儿和那一伙子赌徒也被专意叫来。白嘉轩点燃了蜡烛,插上了紫香,让徐先生念了一些《乡约》的条文和戒律。白嘉轩说:“赌
钱掷骰子的人毛病害在手上,抽大烟的人毛病害在嘴上;手上有毛病的咱们来给他治手,嘴上有毛病的咱们就给他治嘴。”白嘉轩先叫了白兴儿的名字。白兴儿“扑通”一声跪到祠堂供桌前:“我不赌了,我再不赌了!我再赌钱掷
骰子就砍掉我的手腕子!”白嘉轩说:“起来起来!跟我来——”白嘉轩把白兴儿叫到祠堂院子的槐树下,“背过身子举起手!”白兴儿背靠着槐树举起双手,人们清清楚楚看见了白兴儿那手指间的鸭蹼一样的皮,白兴儿平时总是把手藏在衣襟下边羞于露丑。白嘉轩又连着点出七个人
的名字,有白姓的也有鹿姓的,有年轻的也有中老年的,一律背靠槐树举起了双手。白嘉轩着人用一条麻绳把那八双手捆绑在槐树上,然后又着人用干枣刺刷子抽打,八个人的粗的细的嗓门就一齐哭叫起来。接着两个烟鬼被叫到众人面前,早已吓得抖索不止了。白嘉轩用十分委婉的口气问:“你俩的屋里人和娃娃呢?”俩
人吭哧半晌,耷拉着脑袋嗫嗫嚅嚅地说,“回娘家去了!”“要……要饭去了!”白嘉轩皱着眉头,痛苦不堪地说:“一个引着娃娃回娘家去了,一个引着娃娃沿街乞讨去了。你俩想想,一个出嫁的女人引着娃娃回娘家混饭吃是啥味气?一
个年轻女人引着娃娃日里蹭人家门框夜里睡庙台子是啥味气?”白嘉轩说到这儿已经动心伤情,眼角润湿,声音哽咽了。众人鸦雀无声,有软心肠的人也开始抽泣抹泪。白嘉轩说:“我已经着人把你俩的女人和娃娃找回来了。你们来——”众人吃惊
地看见,两个年龄相差不多的女人拖着儿女从徐先生的居室里出来了,羞愧地站在众人面前,那个讨饭的女人衣服破烂,面容憔悴,好多人架不住这种刺激就吼喊起来:“捶死这俩烟鬼!”两个烟鬼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跪趴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摘编
自《白鹿原》,有删改)文本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
”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
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先生所拟的《乡约》旨在规范乡民如何做人行事,徐先生对此心灰意冷,白嘉轩、鹿子霖则一致认同并予以实践。B.乡民通过口口相传方式学习《乡约》,无需借助文字,听别人讲解,再背记即可,可见文字在乡
土社会中没有价值。C.白嘉轩在祠堂里当着乡亲们的面,惩戒了村里的白兴儿等赌徒和烟鬼,方法虽粗暴,但在那个年代起到了震慑作用。D.白鹿村实施《乡约》,收到了一劳永逸之效,村民的不良习气销声匿迹,村民也变得文质彬彬,乡村风气焕然一新。【答案】C【解析】A.“徐先生对此心灰意冷”错。徐先生是对时局世风
心灰意冷而欲“辞学农耕”,他也很赞同实施《乡约》。B.“可见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没有价值”错。本文主要强调在乡土社会中学习《乡约》规范乡民行为,文字有没有价值不是本文表现的内容。D.“收到了一劳永逸之效”错。夸大了
《乡约》作用,后文的条文松弛后赌窝、抽吸鸦片等又出现,实施《乡约》不可能一劳永逸。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在情节上以白鹿村实施《乡约》为主线展开,族长白嘉轩将《乡约》立为族规,要求族人牢记且要用于生活。B.小说
塑造的主人公白嘉轩是个多元立体的人物,既有对违犯《乡约》者严厉惩戒的一面,也有同情村民的温情一面。C.从《乡约》、族长、“仁义白鹿村”竖碑等便不难看出故事发生的白鹿村深受传统礼教文化影响,是乡土社会的缩影。D.文本一最后一段描写极为精彩,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
、心理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描写细致入微,精妙传神。【答案】D【解析】D.“心理描写”错。文本一末段中“你俩的屋里人和娃娃呢?”“回娘家去了!”有语言描写,“皱着眉头,痛苦不堪地”“眼角润湿”有神态描写,没有心理描写。8.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白嘉轩的形象特点。(6分)答:①精明能
干,尽职有为。白嘉轩公布《乡约》,并且致力推广;惩治赌博、吸食鸦片的族人,同情妇孺,整饬族事人事。②心怀仁义,除恶务本。他用学习践行《乡约》和树立“仁义白鹿村”竖碑等方式使白鹿村受到传统礼教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民风。③守正不阿、铁面无私。作为族长,白嘉轩在村中很有威性。对违背了《乡约》的
村民,他铁面无私,严厉惩戒。9.文本一中白鹿村实践《乡约》的内容体现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作简要分析。(6分)答:①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乡约》即礼,是白鹿原村民公认的做
人行事的准则,在生活中起到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②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乡约》明确条文戒律后,依靠村民的自主性,如每到晚上庄稼汉背诵《乡约》,通过教化来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③维持礼的规范是传统。凡违犯《乡约》,由族长按条例
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如对白兴儿的处罚。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
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
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
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境而西入魏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
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令士卒善射者万余,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
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
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膑A至B庞C涓D恐E其F贤G于H己I疾J之K则L以M法N刑O断P其Q两R足S而T黥U之【答案】BIK【解析】翻译为: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
墨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阴使”意思是暗中派人,“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字含义不同。B.“师”指军师,是统帅的助手,承担为统帅出
谋划策之责任,与前文“遂以为师”的“师”字含义不同。C.“为十万灶”意思是设十万个灶,“为”与《论语》侍坐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为”字含义相同。D.“烛”意思是照,名词用作动词,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烛”
字含义相同。【答案】C【解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为”字意思是治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膑和庞涓曾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做了魏国将军,暗中召来孙膑,用阴谋对他施刑,想使他不能再在人前露
面,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B.孙膑在齐使的帮助下偷逃到齐国,受到重视。齐威王本打算让孙膑为将领兵出征,被孙膑辞谢,只好改由他辅佐田忌出谋划策。C.孙膑深有计谋。他料知魏国精锐在前线,老弱病残镇守都城,不同意田忌的办法,而定下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大败魏国军队。
D.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而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答案】D【解析】“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错误,由原文“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
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可知,只是孙膑设计让庞涓上当的假象,并不是事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2)令士卒善射者万余,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答案】(1)齐国将军田忌友好地像对待贵宾一
样礼待他,并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译出大意得1分,“善”“客”“进”各1分)(2)命令一万多名善于射箭的齐兵,在道路两旁埋伏,约定说:“傍晚看见这里火把燃起,就一齐射箭。”(译出大意得1分,“善射者”定语后置、“期”、“暮”各1分)14.结合文本,简述孙膑不直接“引
兵之赵”,而采取“围魏救赵”策略的原因。(3分)答:①避实击虚,魏军精锐在邯郸,而魏国都城空虚。②魏军必归国自救,而赵国之围自然可解。③可使魏军疲敝,自己现出破绽,而魏军则能以逸待劳,趁机破敌。【参考译
文】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便暗中派人把孙膑找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
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说服齐国使者营救他。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载着他和自己一起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友好地像对待贵宾一样礼待他,并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
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于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竭力奋战,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
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又过了十三年,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
前去救援,径直奔向魏都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这时齐国军队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魏国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
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
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令一万多名善于射箭的齐兵,在道路两旁埋伏,约定说
“傍晚看见树下有火点起,就一齐放箭”。庞涓果然在夜里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的字,就打火照看。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失去照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
:“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
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①。少小虽非投笔吏②,论功还欲请长缨③。【注】①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②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③请长缨:指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
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笳鼓喧喧”,是“惊”和“望”的结果,也是营造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C.颈联前句
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牢固。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答案】A(应该:“笳鼓喧喧”是“惊”和“望”的源起)16.《批点唐
诗正声》评价此诗:“全诗充满壮健之气。”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方面分析本诗的“壮健之气”。(6分)答:①写景: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②抒情: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
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班超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解析】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
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
叠。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
,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
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
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
人才。(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表明诗人身处官场却心系田园的情怀。(3)古人常写在月下酌酒的情形并抒发自己的感悟,如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8~20题。近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华古籍借助数字技术加速开放共享。这得益于古籍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可谓A。而让古籍里的知识、故事、思想被深刻地理解并传承下去,是更艰巨的任务。我国古籍B,无论是保护修复,还是
整理研究,都需要巨大投入,要善于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长处,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研究,提高利用效率。比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还能以很高的准确度给古籍加标点,旨在提高研究效率、创造传播条件的目的。进入数字化时代,在保护修复、活化利
用、普及传播都产生了新变化的古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生活情感,仍能穿过岁月长河,与当代人产生心灵共鸣。要想让古籍与当下生活产生更大的共振效应,还需要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古籍历久弥新,靠的是一代代研究者、守护者的C。无数
人将生命的能量注入薄薄的纸页间,从而让文化传承更有厚度。18.请在文中横线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A.B.C.【答案】A日新月异B浩如烟海C薪火相传(每空1分,其他答案若契合语境亦可得分)19.请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古籍的保护修复、活化利用、普及传播都已产生了新变化,但其蕴含的思想观念、生活情感,仍能穿过岁月长河,与当代人产生心灵共鸣。(每个小短句1分,句意通顺1分)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以很高的准确度给古籍加标点,还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旨在提高研究效率、创造传播条件(或“达到提高研究效
率、创造传播条件的目的”)。(每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防蓝光的热门消费品出现,然而,什么是蓝光?波长在385-505nm的可见光称为蓝光,其波长短,能量高
,穿透力强。①,它对人体也有积极的影响,比如,蓝光可以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生活中所谓的有害蓝光,是指波长在415-455nm的短波蓝光。有害蓝光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②,实验发现,蓝光强度超过15001x(勒克斯,照度单位),直接照
射视网膜3个小时以上,会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和数量下降。二是导致失眠,如果睡前接受过多的蓝光就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使人难以入睡。三是引起情绪低落,过多地接触蓝光也会引发人们的情绪问题。常见的防蓝光眼镜有
两个工作原理,一个是吸收蓝光,③。吸收蓝光就是通过在眼镜镜片材料中加入抗蓝光因子,从而实现防蓝光;而反射蓝光则是在镜片上镀上一层光学薄膜,通过光的干涉作用反射掉有害蓝光的波段,从而达到防蓝光的效果。近年来,学生眼部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家长为此想尽办法。按摩针
灸、食疗滋补等民间偏方在全国各地轮番爆火,如滋补要吃含谐音的食物:鱼眼、龙眼等。科学研究证实,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图个心理安慰,对预防近视、降低度数并没有明显效果。2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答案】①蓝光不全是有害的②损伤视网膜细胞③另一个是反射蓝光22.请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概括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答案】虽然中国家长想用民间偏方解决学生眼部健康问题,但有些偏方并没有明
显效果。四、写作(60分)近日网传,“乒坛大满贯、睡不醒的藏獒、综艺嘉宾”张继科虽然贵为顶级乒乓球明星,但他私下的行为却十分令人不齿。同样,苏州大学2019级“优秀”学生赵某峰和南华大学“优秀”学生何某某也因行为不齿被学校开除;中国科技大学同时取消了何某某的保研资格。是的,优秀的学业,满
贯的分数,骄人的成绩,不菲的身价,璀璨的名利,令人向往;但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打底,就算考上985大学,就算拿到著名学府的保送资格,就算成为世界冠军,又如何?最后的结局,不过是一败涂地。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
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立意】材料暗指“成绩(学业)”“三观”与“人生”的关系,只要能扣住三者或后两者关系立意的均可判为一二类卷;若单纯从“学业(成绩)”与“人生”关系立意的,判为三类卷;脱离材料另起炉灶的则判为
四类卷。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